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國人道德缺失的原因

中國人道德缺失的原因

發布時間: 2024-05-01 13:46:25

1. 現今社會道德淪喪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最佳答案
網路上的答案:金錢至上,拜金思想;自私自利,信仰缺失;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宣揚傳統優秀文化……作為一個老百姓的答案:不公平。第一,人們自私並信仰利益,是因為有人充分地以身作則告訴了我們這樣做的巨大的好處(官員、商賈),想想,別人在哪裡用我們的錢極其奢靡的享受,你會不羨慕不嫉妒不嚮往?這就是人們拜金的主要原因:因為嫉妒。第二,如果你是那些「以身作則」的人,你還願意去遵守那該死的道德和法律嗎?不會!你會利用自己的權,利,勢去藐視道德和法律。『甚至會在法律上捅很多空子以方便自己能一直藐視,什麼!還有道德?算了吧 補充: ,誰在乎!』而這世上聰明人很多,他們發現了這些空子並努力去鑽,以便自己能爬的更高,在過程中進一步破壞了道法,也帶動了更多人去鑽。道德淪喪的直接原因:淪喪很好很方便。怕河蟹,所以我說的很模糊,但不難理解。就到這了,記得給分。

2. 現代社會一些人道德缺失的原因有哪些

社會環境、利益、家庭教育
更多的是後者,父母的教育方式,
直接關乎孩子長大後的性格和為人處世的方式。
還有可能是遺傳因素!!

3. 當今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中國長時間單方面追求經濟增長,導致社會普遍急功近利,盡管一直提倡精神文明建設,但是跟近些年經濟增長速度相比,成效甚微。

第二,成年人對青少年的教育方面存在誤區。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每個家庭僅有的一個孩子成了家長們爭相疼愛的對象,許多家長盲目溺愛,捨不得讓孩子吃苦,只教孩子享樂;身為獨生子女的孩子,沒有兄弟姐妹,更不知道謙讓和付出為何物,反而個個霸道、唯我獨尊。

第三,教育制度亟待改進,學校,只抓升學率,忽視道德教育,學習成績變成評判學生好壞的標准。培養出來的人才普遍高分低能,甚至不乏有才無德者。

第四,社會體制的真空。現代人越來越意識到體制的重要性。好的社會體制可以把壞人變成好人,壞的社會體制可以把好人變成壞人,這已經基本上成為了人們的共識。在奔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傳統體制遭受了「史無前例」的巨大破壞,但新的合理體制一時有未能建立起來,於是體制上的真空便為道德上的真空大開了方便之門。

第五,信仰的缺席。從理論上論證信仰的重要性並不難,難的是讓信仰從嘴邊落到心中,在現實的生活中揚起信仰的帆。西方人的信仰經歷自然神—上帝—理性—無的過程,在西風東漸的背景下,我們中國人則是伴隨著對傳統儒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軸心的入世信仰的顛覆而陷入了虛無。

4. 道德冷漠產生的原因

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出現社會公德缺失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關系決定了人們的道德關系。我國正處於由傳統的計劃經濟向更加開放的市場經濟過渡時期,這種經濟制度改革改變了日常生活中人們的經濟關系,也必然影響到人們之間的價值觀念、人際關系。在這個過程中,許多人產生了「拜金主義」,推崇金錢至上,把金錢作為衡量人們行為的唯一標准,淡漠了親情、友情在人際之間的重要性,把人們之間的關系理解為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另外,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 競爭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前人們的收入也基本在同一水平上,但是,隨著社會經濟體制的變革,競爭在激發起人們的本身潛能的同時,也帶來了人們收入水平的高低不同,這樣人的心態就產生了新的不平衡。市場經濟使得人們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使得人們的心理距離進一步拉大,感情逐漸淡漠。在現今的日常生活中,人們會為了職位、機會等利益而勾心鬥角,會為了金錢而產生爭執,會出現攀比的心理和行為,從而使得人們的感情逐漸淡漠,助人為樂品質以及感恩之情的缺失也就很普遍了。中國現代經濟的飛速發展,許多管理環節上方方面面,並沒有同步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許多道德問題還與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階段密切相關的。

5. 現在社會上為什麼道德喪失

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人們的道德水準與社會發展的步伐,有一些脫節與不適應,不能理解為道德喪失。
中國人的道德水準,由於市場經濟的內存局限性誘發了一些不道德的行為。還有就是人太多,社會收入分配不太公平。

6. 現在國人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上樑不正下樑歪。

7. 為什麼有著優良傳統的中國人會出現道德缺失呢

古人說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優良傳統是倉廩實衣食足的時候培養的,中國經歷最近一百年之後沒幾個豐衣足食的,所以就出現了所謂的「道德缺失」,歐人說的三代培養一個貴族也是這個意思。
另一方面理由和上面類似,傳統是需要傳承的,因為歷史原因很多傳統都斷代了

8. 公民(中國)道德滑坡的根源是什麼

私有制。
私有制是罪惡的根源。
私有制導致社會不公,
社會不公導致不安全,
不安全導致道德滑坡。

9. 我國當前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是什麼

產生道德缺失的原因
(一)社會個體德性的缺失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德性是指靈魂方面的優秀,而不是指肉體方面的優秀。康德在其著作《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中強調了德性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他認為「德性是實踐理性的自主性,是有限的實踐理性即人所能得到的最高的東西」,換句話說是個人的理性的自我主宰,自我制約,保持自身創制的道德規律的純潔。因此他認為德性就是一種道德力量。此外康德的理論體系中還有一個重要概念:責任,就是由於尊重規律而產生的行為必要性。德性論的代表人物麥金太爾則更多地將德性看做是人性內在的道德秩序。由此我們可以歸納德性是一種高尚的品質,這種品質對人的道德行為具有理性的約束和情感的需求,並通過對責任的承擔表現出來。我們回到當代社會可以發現,人們對於自身德性的保持已經漸漸淪陷,理性的約束和情感的動機受到來自伸張自我的感性慾望和消極的道德體驗不斷的沖擊,使得人們對於責任的承擔成了一種負擔[1]。在《中國道德調查》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於改革開放後道德水平越來越下降這一命題,有43%的人同意這一觀點,可以看到這種個體德性的缺失的影響已經不是浮出水面,露出了冰山一角,小悅悅事件中那18名路人的表現就可以窺探一斑[2]。
(二)社會公共道德的缺陷
所謂公共道德就是由社會全體成員所普遍認許、遵循的道德准則。是人們應該遵循的最起碼的社會准則。公共道德不是單純的馬路文化,在羅爾斯等普遍理性主義者看來是公共理性基礎上的普遍性秩序規范准則。在中國,公共道德體系可以分為四個層級: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黨性、黨風;黨員幹部的官德官風,這四個層級由下而上組成了我國的公共道德金字塔。小悅悅的悲劇在於社會公德「見死不救」的潰敗,然而當我們痛斥社會公德淪陷同時,必須看到道德體系金字塔的全部和頂端,頂端的幹部作風的問題以及公共道德體系整體性作用都必須為小悅悅事件承擔責任。小悅悅事件的公德缺口在那18個人的身上,但在我們更多人,特別是習慣於坐在舒適的辦公室和小轎車里,習慣高談闊論者身上,又能高尚多少呢?之所以他們可以對此放手大加撻伐,是因為他們的工作圈生活圈根本沒機會直面這樣嚴峻的考驗。在《中國道德調查》一書中,關於如何看待人我關系這一命題,被調查對象只有不足20%選擇「先人後己」。絕大多數人還是選擇「利己不損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看客的心態。
(三)傳統文化理念對道德及其傳承的負面影響
首先,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氛圍中,聽話、不管閑事成為人們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和為人處世之道,直到現在,很多家長教育孩子還是會強調不要多管閑事,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因此,在這種倫理熏染下,國民被培養成一個個老老實實、十分聽話的、缺乏公民責任感的「順民」,冷漠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
其次,傳統家庭觀念帶來的重私德輕公德,中國是一個道德之邦、禮儀之邦,然後這種道德僅僅停留在家庭和朋友圈子裡。而一旦脫離開這個血緣的、地緣的環境圈子,到了陌生的公共的環境中,就往往對那些應該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則視若無睹,甚至故意破壞那些明文規定的公德准則。
最後,習慣性的否定,中國人善於否定自己,然而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缺乏科學、民主現代性,導致中國人的這種否定是盲目性、習慣性的缺乏科學的否定,當有新的思想和文化影響時,人們往往能全盤否定自己應該去傳承的傳統文化中積極的部分,在近代中國和現代中國兩次對外開放中,這種否定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也是中國人善於走極端的一種表現

熱點內容
民法典對房屋居住權規定 發布:2024-05-22 03:17:45 瀏覽:565
行政法理論案例分析 發布:2024-05-22 02:17:54 瀏覽:839
2017司法考試c證 發布:2024-05-22 00:12:54 瀏覽:2
用人單位接收函法律效力 發布:2024-05-21 23:37:17 瀏覽:631
金牛法院康永紅 發布:2024-05-21 22:26:45 瀏覽:412
先從道德 發布:2024-05-21 22:01:37 瀏覽:93
公司法民法商法 發布:2024-05-21 21:27:53 瀏覽:836
判決書生效判決發生法律效力 發布:2024-05-21 19:11:34 瀏覽:726
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與企業 發布:2024-05-21 19:00:26 瀏覽:904
仲裁判決書法律效力 發布:2024-05-21 18:35:17 瀏覽: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