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和法律哪個更重要
㈠ 人類社會中道德和法制哪個更重要有何依據
我認為兩者應該同等重要,並不存在哪個更重要的結論,這樣的結論才是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的。
兩者應該處於同一位置。
很多人總是在爭論道德和法治兩種到底哪一個更重要,但是我始終認為兩者無論在哪一個方面來講都是處於同一個位置的。道德與法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就好比如月亮與太陽都是同時存在的。哪怕消失任何一個人類都無法在地球上生存下去。道德與法治對於社會的穩定而言也同樣如此。道德是法律的底線,法治存在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制約人的行為。一個遵守法律的人不一定會去遵守道德,畢竟兩者在很多方面都還存在著局限性。因此不存在哪一個更重要的學說。
㈡ 道德更重要還是法律更重要
1.首先從整個社會方面來看,肯定是法律更加的重要,因為法律本身即是一份規章制度,是一份底線,能夠使人們不會胡作非為,這些都是社會穩定和安全的強力保障。
2.從合法公民方面來看的話,我們需要把道德放在更加重要的地方,因為道德是規范人們正常行為和正確的做法的引導,當我們重視道德建設時我們能夠更加地做好自己,也更加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
3.我們也需要學會將道德和法律放在同樣重視的地位,因為這兩者都是一個人不可或缺的部分。
㈢ 即興評述,道德和法制哪個更重要
同樣重要。
首先,我們先理解法與道德的概念。法理上主要有兩種不同的理解,即法與道德有無必然聯系。
惡法非法,法與道德有必然聯系。惡法亦法,法與道德無必然聯系。
中華民族歷來是禮儀之邦,最早至周朝就有「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價值觀念。因法律不是萬能,法律有滯後性,僵硬性,這剛好是道德可以填補上的。
我國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同時,應該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在加強法治的同時也提倡加強德治。所以,法律和道德同樣重要。
其他觀點:
道德總體而言是凌駕於法律之上的,因為道德來源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文化自覺,是必然性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而還沒有到達絕對境界的法律,是人類社會運行的最低限制,它離必然性還有較遠的距離。
但是道德在生活中又具有不能迴避的尷尬境遇,因為它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要求,而就人文而言,我們不能強制要求人們都以這種標准來要求自己的。
㈣ 在你的世界觀里,法律和道德哪個更重要
在我的世界觀里,我覺得法律比道德更加重要,現在都是法制社會,人人都要遵法守法。
我覺得,本來這個丈夫是挺可憐的,但僅僅因為自己可憐,就可以剝奪別人的生命嗎?他的妻子確實要受到道德上的譴責,如果兩個人的愛情不在了,明明可以採取更加明智的方式結束,為何要採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你既然已經剝奪了別人的生命,就得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這個妻子既可憐也可恨,明明知道出軌是不好的,但是還是出軌了。她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給自己的丈夫帶來的傷害。所以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應該知法守法,而對於出軌,應該給予譴責。
㈤ 道德和法律哪個更重要
法律應該和道德是相輔相成的。
道德的涵蓋面大於法律。法律比較生硬滯後,道德更加貼近現實。道德是對法律的補充。在何為罪,何為非罪,何為公正,何為不義這個最為重要的問題上,法律必須藉助道德判斷。為什麼侵害他人權益必須受到懲罰,故意殺人必須判處死刑而不是終身監禁,為什麼搶劫罪的起刑要比盜竊罪來得重,這些問題是再怎麼用邏輯推理也是說不清楚的,最終只能來源於立法者的道德判斷,來源於公眾對公共利益的主觀評價。其實,就算是法律處處標榜的公正一詞,歸根結底也是一個道德規范,其內容也不可能由理性推理獲知,而只能是社會基本道德律的體現。
事實上,法律本來便與道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應以後者為基礎。任何一種法律,如果想獲得公眾普遍而自願的認同,就必須遵循和體現一個社會的基本道德律,就不能無視絕大多數民眾的道德共識。否則,這樣的法律只能是少數精英自身利益的體現,談不上理性,更談不上公正。那種認為法律高於道德,司法應免除一切社會輿論影響的觀點不僅是無知的,甚至是虛偽的。持有這一觀點的人,不是自詡為先知或哲學王的「天才」,便是試圖以一己之私替代大眾公益的「權貴」。承不承認公眾的道德評判是立法、執法和司法的根本,乃是民主制度和專制制度的核心差異!
在現代社會,法律顯然是重要的,有著道德所不能替代的功能,但這僅僅是由於一些基本的道德律對於維護社會的和平與秩序是如此重要,以至於必須依靠國家的強制力予以保障。在任何時候都絕不可以依法治國為借口,忽視甚至蔑視那些民眾千百年來一直默默遵循,而在特定情境下又能激起海嘯般公眾輿論的道德准則。最好的折衷之道是,在立法上盡可能地反映絕大多數公眾所信從的基本道德律,在司法上將基本道德律和程序正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法治同時具備一般理性與基本道德的雙重特性。
㈥ 法律與道德誰更重要
法律和道德一樣重要。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法理學中一個歷久彌新的問題,許多法理學教科書均有專章討論這一問題。在古代,古希臘哲學中就有正義與美德之爭,我國先秦時期也有德治與法治之爭。這些爭論其實都與這一問題有關。
無論西方柏拉圖式的道德理想主義,還是我國儒家為萬世開太平的高遠追求,都把道德擺在首位,主張以德立國創制、以德生成社會、以德化育萬民;認為依靠道德就能構建一個美好社會,法律規則不過是道德的附屬物,是用於規范與懲戒不軌行為的,只要人人在道德上成為完善的人,就不需要法律規則。
這種道德至上主義從邏輯上看似乎是自洽的,問題在於這樣的道德社會只存在於理想中,現實中又何曾有過?當然,我們不排除任何時代都有一些道德高尚之人,他們熠熠生輝,成為人們的楷模。但我們也要承認,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無法成為道德完人。
正是這些普通人成為歷史人群或現世人群的主流。對於這樣一個「主流」,僅僅依靠道德顯然難以建成一個有序、美好的社會。
對於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來說,提升人們的道德修養十分重要,制定法律規則同樣重要。法律與道德二者各有各的邊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們有各自發揮作用的范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范疇,不能簡單偏重於某一個方面。
對於法律規則來說,無論是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還是社會習俗演化而成的法律,都適用於社會公共行為領域。在法律規則管轄的公共領域,維護社會正義、任何人不得侵犯他人權利是根本要求。
而道德更多涉及個人內心的自我修為,它可以高標特立,但只能針對自己,不能強迫他人。因此,法律以公共利益為指針,道德以效法聖賢為理想;法律講求的是底線正義,道德追求的是高尚人格。
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法律能夠為社會道德的生成提供有益制度構架,為個人道德培育提供良好生活環境。法律固然不是道德,但能夠凈化人們的內心,讓人們激濁揚清、去惡存善。
因此,雖然法律規則不等同於道德良知,但可以培育和激發人們的道德良知。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講規則,都按照法律規則處事,那麼,這個社會就是一個不壞的社會,雖然可能還不是一個美好的社會。
而法律要深入人心、發揮作用,也必須符合社會的道德追求。換言之,法律規則要有道德性。這個道德性不是法律規則自身生長出來的,而是法律規則吸收了道德理念,從而彰顯一個社會的道德價值。
與此同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提升,可以使人們強化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弘揚社會公序良俗,自覺遵守法律。另外,實踐中被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也可能上升為法律規則。
可見,對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我們不能簡單地分割或統合。使二者絕緣甚至截然對立起來肯定不行,但混同亂用的做法也行不通。應當明確,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義秩序,是任何一個社會都離不開的基礎。
今天,我們既要贊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法律並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長。這個促成不是代替,而是為道德提供一個制度環境。一個法治昌明的社會,才有望成為一個道德純凈的社會。
就像是一片良莠不齊的草地,法治猶如一個農夫,用獵槍抵禦強權的侵奪,用鐮刀去除蔓生的雜草。這樣,美麗的道德之花才會芬芳開放。
(6)道德和法律哪個更重要擴展閱讀:
相關報道:
法律不是萬能的,在法律不完善或者缺失的情況下,道德應該成為我們內心的價值判斷標准。法律和道德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內在的規律,而核心應該落在社會個體的自律、自覺和對德行的遵從
《論語·為政》中記載:「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表明,刑政固然有治理國家的功效,但卻無法使社會大眾獲得善良;一個安定有序的國家必然將法律與道德並重,只重其一難成氣候。
實際上,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早已是人類歷史發展史中老生常談的話題。法律在與其他事物交融與碰撞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對人類的法制建設和社會和諧有著重要影響。在法律還沒有產生之前,人們依靠社會習俗、習慣來規范行為。
法律是建立在社會道德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故二者的產生有母子衍生的關系。在當今的社會狀態下,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的關系基本不會改變。孟子曾經說「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其原因就在於此。
道德是人們內心的行為准則,通過人們的內在意識影響人們的行為,需要人們自覺自願地遵守,不具強制性。而法律是社會強制性的規范准則,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施行於社會的行為規范。法律作為最低限度的道德,本身應當具有善的意旨,是人們應當遵守的起碼價值標准。
關於法律和道德的區分原則,日本十九世紀末舊派刑法學家瀧川幸辰曾有過論述:「在社會價值標準的考量中,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現的那部分就是法律;依靠個人的內心期待實現的那部分就是道德。」
這是一句極其簡單的話,並不難理解,但它卻向我們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國家治理過分強調剛性規制,社會就會變得死氣沉沉,也容易產生來自底層的反抗;
而過分專注於柔性指引又會使治理國家的方案難以落實,使整個社會喪失合理的預期,最終也將很難獲得進步,因此,剛柔相濟才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法律與道德不能分道揚鑣,更不能相互對立,而應當相互補充、渾然交融。
法律與道德向來是相互合作的。我國古代儒學家就特別注重德的作用,強調禮法並治。孔子主張德治,「以政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這一思想為幾千年的封建王朝所採納,證明了其強大的生命力。秦王朝只重視「治政以法」,焚書坑儒,雖大統於一時,但終歸迫使老百姓揭竿而起。歷史已經很明了地向主政者發出警示:在強調法的重要性的同時,德也同樣不能忽視。
在當今商品經濟的大潮下,我們似乎只重視法律的作用,而越來越忽視道德的存在。依法治國作為社會的主流意識的思路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人是法律的制定者,必定有所不足,這是人的認識局限性使然。
道德可以彌補法律之不足,其作用應引起人們重視。市場化的浪潮下,人們的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越來越明顯,社會存在一種道德漏洞和缺失,與社會的發展極不相稱,這時候就需要法律在一定的道德領域施以合理的規制。
當然,法律與道德的碰撞並不意味著二者的相互排斥,卻恰恰可以看做是二者交融過程中的磨合和借鑒。
如果把法律看做是武者,把道德看做是文人,則二者之間的微妙關系有如和珅和紀曉嵐一樣:和珅再怎麼強勢有時候也需要紀曉嵐的不溫不火式微調和,紀曉嵐再怎麼足智多謀有時候也需要和珅的果敢強硬適度平衡。法律和道德只有相互補充,才能真正描繪出社會治理的絕佳藍圖。
法律不是萬能的,在法律不完善或者缺失的情況下,道德應該成為我們內心的價值判斷標准。法律和道德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內在的規律,而核心應該落在社會個體的自律、自覺和對德行的遵從。
㈦ 道德vs法律 哪個更重要
道德是底線,法律是紅線。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道德的涵蓋面大於法律。法律比較生硬滯後,道德更加貼近現實。道德是對法律的補充。在何為罪,何為非罪,何為公正,何為不義這個最為重要的問題上,法律必須藉助道德判斷。為什麼侵害他人權益必須受到懲罰,故意殺人必須判處死刑而不是終身監禁,為什麼搶劫罪的起刑要比盜竊罪來得重,這些問題是再怎麼用邏輯推理也是說不清楚的,最終只能來源於立法者的道德判斷,來源於公眾對公共利益的主觀評價。其實,就算是法律處處標榜的公正一詞,歸根結底也是一個道德規范,其內容也不可能由理性推理獲知,而只能是社會基本道德律的體現。
事實上,法律本來便與道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應以後者為基礎。任何一種法律,如果想獲得公眾普遍而自願的認同,就必須遵循和體現一個社會的基本道德律,就不能無視絕大多數民眾的道德共識。否則,這樣的法律只能是少數精英自身利益的體現,談不上理性,更談不上公正。那種認為法律高於道德,司法應免除一切社會輿論影響的觀點不僅是無知的,甚至是虛偽的。持有這一觀點的人,不是自詡為先知或哲學王的「天才」,便是試圖以一己之私替代大眾公益的「權貴」。承不承認公眾的道德評判是立法、執法和司法的根本,乃是民主制度和專制制度的核心差異!
在現代社會,法律顯然是重要的,有著道德所不能替代的功能,但這僅僅是由於一些基本的道德律對於維護社會的和平與秩序是如此重要,以至於必須依靠國家的強制力予以保障。在任何時候都絕不可以依法治國為借口,忽視甚至蔑視那些民眾千百年來一直默默遵循,而在特定情境下又能激起海嘯般公眾輿論的道德准則。最好的折衷之道是,在立法上盡可能地反映絕大多數公眾所信從的基本道德律,在司法上將基本道德律和程序正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法治同時具備一般理性與基本道德的雙重特性。法律
㈧ 道德與法律哪個更重要
當然是道德了!如果道德好沒有法律都可以.但是有法律無道德可不行!法律是定給那些不道德的人的。
㈨ 人類社會中道德和法制哪個更重要
我個人覺得兩者缺一不可,如果硬要兩者之間選一,那麼道德最重要,假如一個人連基本的道德素質都沒有,那麼這世界就不知會成為怎麼樣了?法制是約束人的道德好與壞的准繩,所以兩者之間缺一不可並環環相扣的絕對搭檔!
謝邀;
人類 社會 中道德是底線,法律是紅線。道德涵蓋較深遠,法律生硬沒餘地。在人類 歷史 長河中,先有道德,後頒法律。道德是綱,法律為准繩。
謝邀。簡言之,人類 社會 中道德和法制同等重要兩者不可偏廢互為作用,我認為,道德是做人的靈魂,法制是做事的底線,人類 社會 在發展進步過程中,道德是檢驗人格的試金石,法制是約束人性的標准制度。如道德觀念失衡,就不可能理性思維行事,若法制觀念失准,就可能違紀枉法。
法制比道德更重要。一個 社會 如果沒有法制,就會肆無忌憚,就會道德敗壞。權力的淫威就會泛濫。
人類 社會 不能沒有法制。在法制的約束下各行其道。道德是強化教育出來的,模樣的道德老師應該是法制的樣板。
和珅在台上標榜得比包拯還道德。腐敗在權力的庇護下都是美女蛇,只有在法制的懲治下才能讓它原形畢露。
法制下的民主、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就是道德的規范。如果人類 社會 得不到法治,就會叢林法則,弱肉強食,沒有民主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就是強權政治,就是人治。在人治下的人也大言太慚地大念道德經。經是一樣的,但從不一樣的人口中念出來的味道不一樣。滿嘴的仁義道德,滿腦子的男盜女娼。
人類 社會 法制比道徳更重要。尤其是法治,公權力如果不能關在法制的籠子里,就會道德敗壞。法制是道德的照妖鏡。許多耀武揚威、不可一世的貪官污吏都是通過法制宣判它們道德敗壞為人渣。
一個和諧的人類 社會 需要法制,尤其需要法治。民間塑造出宋朝有一個包青天,堅持依法行政,天子犯罪庶民同。也許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統治,被人治怕了。希望人類 社會 能夠有一個像包青天法治下的 社會 。
當然是道德重要,如果每個人都有高尚的道德,都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安於本分,與世與人無爭,不損害別人利益,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更沒有殺人越貨,敲詐勒索,坑蒙拐騙等犯罪現象, 社會 還需要法律么?以愚之見,法律就是規范和制裁那些沒有道德的人而設的。
德行重要,有德之人自身就准則,連說話也不傷人,行為更不用!而法規對有德之人來說,根本虛的!因為真正有德之人,心裡的尺度比 社會 制定法規更嚴格律己!或者他們都是正確信仰的人,所以他們的語言行為,都有自我規律,而不會越過規定!。
道德更為重要,因為道德是一個人的品行,來自父母的教養及遺傳,是自我約束和修行相結合的,一般是不會去觸犯法律;而法制是國家的律法,為了 社會 的和諧安定所制定的,是對一些缺少教育的人所起的震懾作用,從而達到遏制犯罪的效果。
道德是法律的底線,任何試圖超越道德的人,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
張延
在我們人類 社會 中道德和法制都很重要,因為學習道德,就是學會做人做事道理,而法制也是我們人類不可卻的法律法規,如果一個國家沒有法制,整個國家 社會 就會亂的,遇那裡貪官和刁民怎麼管理制裁。所以我們人類 社會 道德和法制都是非常重要。
㈩ 法律和道德哪個是支撐
法律和道德是相輔相成的,不存在支撐問題。
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法律道德的關系具體如下:
1、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具有共同的性質、任務和目標。法律和道德有著共同的指導思想和階級本質即都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的,都是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的體現,都是為人民服務的,為社會主義服務的;
2、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進和互相補充關系。法律和道德都把公民素質的重要內容作為自己的行為規則來要求,使之得到強化。社會主義法律把社會主義道德的某些要求法律化,使之規范化、制度化,並運用國家強制力來保障其實施。我國法律把嚴重違反社會主義道德規則的行為用法律來加以制裁和打擊。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道德把「遵紀守法」作為社會美德來倡導,對破壞法紀的行為加以譴責;
3、提高道德水平有助自覺守法、護法,人們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提高了,就會轉變守法觀念,變「要我遵守」為「我要遵守」。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水平,有助於人們更自覺地與違法犯罪現象作斗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