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無欲道德經

無欲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4-05-23 19:06:53

道德經中 「姑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怎麼翻譯

意思是要以無欲無求的心態來觀察微妙的清凈智慧境界,有的人以為無欲就是以一個慾望壓抑另外一個慾望,那是以妄抑妄。

出自——春秋戰國老子《道德經》。

原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要以無欲無求的心態來觀察微妙的清凈智慧境界。有欲有求即是追隨妄念,無欲無求則是休歇妄想。世間一切罪惡紛爭無不源於慾望,此乃眾生相。

慾望令人欺詐、痛苦、不安,疲憊。觀眾生日間所作一切無不是為慾望,及至疲憊不堪晚上不得不歇息,第二天醒來有精神後又再次為慾望而造作,如此周而復始。

(1)無欲道德經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大約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魯哀公十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准備出函谷關去四處雲游。把守函谷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老子,聽說他來到函谷關,非常高興。

可是當他知道老子要出關去雲游,又覺得很可惜,就想設法留住老子。於是,尹喜就對老子說:「先生想出關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聽後,就在函谷關住了幾天。

幾天後,他交給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後就騎著大青牛走了。據說,這篇著作就是後來傳世的《道德經》。

㈡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這句話怎麼解釋

有三種解釋:

古人解釋版:我們要從常無中觀察道的微妙,從常有中觀察道的邊際。

現代解釋版:我常常讓自己處於「無欲」的狀態 ,因為這樣我才能發現更多有趣的問題,然後讓自己進入「有欲」的狀態,因為有慾望才會有動力,這樣我才能夠去證實或解決我發現的這些問題。

出土文物新版:所以,從「無欲」的角度可以觀察天之道的奧妙。從「有欲」的角度能研究人之道的來龍去脈。

語出:老子《道德經》

原文為: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翻譯:宇宙大道,是可以認知、表述、可以遵循的途徑,但不是恆定不變的。這些理論也可以敘述清楚,但也不是亘古不變的概念。

從「無名」角度去分析,是萬物之「始」的狀態。從「有名」角度去分析,是萬物之「母」的狀態。

所以,從「無欲」的角度可以觀察天之道的奧妙。從「有欲」的角度能研究人之道的來龍去脈。

兩者來源相同,不同的稱謂,但說的是一回事。道中的變化玄妙無比,是看清眾多奧妙的關鍵。

(2)無欲道德經擴展閱讀:

老子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先有物質存在就是「道」,後有意識產生就是「名」,這就是兩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論觀點。與馬克思主義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論觀點是不謀而合的。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個事物,一個是客觀存在;一個是對存在的認識。認識是在否定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不斷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來面目就揭示出來了。

與今天人們所說的: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是否定之否定過程的哲學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深刻內涵所在。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通常在人類對某一事物一無所知的時候,往往是被動的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從表面現象逐漸認識到一定深度的奧妙,人類要把觀察到的這些奧妙描述出來這就是「名」。

通常人類一旦對事物的探索發展到「名」的階段,人類會把這些支離破碎的「名」組織起來,加以系統歸納就發展到「科學知識」的階段了。

人類用科學知識武裝了頭腦,就會產生更強烈的探索更深層次自然內在本質的慾望,正是這個慾望推動了科學知識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經

㈢ 道德經…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我的問題是~既然,常無欲!為什麼又常有欲不矛盾嗎

使自己的內心保持不同的狀態,便能觀察到世界不同的一面。

㈣ 《道德經》減少不必要的慾望,無為而無不為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注釋】

[1]尚:崇尚,尊崇。

[2]貴:動詞,以之為貴,重視,珍貴。

[3]貨:財物。

[4]見(xiàn):動詞,使之看見,顯示,炫耀。

[5]可欲:能引發慾望的東西。

[6]無知:沒有奸巧之心。

[7]無欲:沒有非分之想。

這一章總體上是闡釋天下之人往往為物慾所驅使,爭名奪利,以致於天下大亂,這是有為之心帶來的後果。

聖人針對這種情況教導為人君者如何實行無為而治,以校正那些弊病。

第一句話:不尚賢,使民不爭;

古文今譯:不標榜崇尚賢才異能,使民眾不因此為了獲利而爭搶功名。

我的理解:名位足以引起人們的爭逐好利之心。

俗話說:「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有的人天賦異稟,有的人學識淵博,有的人很善良,有的人心思細膩,有的人善於謀略,可謂是各有千秋。

如果標榜什麼才是賢能,就相當於是肯定了一種人,否定了大多數人,其他人就不好嗎?就不是賢能之人嗎?

正如一個領導總是當著一個員工及旁人,極力誇贊另一個員工是如何的出類拔萃、智勇雙全,這個員工就可能為了得到領導的賞識而起爭心。

另外,對於賢能的標准,很難去下定義。

建立一個所謂的標准,也容易被人所利用,為了爭得「賢能」的好名聲及其背後的利益,不乏有投機取巧、不擇手段的人。

這樣一來,有時候大奸大惡的人,看起來卻像個大好的賢人。知其表不知其利!

所以有道的人不推崇賢德,不標榜自己,使民眾不會為了虛名去爭奪。

第二句話: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古文今譯:不以難得稀有之物視為珍寶,抬高其價值,使百姓不因此而做偷盜之事。

我的理解:財貨實足以激起人的貪圖心。

如果提高稀有之貨的價值,那就會引起盜賊的貪心而去盜竊。如果上層之人不看重這些東西,不抬高市價,就不會有人去偷了。

打個比方,現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文物拍賣價格非常高,由此引發了許盜墓者,偷盜文物者。

如果把價格降的跟普通商品一樣,哪裡還有這些盜竊案?

有一句話叫:「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意思是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種特別的愛好,在下面的人必定愛好得更厲害。

他們可能會為了它而起竊盜,去偷竊劫奪。

另外,現在很多所謂的難得之貨,其實都是人們炒作或吹噓出來的,對我們自己來說,本身並沒有那麼大的價值。

所以,有道的人不對特別珍貴難得的稀有之物極力追捧,而使民眾不起貪圖的心思。

第三句話: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古文今譯:不顯耀可貪的事物,使民眾不被惑亂。

我的理解:激起人們貪欲的事物越多,人心就越亂,這是導致人與人之間混亂與沖突的主要原因,比如名位、財貨等。正所謂上行下效,所以,有道的人不會輕易顯耀什麼,不顯露自己特別喜好什麼,從而使民心不被惑亂。

比如,公司領導不要動不動去呈現、去顯耀可能引起人們私慾的東西,經這么一撩撥、一刺激,員工的心就亂了,就沒法把心思全都放在做事上,又怎麼讓他們的工作卓有成效呢?

天下之亂都是因上層之人好名好利,讓老百姓增長了那些慾望。

如果上層之人不去看重名利,則老百姓覺得那些名利並沒有什麼稀罕的,就會心安而沒有那些慾望貪求了。

追名逐利之心太重,投機取巧,大多數時候不僅無法如願反而徒增煩惱焦慮,而使自己的內心無法平靜。

第四句話:「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古文今譯:所以聖人治理政事,

會凈化人民的心靈,滿足其溫飽,削弱其爭名奪利之心,強健其筋骨體魄。

我的理解:去掉不必要的慾望,活的真誠簡單健康。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讓生命處於一種自由自在而又寧靜充實的狀態,這是最理想的。

這句話說的就是「行不言之教」,它是對上述三個例子的總結和概括。

「虛其心」,就是排除一切邪念,讓百姓心中沒有追逐財富、難得之貨和可欲的念想,不是謙虛謹慎或心靈開闊的意思,這與老子的邏輯毫不相干。

「實其腹」,是說反對金錢至上不等於鼓吹貧困,像墨家一樣讓人打赤腳餓肚子,而是要保障百姓生活富足;

「實其腹」不是簡單的吃飽肚子,而是象徵生活富裕,說的是一種均富。

「弱其志,強其骨。」志,上士下心;士表示從一到十,是成事的意思;那麼志就是心中想做的事。

但這里的「志」是貶義詞,特指那些不該想的事。

《道德經》有個行文風格,但凡遇到有可能引起誤解的概念,老子便會在下文加插入語,對概念予以補充說明。

於是,「弱其志,強其骨」就是說,既要讓百姓沒有非分之想,又要讓百姓敢於擔當。

「強其骨」不是簡單指身體強壯,而是用其喻義,指勤勞勇敢,盡職盡責,不因為不妄想就撂挑子不幹活。

可見老子的思維極其嚴謹,說話滴水不漏,這是因為老子的腦子里始終有個「全」字。

現在我們來看老子對「弱其志」的批註。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

知不敢,指那些不該做的事,「敢」作「該」解。

「知不敢」前冠以「夫」字,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加引號。

老子解釋說,「弱其志」的意思就是「常使民無知無欲」,而「無知無欲」的目的,就是讓百姓不去做哪些不該做的事,沒有奸巧之心。說得清清楚楚,毫不含糊。

至此,老子已將何為「行不言之教」闡述完畢,它就是:聖人的使命就是從事制度建設,以因治果,用制度鏟除一切滋生邪念的土壤,使百姓不去想那些不該做的事,但不妄為不等於無為,制度建設同時還要鼓勵勤勞勇敢,敢於擔當,創造美好生活。

聖人若能如此「行不言之教」,「則無不治」。

為無為,則無不治。這一句是總結全段,聖人所教導人君的就是行不言之教,無為而治。

人君如果能體悟無為而治之理,那麼天下沒有治理不好的。

比如西周成康之治,周王深得無為而治的原則,以節儉示天下,不崇尚寶貨,以至天下繁榮,太平,犯罪的人極少,刑罰閑置四十多年不用,這實在是全人類文明史上的楷模!

所以,老子推崇「無為而治」的方針,但「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要刻意作為,不可故意推崇那些看似有才能的人,以身作則,一切最好順其自然,按照規律辦事。

㈤ 道德經中所說的「無欲」與「有欲」各作何解

道德經中並沒有「無欲」與「有欲」的說辭,應該是斷句有誤。語出第一章回「故常無,欲以觀。答。。常有,欲。。。」
在另一章則有「少思寡慾」一詞。
道德經中更多的是「無為」與「有為」的解讀。
具體情況可到本人空間看看。

熱點內容
經濟法學書籍 發布:2024-06-16 17:45:14 瀏覽:510
行政法魏建新怎麼樣 發布:2024-06-16 16:30:05 瀏覽:9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學院 發布:2024-06-16 13:45:40 瀏覽:889
刑法第三章216 發布:2024-06-16 12:39:03 瀏覽:389
武康律師 發布:2024-06-16 12:20:46 瀏覽:414
龍蝦刑法 發布:2024-06-16 11:37:00 瀏覽:918
法院幹部醉駕 發布:2024-06-16 11:36:11 瀏覽:782
河北省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發布:2024-06-16 10:19:24 瀏覽:30
劉伶俐事件勞動法 發布:2024-06-16 10:18:10 瀏覽:389
勞動法不給員工上五險 發布:2024-06-16 09:09:12 瀏覽: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