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故事演講稿
『壹』 道德故事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叫×××
我曾經無數次感動過,但似乎沒有哪一次像今天這樣感動。人們常說,愛是人類永恆的主題,而我要說:用生命書寫的愛,大愛無邊,這樣的生命才能永恆。今天我演講的題目就是:用生命書寫愛。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那是20XX年3月的最後一天,天氣晴朗,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城南小學組織學生外出觀看愛國影片。
過馬路時,殷雪梅老師站在馬路邊左右張望,確認路上沒有來往的車輛了,她先一個人走到斑馬線中央,然後招呼學生們一個一個走過去。
孩子們一個緊跟著一個,在殷老師的護送下,依次通過了馬路。突然,遠處一輛白色的桑塔納轎車飛馳而來。殷老師看見了,趕緊朝著汽車揮手,示意減速。可是,那輛車越來越近,卻絲毫沒有減速。
正走到路中央的幾名學生被這突如其來的危險嚇得呆住了。
殷老師急了,她來不及思考,不顧一切地沖過去,本能地張開雙手,一把將站在車前的六名學生猛地推到了路邊。
就在這一剎那,她被飛速沖來的汽車撞上了,飛落在了25米遠的地方。
所有的學生都安然無恙,可是,她卻倒在了血泊中。孩子們尖叫著、哭泣著,她卻什麼也聽不見了。
殷老師被緊急送往了醫院。消息傳開來,人們紛紛趕往醫院,默默祈禱殷老師能夠蘇醒過來。一個學生一邊哭,一邊喊:「殷老師,您快醒過來呀,快回來給我們上課呀!」
可是,天難遂人願。五天以後,殷老師停止了呼吸,永遠地離開了她心愛的學生們。噩耗傳來,孩子們的天似乎塌了,眼淚就像泄閘的洪水奔涌而出,家長們哭了,老師們哭了,自發前來悼念的人們也哭了。
多麼可敬的老師,面對生與死的命懸一線,她毅然選擇了永生!這就是「老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唯有這光輝的名字,才有著像大海一樣豐富、藍天一樣深湛的內涵!因為他們是在用生命書寫愛!
這是一種崇高的愛。在我們城關三小的校園里,同學們就天天被這種愛包圍著。我們敬愛的單校長,每天早上七點便早早地站在校門口,和藹可親地接待來校的師生及家長。放學了,校長又靜靜地立在校門口親切地目送我們回家。不管嚴寒酷暑,不管刮風下雨,我們每天都感受著他那讓人如沐春風的笑容,享受著他那細致入微的關懷。校長就是那根正直的標桿,就是一面折射人性光環的明鏡。
這是一種超越血緣的愛。學校里的周老師,為了給學生輔導,竟忘了還在幼兒園中的兒子。待她想起來,趕到幼兒園時,教室里只剩下孩子一個人孤單單地坐著牆角。看到媽媽來了,孩子一下子撲到媽媽懷里,學著媽媽常常教他的話說:「正正乖,正正會自己玩,不耽誤媽媽的工作。」無比內疚的媽媽緊緊地把孩子摟在懷里。這就是老師的愛,愛自己的孩子,但更愛普天下的孩子。
這是一種安貧樂教的愛。上期,我的爺爺奶奶單位組織去北京一周遊,考慮到我沒人照顧,爺爺正想放棄。教師無意中了解到這個情況,把我接到家中,給我做好吃的,輔導我功課,陪我閱讀課外書籍,每當我熟睡後,他都要來給我蓋被子。
一個萬籟俱寂的午夜,老師又來給我蓋被子了,我再也忍不住了,從被窩里伸出小手,握住了老師那被凍得冰涼的手,帶著哭腔說:「夏老師,您晚上不要來照護我了,您不來,我睡得安穩的;您來了,我會流淚的……」一周後,奶奶為了感謝老師,送給他紅包,可老師卻把錢塞在信封里,捎給了奶奶。這就是老師的愛,即使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他們也永遠固守著自己的精神家園。
在「老師」這個家庭中,像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這些僅僅只是其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老師啊,加減乘除,算不盡您作出的奉獻;詩辭歌賦,頌不完對您的崇敬。您用知識甘露,澆開我們理想的花朵;您用心靈的清泉,潤育我們情操的美果;您用生命書寫的愛,給了我們靈魂的洗禮!
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頭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師,您的名字刻在我們心靈上,這才真正永存!
謝謝大家!
『貳』 寫一篇關於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的演講稿
義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我們今天不去討論道德和知識誰更重要,但我相信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識者。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崇尚道德。無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無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為他們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蘇轍就曾寫道:「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至。」這就說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則。
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我個人認為,首先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三國時期的劉備曾經以此教導過他的兒子。我們如果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嚴於律己,那麼我們每做一件事情,我們的道德水平就會得到一次升華。積跬步,以至千里;匯小溪,以成江海。我們要善於由大及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決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細小而不足為。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注重培養自己的道德觀念,必須注意到知、情、意、行的統一。不能只講動機不計效果,也不能只根據效果去判斷其善惡。要注重道德認知,處理好知與行的關系,注意實際行為的鍛煉,在實踐中增強道德情感、意志力。
古往今來,滄海桑田。雖然時光在流逝,時代在變遷,但是道德建設的重要性不僅沒有消減,反而與日俱增。我們黨和政府對公民的道德建設十分重視。人們常說: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點燃希望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導人們走向燦爛輝煌。
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自己開始,自覺地做道德建設的宣傳者、實踐者和捍衛者,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叄』 道德故事演講稿2~3分鍾
子路借米
中國有句古復語:「百善孝為制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肆』 道德演講稿開頭和結尾
道德教育勢在必行(演講稿)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你們好!
登上昆侖,才知道什麼叫做高峻;來到虎門才懂得什麼叫做雄偉;目覽黃河,才知道什麼叫做壯闊;游覽長城,才體會什麼叫做巍峨。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偉大的祖國母親給予我們如此豐厚的物產,同時以她博大的胸懷哺育了生生不息,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
古老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享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我們不難忘記: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因憂患國難而投泊羅江;童稚時的孔融將最大最好的梨讓給長輩的動人故事;三國時的諸葛亮,心胸開闊,七擒七縱孟獲;老子在《道德經》中囑咐我們「做一天人就要講一天道德。」這一切的一切,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中國人的道德所在。
社會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彈指一瞬間,人類已昂首進入了二十一世紀。在這一漫長的歲月里,中國戰勝了衰落走向振興;戰勝分裂走向統一;掙脫屈辱走向奮起。中國正以新的姿態向世人展示著自己。但是關於公民道德修養的任務勢在必行。因為沒有倫理道德的社會,將何其混亂不堪!
同學們!朋友們!你們是否還記得這樣一篇報道:一位清華大學的學生,為了一個愚蠢的想法,殘忍的將一瓶高濃度的硫酸潑向黑熊的事件。聽過這篇報道後,我的心在顫抖,在滴血!我似乎聽到了一聲聲撕心裂肺的慘叫。我似乎看到了黑熊的面孔。那殘存的一隻眼睛無助的、黯然地望著一切。不!是仇恨地望著一切。它真的不明白,那口口聲聲稱自己是朋友的人類,為什要如此兇殘的傷害自己。血不停地涌動著,不時傳來皮毛燒焦的「滋滋」聲,它憤怒了,它竭盡全力的站起身來,重重地捶打著上鎖的鐵門,以垂死的掙扎向人類示威。慢慢的,殷紅的血浸透了大片土地,黑熊帶著滿腔悲恨昏厥過去。那一幕幕,一聲聲,你看到了嗎?你聽到了嗎?你想過了嗎?我不斷的問自己,這都是為什麼?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竟然會有如此不道德的行為,這確實值得我們深思。社會在發展,知識在爆炸,而人類的道德觀念卻越發淡薄了。人們置身於高質量的生活中,陶醉於燈紅酒綠之下,卻忽略了做人的基本原則:那便是德。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的。如果人們的道德修養落後於時代,那麼這個社會必將停滯不前。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面對一個新科技,新信息,新體制不斷涌現和競爭異常激烈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們做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在掌握科學文化的同時,
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尤為重要。
那麼我要問,對於一個中學生,道德究竟是什麼呢?其實道德就是寬容、創造、誠信、勤勞、創新、奮斗!
眾所周知,寬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寬容就是從大局出發,不計較個人恩怨得失》法國著名作家雨果說得好:「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但要真正做到寬容,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業精於勤荒於嬉。」勤奮不僅能補先天不足,還能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
一個人要自立,一個民族要振興,一個國家要富強都離不開艱苦奮斗。中國共產黨是靠艱苦奮鬥起家的,也是靠艱苦奮斗壯大起來的。無論是在革命、建設、還是在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艱苦奮斗中成就偉業,在困苦中創造輝煌,靠著艱苦奮斗的精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無一不是艱苦奮斗的精神。「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立身」
古今中外,無數經驗者表明:艱苦奮斗,事業必成;貪圖享受,自毀前程。
這是一個充滿了創造的世界,這是一個呼喚創造的時代。中學朋友們,讓我們牢記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話:「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勇敢、主動的去開拓、去創造,讓生生不息的創造力成為托起我們民族未來、祖國希望的脊樑吧!
『伍』 請以 談談社會公德為題,寫一片三分鍾即興說話的演講稿
《社會公德》
一說起愛護公物,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老生常談,因為類似「愛護公物光榮,破壞公物可恥」、「愛護公物,人人有責」這樣的口號恐怕連幼兒園小朋友也能說上幾條。
但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又做得怎麼樣呢?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校園里破壞公物的現象比比皆是:有同學為求近路而不惜踐踏草坪;踢球時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門窗;戶外運動中弄壞了校園里的公共桌椅、欄桿和垃圾桶;課桌椅上經常會看見各式各樣的塗鴉……你有沒有想過,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這些行為都對公物造成了損壞,也給其他同學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還會增加學校對公物的維修費用,這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每每看到這些不文明行為,你也許會皺著眉頭嘟囔一句:缺德!是的,這些人所缺少的正是「公德心」,不講社會公德,不遵規守紀。他們從來也不曾意識到原來自己也是這些公物的「主人」,不知道公物是大家公用的物品,每一個人都有愛護公物的義務。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公民道德的好壞,體現著一個民族的精神狀態,影響著一個民族事業的興衰。一個人的言行,往往表現出個人素質的高低,進而影響整個集體的總體素質狀況。一個公民是否愛護公共設施,從小處講可以反映出一個人道德素質的高低,一個學校校風的好壞;從大處講也反映了一個國家文明程度及民族素質的高低。我國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提出了「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我們都應該按這個要求規范自己的行為。
古人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其實愛護公物做起來也很簡單,只要擁有一顆公德之心,處處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就能保證公共設施的完好無損與正常使用。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時光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社會公德,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禮儀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既是追求個人道德的完善,又是公眾利益的維護,公共秩序的體現。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關於偉大的領袖列寧的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已走了一半。那女工見是列寧,先是一驚,然後趕忙退回去給他讓路。列寧卻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
還有一個故事,是在澳大利亞總理霍克就任期間,有一次在一家商場內,霍克與一位老人就養老金問題發生爭執。霍克一時沖動,罵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傢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舉行記者招待會,就自己不文明的語言,公開向這位老者道歉。他說:「那天我非常煩惱,但這不能成為我使用那種措辭的理由。如果我確實傷害了他的話,我願意就此向這位先生道歉,請他寬容我的不遜。」
聽了兩位名人的故事,你是否為他們而感慨呢?千萬不要以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因為那樣你就大錯特錯了。我們不但要有講文明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禮儀的民眾。
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文明環境,就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正像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首先我們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分辨是非善惡、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准,自己的修養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還是那就話:「文明禮儀我先行」自身的素質提高了,我們整個校園的素質、整個城市的素質、整個中國的素質才會在真正意義上進步與提高。
『陸』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演講稿,不超過5分鍾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在這個社會中,有許多行為規范約束著我們的一言一行,這就是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為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
有一次,我和媽媽到銀行存錢,銀行里人頭攢動,我和媽媽排了很長時間的隊伍才輪到我們。就在我們走向櫃台時,一位70多歲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過來。我開始還認為他是有什麼東西丟在那裡要拿回去,可他還沒站穩,就發話了:「請問一下養老保險怎麼取?」
我可不高興了,明明是我們先來了,怎麼讓他先辦起業務呢?而且這么大人了,先來後到這點道理不懂嗎? 可媽媽卻好像讓著他一樣,什麼話也沒說,而且還把身子往一邊讓了讓。 媽媽的舉動,更讓我驚訝和氣憤,難道媽媽也不懂這點道理嗎? 媽媽好象看見了我表情的變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邊,微笑著對我說:「你是不是有點不高興啊?」我用勁地點了點頭,氣憤地說出了我的想法。媽媽的臉色立刻變得嚴肅起來,對我說:「你這就不對了。雖然先來後到是規矩,但是他畢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種道德的表現,所以我們必須要讓著他,尊敬他。」我這才點了點頭。媽媽的表情終於由嚴肅化為輕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願意為這么一件小事而和別人爭吵嗎?」我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 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經辦好了,正招呼我們過去。他這時向我們解釋:「剛才真對不起,我有點急事,讓你們久等了!」我笑著說:「沒關系!這不算什麼!」 同時,我也看見了媽媽贊許的目光。
可見,道德還能讓社會更加和諧,幸福,美滿。
但是社會上還存在一些不道德的事情。
最近,汶川發生了大地震,許多人為次慷慨解囊。但是,我在報紙上看見一條反面的新聞:「某地區奧運火炬手在繞過捐款箱後,把一隻空的手放在箱子邊,什麼也沒捐。」 這件事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沒有錯,他們已經捐過了錢,只是幾位記者沒拍到照片,就讓他們空大波,指責聲,叫喊聲,責罵聲,不絕於耳。經事後調查,火炬手並著手再走了一邊。這件事讓火炬手很郁悶,人民很納悶,也讓社會充滿了疑問,這記者怎麼這樣呢!我則感到很氣憤,媒體本是為人民服務,讓人民更加了解社會,卻報道出這么一條消息,又和報假新聞有什麼區別呢!這是拿災區人們的利益開玩笑,是對火炬手的不尊重,是對社會的形象的嚴重損害!實事求是道德的基本表現,而這家媒體卻連這點道德都做不到,還怎麼再談自己的信譽呢?
這是道德負面的例子,通過這件事,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做一個實事求是的人是道德的基本表現,我們要遵循它。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我們要捍衛道德,宣傳道德,實踐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這個少~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義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我們今天不去討論道德和知識誰更重要,但我相信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識者。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崇尚道德。無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無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為他們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蘇轍就曾寫道:「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至。」這就說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則。
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我個人認為,首先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三國時期的劉備曾經以此教導過他的兒子。我們如果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嚴於律己,那麼我們每做一件事情,我們的道德水平就會得到一次升華。積跬步,以至千里;匯小溪,以成江海。我們要善於由大及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決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細小而不足為。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注重培養自己的道德觀念,必須注意到知、情、意、行的統一。不能只講動機不計效果,也不能只根據效果去判斷其善惡。要注重道德認知,處理好知與行的關系,注意實際行為的鍛煉,在實踐中增強道德情感、意志力。
古往今來,滄海桑田。雖然時光在流逝,時代在變遷,但是道德建設的重要性不僅沒有消減,反而與日俱增。我們黨和政府對公民的道德建設十分重視。人們常說: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點燃希望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導人們走向燦爛輝煌。
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自己開始,自覺地做道德建設的宣傳者、實踐者和捍衛者,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柒』 小學生道德故事演講稿500字20篇
道德故事演講稿
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學習雷鋒做有道德的人。
「雷鋒」這個名字眾所周知,他是黨的好兒子,一位好戰士,他熱愛集體、關心戰友,把「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他用短暫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時代贊歌雖然雷鋒叔叔年僅 22 歲就犧牲了,但他的英雄事跡卻名垂千古。雷鋒就是這一縷陽光、這一滴水、這一粒糧食、這顆最小的螺絲釘雖然他的一生短暫但他的精神長存,雖然他的一生平凡,但他的形象偉岸。 3月5日是雷鋒紀念日。他在我的心中是時代的英雄。「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樣的火熱,對待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這就是毛主席的好戰士,祖國人民的好兒子。雷鋒叔叔在日記本寫下了這樣的豪言壯語。在生活當中他也以這樣的行為鼓舞著我們。雷鋒叔叔短暫而又光輝的一生深深地打動了我們的心。雷鋒叔叔雖然年僅22歲就離開了我們,可是他帶給我們的卻是無限的回憶,雷鋒叔叔雖然生命短暫,但是他為人民做的好事數也數不清。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雷鋒叔叔的戰友王大力,在他的影響下,把全班的衣服都給洗了,正在晾衣服時雷鋒發現自己的襪子不見了。王大力說:「雷鋒,你那麼多的存款,還捨不得買一雙襪子?你瞧你那一雙襪子,補丁摞補丁,你也不嫌他硌腳。」可雷鋒說:「只要他不耽誤我出操、練車就行。「王大力說:「把他穿在腳上,你不覺得難看?」「咱們軍人的襪子是穿在腳上的,又不是給別人看的。」短短幾句話,表現出雷鋒叔叔的思想境界是多麼高尚。他每個月只有六塊錢的津貼,可他除去買牙膏、肥皂外、其餘的錢都存在銀行里,日積月累,雷鋒叔叔已在銀行存了不少錢啦,可他捨不得買一雙襪子。他多麼節約呀! 遼陽地區鬧洪水時。雷鋒叔叔知道這個消息後,卻毫不猶豫的把自己在銀行里的一百多元錢,拿出來寄給了災區。當知道戰友的母親生病時,他把自己的二十元錢給戰友的家裡寄去。雷鋒叔叔是多麼大公無私啊!他關心他人,勝過關心自己。逢年過節,別人都去休息了,他去到人民公社、到火車站去義務勞動。雷鋒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如今我們校園中雷鋒式的學生層出不窮,如一些學生把自己的零花錢存起來,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貧困學生,為他們買學慣用品,生活用品等,在學習和生活上幫助他們;記得在那次公交車上上來了一個年邁的老人,她慢慢的走上車,來到了我的旁邊,我馬上對這位奶奶說:「奶奶,您坐吧。」奶奶笑著對我說:「謝謝你,小朋友。」當聽到老奶奶感謝的話語時,我的心變得激動起來,也格外的欣慰。以後乘車再遇到比我小的人、孕婦和老人我也會義不
容辭的讓座;如果在學校或者在校外撿到貴重的東西,我會馬上交給老師或警察叔叔做到拾金不昧……還有一次,給一個得病的學生捐款,同學們都積極的參加到其中,我也不例外,我把我存錢罐中所有的積蓄都捐了出來,一共50元錢,雖然有些少,但我還是很真誠祝願他早日康復。這就是雷鋒精神的延續。還有,三年來,我們柿子園鄉中心小學(五、一)班全體師生為柿子園敬老院老人送溫暖(節假日為老人打掃衛生、給老人梳頭、洗腳、剪指甲、買食品-----)把愛無私地奉獻給他人, 深受社會好評。
雷鋒叔叔殉職雖然幾十年了,我不禁想起了在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征途上,雷鋒叔叔和一些無名英雄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如今不是有一個個的雷鋒在為國家,為人民在做貢獻嗎?幾十年過去了,在雷鋒精神的照耀下,一代代青少年實踐著自己的人生價值。一提起雷鋒,中國人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這位普通的中國士兵,在他短暫的二十二年的人生歲月中,以平凡朴實的言行,展現出一種令人震撼的道德品質和人格魅力;一提起雷鋒,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他生前所做的每一件小事:幫列車員拖地、打掃候車室,為丟失車票的大嫂買票,給困難戰友家中寄錢等等。所以人們常說: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可見在他那短暫的人生中做了多少好事,給別人帶來了多少快樂和安慰。
在當今的社會里,我們小學生應怎樣做呢?我沉思著,對,在今天的社會里,我們雖然不能像雷鋒那樣幫助那麼多人,但我們平常也是可以從小事中熱心助人、尊老愛幼的。比如在公交車上遇到老年人、婦女、兒童應主動讓座,遇到困難的人主動幫助他們;不與他人攀比吃穿……這些事情雖小,但只要去幫助了別人,自己就會覺得很快樂。我們小學生更應向雷鋒叔叔學習,學習他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助人為樂的好品質,做道德高尚的一代新人。
謝謝大家!
『捌』 講道德 尊道德 守道德演講稿
泱泱中華,一個有著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一個歷史悠久的禮儀之邦。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多少名人志士以禮待人的故事至今還被人們廣泛傳誦,文明禮貌的風尚源遠流長。可見,文明是一種品質,文明是一種修養,文明是一種美德,是中華民族傳承了五千年的美德。
作為祖國的花朵,新世紀的棟梁,為了加強我們的文明禮儀教育,學校為此舉辦了「文明禮儀」主題班會。班會上,生動有趣的相聲小品,富有激情的歌舞表演,爭先恐後的問答環節……這些只有一個目的--講文明,懂禮貌。
文明禮儀無處不在,課本上那一篇篇感人的詩章,路邊告示牌上那醒目的字眼,電視里那一則則公益廣告,學校里、大廈上……這些都在時時刻刻真真切切地提醒著我們:文明禮儀伴我行。文明禮儀是人們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一種思想,一種品質,需要我們用實際行動來表明。它也許是一點耐心的等待,也許是一句善良的問候,也許是一腔的熱情,也許是一份寬慰,也許是一份關懷,更也許只是一個微笑……一言一行都是文明禮儀的體現。
一個和諧溫馨、安定有序的校園,不只是傳播知識的殿堂,還是我們成長的樂園,所以共建和諧校園不僅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的義務,我們要為打造和諧校園作出一份貢獻。校園里,文明是見到老師簡單的一句問候;文明是踏入校園看見地上的紙屑撿起扔進垃圾箱的那一瞬間;文明是下樓時你我互相謙讓的那一刻。甜美的微笑,親切的問候,一聲聲,一句句,洋溢著整個校園。
文明,它猶如燦爛的陽光,帶給我們愉悅與歡暢的心情;它猶如黑夜的火把,給予我們光明與溫暖。文明是風,它可以吹佛每一位同學的心;文明是花,它能將校園裝扮得更加美麗!在這新年即將到來之際,同學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我們的校園成為文明的天堂。新世紀,新時代,新文明,新校園,讓文明禮儀之花在校園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