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全文誦讀在線視頻
A. 《道德經》誦讀日記7——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所徼。
2019年3月27日 星期三 晴 昭通市
註:以下內容來自羅大倫博士,在喜馬拉雅上播講的《每天聊點道德經》第十三、十四講。
1、原文塌則
通行版: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所徼。「徼」(jiǎo)
馬王堆: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2、譯文
徼:邊際、邊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
我們通常是帶著有色眼鏡去觀察事物,而老子告訴我們要學會放下自己,跳出來,換個角度去看問題,結果也許會更好。
我們應該保持清靜虛空的狀態,去體會「道」的運轉,獲得啟迪、獲得大智慧。試著每天靜默一會兒吧!
一方面放掉慾望,保持虛空,不帶主觀色彩,去感受「道」——直覺;之後我們可以換個角度,帶著自己的學識去觀察事物,去分析事物運轉的規友衫兄律——理性。
在一件事情中,如果能夠用兩種角度結合著去考慮問題,這便是一種智慧。
3、感悟
有的時候,跳出局外,保持「無」的狀態,更容易看到真相。所謂:無關生智,局外生慧。公眾演講為什麼會緊張?太在乎成敗得失了,太在乎別人的看法與評價了!如果就當成和朋友聊天,不在乎別人的眼光與評價,還會緊張嗎?
而有的事則必須要躬行、實踐,才能真體會到事物的真諦。同樣是演講,要達到自由灑脫、信手拈來的境界,必須要多親自登台練習,才會達到這樣的境界!這就是「有」!
佛家常說要持戒,常用打坐靜修,這是保持「無欲」。而要渡人,要普度眾生,就又必須要常懷慈悲之心,要有渡人之心,且必須要走出寺廟,整天在廟里渡誰呢?這又是「有欲」!
同樣是醫生,給陌生人做手術,一般「心狠、眼准、手快」好襲;但如果手術台上躺的是他最愛的人呢?末必真能淡定吧?前者「無欲」,而後者「有欲」。
B. 《道德經》誦讀日記5——名可名也 非恆名也
2019年3月25日 星期一 晴 昭通市
註:以下內容來自羅大倫博士,在喜馬拉雅上播講的《每天聊點道德經》第十講。
1、原文
通行版:名可名,非常名
馬王堆帛書:名可名也 非恆名也
2、翻譯
名可名也 非恆名也 第一個名 名詞 名稱 第二個名 命名 第三個名 名詞 名稱 整句意思 事物的名稱可以用名來命名 但這個名稱不是唯一的 或根本代表不了事物本身 第二句主要解釋第一句。
3、感悟
這里,讓我想起了李笑來老師所說的:一個人的心智或者說操作系統是由「概念與關聯、價值觀與方法論、實驗與實踐」三個方面構成。
一個人聰明與否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大腦里邊有多少清晰、准確的概念。
李笑來老師所說的「概念」就相當於「名可名也」裡面第一個「名」。你所聽到或所學到的概念或者名稱,你真正理解它的含義了嗎?有沒有理解名稱或概念最准確的含義和最本質的特徵?如果沒有,說明你僅僅只是知道這個名稱而已,並沒有看到名稱或概念所蘊含的最本質的特徵。
比如:什麼是自由?什麼是財富自由?什麼是幸福?什麼是尊重?什麼是教育?
這些名稱或者說概念,都是眾所周知的,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它最本質的含義呢?
所以,生活當中要多多思考一些貌似淺顯、平常、簡單的名稱或概念,要能深刻領悟,其中所蘊含的意義。
C. 【道德經】第九章:戒極戒盈戒滿
1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zhuī)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yí)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
簡釋
追求保持盈滿,不如適可而止;鍛打兵器追求極致的銳利,其鋒刃難保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富貴而驕,自招禍患。事畢功成,內斂低調,這才符合天道啊。
3
重點解析
本章講的是,戒極,戒盈、戒滿,功成謙退的人生觀。很多人看野鎮到這一章,認為就是要放棄追求,壓制慾望,一味謙讓,這是不對的,這是對於章句理解的絕手脊敏對化。
老子講「不如其已」, 前提是在將要和已經盈滿的情況下,要適可而止,防止過了頭。而不是事事、時時適可而止。
《周易•乾卦》的上九爻爻辭:亢龍有悔。就是說在飛龍升天達到極致之後,因為盛極而衰不可避免,無可挽回而產生了悔意。所以為了避免「亢」、「盈」之後所帶來的「衰」,老子說適可而止,不要太過。
但是《乾》卦的其他爻辭,從初九「潛龍勿用」,到九二「見龍在田」,再到九五「飛龍在天」,龍在深淵之中不斷飛升,直至遨遊天宇,乾卦始終要求人要保持一種昂揚向上,自強不息的態勢,在沒有達到極致以前,並不要求人要就此打住。
所以「止」是有條件的,人在低位,一定要努力向上,奮發有為,該爭取的一定要爭取,力求不負此生。人處高位才應該考慮是不是要適可而止,避免物極必反。
老子講「揣而銳之」 是說,鋒利要有個限度,不能為了追求鋒利而一味地鍛打磨刀,就如同是鉛筆,削得太尖一到紙面上就斷了。人也是如此,有銳氣是好事,但是要學會藏銳,而不是時刻鋒芒畢露。
電影《一代宗師》里有一句台詞,刀為什麼有鞘,不是為了殺,而是為了藏。
我們往往喜歡看電影里武功卓絕的孤膽英雄,以一己之力撼動整個武林,然後成就不朽的功業,比如令狐沖,楊過。然而這樣鋒芒畢露的人,在現實世界中真的能一統江湖,得到萬眾景仰嗎,恐怕未必。甚至有的人自恃武功高強,佛擋殺佛,神擋殺神的,得罪的人太多,到最後好漢架不住拳多,人也總有衰老的一天,想求個一生平安恐怕都難。武林高手的江湖地位三分靠打拚,七分靠人情,拳頭硬,也要會做人。
通常高手比武有兩種,一種是以命相搏,講究招招致命,拳拳到肉,一定要把對方打倒,把他的臉摁在地上反復使勁摩擦,事畢再啐上一口,才肯罷休。
還有一種是以武會友。
「張掌門請」
「李掌門請」
……(此處比武省去1000字)
「張掌門,在下甘拜下風」
「承讓,承讓,僥幸得勝,剛才李掌門一招蘇秦背劍,險些就讓在下就起不來了」
「啊哈哈哈哈。走走走,你我到屋裡邊喝邊聊」
後一種才是行走江湖的正確打開方式。
我知道這是蕭峰不是郭靖,但是好有氣勢啊!
大俠郭靖,之所以能領袖群雄,不僅僅是因為武功蓋世,行俠仗義,還因為,他是江南七怪的親弟子,洪七公的徒弟,黃葯師的女婿,與全真教深厚的淵源,現任丐幫幫主黃蓉的老公,然後在天下危難,北方鐵騎隨時入侵南下,武林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之際,歷史把郭靖推到了前台。能力、人品、身世、社會關系、天下大勢,缺一不可。畢枝所以成功與能力之間不是一個簡單的「=」號。人有鋒芒,有銳氣是好事,但還要看準時機,在關鍵的時候展現,而不是時刻自帶主角光環,表現得處處高人一等,好像別人都是戰五渣。《道德經》第五十八章說,耿直而不放肆,有光芒而不耀眼。算是對「揣而銳之,不可長保」的正向解讀吧。
老子講「自遺其咎」, 前提也是人在富貴的時候,不要驕橫。「不患寡患不均」,大家都窮可以忍,但是你吃40萬一頓的天價菜,而別人只能泡碗老壇酸菜方便麵,連雞蛋都捨不得放一個,那就不能忍了。如果還把40萬的天價菜單發在微博、好友圈,炫耀一番,大肆炒作,這就是火上澆油,沒事找抽了。但是如果一個人很窮又沒什麼社會地位,卻很驕傲,尤其是在面對富人或者高官的時候,不主動示好,愛理不理,甚至還諷刺挖苦富人高官,那人們非但不會嫉恨他,甚至還會評價這個人不趨炎附勢,很有風骨。這就是大眾心理。
在某種程度上,大眾心理也是當下社會所展現出的自然態勢,也要順應。所以老子說,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是針對富貴的人不要「驕」,要順應社會,順應大眾心理,不要有事沒事炫富,擺出一副驕橫的嘴臉,自找麻煩。「悶聲發大財」,話糙理不糙。
老子講「功成身退」, 前提也是在功成的前提下,才會考慮身退。而這個身退,不是退休、退到幕後、退居二線,而是心態上的退,謙虛退讓。
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唯一從卦辭到爻辭都是好話,吉利詞的,只有「謙」卦。謙虛,不居功自傲,歷來就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人所推崇。
但在事還沒有做成的情況下,當需要你挺身而出的時候,你卻往後退了,這就不是謙虛了,往往是沒有擔當的表現。 所以,身退也是要講時機的,功成之後的身退是天道,做事之中的身退是秒慫。
以上種種,其實都隱含了「物極必反」的思想。老子認為事物達到強的頂峰、盛的極致時,也就是向下衰落的轉折點。天下的事物,勢極必反,好比月之將缺必極盈,燈之將滅必熾明,花之將謝必盛開,這些都是物勢的自然。
老子觀天地之道進而將思考延伸到為人之道,認為追求人生的盈滿,財富的極致,往往也走向了盛極而衰的命運,因此提出要戒極,戒盈、戒滿,要適可而止,控制自己的物慾,將對於外物的追求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而不是貪得無厭的不停索取。只要不盈滿,就不會走向事物發展的對立面,這樣才能時時保持生機,而不會走向衰敗。
然而,人雖然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對於慾望的控制,絕大多數人都未必能做得很好,對外物的獲取有所盡頭,而人的慾望沒有窮盡,人彷彿一直處在「飢餓」的狀態之下,即是衣食無憂了,金玉滿堂了,但也需要不斷佔有、不斷索取,才能感到片刻的滿足和安全。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過, 人生就像鍾擺一樣,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搖擺:當慾望得不到滿足時就痛苦,當慾望得到滿足時就無聊。
如何擺脫無聊與痛苦之間的來回搖擺?
歡迎大家加入「面對面誦讀道德經」微信群,我們會經常在一起分享《道德經》的學、知、用、行,此外還會定期組織線下活動,面對面分享心得體會。修行的道路是艱苦的,孤獨的,如果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相互扶持,互相激勵,何樂而不為呢?
期待你的加入!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光之魔法世界」微信公眾平台(搜索賬號:juliamagic)。
D. 每天讀一遍道德經會有什麼用
每日誦讀《道德經》,或許初感並無實際應用,僅限於朋友間的談資,偶爾引用以彰顯個人品味。然而,深入探究,《道德經》絕非僅供閱讀之物,它是需要用心領悟的智慧寶典。它如同生活的鏡子,工作的指南,個人經歷的解讀,讓我們從中洞察自我,明了何為對,何為錯。
以《道德經》第八章中的「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為例,這句話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若欲理解「道」,不妨觀察身邊的水。水,始終謙遜地居於低位,從不與人爭鋒,卻為萬物所需,不可或缺。它教會我們謙遜與包容,提醒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平和與順應。
《道德經》的每一句話都富含深意,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領悟。它不僅是智慧的源泉,更是生活的導師,指引我們在正確的道路上前行。通過反復研讀與深入思考,我們定能從中汲取力量,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與機遇。
因此,盡管每日讀《道德經》未必能立即顯現其效用,但持之以恆地領悟其中的智慧,必將在我們的生活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它如同一把無形的尺子,衡量我們的言行舉止,引導我們走向更加完善與和諧的自我。
E. 涓鍥戒紭縐鏂囧寲鐨勭粡鍏歌佃諱綔鍝
涓鍥界鏂囧寲鏄涓鍗庢皯鏃忕殑鐟板疂錛屽叾涓涓嶄箯緇忓吀璇佃諱綔鍝併備笅闈㈡槸涓浜涗腑鍥戒紭縐鏂囧寲鐨勭粡鍏歌佃諱綔鍝併
銆婅鴻銆
銆婅鴻銆嬫槸涓鍥藉彜浠e剴瀹剁粡鍏鎬箣涓錛屾槸瀛斿瓙鍙婂叾寮熷瓙璦琛岀殑璁板綍銆傘婅鴻銆嬩腑鍖呭惈浜嗚稿氬叧浜庝漢鐢熴侀亾寰楓佹斂娌葷瓑鏂歸潰鐨勬濇兂錛屾槸涓鍥戒紶緇熸枃鍖栫殑閲嶈佺粍鎴愰儴鍒嗐傝佃匯婅鴻銆嬪彲浠ュ府鍔╀漢浠鏇村ソ鍦扮悊瑙e剴瀹舵濇兂錛屾彁楂樿嚜韜鐨勯亾寰蜂慨鍏匯
銆婅瘲緇忋
銆婅瘲緇忋嬫槸涓鍥藉彜浠h瘲姝岀殑浠h〃浣滃搧錛屾槸涓鍥芥枃瀛﹀彶涓婄殑緇忓吀涔嬩竴銆傘婅瘲緇忋嬩腑鍖呭惈浜嗚稿氬叧浜庣埍鎯呫佺敓媧匯佽嚜鐒剁瓑鏂歸潰鐨勮瘲姝岋紝鏄涓鍥芥枃瀛︾殑閲嶈佺粍鎴愰儴鍒嗐傝佃匯婅瘲緇忋嬪彲浠ュ府鍔╀漢浠鏇村ソ鍦頒簡瑙d腑鍥藉彜浠h瘲姝岀殑鑹烘湳欖呭姏錛屾彁楂樿嚜韜鐨勬枃瀛︾礌鍏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