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安和骨健康41活骨療法治什麼病

安和骨健康41活骨療法治什麼病

發布時間: 2025-05-02 22:35:07

① 拔罐有什麼好處

(一)中醫認為拔罐具有以下作用:

1、平衡陰陽 中醫認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維持和穩定陰陽動態平衡是正常人體自身固有的功能。這種自穩功能一旦喪失,就會出現陰陽偏盛偏衰的病理現象。機體陰陽平衡失調,是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拔罐療法通過吸拔身體某一特定部位或穴位,能夠改善和調整內臟的生理功能,使機體達到陰陽平衡狀態。

2、扶正祛邪 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就是人體的正氣與外邪相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若正氣盛,邪不得侵,則病退;若邪氣旺,正不勝邪,則病進。拔罐療法能激發經絡之氣,振奮衰弱的臟腑機能,提高集體的抗病能力,同時,通過吸拔作用,能排吸出風、寒、濕邪及瘀血,發揮扶正祛邪的作用。

3、疏經通絡 中醫認為:「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它遍布全身,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內外,貫串上下,將人體內部臟腑與外部的組織器官聯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人體各部分的功能保持相對的平衡與協調。當人體發生疾病時,經絡氣血功能失調,出現氣滯血瘀,經絡阻隔,不通則痛等病理改變。拔罐能激發和調整經氣,疏通經絡,並通過經絡系統而影響其所絡屬的臟腑、組織的功能,使百脈疏通,五臟安和,達到「通則不痛」的療效。

4、調和氣血 中醫認為,氣血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內溉臟腑,外濡腠理」,是臟腑、經絡、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基礎,人體的一切組織都需要氣血的供養和調節才能發揮功能。若氣血失和,則五臟六腑、皮肉筋骨將失去濡養,以致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發生異常,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拔罐療法具有調和氣血,促進氣血運行的作用。刺絡拔罐療法能夠活血祛瘀,通絡止痛。

二)現代醫學認為拔罐療法具有以下作用:

1、拔罐療法對神經系統的作用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拔罐療法是一種負壓機械刺激作用,這種刺激可以通過皮膚和毛細血管的感受器,經過傳入神經纖維至大腦皮質,反射性地調節興奮和抑制過程,使整個神經系統趨於平衡。拔罐療法具有雙向調節功能,針對人體病理特徵來進行良性調節。當身體處於興奮狀態時,拔罐可使其轉為抑制;當身體處於抑制狀態時,拔罐可使其轉為興奮。

2、拔罐療法對循環系統的作用 在施以拔罐療法時,對局部皮膚有溫熱刺激,能使局部的淺層組織發生被動充血,局部血管擴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局部血液循環的改善,可迅速帶走局部堆積的炎性滲出物及致痛物質,從而消除腫脹和疼痛。

3、拔罐療法對呼吸系統的作用 拔罐療法能促進肺部血液循環,改善支氣管分泌和纖毛運動等作用,從而加速呼吸道炎症的消除。在肺俞、風門穴拔罐,能改善呼吸道的通氣功能和換氣功能,常用於防治風寒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病。

4、拔罐療法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拔罐療法對消化系統的作用主要通過調節臟器的運動和影響消化酶等途徑而產生的。當胃腸蠕動亢進時,吸拔腹部和背部的脾俞、胃俞穴,可出現胃腸蠕動的抑制狀態;吸拔腹部穴位能加強和調整胃液分泌功能,並能促進腹腔血液循環,從而增強消化和吸收功能。既可以治療便秘,又可以治療腹瀉。

5、拔罐療法對免疫系統的作用 拔罐療法可增強白細胞和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在背部兩側強力拔罐,拔罐前後,比較白細胞的吞噬菌指數及血清補體效價,都明顯提高。背部膀胱經走罐,能明顯提高正常人紅細胞免疫功能。另外,拔罐療法由於有很強的負壓吸吮力量,使局部毛細血管破裂,局部瘀血,引起自身溶血現象。釋放組織胺、5―羥色胺等神經介質,通過神經體液機制,刺激整個機體的功能,能有效地調動免疫系統,對治療過敏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所造成的低熱不退等,都有較好的療效。

6、拔罐療法對運動系統的作用

(1)解除肌肉痙攣 拔罐療法能通過肌肉牽張反射直接抑制肌肉痙攣,又能通過消除疼痛病灶而間接地解除肌肉痙攣。拔罐可刺激某一區域的神經,調節相應部位的血管和肌肉的功能活動,反射性地解除血管平滑肌的痙攣,獲得比較明顯的止痛效果。

(2)促進水腫、血腫的吸收 拔罐療法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能加快靜脈迴流,有利於水腫、血腫的吸收。

(3)消炎鎮痛 拔罐療法具有明顯緩解疼痛的作用,能夠促進炎症介質的分解、排泄,消除無菌性炎症,達到鎮痛作用,尤其是刺絡拔罐法的止痛效果尤為突出。刺絡拔罐法,可吸出局部瘀血,使局部氣血通暢,疼痛自然緩解。

總之,拔罐療法的治病機理不外乎兩個方面,即整體作用和局部作用,通過溫熱的機械負壓刺激作用,引起局部和全身反應,從而調整機體的整體功能,消除病理因素,達到治病目的。

② 常見的健康養生方法都有什麼

常見的健康養生方法都有什麼

1、梳頭各式梳子或手指均可,每日梳數十至百下,具有按摩頭皮、醒腦開竅的功效,對視力、聽力也很有幫助。

2、鳴鼓以手掌緊壓住雙耳數秒,然後迅速脫離,此法可振動耳膜,減緩耳窩退化;閑時也可常按摩耳朵,不論揉、挑、彈各種手法均可,可立即改善頭痛、暈車等諸多不適,體質虛弱者常按摩耳朵,還可防止感冒。

3、踩腳尖右腳跟踩左腳尖,左腳跟踩右腳尖,交替數回。

4、握拳雙手緊握後放鬆,反復數回,直立或坐姿時均可進行。

5、拍肩左手自然上甩拍右肩,右手拍左肩交替,也可用手掌自然交替拍腿。

6、轉腰右手順彎腰之勢向左腳尖伸展,起身,換左手向右腳尖伸展,輪替數回。

7、轉頸、聳肩肩頸部有脊椎及許多通往頭部的重要血管,常轉動頸部,聳聳肩膀,幫助肌肉肌肉活絡,年老時發生腦血管疾病的概率會大幅降低。

8、吞津閉口做漱口狀數回,然後吞下口水。人的'唾液未接觸空氣氧化時,並不會發生異味,反而有股香甜滋味。唾液中含有許多消化酵素與營養成分,常吞津有助消化功能。

9、揉眼自尋手部柔軟的部位,揉按眼睛、眼眶四周,促進眼周血液循環,可明目、醒腦,還兼具美容作用。

10、叩齒齒對齒輕叩,或牙齒空咬,可防止牙齦退化、牙周病等口腔問題;此法還可促進臉頰肌肉活動,使臉頰豐潤,防止雙頰下垂。

常見的中醫健康養生方法

1、動形養生

中醫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諸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當然,人若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2、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中醫養生理論認為,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3、修身養生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如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從而維持身心健康。

4、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會導致情志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熱點內容
行政法考試重點知識 發布:2025-05-03 12:14:50 瀏覽:848
法治人的格言 發布:2025-05-03 11:57:52 瀏覽:723
創業基地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03 11:41:55 瀏覽:649
理財業務員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3 11:33:04 瀏覽:892
中級會計經濟法冬奧誰講得好 發布:2025-05-03 11:32:57 瀏覽:371
勞動合同法中月工資 發布:2025-05-03 11:28:34 瀏覽:759
經濟法運行的機理 發布:2025-05-03 11:25:38 瀏覽:701
法治理念新聞 發布:2025-05-03 11:16:16 瀏覽:9
中級法院下級 發布:2025-05-03 11:14:03 瀏覽:458
浙江省高院婚姻法 發布:2025-05-03 11:08:13 瀏覽: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