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繩道德經
A. 使人復結繩而用之意思
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的意思是使人們再回復到遠古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之中。
結繩記事是古人的一種記事方法,通過在繩子上結出不同形狀的結來表示不同的意思,以此來記錄和傳遞信息。這句話表達了老子希望人們能夠回歸自然、簡單、淳樸的生活狀態,不要被現代復雜的文明所迷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純凈的心靈。
使人復結繩而用之這句話出自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意思是讓人們回歸到遠古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這句話反映了老子對於人類文明發展的思考,他認為人類文明不斷進步,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因此他主張回歸自然、簡單、淳樸的生活狀態,讓人們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純凈的心靈。
老子認為人們應該回歸到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之中
這種狀態雖然簡單,但卻能夠讓人們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純凈的心靈。在結繩記事的過程中,人們必須用心去思考和理解每一個結的含義,這樣才能夠准確傳達信息。這種思考和理解的過程可以讓人們更加接近自然和淳樸的狀態,同時也可以提高他們的智慧和悟性。
B. 道德經中雖有甲兵,無所從之 翻譯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的意思是【雖有兵器武備,卻沒必要去布內陣打戰】。
出自《容道德經》第八十章
【原文】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
國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種器具,也不多用;使人民珍惜生命,不作長距離的遷移;雖有船隻車輛,卻沒必要去乘坐;雖有兵器武備,卻沒必要去布陣打戰。使天下回復到人民都結繩紀事的遠古狀態之中。讓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滿意於他們的平凡生活。國與國之間相互望得見,雞犬之聲相互聽得見,而人民從生到死,也互不往來。
C. 賜教!那位解釋一下道德經「使人復結繩而用之」
復結繩,復者,再返回;結繩,即上古結繩記事時代,那時民風古樸,為人類文明之始;用之,實行上古民風,簡陋古樸、順乎自然、無競無爭。「復結繩而用」的實際深意是:返回道的原先古樸無為狀態。其古樸狀態如同繩上之結,都是各自獨立,不動、不相干擾,然而又相互聯系一起。「而用」,其一是說,為道不能與內外事物發生聯系,要將心神返回到昏昏默默、無天地人我的先天境況,棄絕先前那種思慮無已奔波不止狀態;其二是說,為道之修應達到的道物狀態,即是凝聚不動,不交接往來,停止一切演化。下之甘、美、安、樂四句,亦皆指此:不再有任何索需,食不需了,服不需了,居是老居,俗是老一套,安居不動,不再發生任何往來變化了。「而用」一詞,使用得十分巧妙!越細細品味,味道便越發無窮。
D. 道德經解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 原文 】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今譯 】
國土狹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十倍百倍人工的器械卻並不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移。雖然有船隻車輛,卻沒有必要去乘坐;雖然有鎧甲武器,卻沒有機會去陳列。使人民回復到結繩記事的狀況。
人民有甜美的飲食,美觀的衣服,安適的居所,歡樂的習俗。鄰國之間可以互相看得見,雞鳴狗吠的聲音可以互相聽得著,人民從生到死,互相不往來。
【 我讀經典 】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老子希望,在一方國土上,社會秩序無需鎮制力量來維持,沒有兵戰的禍難,沒有重賦的逼迫,沒有暴戾的空氣,沒有兇悍的作風,百姓不必逃荒求存,不必為了躲避戰亂而遷徙,民風淳樸真實。因此,「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過去老百姓因為什麼遷徙?要遠離故土、遠離自己所熟悉的一切?比如為了躲避戰亂、為了逃荒、為了求存,因為實在生存不下去了,他們不得不頻繁地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
如果在上者能讓你的百姓生活安定、豐衣足食,他們又何須冒著生命危險遠離故土、背井離鄉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臨走都要帶一把故鄉的土,以慰藉心中的苦痛,遷徙都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為之。
正如公司領導,如果他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讓員工發揮出自身能力,提供好的福利待遇,那員工在公司工作開心、安定了,就不會覺得在這公司沒前途,也不覺得別的公司更好,而整天想著辭職跳槽了。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故而人們沒有焦慮、不安的情緒,也沒有恐懼、失落的感受。有人說過這樣一段話:有工作的地方沒家,有家的地方沒工作,他鄉容不下靈魂,故鄉安不了肉身,從此便有了漂泊、有了遠方、有了鄉愁!希望人人都能夠安居樂業、衣食無憂,而不用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鄰國之間,大家能相安無事,彼此互不沖突,永久和平相處。
E. 80《道德經》第八十章
【原文】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理想的國家是這樣的:)國土小且百姓少,就算有十倍百倍於人力的工具器械也不實用,讓人民都看重死亡而不遠離故鄉。即使有船有車,也沒有人去乘坐;即使有盔甲兵器,也沒有機會陳列;使人民回歸到結繩記事的淳樸狀態。覺得自己的食物是香甜的,覺得自己的衣服是很美的,安於自己的居所,樂於自己的風俗習慣。鄰國可以相互望見,雞鳴狗叫之聲可以相互聽見,人民至死也不來往。
【經解】
第八十章歷來被認為是老子思想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老子的理想國。他理想的國家是什麼樣的呢?不要總是打仗,不要那麼多人,大家不要經常地過多地交往,過多交往就容易產生彼此之間的矛盾、沖突、隔閡、戰爭。老子想讓大家和平、和諧地相處,於是提出「小國寡民」,讓國家變得小一點,讓人民變得少一點,大家就像在一個鄉村裡生活。那麼在小國寡民的理念下,他就要限定,「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就算有十倍百倍於人力的工具器械也不使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讓人民都看重死亡,不輕易離開自己的故鄉。「雖有舟輿,無所乘之」,即使有船有車,也沒有人去乘坐,「雖有甲兵,無所陳之」,即使有盔甲兵器,也沒有機會陳列,也就是不打仗。在老子的理想國里是沒有軍隊存在的位置的,反對戰爭,祈求和平。「使人復結繩而用之」,使人民回歸到結繩記事的淳樸狀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覺得自己的食物是香甜的,覺得自己的衣服是很美的,安於自己的居所,樂於自己的風俗習慣。「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鄰國可以相互望見,雞鳴狗叫之聲可以相互聽見,人民至死也不來往。這里強調的不是不相往來,而是強調沒沖突、不打仗。
春秋無義戰,那時候戰爭此起彼伏,沒一場是正義的戰爭,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置於當時的背景下,再來看 第八十章,我們就知道老子的良苦用心。只要國家一大,大國兼並小國,小國聯合起來,要麼合縱,要麼連橫,互相爭斗,所以老子就想這解決辦法是什麼呢?小國寡民。讓人類回歸那種和諧相處、沒有戰爭、淳厚樸素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