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形容

道德經形容

發布時間: 2022-09-25 22:21:04

① 老子道德經中形容人要方圓做事的句子

原文為:大氣做人,小細做事。
【大氣做人】
1、立身淳厚,拋棄虛華。
2、「謙下」:學江海為「百穀之王」。
3、上善若水。
4、曲則全,枉則正。
【小細作事】
1、成就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
2、持之以恆,目標始終如一。
3、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
4、「貴身」:生命高於一切。

② 道德經的成語有哪些來形容清白做人,干凈做事

功成弗居,虛懷若谷,和光同塵

③ 出自《道德經》的成語有哪些

出自《道德經》的成語有:根深蒂固、功成身退、上善若水、天長地久、目迷五色等。

一、根深蒂固 [ gēn shēn dì gù ]

比喻基礎穩固,不容易動搖。也說根深柢固。

出處:先秦·李耳《老子》:「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譯文:有了治理國家的原則和道理,國家就可以長久維持。國運長久,就叫做根深柢固,符合長久維持之道。

二、功成身退 [ gōng chéng shēn tuì ]

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後,自行隱退,不再復出。

出處:《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譯文:人一旦有所成功,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法則。

三、上善若水 [ shàng shàn ruò shuǐ ]

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處: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譯文: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四、天長地久 [ tiān cháng dì jiǔ ]

跟天和地存在的時間一樣長,形容永久不變(多指愛情)。

出處:《老子》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譯文: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的運行、存在不是為了自己,所以能夠長久。

五、目迷五色 [ mù mí wǔ sè ]

形容顏色又雜又多,使人看得眼花。也比喻事物錯綜復雜,令人分辨不清。

出處:《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譯文: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盪發狂。

④ 道德經中的那一句話形容要堅持不可以放棄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謂走一千里路,也是從邁第一步開始內的。走一千里路,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容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再艱難的事情,只要堅持不懈的行動必有所成。語出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易《溫堯卿等授官賜緋充滄景江陵判官制》:「夫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苟自強不息,亦何遠而不屆哉?」

⑤ 道德經形容無私的句子

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注釋:
成,形成、成就、完成。存,存在。是以,所以。

譯文: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生長自身,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所以聖人無私奉獻反而能在眾人中領先;置身於外反而能保存。
難道不正是因為他的無私?所以能成就他的自私。

理解:
天長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地不只為自己生長而存在。天地無私的化育、繁榮萬物。繁榮的萬物又通過自身作用反過來改造天地。天地被萬物不斷更新,進而歷久常新,所以長生。

聖人總是置身於眾人之後,綜合全面的傾聽別人的意見,審慎的考慮矛盾的各個方面。所以當聖人抓住主要矛盾並給出解決方案的時候,他總是得到眾人的支持,所以他身先了。聖人考慮事情總是跳出自己所在的小范圍,從更大的視角看待整個趨勢,認清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總是向著更長遠更有利的方向做事,所以身存了。

很多人眼光短淺,急功近利,煩惱一生,忙碌一生,看似為自己和後人創造了大筆財富,其實卻為人類文明無所貢獻。我們倘若把「自生」升華,開始為公想,也許我們對人類文明就有點貢獻,
也許我們成為不了聖人,但某個想法、靈感卻是可以震驚世界啟迪千年的。
一個人終生的成就是可以空前絕後的。但只有無私奉獻,才能讓這些想法成就長生永存;只有無私奉獻,才能證明我們對人類是有點價值的。
幫助地球就是幫助人類自己,就好比大面積的植樹造林為人類抵禦了風沙、洪水、霧霾、全球變暖一樣。所以幫助地球和萬物就是幫助我們人類自己。

聖人並不是沒有私慾,聖人的私慾就是為了推動文明進步、人人安寧快樂、人類文明的永恆。所以他無私忘我的努力來為人類做貢獻。當人們都感到他的成就、精神和品格之美後,便都紛紛推舉他,所以成就了大私。

聖人的自私是無私,無私卻成就了大私。

注意:
本章呼應第十三章、第六十六章。

⑥ 《道德經》中有什麼形容無私的句子

《道德經》第七章 :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專,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屬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生長自身,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所以聖人無私奉獻反而能在眾人中領先;置身於外反而能保存。
難道不正是因為他的無私?所以能成就他的自私。

⑦ 在道德經中形容一個博學的人也會有弄不明白的事情形容一個什麼都不懂的人也會

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道德經》中的每個字,每句話,都充滿了智慧,隨便拿出一個字,一句話,都值得玩味,領悟,悟透了,對增加我們的智慧大有裨益。例如,關於為人處世,有一句話,非常簡潔地表明了觀點。懂得這句話的人把它牢記在心,成為一個很智慧的人,為人處世,吉祥如意,不懂的人卻認為是個笑話,人生磕磕絆絆。

「競爭」已經根植現代人的意識中,做人要競爭,爭誰的言語犀利,爭誰做的事漂亮,爭誰的財富豐盈,因為通過競爭,才能突出一個人,比別人強了,才會覺得臉上有面子,才會充滿自豪感和成就感。企業與企業之間,同樣存在著競爭,市場這塊蛋糕就那麼大,你多佔了,對方必然少佔,為了能夠多佔一點,花樣百出,便出現了「後浪推前浪,前浪拍死沙灘上」的現象,這種現象循環往復,似乎沒有終結的時候。

一群人在一起侃大山,你說話的聲音高了,我為了突出自己,聲音一定要蓋過你,因為聲音高低的問題,會爭吵得面紅耳赤,甚至大打出手,雙方因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兩個做毛巾的企業,一個宣傳到位,銷售量比另一家企業高,另一家企業一定增加更多的廣告投入,以求銷售量超出對方,為了在銷售量上擊敗對方,甚至降低質量,以求在價格上佔有優勢,雙方鬥智斗勇,爭得你死我活,結果卻是自己的形象搞壞了,被市場拋棄了,誰都活不成。

這樣的競爭實質是最愚昧的競爭,是為了戰勝對手,不惜傷害自己的競爭,是很愚蠢的。那麼,有沒有一種高明的競爭,不傷害自己,卻能戰勝對手的「競爭」方法呢?

《道德經》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它說: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現代漢語解釋的意思是:因為他不和任何人相爭,所以天下就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有人或許會反詰,你不爭,你是個老實人,別人卻來和你相爭,你同樣會一敗塗地。這樣反詰的人其實是不懂《道德經》,《道德經》的思想基礎是遵循規律,自我發展,在規律的基礎上自強不息,它的所有觀點,都貫穿著這種思想。

所以,不斷的突破自我,不斷地戰勝自我,自己和自己競爭,天下的人就沒有人能和你相爭,才是「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正解。

另外,「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還包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那種想通過淺層次競爭擊敗對手的人,都是發現了對方身上存在的漏洞,猛力一擊,戰勝對方;而不斷的和自己競爭的人,他們會有漏洞讓想和他們競爭的人看到嗎?正如兩個拳擊手搏鬥,一個渾身上下沒有破綻,而另一個卻破綻百出,搏擊的結果誰勝誰敗,不言而喻。

牢牢記住「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把它融化到自己的言行中,不斷的和自己爭,才是人生致勝之大道,王道。

⑧ 《道德經》描述的是什麼樣的社會和政治制度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 該書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道德經】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原文

1、小國寡民:小,使……變小,寡,使……變少。此句意為,使國家變小,使人民稀少。

2、使:即使。

3、什伯之器:各種各樣的器具。什伯,意為極多,多種多樣。

4、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輕易冒著生命危險去做事。

5、徙:遷移、遠走。

6、輿:車子。

7、甲兵:武器裝備。

8、陳:陳列。此句引申為布陣打仗。

9、結繩:文字產生以前,人們以繩記事。

10、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習慣。

注釋

使國家變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並不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隻車輛,卻不必每次坐它;雖然有武器裝備,卻沒有地方去布陣打仗;使人民再回復到遠古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之中。國家治理得好極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快樂。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大意

⑨ 道德經名句賞析

道德經名句賞析
1.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道德經·六十四章》

行:路程。 始:開端,起始。 足:腳。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哪怕一千里那麼遠的行程,也是從腳下開始起步的。比喻無論多麼大的事情,都得從頭實施,循序漸進來完成。

2. 方而不割,廉而不劌。——《老子·五十八章》

廉:東西的棱邊。為人處世應當方正,而不應生硬勉強,一直有太過有稜角,將人割傷。

3. 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老子·六十七章》

慈善之人,才能夠勇武。簡朴之人,才能夠心胸寬廣。

4.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經·四十六章》

知:知道,明白。 足:滿足。 常:經常。 知足常樂:知道滿足,才會時常感到快樂。

5.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第四十章》

無:沒有,不存在;未曾發生或出現過的事物。 有:存在,發生過或是出現過的事物。 無中生有: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從無中來。後被人們用以形容那些本來沒有,卻憑空編造出來的事物。

6.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大音:美而宏大的音樂,比如天籟。 希聲:老子曾說「聽之不聞,名曰希」,這里的「希聲」和「此時無聲勝有聲」中的「無聲」類似。 大音希聲:那種宛如天籟一般美好宏大的音樂,總在似有似無、無聲勝有聲的境界里

⑩ 道德經中形容觀察越久,發現越深奧越有道理的原話是什麼

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譯文:可以用言語描述的道,就不是恆久不變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恆久不變的名。有了空間,才開始呈現出天地;有了根源,才開始孕育萬物。

所以,如果一個人經常保持寧靜無欲的心態,就可以深入觀察到天地萬物的微妙之處;如果常存慾望,就只能看到天地萬物表層的東西。空間與物質同時出現而有不同的稱謂,它們都很神秘。那神秘又深遠的極處,便是產生天地萬物之所在

熱點內容
城鄉規劃的行政法規 發布:2025-05-17 15:00:06 瀏覽:360
雙流法院通報 發布:2025-05-17 14:23:10 瀏覽:202
合法學院動漫 發布:2025-05-17 14:21:18 瀏覽:339
離婚協議約定子女結婚費用是否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7 14:07:42 瀏覽:944
上海法院法官違紀 發布:2025-05-17 13:56:03 瀏覽:700
三校名師講義刑法劉鳳科 發布:2025-05-17 13:51:53 瀏覽:8
行政法學的英語 發布:2025-05-17 13:16:20 瀏覽:983
湖南科技大學法學 發布:2025-05-17 13:05:42 瀏覽:881
中國司法部健康打卡 發布:2025-05-17 13:05:37 瀏覽:148
民法機能 發布:2025-05-17 12:50:24 瀏覽: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