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道德
⑴ 明正德十三年王陽明主要哲學思想
明正德十三年王陽明哲學思想的是,主要是發展了南宋陸九淵的學說,主張心外無物,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心外無理倫理綱常是人們所固有的的良知。
要認識倫理綱常的理,就是所謂的致良知,就要用心中去體會,將自身先天的良知付諸於道德實踐。
王陽明主張「致良知」,認為只有療救人心,才能拯救社會,只有每一個人去掉內心世界的「惡欲」和「私慾」,才能解決現實社會問題。
王陽明關於靜心學習的幾句經典語句:
1、教人為學,不可執一偏。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慾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懸空靜守,如枯木死灰,亦無用,須教他省察克治。
這段話大概是想說,教人做學問不能讓他心裡想著其他與學習不沾邊的事。一般剛開始學習的人都會心猿意馬,不能定下身心,而所想的多是想乾的一些事。這個時候只需要讓他能夠坐下來想一些事情。時間久了,等到心稍微靜下來,但是還是獃獃的坐在那的話,不去主動學習,也是沒有進步,這個時候就需要教他如何去學習了。
2、時習之要,只是謹獨
時習一詞語出《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說,按時溫習。能做到按時溫習所學知識的關鍵,是在一個人獨處時要學會克制自己約束自己不忘學習。
3、善念者,本性也,惡念者,習氣也。
人生下來就具有善良的本性,之所以有不好的習慣,都是在後天生長環境中養成的。
4、人孰無過,改之為善。
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犯錯在那一念之間,只要能知道錯並且改正過來,這個就可以算不上是個壞人。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待別人都要心存寬容之心。
5、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學習並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只是很多人不能把心放在學習上,不能堅持,這才是學習真正的難處。
6、知行合一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把所學知識融匯貫通,轉化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加以實踐,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也是對自己學習的檢驗。因為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⑵ 王陽明的思想核心內容是怎麼
王陽明的思想核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王陽明弟子:據黃宗羲的《明儒學案》列名記載,就有六十七人之多。這些「王門弟子」,繼承王陽明的講學傳統,亦到處辦書院,傳播王學。
在知與行的關繫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2)王陽明的道德擴展閱讀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學說既針對朱熹,也不同於陸九淵。朱陸都主張知先行後。王守仁反對將知行分作兩截,主張求理於吾心。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知行是一個功夫的兩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也沒有先後。與行相分離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與知相分離的行,不是篤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強調道德意識的自覺性,要求人在內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視道德的實踐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練,要言行一致,表裡一致。
但他強調意識作用的結果,認為一念發動處即是行,混淆了意識活動同實踐活動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克服「一念不善」,這是他的「立言宗旨」。
⑶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理解是什麼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並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並知,認為行便是知。
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後有知行合一。
王陽明「知行合一」論的內涵有三個要點:
第一,知行只是一個工夫,不能割裂。而所謂「工夫」,就是認知與實踐的過程。
第二,知行關系是相互依存的:知是行的出發點,是指導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歸宿,是實現知的,而真切篤實的行已自有明覺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
第三,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徹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達於至善,這實質上是個道德修養與實踐的過程。
顯然,王陽明所謂的「知」即「吾心良知之天理」,其所謂「行」即「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的道德實踐。可以說,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論在本質上是集道德、倫理、政治於一體的道德人文哲學。
⑷ 王陽明的主要思想主張是什麼
王陽明的主要思想主張是: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致良知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主觀唯心主義思想)
陽明學,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說。根據王守仁一生中的經歷,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於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
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與行的關繫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
拓展資料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⑸ 王陽明關於道德修養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只有一句話就是「誠於心」,因為心即理,存天理去人慾格物致知都只在誠於心。
⑹ 王陽明有哪些思想
王守仁是我國宋明時期主觀唯心主義集大成者。他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用以對抗程朱學派。他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並以此作為講學的宗旨。他斷言:「夫萬事萬物之理不處於吾心」,「天理即是人慾」;否認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認為為學「惟學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學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刪鋤之者也,無非有事於根焉而已。」要求用這種反求內心的修養方法,以達到所謂「萬物一體"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並進」說,旨在反對宋儒如程頤等「知先後行」以及各種割裂知行關系的說法。他論兒童教育,反對「鞭撻繩縛,若待拘囚」,主張「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以達到「自然日長日化」。他的學說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在明代中期以後,形成了陽明學派,影響很大。他廣收門徒,遍及各地。死後,「王學」雖分成幾個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見其長。他的哲學思想,遠播海外,特別對日本學術界以很大的影響。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就有一塊「一生伏首拜陽明」的腰牌。他的弟子與心學影響了很多人:徐階,張居正,海瑞,陶行知等,名揚海外! 王守仁王守仁不只是哲學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他非常熱愛故鄉的山山水水,回故鄉時,常游覽名勝古跡,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如他寫的《憶龍泉山》: 我愛龍泉山,山僧頗疏野。 盡日坐井欄,有時卧松下。 一夕別雲山,三年走車馬。 愧殺岩下泉,朝夕自清瀉。 王守仁的游足還到奉化雪竇山,他寫的《雪竇山》詩明麗、秀拔。數百年來被人們傳誦不息。 窮山路斷獨來難,過盡千溪見石壇。 高閣鳴鍾僧睡起,深林元暑葛衣寒。 壑雷隱隱連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莫訝諸峰俱眼熟,當年曾向畫圖看。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豐。他死後,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是《傳習錄》和《大學問》。 他將心學凝成四句話: 王守仁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餘姚「四碑亭」,留有紀念他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賢王陽明故里。楹聯:曾將大學垂名教,尚有高樓揭瑞雲。橫額:真三不朽。 心外無理 王守仁秉承陸九淵的學說,使陸的思想得以發揚光大,因此他們被稱為「陸王學派」。陸九淵從「心即理」說出發,認為格物的下手處,就是體認本心。王守仁並不滿意陸九淵的解釋,他說:陸象山之學,「其學問思辨,致知格物之語,雖亦未免沿襲之累」。 王守仁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陸九淵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則明「天理」。故王守仁強調:「心一而已,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義,獨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 在知與行的關繫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他反對朱熹的「先知後行」之說。王守仁認為既然知道這個道理,就要去實行這個道理。如果只是自稱為知道,而不去實行,那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識是離不開實踐的。比如,當知道孝順這個道理的時候,就已經對父母非常的孝順和關心;知道仁愛的時候,就已經採用仁愛的方式對待周圍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於確實的按照所知在行動,知和行是同時發生的。他的目的在於「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 對於朱熹的「先知後行」等分裂知與行的理論,王守仁在他學生編著的《傳習錄》中是這樣理解的,古代的聖賢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認為這樣下去會造成浮誇的風氣,於是開始強調要知,更要行,而後世的人就理解為要先知而後行,這就錯誤的理解了聖賢的意思。北京交通大學、東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把它作為校訓的一部分。 致良知 王守仁經歷過百死千難的人生體驗,在五十歲時提出猶如畫龍點睛般的學說宗旨「致良知」:「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陽明倡「君子之學,唯求其是」的「求是」學風,並多有闡發。時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學把它作為校訓的一部分。 士農工商 顧炎武《日知錄》卷七中提出,「士農工商謂之四民,其說始於管子(管仲)。」王陽明認為士、農、工、商「其歸要在於有益於生人之道,則一而已」,且進一步說明「古者四民異業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的觀點,他把傳統觀念中一直被視作「賤業」的工商擺到與士同等的水平。(《節庵公墓表》)王陽明《傳習錄拾遺》說:「雖經日作買賣,不害其為聖為賢」。此說被稱為「新四民論」。 四句教 「四句教」是王陽明晚年對自己哲學思想的全面概括,即「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詳見《明朝那些事兒》
⑺ 讀過王陽明,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⑻ 評價王陽明的明德親民政治思想論述題
在陽明良知學體系裡,有豐富的親民思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一語,是古本《大學》之首句。而王陽明回答弟子徐愛關於《大學》首句「在親民」還是「在新民」的問答詞則置於《傳習錄》篇首,實際上也是《王文成公全書》與《王陽明全集》之卷首。可見王陽明所論「親民」思想之重要。
王陽明的親民思想,本來是針對理學家程頤和朱熹將古本《大學》「在親民」一語改為「在新民」而發的。他說:《大學》所謂「『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皆是『親』字意。『親民』猶孟子『親親仁民』之謂,親之即仁之也。……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徳』,『安百姓』便是『親民』。」
王陽明在這里論說的「親民」說有三層意思:一是愛民保民。王陽明說,「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如保赤子」,就是說,應像君子尊賢愛親那樣愛護人民,應像父母愛護嬰兒那樣愛護人民。二是順應民心。「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評判是否有資格充當「民之父母」的標准,就在於他能否以人民之好惡為好惡,是否以順應民心為依歸。三是安民富民。王陽明解釋孔子「修己以安百姓」的涵義時說,「『修己』便是『明明徳』,『安百姓』便是『親民』。」所謂「安百姓」,就是保持社會穩定,使黎民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起來。這是孔子的理想,也是王陽明的理想。王陽明除了在《傳習錄》首段通過講解《大學》之道三綱領而表達其「親民」思想之外,在《傳習錄》和其他文章里也多有論述,其所論親民思想內容主要有兩點:第一,認為「親民」的核心道德是「仁」。第二,論證了「親民」與為政、為學的關系及其與良知的關系。
王陽明的「親民」思想,充分體現了儒家的人文精神,不僅具有歷史的價值,而且在當代仍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王陽明的親民思想提倡為政之道在於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其根本的精神就是堅持為政以德,推行德治。這包括兩大內涵,一是為政者要以德修身,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與文明素質,做人民的表率,身教重於言教。二是要求為政者要用道德人文精神化民成俗,這也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所急需。王陽明「親民」思想中「以明德為體,親民為用、止至善為要」、為政為學「皆不外乎良知」的思想,對於我們今天的道德人文教育是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的。第三,王陽明的「親民」思想強調「為政者」要順應民心,以民之好惡為好惡。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⑼ 王陽明的主要思想
王陽明的思想主張是:1.心即理;2.知行合一;3.致良知;4.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5.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陽明的思想主張提倡要從自己的內心中去尋找「理」,他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於宇宙天地萬物。在知行合一主張方面他認為真正的知行合一在於確實按照所知在行動,知和行都是同時發生的。致良知的思想主張是王陽明在五十歲時提出的,「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
⑽ 明正德13年王陽明主要哲學思想是什麼
心即理的哲學思想。 王陽明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即是理。王陽明門人薛侃在贛州刊刻包含了王陽明主要哲學思想的《傳習錄》。
在哲學方面,王陽明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說,否認心外有理。認為事物的道理或規律離不開心或意識;他還認為,離開人天賦的良知,就無所謂萬物,人的良知是自然界萬物存在的依據,所謂物也就是人的意識的表現,精神、意識等是第一性的,萬物則是意識派生的。
王陽明還宣揚「知行合一」說,但這種知行合一不是認識與實踐的統一,而是把知與行合而為一,以知為行,認為知是行的先導,行是知的體現,知是行的開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
總之,王陽明的心學哲學思想糾正了程朱理學的煩瑣流弊,注意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形成了具有鮮明特點的陽明學派,流行達150 年之久,其思想中包含的個性解放的因素,則為近代康有為、梁啟超、熊十力等人的推崇。
王陽明的思想在明代中葉傳到日本,在明治維新的日本思想界頗有影響。王陽明的哲學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里,如《傳習錄》、《大學問》等。其中《傳習錄》最為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