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行為養成
A. 如何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能力
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重視德性認知教育 建立科學的德育課程體系:形成系統、科學的現代化德育課程體系,確保學生能夠接受到全面、深入的道德教育。 開展德性知識學習活動: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德性知識學習活動,如主題班會、道德故事分享等,加深學生對道德知識的理解。 加強德育教材建設:選用或編寫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德育教材,為道德教育提供有力支撐。
二、增強學生強化與內化統一的自我意識 認知強化:通過反復強調和正面引導,使學生逐漸認識到道德行為的重要性。 文明行為訓練: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加強對學生的文明行為訓練,如禮貌用語、排隊等候等,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良好品德強化:及時表揚和獎勵學生的良好品德行為,增強其自信心和榮譽感,促進品德的內化。
三、挖掘學科教學中的德育素材 主動挖掘德育素材:教師在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應積極主動地去挖掘、發現與道德行為教育相關的素材和內容。 創造性利用德育素材:結合學科特點,創造性地利用這些素材進行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
四、加強課外延伸,滲透德育行為 組織課外活動:通過組織各種課外活動,如志願服務、社會實踐活動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和感悟道德行為的重要性。 滲透德育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以身作則,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向學生傳遞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准則,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能力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包括重視德性認知教育、增強學生自我意識、挖掘學科教學中的德育素材以及加強課外延伸等。這些措施的實施將有助於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和行為能力。
B. 怎樣養成道德好習慣
1998年1月28日至2月1日,全球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相聚在法國首都巴黎,為人類所面臨的重大科技問題進行研討。會議期間,有人向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請教:「您認為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獲得的知識最重要?」大家都在等待著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深思熟慮的答案。介出人意料的是,這位白發蒼蒼的老者卻說:「是在幼兒園。」提問者一下了愣住了,接著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了哪些最重要的東西呢?」這位科學家耐心地回答說:「我學會了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用過的東西要擺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錯了事要表示自己的歉意;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這位科學家一口氣說出了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基本行為習慣。誰也沒有想到,在我們平時看起來最平常的行為習慣,竟是成就這位科學家輝煌事業的重要因素!這位獲獎者的確席話真是耐人尋味啊!
的確,良好的行為習慣會影響的一生,有了好習慣,失敗不容易;沒有好習慣,成功不容易。行為習慣是道德習慣的一部分。由此可見,養成道德好習慣對於一個人的一生是多麼重要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中,「道德」的理念和規范,是最厚重的積淀,是維系中華民族持續發展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公民道德建設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關鍵所在。民族精神激發道德力量,道德力量支撐民族精神。平時看似潤物無聲的道德建設,在民族危難之時,如涓涓溪流匯集為波瀾壯闊的洪流!大家一定還記得,2003年春天,當傳染性極強的非典病毒突然襲來時,無數醫護人員、科研人員冒著生命危險主動投入到救治病人和尋找病因的戰斗中去。有人問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呼吸病研究所所長鍾南山:為什麼會主動提出把危重病人集中到研究所來?為什麼60多歲了不不顧危險每天到病房查看病人?鍾南山的回答很簡單:「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沒有豪言壯語,在那樣的危難時刻,鍾南山教授想到的就是自己作為一名醫生的職責。這樣的回答令人肅然起敬,人們在此刻感受到了鍾南山教授身上崇高的道德——這就是道德的力量!
2001年9月20日,黨中央印發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綱要》一頒布,就引起強烈反響,全社會都掀起了一股學習《綱要》的熱潮。《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近9000字,共分8個部分;可以概括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20字基本道德規范。我們一定要記住這20個字的基本道德規范。
1、「愛國守法」是公民道德規范中最重要的內容
2、「明禮誠信」是每一個公民必備的道德素質
3、「團結友善」是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道德原則
4、「勤儉自強」是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應有的精神境界和道德要求
5、「敬業奉獻」是社會主義社會中每一個公民應有的工作態度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