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國家成就法治

國家成就法治

發布時間: 2025-05-03 20:38:12

⑴ 中國古代依法治國成功的例子

中國古代法治切切的說是啟蒙於「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代。首先戰國時,韓國國相專申不害教韓昭侯「屬術治」,其時的「術治」即「法治」。韓非解說:「術者,因任而受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展示了「法治」實質為君主個人的集權統治,要求君主們要不擇手段,以法律的威嚴鎮壓群臣百姓,以達到鞏固王權統治,建立高度集中的封建集權國家的目的。其次在秦孝公時,商鞅攜《法經》入秦,受到秦王的重視,先後兩次在秦國主持變法。再次秦漢時期的黃老學一個主要特徵是「守法而無為」,所謂「無為」,不是毫無作為,也不是漫無邊際的放任,而是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規定。「法」是「無為」的界限,而無為的「道」又是「法」的根源。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廢」,就是指立法之後不輕易變更,要「循守成法」。 漢初統治者堅持黃老之學「賞罰信」的思想,主張嚴格執法,即使皇帝也只有「執道生法」的權力,而不得犯法。漢文帝就是一位不以個人意志破壞法律規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

⑵ 我國法治建設取得的成就

我國法治建設取得的成就顯著,法治實施體系高效運行,譜寫了新時代良法善治新篇章。

在立法方面,我國不斷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從“有法可依”到“良法善治”,從“國家法律體系形成”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發展完善”,我國立法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在執法方面,我國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各級政府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推進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序、責任法定化,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同時,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切實解決好管控過死、干預過多和執法不到位、執法缺乏必要保障等突出問題,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

司法方面,我國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進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實行司法責任制、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等,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同時,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加強對公民合法權益的司法保護,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這些成就不僅體現了我國法治建設的進步,也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總的來說,我國法治建設在立法、執法、司法等各個環節都取得了顯著成就,形成了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這些成就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⑶ 新中國的法制建設有哪些成就

1、開創性地建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制度體系。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轎滾祥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對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新民主主義國家制度及其政權組織系統作出了明確規定,建立了全新的國家制度。

1954年9月召開的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制度。

用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閉搏把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固定下來,為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全面確立奠定了根本法基礎。

2、重建了新型的社會主義法律秩序。

任何一場劇烈的社會革命運動,要實現其預定目標,不僅要從根本上改變舊的政治與法律制度的本質與結構,而且要建立一種新的政治與法律制度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穩定的社會與法律秩序。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幾年裡,國家生活的重心就是要在逐步實現國家制度根本性變革的基礎上重建社會與法律秩序。

這一時期先後開展的土地改革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貫徹婚姻法運動、「三反」「五反」運動、司法改革運動以及「一化三改」等以群眾運動方式推進的一系列重大社會變革運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展開較大規模的法律創制活動。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人重視加強人民民主法制建設,注重運用法律與政策相結合的方式治理國家與社會,藉以適應新的社會經濟政治情況不斷發展的客觀要求。1949年到1956年間,新中國的法律創制工作大致經歷了兩個前後相繼的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以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基礎的法律創制,其特點是運用立法手段,鞏固革命勝利成果,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法律秩序,保障各項社會民主改革運動的順利進行。

第二個階段則是以「五四憲法」為基礎,加快國家立法進程,推動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制度的法律基礎,促進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立法亦開始啟動。

4、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社會革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進入了一個革命性變革的歷史新時期。

這場新的偉大社會革命在法治領域的集中體現,就在於實現了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政策型法律秩序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現代法理型法治秩序的歷史變革,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持續推進了當代中國法治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5、把依法治國確立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現代意義上的法治是與民主政治密切聯系的,它要求法律的權威高於任何個人的權威,法律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手段。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實現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的歷史性任務突出地提到全黨全國人民面前,強調「為了保障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6、把依法執政確定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新中國的誕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且長期執政的黨。隨著這一巨大而深刻的轉變,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方式面臨新的重大課題。

7、形成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黨的十五大在提出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同時,第一次明確提出「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到二〇一〇年形備臘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歷史性任務。

設定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具體時間表,這充分反映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理性自覺。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以來的不懈努力,當代中國的立法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

⑷ 我國法治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出現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有哪些

我國法治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1、把依法治國確定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2、把依法執政確版定權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如期形成;
4、法治政府建設穩步推進;
5、司法體制不斷完善;
6、全社會法治理念明顯增強。

法治建設存在的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1、有的法律法規未能全面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願,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象較為突出;
2、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比較嚴重,執法體制權責脫節、多頭執法、選擇性執法現象仍然存在,執法司法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現象較為突出,群眾對執法司法不公和腐敗問題反映強烈;
3、部分社會成員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維權意識不強,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辦事觀念不強、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依然存在。

熱點內容
香港國安立法內容介紹 發布:2025-05-04 09:52:02 瀏覽:353
新勞動合同法法條 發布:2025-05-04 09:46:06 瀏覽:769
淄博市人民法院高青縣 發布:2025-05-04 09:44:35 瀏覽:530
法院績效考核辦法 發布:2025-05-04 09:44:30 瀏覽:786
出具證明人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4 09:43:55 瀏覽:757
退出員額法官 發布:2025-05-04 09:40:33 瀏覽:172
用人單位郵箱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04 09:40:01 瀏覽:309
上海政法學院金國華 發布:2025-05-04 09:39:05 瀏覽:906
湖北王璐律師 發布:2025-05-04 09:29:30 瀏覽:352
關於民法典對人民的影響 發布:2025-05-04 09:22:15 瀏覽: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