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經驗立法
㈠ 咨詢國家郵政總局對快遞資費的規定
國內郵件資費(2004年1月1日起執行) 單位:元編號 業務種類 計費單位 資費標准 本埠(縣)資費 外埠資費 1 信函 首重100克內,每重20克(不足20克按20克計算) 0.60 0.80 續重101-2000克每重100克(不足100克按100克計算) 1.20 2.00 2 明信片 每件 0.60 3 印刷品 首重100克(不足100克按100克計算) 0.30 0.60 續重101-5000克每重100克(不足100克按100克計算) 0.15 0.30 4 郵簡 每件 0.60 0.80 5 迴音卡 每件 0.60 6 掛號費 每件 3.00 7 回執 每件 3.00 8 盲人讀物 按水陸路平常郵件寄遞 免費 9 普通包裹 每500克為一個計費單位 按照寄遞里程分區核訂,具體標准詳見郵局《國內包裹資費表》 每件掛號費 3.00 10 快遞包裹(僅供參考。具體標准參見《國內快遞包裹資例表》) 運距 首重1000克 5000克以內續重每500克 5001克以上續重500克 500公里及500公里以內 5.00 2.00 1.00 500公里以上至1000公里 6.00 2.50 1.30 1000公里以上至1500公里 7.00 3.00 1.60 1500公里以上至2000公里 8.00 3.50 1.90 2000公里以上至2500公里 9.00 4.00 2.20 2500公里以上至3000公里 10.00 4.50 2.50 3000公里以上至4000公里 12.00 5.50 3.10 4000公里以上至5000公里 14.00 6.50 3.70 5000公里以上至6000公里 16.00 7.50 4.30 6000公里以上 20.00 9.00 6.00 每件掛號費 3.00 11 保價費 每保一元(不足一元按一元計算) 0.01 每件最低保價費 1.00 12 存局候領手續費 函件每件 1.00 包裹每件 3.00 13 撤回郵件或更改收件人名址手續費 每件 3.00 14 使用電報(傳真)辦理查詢、撤回、更改收件人名址電報費 每件加收 2.00 說明:本埠以市屬區(不含市轄縣和飛地)為范圍,本縣以縣境為范圍。
補充:
國內收費標准:200克20元,每增加200克加收6元國內一般快遞收費標准及范圍省份 區域 目的地 時效 首重元/KG 續重元/KG 上海市 一區 上海市區全派送2日63 江蘇省 二區 江蘇城市全境派送3日63 浙江省二區浙江省城市全境派送4日63 廣東省一區廣州 深圳 珠三角地區3日63 安徽省 一區 合肥 3日84 二區黃山 蕪湖 蚌埠 銅陵 六安 阜陽 淮北 馬鞍山 滁州 淮南 安慶 宿州4日85天津市一區天津市區全派送次日63 吉林省 一區長春3日63 二區松源 延吉 四平 吉林 琿春 白山4日7 4 黑龍江省 一區哈爾濱3日7 4 二區 大慶 牡丹江 佳木斯 齊齊哈爾 雞西4日8 5 遼寧省 一區沈陽 大連3日6 3 二區 丹東 錦州 葫蘆島4日7 4 河南省 一區鄭州3日7 4 二區 開封 洛陽 許昌 焦作 商丘 漯河 信陽 4日7 4 河北省 一區石家莊3日6 3 二區 保定 衡水 邯鄲 邢台 廊坊 倉州 秦皇島 唐山 承德4日7 4 湖南省 一區長沙3日7 4 二區 湘潭 常德 岳陽 衡陽 邵陽 株州 禮陵4日8 5 湖北省 一區武漢3日8 5 二區 仙桃 洪湖 宜昌 襄樊 荊州 黃石 荊門 十堰 孝感 黃崗 鄂州4日8 5 山東省 一區濟南 青島 3日6 3 二區 泰安 德州 濱州 濟寧 棗庄 東營 聊城 菏澤 即墨 黃島 膠州 平度 濰坊 萊州 煙台 海陽 臨沂 威海 文登 乳山 日照 萊陽4日6 4 山西省 一區太原3日7 4 二區 榆次 陽泉 候馬 塑州 晉城 祁縣 聞喜 河津 永濟4日8 5 四川省 一區成都3日7 4 二區 重慶 宜賓 錦陽 德陽 內江 樂山 瀘州 西昌4日8 5 陝西省 一區西安3日7 4 二區 鑰關 咸陽 咸寧 寶雞 漢中 榆州4日8 5 寧夏省一區 銀川4日 8 5 甘肅省一區 蘭州4日 8 5 福建省 一區廈門4日 8 5.5 二區 福州 莆田 福清 泉州 晉江 南安 海山 永春 石獅4日 8 5.5 新疆省一區烏魯木齊4日10 9 內蒙古 一區 呼和浩特4日 8 5 包頭4日11 9 雲南省一區昆明4日 8 5 貴州省一區貴陽4日 8 5.5 廣西省一區南寧 桂林 柳州 北海 玉林 梧州 憑祥4日 10 9 江西省 一區南昌 4日 8 6 二區 九江 萍鄉 新余 吉安 景德鎮 鷹潭 撫州 宜春 上饒 贛州4日 8 7 香港一區行政區4日22 18 台灣一區全境派送4日 28 25
㈡ 有關台灣的歷史資料
台灣的原住民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較顯著之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
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 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佔。
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
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重新恢復了台灣省的行政管理機構。
1949年國民黨當局退據台灣;1954年美國同台灣當局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造成台灣同祖國分離的狀況。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
(2)晉江經驗立法擴展閱讀
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灣島面積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一大島、世界第38大島嶼,南北縱長約395千米,東西寬度最大約145千米,環島海岸線長約1139千米,含澎湖列島總長約1520千米,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亞太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
現今的台灣地區范圍包括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東沙群島、烏丘列嶼、南沙群島的太平島與中洲礁及周圍附屬島嶼。
台灣降水豐沛、氣候濕潤,平均年降雨量超過2500毫米,約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因季節、位置、海拔標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隨之變化。東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國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區火燒寮就在台灣東北部,被稱為中國「雨極」,而基隆港因降雨量豐沛而被稱為「雨港」。
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壓帶來的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高峻山脈阻隔季風,形成雨影效應。
㈢ 環保法的問題
我國現行的環境保護法頒布施行於1989年,面對日前復雜的環境形勢,這部法律實施了17年卻從未修改過。此前,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曾明確提出,現行的環境保護法已經過時,刻不容緩地需要修改。
據介紹,2004年以來的三年中,全國人大以及全國政協共接到關於修改環境保護法的建議和提案35件,占環保立法建議和提案總數的近一半,全國人大代表多達400餘人次參與建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保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第三條 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
第四條
國家制定的環境保護規劃必須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環境保護工作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
第五條 國家鼓勵環境保護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普及環境保護的科學知識。
第六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
第七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港務監督、漁政漁港監督、軍隊環境保護部門和各級公安、交通、鐵道、民航管理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環境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礦產、林業、農業、水利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資源的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第八條 對保護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第二章 環境監督管理
第九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國家環境質量標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環境質量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環境質量標准,並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國家環境質量標准和國家經濟、技術條件,制定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於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須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區域排放污染物的,應當執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
第十一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建立監測制度,制定監測規范,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監測網路,加強對環境監測和管理。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發布環境狀況公報。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對管轄范圍內的環境狀況進行調查和評價,擬訂環境保護規劃,經計劃部門綜合平衡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第十三條 建設污染環境的項目,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必須對建設項目產生的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作出評價,規定防治措施,經項目主管部門預審並依照規定的程序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環境影響報告書經批准後,計劃部門方可批准建設項目設計任務書。
第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有權對管轄范圍內的排污單位進行現場檢查。被檢查的單位應當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檢查機關應當為被檢查的單位保守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第十五條 跨行政區的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的防治工作,由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協商解決,或者由上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做出決定。
第三章 保護和改善環境
第十六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採取措施改善環境質量。
第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對具有代表性的各種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自然分布區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以及人文遺跡、古樹名木,應當採取措施加以保護,嚴禁破壞。
第十八條
在國務院、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劃定的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的工業生產設施;建設其他設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過規定的排放標准。已經建成的設施,其污染物排放超過規定的排放標準的,限期治理。
第十九條 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必須採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
第二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鹽漬化、貧瘠化、沼澤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種源滅絕以及其他生態失調現象的發生和發展,推廣植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農葯及植物生長激素。
第二十一條
國務院和治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海洋環境的保護。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傾到廢棄物,進行海岸工程建設和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必須依照法律的規定,防止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
第二十二條 制定城市規劃,應當確定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目標和任務。
第二十三條 城鄉建設應當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保護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觀,加強城市園林、綠地和風景名勝區的建設。
第四章 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二十四條
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必須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計劃,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採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二十五條
新建工業企業和現有工業企業的技術改造,應當採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設備和工藝,採用經濟合理的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和污染物處理技術。
第二十六條
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旋,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經原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後,該建設項目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防治污染的設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確有必要拆除或者閑置的,必須徵得所在地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
第二十七條 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依照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申報登記。
第二十八條
排放污染物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企業事業單位,依照國家規定繳納超標准排污費,並負責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規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規定執行。
徵收的超標准排污費必須用於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具體使用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二十九條 對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限期治理。
中央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的限期治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決定。市、縣或者市、縣以下人民政府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的限期治理,由市、縣人民政府決定。被限期治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如期完成治理任務。
第三十條 禁止引進不符合我國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技術和設備。 第三十一條
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單位,必須立即採取措施處理,及時通報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單位和居民,並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
可能發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採取措施,加強防範。
第三十二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威脅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時,必須立即向當地人民政府報告,由人民政府採取有效措施,解除或者減輕危害。
第三十三條 生產、儲存、運輸、銷售、使用有毒化學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質的物品,必須遵守國家有關規定,防止污染環境。
第三十四條 任何單位不得將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使用。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可以根據不同情節,給予警告或者處以罰款:
(一)拒絕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現場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
(二)拒報或者謊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有關污染物排放申報事項的。 (三)不按國家規定繳納超標准排污費的。
(四)引進不符合我國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技術和設備的。
(五)將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使用的。
第三十六條
建設項目的防治污染設施沒有建成或者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由批准該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可以並處罰款。
第三十七條
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閑置防治污染的設施,污染物排放超過規定的排放標準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重新安裝使用,並處罰款。
第三十八條
對違反本法規定,造成環境污染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情節較重的,對有關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政府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九條 對經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企業事業單位,除依照國家規定加收超標准排污費外,可以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或者責令停業、關閉。
前款規定的罰款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決定。責令停業、關閉,由作出限期治理決定的人民政府決定;責令中央直接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停業、關閉,須報國務院批准。
第四十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是內,向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四十一條 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
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本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處理;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完全由於不可護拒的自然災害,並經及時採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的,免予承擔責任。
第四十二條 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
第四十三條 違反本法規定,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導致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的,對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四條 違反本法規定,造成土地、森林、草原、水、礦產、漁業、野生動植物等資源的破壞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承擔法律責任。
第四十五條 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 附 則
第四十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第四十七條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同時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