道德批評
『壹』 結合文學創作實際 論述道德批評
1、 文學批評的五種形態 1) 倫理批評:倫理道德為標准;「美善相樂」或「寓教於樂」 2) 社會歷史批評:社會根源與社會意義;「知人論世」「種族、環境、時代」 3) 審美批評:情感體驗與美感價值;印象主義 4) 心理批評:作家心理,人物心理,形式心理的論析 5) 語言批評:語言本體論,語言本文結構論,語言藝術技巧論 2、 文學活動與批評途徑(方法、範式) 1)文學與世界——社會文化批評——倫理批評、社會歷史批評 本質論 2)文學與作家——創造主體批評——心理批評、女性批評 創造論 3)文學作品 ——藝術本體論 ——語言批評、結構主義 作品論 4)文學與讀者——接受反應批評——審美批評、結束美學 接受論 文學活動 基本範式 具體方法 說明: 其一,批評形態或批評途徑範式與作為批評對象的文學活動是相對應的。 其二,一部文學理論就是一部系統的文學批評方法論,它實質上闡明了四大批評途徑及相應的批評方法的基本理論。 (三)社會文化批評 1、社會—歷史批評 社會—歷史批評是當今批評類型中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方法體系,也是人們最熟悉的、慣用或濫用的批評方法。同時,它又是一個在不斷發展中、仍有其生命力的方法體系。 司各特:「據埃德蒙·威爾遜考察,嚴格意義上的社會—歷史批評源於18世紀維柯對荷馬史詩的研究,他的研究揭示了希臘詩人所生活的社會環境。……但使之完全確立的則是一位叫丹納的法國人,他的名言是:文學是時代、種族和社會環境的產物。」真正使社會—歷史批評獲得廣泛而有成效的運用的是19世紀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批評家。 1)社會—歷史批評的文學觀 認為文學離不開社會歷史,文學本質上是人們社會生活的再現。 2)社會—歷史批評的評判尺度 評判尺度主要是真實性、傾向性和社會效果。如魯迅:「說到《紅樓夢》的價值,可是在中國底小說中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點在敢於如實描寫,並無諱飾,和從前的小說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3)社會—歷史批評的基本操作 其一,對文學作品社會歷史內容的闡釋 其二,聯系文學作品的社會歷史內容說明其藝術形式 其三,考察文學作品的社會歷史內容和作家的關系 2、道德批評 道德批評主張將文學和人生結合起來,堅持用道德的觀點看待文學現象,主要採用道德的尺度評價文學作品。 道德批評的基本特徵如下: 1)強調文學的道德作用 《毛詩序》:詩可以「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新人文主義」白璧德:「需要盡可能地澄清那種以為內心生活所最終賴以存在的剋制原則只不過是教條和傳統的想法,而肯定克制原則是一個心理上的事實,並且還是一個既不『冷冰冰』,又不『粘糊糊』的事實」,從而批評浪漫主義強調情感,否定克制,造成精神混亂。他認為文學批評的意義就是「作出最終為世間良知所認可的判斷」。 2)注重文學作品道德內容的闡釋和評價 蔣大器評《三國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序》):「惟昭烈漢室之胄,結義桃園,三顧草廬,君臣契合,輔成大業,亦理所當然,彰彰可考。遺芳遺臭,在人賢與不賢;君子小人,義與利之間而已。」 3)考察作家道德和創作的關系 孔子《論語·憲問》:「有德者必有言」 徐幹《中論》:「藝者,德之枝葉也;德者,人之枝幹也。盛德之士沒,文藝必眾。」 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心聲心畫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閑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 約翰遜:「一個作家的職責歷來是使世界變得更美好,而公正則是一種不依附於時間和地點的美德。」 勞倫斯:「一部長篇小說,如果揭示了真正的鮮明生動的關系,它就是一部有道德的作品,不管它裡麵包含一些什麼。」 (四)創作主體批評 主要有精神分析批評。精神分析批評的運作如下: 1)探討作家的創作心理 司各特《西方文藝批評的五種模式》:「用D·H·勞倫斯的話來說,作家在作品中『掩藏了他的病態』,批評家於是成了分析家,以作品為症狀,通過分析這種症狀,發現作家的無意識趨向和受到的壓抑。」 2)分析人物的心理結構 拉甫涅列夫《第四十一個》中紅軍女戰士馬柳特卡看到白匪中尉那雙碧藍的眼睛時,莫可名狀的沖動突破了她意識和理性的堤壩,而最後開槍打死了情人兼敵人。在自我的調節下,本我終於被壓抑,以責任、榮譽的名義出現的超我控制了意識。 3)闡釋作品的潛在意義 精神分析批評認為,作品中我們看到的都是一些顯在的情節,而這些情節下面隱藏著的內容則是關於性慾的。水池、山洞、門戶等凹陷的形象被認為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徵;山峰、塔、旗桿、劍等帶尖端的東西被認為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徵;舞蹈、騎馬、飛翔、鋸木頭等被認為是性快感的象徵;截肢、傷殘、失明等象徵著閹割,等等。 4)探究藝術創作中的集體無意識 榮格分析小詩《逐日的飛蛾》: 在太陽和飛蛾的象徵下,我們經過深深的挖掘,一直向下接觸到人類精神的歷史斷層。在這種挖掘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個深深埋藏著的偶像——太陽英雄。「他年青英俊,頭戴金光燦爛的王冠,長著明亮耀眼的頭發」,對一個人短促有限的一生來說,他是永遠不可企及的;他圍繞大地旋轉,給人類帶來白晝與黑夜、春夏與秋冬、生命與死亡;他帶著再生的、返老還童的輝煌,一次又一次地從大地上升起,把它的光芒灑向新的生命、新的世紀。 (五)藝術本體批評 1、俄國形式主義 2、英美新批評 3、法國結構主義 (六)接受反映批評 接受反映批評的理論特徵: 1、對讀者性質的重新認識 意義是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讀者對文學作品意義的實現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文本的社會意義、審美價值乃至潛在的意義都需要在讀者的創造性閱讀中才得以實現。 2、突出文學文本的未定性 伊瑟爾的「空白」理論:空白是交流的基礎,沒有空白就沒有交流的必要;同時空白又是閱讀中不可或缺的積極動力,它作為讀者想像的催化劑,將促使讀者補充被隱藏的內容,干預或調整已建立起來的聯系。 文本的未定性不僅存在於文本結構之中,也存在於歷史之中。文本的全部潛在效能決不會在一次或幾次閱讀過程中完全被實現,每一次具體的閱讀只能發掘文本的部分潛能。 3、強調文學史的接受因素
『貳』 什麼是道德批評
我們通常講的道德
是指人們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和標准。道德的定義可以概括為:道德是一定社會、一定階級向人們提出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
特徵是
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它是依據社會輿論、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來判斷一個人的品質,主要依靠人們自覺的內心觀念來維持。
『叄』 相信外人不相信自己人這句話是道德批評嗎
相信外人不相信自己人,這句話不算道德批評。只能算是外人不一定是相信的,自己人是知根知底的,沒有必要藏著掖著,外面的人,不要太相信了。
不是寧可相信外人,也不相信自己人。不是指所有事情,而是在特定的情況下。這是有原因的:1,自己人他很熟悉了,知道他要說什麼,知道他怎麼說?他的意見是什麼?如果相信他的意見,也不會一意孤行去做自己的事了。2,因為他一直想做這事,非常想,可能已經說了很多遍了,可是自己人一直反對,一直反對。因為自己人要對他負責。
而外人因為不用負責,不用兜底,會贊同他的意見。成不成功跟自己沒關系,所以會攛掇著去做,或者說是支持他做。
『肆』 傳統的批評模式中興趣最早而又影響深遠的一種批評模式是
倫理道德批評在中國是興起最早而又影響深遠的一種批評模式。
道德批評模式是西方五種主要的文藝批評模式之一。道德批評的理論核心是,認為文藝的價值不僅在於文藝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它的內容。
經過
艾略特宣稱:「盡管我們應該牢記文學或許可以用文學標准米衡量,但文學的偉大卻不能用文學標准來衡量。」道德批評模式十分注意文藝作品的內容及其對讀者的作用和影響,尤其關注它產生的道德影響。
這樣,那些對「文學的偉大」持道德批評觀點的批評家,便在文藝批評實踐中著力探討「偉大的文學的道德凈化作用」。可以說在所有的文藝批評模式中,道德批評模式的歷史最為悠久。柏拉圖的《理想國》就注意到文藝對道德的影響。
『伍』 文學批評的方法有幾種
1、 文學批評的五種形態
1) 倫理批評:倫理道德為標准;「美善相樂」或「寓教於樂」
2) 社會歷史批評:社會根源與社會意義;「知人論世」「種族、環境、時代」
3) 審美批評:情感體驗與美感價值;印象主義
4) 心理批評:作家心理,人物心理,形式心理的論析
5) 語言批評:語言本體論,語言本文結構論,語言藝術技巧論
2、 文學活動與批評途徑(方法、範式)
1)文學與世界——社會文化批評——倫理批評、社會歷史批評 本質論
2)文學與作家——創造主體批評——心理批評、女性批評 創造論
3)文學作品 ——藝術本體論 ——語言批評、結構主義 作品論
4)文學與讀者——接受反應批評——審美批評、結束美學 接受論
文學活動 基本範式 具體方法
說明:
其一,批評形態或批評途徑範式與作為批評對象的文學活動是相對應的。
其二,一部文學理論就是一部系統的文學批評方法論,它實質上闡明了四大批評途徑及相應的批評方法的基本理論。
(三)社會文化批評
1、社會—歷史批評
社會—歷史批評是當今批評類型中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方法體系,也是人們最熟悉的、慣用或濫用的批評方法。同時,它又是一個在不斷發展中、仍有其生命力的方法體系。
司各特:「據埃德蒙·威爾遜考察,嚴格意義上的社會—歷史批評源於18世紀維柯對荷馬史詩的研究,他的研究揭示了希臘詩人所生活的社會環境。……但使之完全確立的則是一位叫丹納的法國人,他的名言是:文學是時代、種族和社會環境的產物。」真正使社會—歷史批評獲得廣泛而有成效的運用的是19世紀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批評家。
1)社會—歷史批評的文學觀
認為文學離不開社會歷史,文學本質上是人們社會生活的再現。
2)社會—歷史批評的評判尺度
評判尺度主要是真實性、傾向性和社會效果。如魯迅:「說到《紅樓夢》的價值,可是在中國底小說中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點在敢於如實描寫,並無諱飾,和從前的小說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3)社會—歷史批評的基本操作
其一,對文學作品社會歷史內容的闡釋
其二,聯系文學作品的社會歷史內容說明其藝術形式
其三,考察文學作品的社會歷史內容和作家的關系
2、道德批評
道德批評主張將文學和人生結合起來,堅持用道德的觀點看待文學現象,主要採用道德的尺度評價文學作品。
道德批評的基本特徵如下:
1)強調文學的道德作用
《毛詩序》:詩可以「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新人文主義」白璧德:「需要盡可能地澄清那種以為內心生活所最終賴以存在的剋制原則只不過是教條和傳統的想法,而肯定克制原則是一個心理上的事實,並且還是一個既不『冷冰冰』,又不『粘糊糊』的事實」,從而批評浪漫主義強調情感,否定克制,造成精神混亂。他認為文學批評的意義就是「作出最終為世間良知所認可的判斷」。
2)注重文學作品道德內容的闡釋和評價
蔣大器評《三國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序》):「惟昭烈漢室之胄,結義桃園,三顧草廬,君臣契合,輔成大業,亦理所當然,彰彰可考。遺芳遺臭,在人賢與不賢;君子小人,義與利之間而已。」
3)考察作家道德和創作的關系
孔子《論語·憲問》:「有德者必有言」
徐幹《中論》:「藝者,德之枝葉也;德者,人之枝幹也。盛德之士沒,文藝必眾。」
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心聲心畫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閑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
約翰遜:「一個作家的職責歷來是使世界變得更美好,而公正則是一種不依附於時間和地點的美德。」
勞倫斯:「一部長篇小說,如果揭示了真正的鮮明生動的關系,它就是一部有道德的作品,不管它裡麵包含一些什麼。」
(四)創作主體批評
主要有精神分析批評。精神分析批評的運作如下:
1)探討作家的創作心理
司各特《西方文藝批評的五種模式》:「用D·H·勞倫斯的話來說,作家在作品中『掩藏了他的病態』,批評家於是成了分析家,以作品為症狀,通過分析這種症狀,發現作家的無意識趨向和受到的壓抑。」
2)分析人物的心理結構
拉甫涅列夫《第四十一個》中紅軍女戰士馬柳特卡看到白匪中尉那雙碧藍的眼睛時,莫可名狀的沖動突破了她意識和理性的堤壩,而最後開槍打死了情人兼敵人。在自我的調節下,本我終於被壓抑,以責任、榮譽的名義出現的超我控制了意識。
3)闡釋作品的潛在意義
精神分析批評認為,作品中我們看到的都是一些顯在的情節,而這些情節下面隱藏著的內容則是關於性慾的。水池、山洞、門戶等凹陷的形象被認為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徵;山峰、塔、旗桿、劍等帶尖端的東西被認為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徵;舞蹈、騎馬、飛翔、鋸木頭等被認為是性快感的象徵;截肢、傷殘、失明等象徵著閹割,等等。
4)探究藝術創作中的集體無意識
榮格分析小詩《逐日的飛蛾》:
在太陽和飛蛾的象徵下,我們經過深深的挖掘,一直向下接觸到人類精神的歷史斷層。在這種挖掘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個深深埋藏著的偶像——太陽英雄。「他年青英俊,頭戴金光燦爛的王冠,長著明亮耀眼的頭發」,對一個人短促有限的一生來說,他是永遠不可企及的;他圍繞大地旋轉,給人類帶來白晝與黑夜、春夏與秋冬、生命與死亡;他帶著再生的、返老還童的輝煌,一次又一次地從大地上升起,把它的光芒灑向新的生命、新的世紀。
(五)藝術本體批評
1、俄國形式主義
2、英美新批評
3、法國結構主義
(六)接受反映批評
接受反映批評的理論特徵:
1、對讀者性質的重新認識
意義是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讀者對文學作品意義的實現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文本的社會意義、審美價值乃至潛在的意義都需要在讀者的創造性閱讀中才得以實現。
2、突出文學文本的未定性
伊瑟爾的「空白」理論:空白是交流的基礎,沒有空白就沒有交流的必要;同時空白又是閱讀中不可或缺的積極動力,它作為讀者想像的催化劑,將促使讀者補充被隱藏的內容,干預或調整已建立起來的聯系。
文本的未定性不僅存在於文本結構之中,也存在於歷史之中。文本的全部潛在效能決不會在一次或幾次閱讀過程中完全被實現,每一次具體的閱讀只能發掘文本的部分潛能。
3、強調文學史的接受因素
『陸』 文學批評中的34種文學批評方法
語言學批評方法
以劉姥姥三進大觀園作為整體結構,選段中的文字不僅互相起作用是一種有組織的符號結構,不僅受上下文(語境)的影響,而且受到一切出現過的上下文和其他因素的制約。劉姥姥三進大觀園為主要批評主體,通過分析文本語言從而梳理文章結構脈絡進而發掘作者內心真正意圖,以劉姥姥的視角以及語言去探尋每個角色的形象,而文本語言的語境、語義、能指性、信息作用是構成形象的、形成結構的極其重要的因素,因而探求作者的意圖必須通過對本文的語言分析。
《淺論舒婷詩歌中的女性意識》
社會歷史批評方法。
通過考察作品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而評價作品,重視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文學作品的主要價值在於它的社會認識功用和歷史意義,而舒婷作品產生的背景正是女權運動的爆發和女性主義思潮的擴散舒婷的朦朧詩積極推動了女性意識的啟蒙,呼籲女性追求自我價值和社會地位平等,強調了文學和社會生活的關系。這種文學批評方法其基本的原則是:分析、理解和評價作品呼喚女性獨立人格,凸顯女性自我價值,張揚女性主體意識,體現女性責任感,以女性為中心進行文學批評,重視思想傾向和文學作品的社會作用,以此來進行文學批評。
『柒』 如何看待某些人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和審判別人
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批評人的人,一方面說的是他沒有制高點那麼高道德修養,只是為了標榜自己或突顯自己而硬撐在這個道德的制高點上的人。他們僅僅靠懂得一些的道德方面的大道理來維持他正義的化身而已。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是不會隨隨便便的站在「制高點」之上去批評別人的,有道德修養的人就是因為有修養,為人一般都會比較低調,比較理性,比較客觀的對待問題或矛盾;有道德修養的人,一般更容易理解別人,即使別人不慎有失道德規范的行為,他也會去原諒別人。
另一方面,站在道德制高點的人一般都是屬「手電筒」的,拿著手電筒只照別人不照自己。照別人的時候條條是道,別人很難在道德層面找到突破口突破,總覺得不對勁,但又不知道哪裡不對勁或不知道如何回敬;照自己的時候,條條都是理由,把自己的所要負的道德責任推得乾乾凈凈。站在道德制高點的人是不會在意別人感受的,他們只在意自己的感受,在意自己的某種需求。
『捌』 為什麼總有些人喜歡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批判別人
首先,它讓人獲得一種道德優越感。
批判者可能自己並沒有什麼實際行動,只是過過嘴癮,但過完癮後感覺自己好像真的做過了那件事,自己也好像真的成了道德楷模。
正如一個故事所講的:
一位記者采訪某農民:如果你有一百畝田,你願意捐給國家嗎?
農民:我願意。
記者:如果你有一百萬,你願意捐給國家嗎?
農民:我願意。
記者:如果你有一頭牛,你願意捐給國家嗎?
農民:我不願意,因為我真的有一頭牛。
站在道德制高點的人如同上面的農民,只需要通過虛假的承諾,便顯得自己多麼高尚,而實際上怎麼樣,你懂的。
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別人,為什麼讓一些人如此熱衷?
其次,它是某些人經歷了一些不公之後進行宣洩的出口。
比如,某人去醫院被亂收費,便認為醫生都是一丘之貉,從此逢人就控訴醫生。
等他去其他機構辦事,又內心陰暗地去揣測各種內幕,認為天下烏鴉一般黑。
喜歡以偏概全的人,說白了就是認為全世界都欠他的,只有這樣他心裡才舒坦一點。
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別人,為什麼讓一些人如此熱衷?
有種感覺,似乎為了讓自己不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就不能對別人的行為進行評論和定性。
這是一個錯誤的看法,盡管這句話也是一種定性。
比如,隨地吐痰,不栓繩遛狗,高鐵霸座,不能批判么?
又比如,明星出軌,官員跋扈,鑒於他們的社會影響力,不能批判么?
對於道德,如果不能討論,這個社會就不會進步。
什麼樣的批判才不是站在道德制高點的信口開河,而是正當批評?
1.當事人的行為直接影響到他人或公共利益。
比如剛才說的那些,都屬此類。
而諸如讓座、捐款等等屬自願性質的事,即使做了可能會更好,但並不直接影響他人利益,也就不能妄加批評。
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別人,為什麼讓一些人如此熱衷?
2.就事論事,不引申,不擴散。
有些人因為別人行為上的一點小瑕疵,進而武斷地批評甚至詆毀他的整個人品。
王先生工作認真,但沉默寡言,不太合群,於是單位總有人議論他。
「他態度太傲慢了,大家一起共事,怎麼能這樣呢?」
「哪只是態度問題啊,我看他是有自己的小算盤,自私自利。」
「這樣的人估計生活作風也不好,你有見他帶他老婆出來逛過嗎?」
體會過人言可畏,你就會知道,這個世界的一些好事者,他們煽風點火的能力永遠超出你的想像。
3.要求自己並做到。
一個不遵守道德准則的人,可以批評別人不遵守道德准則嗎?
看上去,這並不矛盾,實際上,自己做不到的,要求別人做到,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更大。
中國古話有雲,「德不配位」。
類似的道理,在生活中,一個人有沒有資格說一些話,是跟他的品格、言行和能力有關的。
況且,很多人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批判的,常常是屬於自願性質而不應歸入道德范疇的事。
『玖』 寓教於樂是倫理道德批評嗎
是。寓教於樂把教育跟娛樂融合為一體,使人在娛樂中受到教育。寓教於樂是把宣傳和思想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娛樂活動之中,是宣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種方法,比教條式的教育方式效果好,出自《詩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