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釋文
1.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什麼意思
意思是:道,像山谷一樣空虛無盡能夠容納無窮之萬物,它具有造化天地萬物之良能。萬物都在道的玄牝之門那裡被生育造化出來,並且攜帶著道的遺傳信息。道就是這樣微而不絕,雖微不可見,卻無處不在,連綿不絕,充斥宇宙,造化萬物卻永不枯竭。
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經·第六章》。
注釋:
1、牝:《說文》注,畜母也。右邊旁的「匕」指雌性的生殖器,老子在這里以雌性生殖器能夠生育萬物,來喻指道的生育萬物之能,道為萬物之母。玄牝:指道。牝畜有終時,而玄牝則無有終時,因為玄意味著無窮的幽深微妙。
2、穀神:指道。道有「谷」之虛空容納之特性,也有「神」之造化天地萬物之良能,所以稱之為穀神。道生萬物,就如同河流從山谷中湧出一樣。穀神不死,何以不死,因為道並非是基於形質的生命,不存在生命周期,它是永恆的第一因,是以不死。
3、玄牝之門:指道生育造化萬物之門。這個玄牝之門,是天地之根。
宇宙一開始是一顆樹的種子,它在道的玄牝之門那裡被生育了出來。隨著宇宙這顆種子的生根發芽,不斷生長,慢慢變為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它的根變成了天地,並且深深紮根在玄牝之門那裡吸取道之養分,而大樹的枝葉,則化為宇宙中的萬物。
4、綿綿:微而不絕之意。不勤,無有窮盡,永不枯竭。
道,連綿不絕地往玄牝之門,天地之根那裡輸布水分。這個過程雖不可見,但又能確切地體會到。這一切無時無刻的都在存在著,發生著,進行著。
擴展資擾茄料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老子入周後,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道德經》是道家哲伏行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德經》第六章用簡潔的文字描寫形而上的實存的「道」,即繼續闡述第四章「道」在天地之先的思想,用「谷」來象徵「道」體的虛狀;用「神」來比喻「道」生萬物,而且綿延不絕,認為「道」是在無限的空間支配萬物發展變化的力量,是具有一定物質規律性的統一體。
老子想說明「道」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從時間而言,它歷久不衰,天長地久。從空間而言,它無處不在、無窮無盡。它孕育著宇宙萬物而生生不息。
「玄牝之門」是產生萬事萬物的根源,它的作用非常的大。「玄牝之門」、「天地根」,都是用來說明「道」為產生天地萬物的地方。
人類最原始的本性表現為對母體的信戀,這應該在每個人緩廳察的內心中都有所感知。然而這種本性在人類的精神的需求上,卻又曲折地表現為依賴於自然,企求與自然合為一體的那種強烈的願望。
老子所講的「道」具有偉大而崇高的母性,天地和萬物從它那裡誕生,並從它那裡獲取源源不斷的生命和享用不盡的養料。它養育著卻不佔有己有,給予卻不自恃有功。
2. 道德經第二章 通行版與帛書版對照及釋文
通行版本(即王弼本)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帛書本(帛書甲和帛書乙修訂校注版本)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帛書另一斷句版本: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 今譯 】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 自我理解 】
其實這點有點像現在的相對論,當一個事物的存在有合理性時,這個事物的另一面也會存在。相互制衡,也有些像我們傳統的陰陽平衡的理論。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就是在看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看到另外反向的一面。通行版和帛書本,在讀起來和理解起來,會有不同的含義。比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可以理解為天下人都知道美為美,就會存在惡。而帛書的」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可以理解為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是因為惡已經太多了」。這兩個方向理解的意思是相反的兩個方向。一個是因為美而發現惡,而另一個是因為惡而發現美。不過古文的理解和斷句都是後人添上去的。所以,在理解上有所偏差也是有情可願的,具體該如何理解,就看個人心理的那個天平往哪個方向偏了。這就像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的難題。
3.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是什麼含義
意思是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去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
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原文: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譯文:
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去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就叫做雖然微妙而又顯明,柔弱戰勝剛強。魚的生存不可以脫離池淵,國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輕易用來嚇唬人。
(3)道德經釋文擴展閱讀
評析
從這一章的內容看,主要講了事物的兩重性和矛盾轉化辯證關系,同時以自然界的辯證法比喻社會現象,引起某些人的警覺注意。
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都會走到某一個極限,此時,它必然會向相反的方向變化,本章的前八句是老子對於事態發展的具體分析,貫穿了老子所謂「物極必反」的辯證法思想。
在以上所講「合」與「張」、「弱」與「強」、「廢」與「興」、「取」與「與」這四對矛盾的對立統一體中,老子寧可居於柔弱的一面。
在對於人與物做了深入而普遍的觀察研究之後,他認識到,柔弱的東西裡面蘊含著內斂,往往富於韌性,生命力旺盛,發展的餘地極大。相反,看起來似乎強大剛強的東西,由於它的顯揚外露,往往失去發展的前景,因而不能持久。
在柔弱與剛強的對立之中,老子斷言柔弱的呈現勝於剛強的外表。
作者簡介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後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4.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翻譯與解讀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翻譯與解讀
道可道,非常道01。名可名,非常名02。無名,天地之始03;有名,萬物之母04。故常無,欲以觀其妙01;常有,欲以觀其徼02。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03。玄之又玄,眾妙之門04。
今 譯
若能用語言說清楚的道,並非永恆之道。若能用語言說清楚的道的名稱,並非永恆的道的名稱。無名稱,是天地的開始;有名稱,是萬物產生之母體。所以,從常無中能觀察大道無形的奧妙,從常有中能觀察道產生萬物的歸宿。無與有同出於大道而異名,同樣稱為玄妙!玄妙又玄妙,是眾妙產生的根本。
評 議
此章為《老子》的首章,是論說宇宙起源的哲學問題。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其中包含有三層內涵:一是說道不可言,沒有名稱。二是說道無名稱,無名稱是天地的開始;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便有了名稱,有名稱之天地是萬物的母體。三是說無形的道,與有形的天地,皆同出於道,同出而異名,同樣是玄微幽遠。玄微幽遠之道,是產生眾妙之根本。顯然,其中蘊含有玄虛神秘的色彩。因此,已故高亨先生說它「表現了老子的唯心主義成分」(《老子注譯》),也是事出有因的。世人稱《老子》、《莊子》與《周易》為「三玄」,其深奧玄虛,令人費解,可想而知。老子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第21章)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第25章)即說明老子之「道」具有物質屬性,屬於唯物主義。
在古代,《老子》的注本和研究版本甚多,據統計多達五千六百種。古代《老子》的不同版本,包括楚簡本《老子》(不足兩千字)、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王弼《老子注》等等,皆為手抄本。《老子》的真本,尚未發現。由於《老子》皆為手抄本,在傳抄過程中抄者有所增損,是不可避的。今天,我們只能根據不同版本,擇善而從。就現行的《老子》幾種主要版本而言,有的篇章,由於斷句不同,就出現不同的訓釋。即以首章為例,予以簡單的說明。「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兩句,王弼注曰:「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未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名有形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高亨先生沿襲王弼舊說,將此兩句斷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穗雀子注譯》)陳鼓應先生的《老子注譯及評介》這兩句斷句與高亨先生相同。此等斷句,並不符合老子本意。又「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兩句,河上公《老子道德經章句》、嚴遵《老子指歸》、王弼《老子注》等,皆斷句為:「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不符合老子本意,是顯而易見的。林希逸《老子鬳齋口義》、奚侗《老子集解》、高亨《老子注譯》皆斷句為:「常無,以觀其妙;常有,以觀其徼。」糾正了河上公、王弼等的錯誤斷句。
老子生活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春秋時代,由於受當時社會條件和科學水平的限制,老子對宇宙起源的認識和論說,存在玄虛神秘的色彩,這是難以避免的。對於宇宙是怎樣形成的哲學命題,只有用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才能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不過老子的宇宙起源說屬於唯物主義,是不應動搖的。恩格斯說:「凡斷定說精神先於自然界存在,因而歸根到這樣或那樣承認創世說的人,便組成唯心主義營壘。凡認為自然界是基本起源的,則屬於唯物主義各派。」(《馬克思恩格斯文選》兩卷本第二卷第三六七頁)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就是認為自然界是宇宙的本源,所以,老子是唯物主義者。
注釋
01道可道:上「道」字,謂大道。下「道」字,作動詞,謂說。「常」:原字為「恆」,為避漢文帝劉恆之諱,而改「恆」為「常」。兩句謂若能用語言說得清楚的道,並非是永恆之道。西漢河上公釋「非常道」曰:「非自然常生之道也。」(《老子道德經章句》,下同。)
02名:上「名」字,謂永恆常存之名,即大道之名。下「名」字,謂可命名之名。魏王弼曰:「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老子注》,下同。)宋代林希逸曰:「常者,不變不易之謂也。可道可名,則有變有易猜搭早;不可道不可名,則無變無易。」(《老子鬳齋口義》,下同。)
03無名:謂道本來無名稱。道產生天地枝肆,故謂「無名」為「天地之始」。河上公曰:「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於虛無,為天地之本始也。」
04有名:謂天地。天地產生萬物,故謂之為「天下之母」。河上公曰:「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有位,有陰陽,有柔剛,是其有名也。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也。」林希逸曰:「『有名,萬物之母』,母者,言自此而生也。」
01常無:謂大道。妙:微妙,玄妙。王弼曰:「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
02常有:謂天地。徼:河上公曰:「徼,歸也。」唐代陸德明曰:「徼,小道也,邊也,微妙也。」(《經典釋文》,下同。)清代王夫之釋「徼」為「邊際」(《老子衍》)。清末奚侗曰:「徼,歸終也。」(《老子集解》,下同。)與河上公訓釋相同。林希逸曰:「此兩『欲』字有深意,欲者,要也,要如此究竟也。」
03此兩者:指「有」與「無」。奚侗曰:「有生於無,故曰『同出』;有、無對立,故曰『異名』。」同出:謂同出於大道。玄:奚侗曰:「玄,《說文》:『幽遠也』。有、無相生,其理幽遠。」
04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奚侗曰:「高延第曰:『玄之又玄』,即《莊子》『深而又深』、『神而又神』,贊道之詞。道生萬物,故雲『眾妙之門』。」
林希逸曰:「玄者,造化之妙也。」又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即《莊子》所謂『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者也,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但贊言其妙而已,初無別義。」
按元代吳澄曰:「上篇之首句曰『道可道』,故以『道』名篇,尊之而曰『經』。他本或作《道德經》上,則是以《道德經》為一書之總名,而分上下篇也。」(《道德真經吳澄注》,下同。)
5. 道德經 的內容是什麼是什麼意思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羅振玉曰:敦煌辛本「知」作「智」。
武內義雄曰:「善者不辯」二句,敦、遂二本在「知者不博」二句之後。
謙之案:嚴、顧二句與敦、遂本同。傅、范「善者不辯」二句「者」並作「言」。
俞樾曰:按此當作「信者不美,美者不信」,與下文「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文法一律。河上公於「信者不美」注雲:「信者,如其實。不美者,朴且質也。」是可證古本正作「信者不美」,無「言」字也。
陶鴻慶曰:案俞氏據河上注,知經文兩「言」字皆當作「者」,與下文一律者也。今按王注雲:「實在質也,本在朴也。」但釋「信」與「美」之義,而不及「言」,以其所見本亦作「者」也。
謙之案:俞、陶之說非也。文心雕龍情采篇曰:「老子疾偽,故稱『美言不信』。」是劉勰所見老子本作「言」字。河上於此句注雲:「滋美之言者,孳孳華詞。不信者,飾偽多空虛也。」又成玄英開題序訣義疏題此章為「信言」章。疏雲:「信,實也。美,浮艷也。言上德之人……所說言教,實而不華,……浮艷之言,……既乖至理,所以不信。故庄雲『犬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也。」可證河上本與碑本同。王注六十二章「美言可以市」句雲:「美言之,則可以奪■貨之賈,故曰『美言可以市』也。」此章註:「實在質也,本在朴也。」義亦正同。雖未及「言」,而言在其中,何由證其所見本必作「者」乎?又「善者不辯」二句,焦竑考異曰:「古本作『善言不辯,辯言不善』。」又莊子齊物論「大辯不言」,語亦同此。知北游篇「不知深矣,知之淺矣」,與「知者不博」二句語意亦似。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嚴可均曰:「既以為人」,御注作「與人」。
羅振玉曰:御注、景福二本「為」作「與」。
謙之案:邢玄、慶陽、磻溪、樓正均作「與」。二「愈」字,邢玄作「逾」,范作「俞」。「俞」古字,作「逾」誤。碑本五章「愈」亦作「俞」。又「聖人不積」,嚴、彭、傅、趙、高並作「無積」,范作「無積」,河上公、王弼作「不積」。作「無積」是也。戰國策魏策一引老子曰「聖人無積,盡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不積」亦作「無積」。「既以與人」句,莊子田子方篇引同。「既以為人」句,「既」字可據魏策改為「盡」字,與「既」字為對文。又「積」有藏義,楚語「無一日之積」,註:「積,儲也。」莊子天道「運而無所積」,釋文:「謂積滯不通。」天下篇稱老聃「以有積為不足……無藏也故有餘」,無積即無藏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羅振玉曰:敦煌辛本無下「之」字。
謙之案:趙本作「人之道」,無「聖」字。「人」與「天」對,文勝,然非老子本誼。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無韻,諸家並同。惟高本漢以信、善為韻,武內義雄以積、有、多為韻,皆誤。此章實以信信、善善、知知各首尾為韻。又知、積、多韻,知、積,支部,多,歌部,此歌、支通韻。
右景龍碑本五十七字,敦煌本、河、王、傅、範本同,河上題「顯質第八十一」,王本題「八十一章」,範本題「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6. 道德經第四章 通行版與帛書版對照及釋文
通行版本(即王弼本)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帛書本(帛書甲和帛書乙修訂校注版本)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
淵呵,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 今譯 】
道是虛無的,但它的作用卻似乎無窮無盡。它是那樣的幽深莫測,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歸。它消磨了鋒角,排解了糾紛,柔和了光芒,渾同於塵俗。它無形無跡呵,像是很不確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還能有什麼更本源的存在,只覺得它存在於天帝之前。
【 自我理解 】
這一章,其實才是老子對道的一個解釋。很多人期望老子給解釋一下「道」,想見識一下「道」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但是讀到這一章,才知道老子說到「道」是虛無的,看不到的,只能靠自己去想像的。是萬物之宗。但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在我們身邊時時都在存在著「道」。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盅」這個字在帛書甲本里是殘缺的,在乙本里是「沖」字,傳世版為「沖」。「沖」同「沖」,而「沖」古字為「盅」,空虛的意思。《說文》:「盅,器虛也。」好比一個空虛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