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篇論文
A. 法制小論文
遵紀守法 嚴以律己—爭當一個文明的新時代青少年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和社會主義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會對個人的要求越來越高,法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依法辦事,已成為人們的共同信念。一個國家的法律體制完善與否也日益成為衡量這個國家現代化程度高低的標志。我國法律法規也日趨完善,只要留意不難發現我們身邊無處不存在法律的氣息。《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法》、《教師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現代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作為一名青少年要學習法律知識,學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護法,只有全體人民的法制意識加強了,才能實行依法治國,我們的國家才能不斷強大。 然而,根據管家有關數據表明:我國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長趨勢,可見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制觀念對我們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違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識淡薄、受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比如在社會不講社會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毆、偷竊敲詐。在學校不遵守中學生守則、違反校紀校規。這些青少年學生雖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為是違法違紀的,但他們無法真心地體會到事態的嚴重性。因此校園中違紀的現象屢見不鮮。有的同學認為違紀與違法是兩碼事,違反校規校紀大不了被老師批評,沒什麼大不了的,殊不知習慣成自然,違紀就會逐步成違法,以後到社會就有可能作為法的事。有的同學認為如今是追求個性化的社會,如果被學校這個規那個矩束縛,不利於自己發展,作了違紀的事才能體現自己的瀟灑,但是,設想一下,如果學校沒有了校規校紀,那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如何保障?一個從小沒有遵紀守法的意識與習慣的人,長大了很難說他能成為一個守法的公民。 有人說「掌握電子計算機應用技術是跨入21世紀的名片,而具備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才是跨入21世紀的通行證」。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是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共同意志的體現,是促進生產力發展,實現人民民主專政的工具,它的根本任務是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現。公民的生活離不開法律,學法才能明確哪些是可以做或必須做的,哪些是不該做或禁止做的,用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維護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權益。 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四化建設的生力軍。青少年學法、知法、守法的狀況如何對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關系極大,青少年要通過學習法律知識,接受法制教育逐步把自己培養成四有新人。 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是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廣大青少年都想成為有用之才,而要成才首先必須健康的成長。由於青少年年齡小,閱歷淺,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易受不良風氣的影響,青少年容易沖動,特別是當自尊心受到傷害或自己的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容易失去理智,導致違法犯罪。因此,為了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預防和減少犯罪,就需要對青少年進行正面的法制教育,正確引導、讓他們能懂法、守法、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養成守法習慣,培養守法意識,提高守法能力。 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是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需要。維護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要運用好這個權利,只有學法懂法,才能認清和揭露違法犯罪行為。 遵紀守法,學法護法是一種被人們公認的美德。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校有校紀,遵紀是守法的基礎,青少年時代是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黃金時代,我們青少年學生要認真學習《中學生守則》、遵守校紀校規,遵紀守法,嚴以律己,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自強、自尊、自重、自愛,爭當一個文明的新時代青少年。
B. 以《我眼中的法治中國》為題,寫一篇1500字左右的小論文。
每當我們隨意地翻開報紙,輕松的心情總會被一些沉重的新聞所打破。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告訴我們:危險、傷害事故在我們身邊頻頻發生,威脅著我們的生命,這血的教訓一次又一次地為我們敲響了安全的警鍾:生命誠可貴。
我們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同學們,我們一樣擁有美好的未來,一樣是祖國未來的棟梁,可是這一切的一切都建立在「法制」這一基礎上,都需要我們時刻尊敬法制,對法制問題嚴肅。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
法制在我心,我們就會擁有愛,當我們心藏法制,我們就會約束自己的行為,我們就不會感情用事,我們就不會做違反國家利益,損害別人利益的事,我們會維護國家和人民以至社會,當我們的行為都很好,很規范了,我們的國家就會和平,我們就能生活在一個自由民主的環境里,快樂和幸福就會伴隨著我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做我們想做的事。
法制在我心,爸爸、媽媽就不再擔心我們放學的路上遇到壞人;我們的美麗的家裡就可以不再象金絲鳥住的鳥籠,四處都安有防盜窗;我們就可以廣交朋友,不再害怕上當受騙。
法律是一種至高的信仰,我們都生活在有秩序的法制時代,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們應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犯罪為恥。慘痛的事故時有發生,家人撕裂肺的哭叫,親朋好友痛哭流淚,自己傷心欲絕。可是,親人的痛哭能挽回那不可替代的生命嗎?自身的悔恨能換回昔日健康活潑的身體嗎?遵守能維護自身及他人生命安全的法律法規真的就那麼為難勉強嗎?
總而言之,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法制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國家無法制則不能立足於世界,更不用說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威信。無論是一個學生,還是一個集體,都要以法為重。法制並不是限制人身自由的枷鎖,而是制定、保護和維持國民生活秩序的有利工具。因此,我們每位中、小學生都應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做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學生。
C. 一篇依法治國為主題的議論文,1500字
弘揚法治精神,共築偉大中國夢
人生如船,夢想是帆,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夢,把每個人的夢匯聚起來就組成了我們國家的夢,中華民族的夢,因此每個人的夢與國家民族的興衰榮辱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只有實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我們才能幸福和諧的生活。
現在是「法治」社會、文明時代,「法律」就在我們身邊,時刻規范著我們的行為。我們只有學法、懂法,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公民。一句話,對於法律,我們必須了解它、學習它、遵守它。
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它是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關於法律現象知識以及法制觀念等。
古人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而這「規矩」就是「法律」。「法律」是我們整個社會的「行為准則」。談到法律,總會給人以神秘、威嚴、崇高的感覺。其實,法律與道德、習慣、宗教、紀律一樣,都在規范著人們的行為。正是由於這些規范的存在,這個社會才變得有序;正是由於法律的存在,我們的權利才得到應有的保障。作為當代中學生,我們有幸生活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年代,親眼目睹了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法制進程的突飛猛進,300多部法律相繼出台,「依法治國」被寫進憲法,多麼令人振奮!然而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如何與法同行?有人可能會說:你多慮了,我們還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殺人不放火,法律就約束不到我們。我說:不!法律離我們很近。那些輕視法律作用的人,我想是沒有真正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有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法律,就是實現正義、體現公平、正確規范人的行為的社會准則。當今這個經濟社會,人們在不斷地淡化道德意識,甚至有人討論起一些傳統美德是否過時的問題。這不得不促使我們呼籲法律來維護我們的社會秩序。紐約,這個繁華的國際大都市,卻是犯罪率最高的惡源。有統計表明,每5分鍾,就有一場搶劫上演。而在我國學生群體中也存在著一些觸犯刑法的不良現象。如:強要同學錢財,參與搶劫,更有甚者結幫犯罪。據報道:今年4月30日,海南省萬寧市17歲學生溫某,因持塑料槍打劫被判有期徒刑5年。近年來,青少年結幫犯罪現象也呈上升勢頭,加入黑幫犯罪的一般是18歲以下的在校學生。來自公安機關的一則統計數字表明,80年代後期到現在,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齡化發展趨勢。在上海,14-16歲的少年犯已佔未成年人犯罪的64.2%。尤其讓人心驚的是,剛剛進入法定處罰年齡的14歲孩子竟佔了其中的15.l%。犯罪,無疑永遠威脅著我們安定的生活。但是,我們應當堅信的是,法律永遠維護正義。誠然,就我國現階段的法律體制而言,的確存在一些疏漏,也有一些人為了金錢,為了一個「利」字,背離職業道德,背離良心,鑽法律的空子。但我仍要說,我們的法律正在不斷地健全和完善,我們應當毫不動搖的堅信法律的正義性,並學會扞衛它!
只要我們心藏法制,我們就會約束自己的行為,我們就不會感情用事,我們就不會做違反國家利益,損害別人利益的事,我們會維護國家和人民以至社會,當我們的行為都很好,很規范了,我們的國家就會和平,我們就能生活在一個自由民主的環境里,快樂和幸福就會伴隨著我們。
我最大的驕傲是身為一名中國人,最大的自豪是外國人叫我「Chinese」,最大的幸福是生活在中國,最不想放棄的稱謂是中國公民。我想你們大家應該也是如此,在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所以讓我們一起弘揚法治精神,共築偉大中國夢!
D. 法制論文
要充分而全面地構建一個法治社會,首先要從每個人、每一件小事上做起,才能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最後事半功倍。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要做到國泰民安,才能強盛興旺。而國泰民安,也並不是一件唾手可得的事情。雖說,現當今的社會沒有槍聲,沒有戰亂,但是我們總能從各個細節中感受到有些人行為的污穢,靈魂的骯臟,這本是與「法治社會」的醒目標題所相排斥的,如果不杜絕這一現象,讓犯罪者無法醒悟,或風華正茂的青年又走上絕望的不歸路,那麼無疑,「構建法治社會」將永遠成為一句空話,一句只能付諸東流、而無法兌現的空話。於是,我們也深深領悟到期間的意義之大,責任之重。同樣,這也需要每個人身體力行,把那些犯罪者從絕望的谷底拉回現實,邁向美好。作為祖國的花朵,未來的希望,除了要學好文化知識,全面發展,更重要的是竭盡所能,為這個社會作出一絲小小的貢獻。雖然我們力量微薄,但是只要有汗水的付出,就會有歡欣的回報。我是這樣做的,希望可以和大家共勉,以追求更大的進步:每天清晨,當我們邁著輕快的步伐,走進那個充滿歡聲笑語的校園,我會忙不迭地向夥伴們提醒幾句:「看到紙屑我們一定要把它撿起,丟進垃圾箱。「記得要打掃小崗位,保持校園整潔。」……我明白,這些並不僅僅是一個小小的舉動,一個小小的意識,它更體現了人們心中強烈的環保觀念,還帶動著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每天上課,我會提醒自己要努力學習,只有好好學習,全面發展,長大之後才會成為國家之棟梁,民族之驕傲,更為構建和諧社會起到帶頭作用,為人民的幸福穩定盡一份自己的力量。每到假日,我會焦灼地打開電腦,不是為了休閑娛樂,而是希望能由我在鍵盤上的敲擊,來為網民們宣傳一些有關法治的信息,讓他們時刻記得:自己作為這個社會的一份子,肩上擔負著神聖的使命,同樣也為不法分子以及處在正義與邪惡徘徊點的朋友,敲響警鍾……
其次,要消除人們「萬事為己」的錯誤觀念,避免有些人走向極端,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培養國民 「無私奉獻」、「勤勞朴實」的品質,多舉辦有意義的群體活動,並分設一些獎項,讓大家有更強的動力來全面構建法治社會。並且,在實踐中有突出表現的要給予嘉獎,讓他成為一個榜樣,希望每個人都來效仿,甚至是超越。
之後,強化人們的法制觀念,建設一個現代化的法制社會,否則,人們的言語和表情就只能永遠書寫「無知」二字。每個人都像我一樣,多了解法律知識,開闊視野。同樣也要在了解法制信息的同時,多閱讀書籍,因為書是無價的的,它的璀璨,超過了冬日最絢麗的那道光芒;它的深度,遠遠超過了人們想像中的疊加!讓大家不斷地充實自己,磨練自己,最終才能升華自己,提高自己。
只要人人都行動起來,終有一天,「構建法治社會」的諾言會用我們每個人的雙手來實現這個理想化的世界!
E. 給我一篇初中法制論文(800字左右)
一、家庭方面的影響
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就是自己的父母,他們不僅是孩子生命的創造者,同時也是孩子心靈的塑造者,因此,我們說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心理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很多父母「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心切,偏重於智力開發,早在學前階段就教孩子學外語、彈鋼琴、學繪畫、背唐詩,等等。在中學階段,他們更是指望自己孩子各科考高分,不顧自己孩子的心理發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對孩子提出過多的苛求,超越心理負荷。過重的精神壓力,繁多的學業負擔,將孩子天真爛漫、敞開胸懷接受大自然和社會影響的機會幾乎喪失殆盡。而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則沒有多少家長能引起注意和給予足夠的重視。現在許多家長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健康如同身體健康、智力開發一樣重要。甚至有不少父母壓根兒就不知道孩子的心理培養問題。由於父母對心理教育的忽視和無知,導致了孩子的心理發展與智力開發嚴重失衡。目前,不少孩子是智力開發超前,而心理發展滯後。特別是在在生理發育處於高峰期的中學生身上形成強烈反差。重智力輕心理的家庭教育給孩子的心理素質造成嚴重的先天不足。與此同時,父母對孩子言傳身教,賞罰褒貶,他的世界觀、信仰、思想、作風、接物待人的態度,對具有高度模仿性而缺乏選擇性的中學生來說,起著性格上的奠基作用。一個人如果從小就生活在「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的家庭里,接受父母所謂「為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的教育,以「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為人生信條,那麼,在這種家庭環境里成長的人,必定是心胸狹隘的人。
此外,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社會環境及人際關系也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使得部分成年人無法對自己及時作出調整,並予以適當反應。這就導致自身情緒易產生劇烈變化,使神經系統過度緊張及大腦功能紊亂,最終導致心理失調。比如職業的不穩定、收入的下降、商場的失意、職業的變更等,都是造成成年人心理障礙的因素。成年人難免要將這種情緒轉換成各種非理智的行為、語言在家中渲泄,有的則把自己的失敗轉成對子女的不符實際的要求。子女如長期處在這種不良的情緒感受中,其大腦機能便會遭到慢性損耗,最後出現大腦機能失調,造成心理障礙。
二、社會方面的影響
眾所周知,當今我們社會正處在巨大變革的時期。社會宏觀環境對中學生成長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提高和大眾傳播媒介的日益現代化,中學生所接受的社會信息容量越來越大,其中負面影響的絕對量也大幅度增加,這些負面影響不同程度地抵消了學校和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再由於現代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各種競爭愈來愈激烈,社會人際關系也顯得復雜了,影響人們心理健康的因素便越來越多了。。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現狀,改革開放的主旋律與某些不健康的思潮並存的局面,不少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夠成熟的中學生,在獵奇心理的驅使下,往往是「去其精華、吸其糟粕」。社會上某些不正之風影響著學生對學習的正確認識,扭曲了少數學生的心靈。例如:社會不正之風對涉世不深的學生心理體驗產生沖擊;不健康文化信息對道德判斷力不強的學生產生腐蝕;商業文化市場對充滿好奇的學生產生誘惑等等。尤其是大眾傳播中諸如宣傳暴力、迷信、色情等書刊音像製品,由於其表現手法形象逼真,學生非常容易接觸,其危害性最大。面對那些生動可感的形象或情節,他們往往在「愉悅」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有的中學生崇拜的是俠客,追求盲目的自由,嚮往無政府主義,「老子天下第一」是他們的目標,有的中學生甚至參與惡性流氓斗毆活動。更有一些良莠不齊的"書屋"、錄像廳、電子游戲室等,常常有意識地選址學校附近,瞄準中學生作為賺錢對象,形成不理想的社會微觀環境,這些常常使學校、家長束手無策,更給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帶來了非常不利的負面影響。再如,現在社會上謀職業、挑好工作靠「走後門」拉關系等不正之風,在學生中也產生極壞的影響,使他們錯誤地認為「學習不學習一個樣,學好學壞一個樣」,由於長期缺乏動力,消極被動地學習,「厭學」心理就逐漸產生了。有的中學生甚至完全無心學習。
三、學校方面的影響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當前,由於不少中學還未很好地實行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軌,有些學校忽略了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只關心學生的文化考試成績。一些學校領導和教師盯住高考和中考,給學生不厭其煩地灌輸「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考試一定要拿高分」、「我的分高,我怕誰?」的思想,大張旗鼓地宣揚「尖子生」、「狀元生」、「重點率」、「上線率」,等等。久而久之,學生就與學校領導和教師形成「共識」:只有考出高分數,達到某重點學校的錄取線才是好孩子、好學生。考試成績、升學檔次成了衡量孩子有沒有出息的標准尺度,中學生也就將考試升學的挫折,看成是人生的挫折和失敗。而教師又沒有預先為他們儲存好如何面對挫折與失敗的信息,在考試升學的挫折面前,想到家長或教師的斥責,學生自然感到惶恐,感到前途渺茫,有些人便選擇了逃避的做法——離家出走,給家庭、學校、社會,也給自己造成了不應有的缺憾。例如:今年高考前夕,山西晉城一女生因高考臨近不堪重負而跳水自殺身亡;2003年高考,浙江一女生,只因高考首科考砸 ,跳樓自殺身亡。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與上述觀念相吻合的便是過重的課業負擔。在大力倡導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仍有不少中學的課業負擔體現為「三超」,即:超長的學習時間,超大的作業數量,超高的學習難度。孩子們面對的是「老師滿堂灌,學生滿堂轉」,頻繁的考試、無休止的補課、大量的重復學習,加班加點,夜以繼日,使學生窮於應付,疲於奔命,根本沒有休息,導致心理上的疲勞,情緒焦慮不安。
其實,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有著無私奉獻的精神,他們是我們國家人格最為高尚的群體。廣大教師對學生是懷有深深的愛,他們往往是恨鐵不成鋼,但有時動機雖好,教育方式卻是反教育的。據筆者調查,目前,中學里有少數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用警告、諷刺、挖苦、揭短、遺棄等手段代替思想教育,用簡單粗暴的懲罰手段代替嚴格管理,用威脅的手段代替激勵教育。如:有的教師發現學生的表現和學習成績違背了自己的意志時,就以「你那裡長的是人腦袋呀?簡直就是豬腦袋嘛!」,「朽木不可雕」、「二百五」、「老鼠屎」、「害群之馬」等偏激語言對其實施精神壓力;有的教帥發現學生沒交作業,便罰抄。我有個有個同事在武昌一著名初級中學讀書,一語文教師一次罰其孩子抄作業500遍,害得母女倆折騰到半夜1點多!美國在伊拉克「虐待戰俘」,我們在這里「虐待學生」啊!:)有的教師對有缺點的學生動不動就說「請家長來」、「我以後再也不管你了」;有的教師將後進生打入另冊,給後進生調離座位,教室里的邊座、後座、遠座幾乎都是後進生的。這些「精神虐待」現象並非教師的有意所為,他們的出發點是敦促學生上進成才,可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心理學家指出,精神上受虐待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遭受的心理和思想傷害,可能比肉體受虐待的孩子更大,因為這是對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全面摧殘,而自尊心受到挫折的人,又會出現多種心理障礙。另外,社會的急劇變化,也使少數教師心理失衡,有意無意地表現出反教育行為。如個別教師十分留意學生家長的職務,注意發展對自己有用的「關系」,「關系學生」往往引人注目地受到特別關照。這種情況造成的結果是:「關系學生」形成了一種唯我獨尊心理,而另一些學生則由於家長無權無勢,屬於」弱勢群體「,只能縮在一旁,心理也就受到了創傷。
四、學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由於人的生理發展規律,中學生正處於生長發育的高峰期,其心理發展是錯綜復雜的。他們追求成人感,喜歡玩「深沉」,裝「老成」;追求獨立性意向,喜歡「唯我獨尊」,「老子天下第一」;追求自尊好勝,喜歡嘩眾取寵,沽名釣譽等心理目標。但這些心理目標與現實生活中的依賴性出現矛盾,他們要求權利卻不願盡義務,要求被愛而又不懂得怎樣去愛別人。他們的自我評價能力往往落後於評價別人的能力,產生「明於知人,黯於知己」、「嚴以責人,寬以律己」的偏向。一些學生難以正確地評價自己,過於自信、自負,在強烈的自我表現欲和虛榮心驅使下,故意表現得橫蠻無理,甚至有意與教育者對抗,行為表現與教育者的意願往往背道而馳。此外,中學生處在青春萌動期,容易出現早戀問題。這個時期,中學生要經歷心理發展的種種困惑、矛盾和挑戰,最突出的是對異性的好奇心和神秘感。由於他們個性心理發展和認識能力還很不成熟,所以那些「紙條戀愛」、「狂熱初戀」只不過是朦朧狀態下的沖動性和盲目性的表現。凡是落入情網的學生,十有八九精神萎靡不振,形成心理障礙。有的緊張、恐懼、羞澀;有的苦悶、自卑、惆悵、失望、孤獨、悔恨、憤怒。
【【希望可以幫助你】】
F. 我的法治觀 論文
法治應該是我說得最多的話題了。我始終認為法律包含著三個層面。
最低的是制度層面,即法律就是制度的化身。在這一點上,我常說,我們跟經濟學有共同的交集,那就是制度經濟學。經濟學家要建立各種制度,我們法律學家也要建立各種制度。制度包含各種方面。
除了制度層面,我認為方法層面的法律是更高一層的法治。實際上我們學法律,也是學一種方法,這可以從法學院里法律教育的方法中揣摩出來。典型的美國法學教育方式,是教授拿出一個案例,讓學生來漫無拘束地討論,人人都可以自由發言;但是到最後,學生要問老師:你有什麼意見?老師說,我沒有意見和結論,我教給你們的是方法,是用法律思維。
過去我們有一篇文章,叫做「Thinking like a Lawyer」,這就是像「律師一樣思考」,像法律人那樣去思考。法律的思維特點是什麼?首要的是重證據,無論何事都要拿出證據,沒有證據你就不要說話;沒有證據說的話沒用,人家也不會採納你。不僅拿證據說話,而且拿證據作為辯論的手段。
第三個層面,我覺得法律還必須要有一種理念。這個理念對我們來說就是法治。我們現在已經把對法律的理解進一步提升了,法制和法治的區別就在這里。我們原來說,法律是人民的意志,人民的意志則當然全部是正確的。現在我們則認識到法律有善法和惡法的區分了,制度裡面也有好壞之分了。判斷善法和惡法,就在於有沒有法治理念。就像憲法有好壞一樣,有憲法不等於有憲政,只有好的憲法,才可能被叫做憲政。憲政是在constitution後面加一個ism,這就說明憲法是有理念的。
如此,我們研究法律,就不能僅僅關注制度本身,還有方法和理念。
與法治息息相關的是憲政。憲政裡面最核心的東西就是兩個,一個民主,一個自由。憲政作為憲法的核心理念,是評判憲法好壞的重要標志。而這個評判,就是靠民主和自由這兩個基本的東西。
民主講了國家權力是從哪裡來的。是上帝賦予神權最高?君權最高?還是民權最高?實際上是要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制度,人民的選舉權、監督權的有無,是評價國家權力的劃分是否科學、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據。權力之間的分工制約,是憲政體制最根本的東西。三權分立也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或者其他什麼制度也好,人們要看哪一種權力分工最科學,人民得有個比較。從這個角度來說,民主表達了權力的來源,或者說「主權在民」的思想。這是民主的核心精神。
自由是憲政的第二個核心內容。自由回答的是公民到底享有哪些權利、國家賦予了多大的保障等問題。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權利的保障,必須是實實在在的,當你的權利受到侵犯的時候,國家會來保護權利不受侵犯,那麼這個問題就是自由的問題、人權的問題。所以憲法裡面應該規定公民的人權,應該規定公民的自由和限度。這就是自由的問題。
一般來說,西方傳統中所講的自由與民主,實際上就是公民和國家的契約。既然要規定憲法,憲法就要保障公民有哪些權利,或規定公民可以放棄哪些權利。所以權利的限度或者自由的限度,本身就是一個契約問題。我們國家的憲法,現在還有什麼政府的政策,這顯然沒必要。憲法就是講國家機關的設置和公權力的分配,完全不用講我們施行哪些政策,政策畢竟是會變的。
所以說來說去,如果脫離民主和自由,或者脫離我們共同的憲政理念,再提依法治國,那就沒有意思了。我們生活在共同的社會里,沒有一個共同的標准那怎麼行啊!
依據對於制度、方法、理念三個層次的區分,我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六十年,前三十年就是從法律實用主義到法律虛無主義,後三十年是從法律經驗主義到法律理念主義。
所謂法律理念主義,就是把法律從工具、從制度變成治國的理念。目前這個階段剛剛開始,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G. 寫一篇以法治建設為主題的論文
制約我國法治建設前進的因素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傳統的文明古國,曾經的輝煌文明造就了我們這個優秀而偉大的民族。在現代化建設的今天,中華民族也正在不斷創造著人類的輝煌歷史。這其中就包含了我們的法治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當然,法治建設在其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遇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和干擾。本文將就此問題做一個初步的探討。
從中國目前法治建設的基本現狀來看,我們感覺有以下幾大因素嚴重製約了中國法治建設的進行:
第一、我國的司法不夠獨立,各級共產黨的機關和行政的司法的干預過大。
除全國人大在立法方面較為獨立之外,各級司法機關均被置於黨委和政府的控制之下。這些司法機關的財務、人事等方面的權力都掌控在地方黨委和行政的手中。因此在涉及國家機關和黨政要人違法時,這些機構在行使職權時常常感覺阻力巨大,甚至工作人員都不敢涉足。這樣就造成了地方黨政部分的法律盲區,我們國家在市場經濟時代出現的諸多腐敗案件,制度的根源也就在此。
第二、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使司法公正的天平無法實現真正的平衡。
我國憲法規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在實際的司法過程中,廣大的貧困階層最需要法律的保護和幫助,由於經濟的因數,他們無法支付高昂的訴訟費用而被迫選擇忍受傷害和侵犯。當這種忍受達到一定限度時候,他們會為採取一些極端的手段來解決侵犯和傷害,從而成為法律懲罰的對象。因此,法律對他們來說就成一種專制的工具。從這一角度來說,法律實施過程中根本談不上「平等」。
第三、中國傳統的法文化嚴重製約我國法治現代化的進程。
我們國家有5000年的文明,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對國民的影響巨大。在處理日常的法律關系或相關問題時,我們常常習慣於 「私了」、「算了」,這樣的行為模式一方面使個人的合法權利得不到保證;另一方面,由於大多數人的讓度,使得公共利益的維護和自覺遵守無從實現。因此在我們國家經常出現公共權利受到侵犯而無人出面制止,大家都憤憤不平但又都選擇忍氣吞聲。
以上我從法律制度、社會經濟和文化三個大的方面分析了我國法治建設面臨的挑戰,當然,中國法治建設的發展,決不僅僅受這些因素的制約。
挑戰就在眼前,當我們正確的把握和認識了挑戰,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我國的法治建設比較實現長足進步和發展。
H. 要一篇800字的思修考試,考試題目是求一篇論文:法治不是工具,法治應成為信仰
我們也要考這個題目,4個之一
I. 寫一篇關於法治的作文600字議論文
法律是我們人人都要遵守的。俗話說:『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就是說任何事物都不能缺少束縛它的規則,否則就會方寸大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養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了ㄍ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希望讓未成年人嚴於律己。在我們的身邊,沉迷網路的數不勝數;違法犯罪的人越來越多;而那吸毒的人也更加為所欲為……他們這樣做,只是為了滿足那一時的慾望。而這樣做,只能使學習一落千丈,使自己沉迷不起,因為這就像是個「無底黑洞」,把你吸住了,就不再爬起。下面,我就給你們舉幾個例子!
節目中,有一個原來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因為父親的過世而借網路消愁,可誰知,網路使他變了一個人,不僅學習成績一落千丈,還經常跟母親吵架,並養成了逃課去網吧的壞習慣。不僅如此,他身邊的一個女同學去勸告他時,他不僅沒有悔改,還喪心病狂地把那個女同學殺了。美好的少年時代,就因為他沒有足夠的自製力去把握自己,而變得暗淡無光。
還有一位原生活在幸福家庭中的花季少年,經不法分子的利誘,他認識了毒品,並吸食了,可這一吸卻一發不可收拾。漸漸地,他喜歡上了毒品,還經常與不法分子來往,大手大腳地把家裡的錢換成了毒品。他為了那不值一提的毒品無情地把自己美好的花樣年華給浪費了……而時間,卻在一點一滴地飛逝著……
歷史上,能在關鍵時刻把握住自己的人才能有所成就,甚至青史留名,而那些不能及時把握住自己的人卻被列入了歷史的黑名單。同學們,你們是想百世流芳,還是想遺臭萬年呢?雖然我們不是重要的大人物,但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要因為一念之差而耽誤了自己的花樣年華!同學們,「把握」二字讀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卻很難。同學們,讓我們從現在開始,把握好自己的現在,從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