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網法治頻道
1. cctv民生與法欄目是做什麼的
中央電視台的民生與法欄目是一個專注於法治領域的節目。該欄目由中央電視台高清頻道負責,並且得到了國家工商局的批准和工信局的備案。節目的宗旨在於關注民生問題,增強公眾的法律意識。
在節目中,主持人深入基層,近距離接觸普通群眾,通過普及法律知識,幫助大家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從而提高了大家的法治觀念。通過這種形式,節目不僅增強了觀眾的法律意識,還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民生與法欄目通過豐富多彩的內容和生動的案例分析,讓觀眾能夠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識。它不僅涉及日常生活中的法律問題,還關注社會熱點,如消費維權、勞動爭議等,使觀眾能夠更加貼近生活,感受到法律就在身邊。
節目還經常邀請法律專家、律師等專業人士,對一些典型案例進行深入解讀,幫助觀眾了解法律條款和司法程序。通過這種方式,節目不僅普及了法律知識,還增強了觀眾對法律的信任。
此外,民生與法欄目還通過多種形式的互動,如電話連線、網路直播等,讓觀眾能夠積極參與其中,提出自己的疑問和建議。這種互動方式不僅提高了觀眾的參與感,還增強了節目的實際效果。
綜上所述,中央電視台的民生與法欄目是一個致力於傳播法律知識、提高公眾法律意識的重要平台。它通過深入基層,關注民生問題,為觀眾提供了一個了解法律、維護自身權益的窗口。
2. 辨法三人組的成員介紹
陳旭律師,男,1959年8月4日出生,漢族,群眾,大學本科學歷,北京人。
任職情況
1983年3月,陳旭律師開始從事律師工作,先後在北京市法律顧問處、北京市第二律師事務所工作,是中國恢復律師制度後第一批專職律師。現為北京市隆安律師事務所主任、北京律師協會房地產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律師、中視協演員工作委員會律師顧問、中國人民大學律師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兼職教授、北京市門頭溝區政協委員、首屆北京市法制宣傳形象大使。
工作經歷
陳旭律師自從事律師工作以來,先後承辦過大量的刑事、民事、商事及涉外案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陳旭律師還在全國律師界最先承擔了劉曉慶、侯德建、黃阿原等知名人士的私人法律顧問,在全國各界及海外引起了較大反響。近幾年,其所代理的著名演員朱明瑛、凌峰物業糾紛案件、宋庄畫家村宅基地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件及侯耀文遺產糾紛案件等典型案件,為促進社會和諧、法制進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二十多年的律師工作中,陳旭律師為百餘家企事業單位擔任過法律顧問,積累了豐富的辦案經驗,辦理的業務涵蓋婚姻家庭、房地產、公司、合同、外商投資等法律事務,贏得了當事人的尊敬和認可。
此外,陳旭律師現任中央電視台法制頻道《法律講堂》欄目主講律師、北京電視台《誰在說》、《經濟法眼》、《警法目錄》等欄目常駐嘉賓、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中國財經報道》特約評論員、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欄目常年特約嘉賓,通過電視欄目點評和解讀了涉及物權法、民法、婚姻法、繼承法、房地產法規等多方面的許多案例,也協助解決了許多到場當事人的法律問題。不僅獲得觀眾的廣泛好評,更通過此種方式,普及了法律知識、傳播了法治觀念,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余婧,北京首屆十佳青年律師,北京市律師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現任北京淵遠律師事務所首席律師。成長於法律世家,南京大學經濟法學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碩士,余婧律師為cctv-12頻道《法律講堂》長期資深主講律師,並於2010年被評為《法律講堂》收視率最高主講人和人氣最高主講人。cctv-2頻道《有法大家幫》、《對手》、cctv-7《法制編輯部》、cctv-10頻道《人與社會》、cctv-12《熱線12》點評嘉賓,北京電視台《警法目錄》、《法治進行時》、《非常看法》、《大家說法》、《誰在說》、《你該怎麼辦》、《劇說》、上海電視台《風言鋒語》長期點評專家,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華夏之聲《創贏人生》、香港之聲《貼心律師》等法制節目、央視網特邀嘉賓;並多次接受《法制晚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日報》、《新京報》、《中國消費者報》、《經濟與法》、《南方人物周刊》、《北京商報》、《人物周刊》、《婚姻與家庭》、《中國婦女-法律幫助》、、《民主與法制》、新華網、北青網、經濟網等媒體采訪。
另一位「三人組」成員是美女律師余婧。在律師這樣一個嚴肅冷酷的職業中,余婧律師的女性視角成為她獨有的優勢,她也曾被評為2010年《法律講堂》人氣最高主持人。
形象極佳、氣質出眾的余婧在專業領域成就突出,是近年來律師界一枚璀璨的「新星」。她專注於婚姻家庭法律服務領域,擅長以女性律師處理情感糾紛的細膩視角處理婚姻家庭案件,深入委託人內心,縝密地剖析案例。同時,她也對知識產權法律業務有著深入的研究,包括網路著作權、商業秘密、特許經營、文化傳媒、影視法律等新興領域。 製片人兼主持人張丹丹又將在「三人組」中擔任什麼樣的角色呢?相比兩位職業律師,主持人張丹丹更像是一個希望了解法律知識的普通人,代觀眾發聲,將觀眾感興趣的疑問擺在兩位大律師面前,把法律知識更平易近人地展示給大家。而在《背後的故事》《嶽麓實踐論》之後,與兩位妙語連珠的優秀律師配合,張丹丹的主持風格又將有怎樣新的變化,同樣值得關注。
3. 微信電商創業風險
電商成功創業的案例 隨著經濟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電商創業的規模隨之不斷擴大,各式各樣的特色產品成為各地電商創業的首選。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電商創業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電商創業故早臘事1 在校大學生創業做跨境電商 年收入十多萬元 從對電子商務的懵懂無知到做校園跨境電商先行者,他將電子產品和汽車配件出售到美國、俄羅斯、歐洲等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年收入10餘萬元。近悉睜信日,武昌理工學院商學院電子商務1301班的劉歡被學院評為「每月一星」的創業之星。他的創業經歷,讓老師和同學們紛紛稱贊。 高考失利走向社會學經驗 發現不足重返校園學知識 劉歡出生於1992年,湖北黃岡人,2011年,他高考失利,考上一個不滿意的大學,就產生了放棄學業、外出闖盪一番的念頭。在幾經思考之後,他毅然的選擇了離開校園,去社會闖盪,准備在公司上班積累經驗和資金後,再開始自己的創業路。 當時,國內的電子商務已逐漸興起,劉歡在京東底下的拍拍網工作了一年,在工作中他發現自己很多專業的東西都不會,依舊需要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劉歡談道:「在拍拍網工作的一年中由於專業的知識吃了很多苦頭,即使每天加班還是趕不上別人的進度。那段時間讓我覺得很累並且也意識到沒有專業的知識是很難有發展的空間的,所以我有了返回學校繼續學習的念頭。」 作出決定的劉歡又重返了學校,復讀了一年,最終考上了武昌理工學院。進入大學的他目標明確,選擇了自己想要發展的方向,2013年9月,他走進武昌理工學院,成為了該校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 學以致用選擇創業 做校園跨境電商先行者 進入大學後的劉歡在自己的專業課上學到了很多專業知識,在學校組織的有關電子商務專業的講座和研討會中,得到了很多新的感悟和體會。大一下學期,劉歡在學校舉行的電子商務孵化基地的創業項目中產生了再次創業的沖動。他說,「我要學以致用,在創業中將理論運用到實踐。」 2013年,國內電子商務已經很熱門,涌現出各種各樣的網店。而在拍拍網工作了一年的劉歡,發現國內電子商務存在很多弊病,就決定做跨境電商,將國內的商品出售給國外。當睜輪時,跨境電商在國內不為大多數人所知,學校也還沒有開設跨境電商這門學科,也沒有比較專業的人士可以指引他,劉歡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成功,懷著試一試的心態,用自己工作一年的積蓄作為資金,開啟了他的跨境電商創業之路。 創業之路並沒有那麼順利,在開始創業的幾個月里,一筆業務也沒有的狀況讓劉歡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但是他並沒有放棄,依舊堅持了下來。出現了問題就需要去解決問題,而當時他只有一個人,沒有人可以給他意見,也沒有人告訴他該怎麼做。他說道:「在創業初期的那段時間,實際上我是比較迷茫的,沒有人可以指導我,只能通過自己的摸索去一步步嘗試。」 劉歡一個人從產品質量、物流質量、服務質量等方面一個一個去思考為什麼沒有銷量,最終他發現物流服務對於跨境電商是很重要的。劉歡說:「由於是將商品郵寄到國外,所以物流的速度不能太慢。如果物流速度慢了就沒有競爭力了。」意識到問題後的劉歡在與物流公司的協商中一步步解決了物流問題,而他的創業之路在開始半年後終於迎來了第一筆訂單。隨著第一筆訂單的開始,他的`創業之路也越來越順利。在2015年一年中,他的銷售量達到了35萬元,取得了30%的凈利潤。 產品通過網路售往四十多個國家 年收入10餘萬元 現在已經大三的劉歡,創業之路已逐步走上了正軌,而他又增加了兩個幫手,成為了他繼續創業路上的合夥人。現在他的工作目標比之前更穩定一些,主要將電子產品和汽車配件出售到國外,出口范圍正在一步步擴大,包括美國、俄羅斯、歐洲等四五十個國家和地區。現年收入已達到十多萬元,而這個數字正在逐漸增長。如今,他早已可以自己支付學費和生活費,並且還能時常往家裡寄錢貼補家用。劉歡說,「我准備買車,並將創業項目入駐漢口北,希望以後可以將這個項目做得更大。」 在創業上獲得成功的劉歡還有著另外一個身份就是在校學生,雖然創業花費了他很多的時間,但是對於學業他也從來沒有鬆懈過。在學校他一直都是認認真真學習專業課的知識,沒有因為自己的創業時間而耽誤了學校的課業。他的素質導師秦靜老師評價道:「他為人低調沉穩,對自己的創業道路規劃也很明確。盡管自己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在創業這塊,但平常基本上很少缺課。即使有事情也會及時請假報備,嚴格遵守學校的管理制度。」 回想自己的創業之路,劉歡感觸最深的就是需要堅持。他認為無論什麼事情,只要堅持下去就會取得成效,正是他的堅持讓他取得了創業的初步成功。「我希望有了創業念頭的學弟學妹們都堅持下去,對於在學校的創業大賽,創新比賽中產生的一些好的想法,比賽後也應該繼續下去,而不是在比賽獲獎後就把它們放在一邊。要相信自己,堅持就會有收獲。」劉歡對學弟學妹們建議道。 電商創業故事2 80後陝西小伙,用一顆獼猴桃走上電商創業路 吃過冰激凌不稀奇,可你吃過「冰淇梨」嗎? 最近,陝西省寶雞市眉縣齊鎮黨家寨村的一名80後小伙,10天時間在淘寶和微信上賣了10000箱「冰淇梨」。這種梨學名為「紅啤梨」,藝名為「冰淇梨」,表皮雖為酒紅色,但外觀和個頭大小與普通新疆庫爾勒香梨並無多大區別。唯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被陝西小伙李怡鵬賦予了全新吃法——「吃軟不吃硬」,別的梨要咬著吃,而「冰淇梨」卻能像椰子一樣插著吸管直接喝。 這種不走尋常路的梨子吃法,是怎麼讓這個年輕小伙想出來的呢?這些,還需要從他本人的創業經歷談起。 一顆獼猴桃,引發小伙國企辭職返鄉 李怡鵬,生於1988年,2012年從西安科技大學畢業後,來到深圳一家國企工作。他從最普通的基層職員做起,由於業績表現出色,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就被公司外派到山西做了大區經理。 2014年8月份,由於家裡的獼猴桃成熟需要人手進行採摘,孝順的李怡鵬特地向公司請了年假回家幫父母忙。然而,家裡的獼猴桃採摘好了,怎麼賣出去卻成了擺在一家人面前的大難題。 「眉縣被稱為『中國獼猴桃之鄉』,世界獼猴桃的原產地。」眉縣當地人李怡鵬介紹,眉縣有35萬畝耕地,其中30萬畝耕地種的都是獼猴桃樹。「別看眉縣獼猴桃的品質絲毫不輸紐西蘭的獼猴桃,不過,每到桃子的『大年』,外地客商就會向果農壓價,果賤傷農現象不時發生。」 2014年,正趕上當地獼猴桃的「大年」,在大城市工作多年的李怡鵬深切感受到通過電商渠道銷售農產品的切實可行。因此,在當年獼猴桃的銷售季,他通過微信朋友圈售賣自家產的獼猴桃,不到兩天,就賣了4000斤紅心獼猴桃,純利潤有2萬元。 「因為在國企工作時我本身做的就是銷售工作,在深圳時也和熟悉的朋友學習過一些電商運營方面的知識,因此,第一次通過電商途徑售賣獼猴桃,取得了小小成功。」 這次成功也增強了李怡鵬返鄉創業的決心。多年離家在外,只能在逢年過節才能回家看望家中父母,家鄉這么多好的農產品沒法以合理的價格賣出去,這一切,促使李怡鵬在2014年辭職,放棄年薪十多萬的國企高薪穩定工作,毅然回鄉創業。 在當年的9月份,他與朋友合夥在淘寶上開了兩家店,依託眉縣當地發展獼猴桃產業的優勢,銷售本地產的獼猴桃、櫻桃、油桃等水果以及核桃、土雞蛋、蜂蜜等本地農產品。在每年當地水果銷售的旺季,一天平均可以接到4000~5000個單子,客戶多為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區的消費者。 從深圳辭職回家後,為了幫助家鄉果農更好地銷售當地主打水果獼猴桃,提前解決獼猴桃的銷售難題,李怡鵬和合夥人一起通過市場考察,在去年3月份,打出了認領獼猴桃樹的概念。 「我看過很多新農人通過電商渠道提前預售水果,就想著那能不能也預售獼猴桃樹,讓想感受果子生長過程的消費者通過認領獼猴桃樹,滿足自己的感官需求?」創意想好後,他的這條認領一顆獼猴桃樹的微店信息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轉發量過千,十多棵徐香獼猴桃被來自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顧客認領。一位北京顧客一次認領了三棵5年樹齡的獼猴桃。 李怡鵬介紹,獼猴桃2月發芽,3月長葉,4月開花,5月人工疏果,6~7月結果,8月漸次成熟。他在當年的3月份發布了認購信息,共有3種樹齡的獼猴桃投放到了市場,且每種樹齡的價格不一樣——3年生獼猴桃300元/棵,5年生獼猴桃450元/棵,7年生獼猴桃550元/棵。按照5年生獼猴桃穩定結果40斤計算,每斤獼猴桃價格在11元左右,比市場上均價9元的獼猴桃貴兩元。每位認領顧客都要簽訂協議,提前預付 500元到 1000元不等的認領金,被認領的果樹經過雙方確認後掛牌。 「我想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在李怡鵬看來,和普通農民相比,新農人的適時出現賦予了農產品新的機遇,「我們擅長做的就是充分挖掘初級農產品更高的價值,用情感賦予它附加值。」 在果樹開花、結果、成熟的過程中,銷售方會在每周通過微信的方式,把認領果樹的剪枝、澆水、除蟲等圖片和視頻發送給顧客,顧客通過網路可以隨時了解果樹的長勢。認領了3棵果樹的北京顧客在反饋評價中說:「雖然我不能親手種植,但看著獼猴桃從種到收的過程卻是有意義的。」 吃軟不吃硬,這顆梨子有點「萌」 去年預售獼猴桃樹活動的成功使這個年輕的80後小伙成為了眉縣當地遠近聞名的「電商達人」,這也給他今年在電商市場上推廣「冰淇梨」埋下了伏筆。 就在今年的6月份,李怡鵬的一位朋友賀元偉辭職回到家鄉陝西渭南澄城縣創業。6月份,正是當地特色水果紅啤梨的成熟季節。紅啤梨原產自美國,表皮青紅色,外形十分乖巧可愛,類似葫蘆形,雖然有一定的硬度,但汁多味甜,口感細膩。近些年,通過國內果農的引進,紅啤梨主要在河南靈寶、陝西渭南等地種植。 然而,由於產品小眾,普通果農不懂如何向市場進行營銷推廣,「今年紅啤梨成熟後,由於整體種植面積過大,但來這邊收購梨子的客商少,有不少果農都准備把自家的梨樹砍掉。」賀元偉感到非常可惜。 7月初,賀元偉聯繫上老友李怡鵬,希望他能夠通過新興的電商渠道幫忙銷售家鄉特產紅啤梨,李怡鵬欣然應允。在賀元偉的牽線下,李怡鵬與澄城縣當地十多戶果農簽訂合同,以高於市場均價每斤3塊錢的價格收購果農種植的紅啤梨。 在紅啤梨的挑選上,李怡鵬堅持果子必須是60厘米的果徑,且果皮表面有疤痕、不光滑的果子都要剔除掉。「不過,果農給到的梨子不一定都能完全符合我們的標准。」因此,李怡鵬堅持,在梨子入庫冷藏前,聘請人員進行二次分揀。 由於紅啤梨在剛採摘後果肉緊實、質地較硬,如果直接發貨運送,會影響消費者的品嘗體驗。因此,在7月3號從渭南當地裝了三車紅啤梨並進行二次分揀完畢後,李怡鵬先將梨子入冷庫冷藏7天,以便讓紅啤梨得到充分糖化,使質地變得更軟。 而在梨子入庫冷藏的7天時間中,李怡鵬也沒有閑著,他找到曾和他有過良好合作經驗的一家電商公司的品牌策劃專員,針對紅啤梨的外觀、口感、特性進行了一系列包裝策劃。 「紅啤梨在果實較硬的時候口感不能達到最佳,不過在冷藏一段時間後,果實會酥軟、且汁水多。」針對紅啤梨的這一特性,李怡鵬想到了一個「大膽」的吃法嘗試——既然椰子可以插著吸管喝,那紅啤梨為什麼就不能也如此呢? 說做就做,在試驗過後,李怡鵬覺得和平常的吃梨方法不同,吸食的吃法可以讓消費者最大程度地享受到梨子的自然清甜。「這種吃法不同以往,為了使消費者對我們的產品形成記憶點,在產品的紙盒外包裝上,我們打出了『吃軟不吃硬』的字樣」,李怡鵬介紹,他還在產品紙盒內部放了一張卡通圖案的說明書,在上面詳細向消費者講解紅啤梨的吃法——梨子要捏軟了以後插著吸管直接吸食。 紅啤梨怎麼吃的問題解決了,不過產品在市面上推廣,有一個好名字也是成功的一大關鍵。「我當時想著就叫冰激凌梨,不過,一時口誤,說成了冰淇梨。」然而,這個「口誤」卻得到了整個策劃團隊的一致肯定。「他們覺得這個名字比生硬的紅啤梨更可愛,又突出了梨子甜軟、汁多的特點。」後來,策劃團隊還設計了產品的卡通形象,一個有著兩顆大板牙,帶著墨鏡、咧嘴大笑「萌萌的」冰淇梨。 一切准備就緒後,7天過後,每箱12顆、售價48元的10000箱冰淇梨通過李怡鵬的淘寶店和微店銷往全國各地。 做農產品上行,不忘反哺鄉親 別看李怡鵬現在的農特產品電商事業做得風生水起,平均每年網店的銷售額能過千萬,不過,他介紹,在2014年下半年剛剛回鄉創業的初期,眉縣當地的電商氛圍還不是十分濃厚。 「當時包括我父母在內的一幫人都覺得我特別想不開。」讓李父李母想不明白的是,學歷不差、在大城市有光鮮體面高薪工作的兒子,為什麼非要憋著一股勁,像他們一樣扛起鋤頭做了農民。 「我總覺得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很枯燥,」對於李怡鵬來說,他渴求通過自己的奮斗闖出一片事業。「在大城市工作的經歷,讓我深刻感受到農村和城市之間存在的差距。」李怡鵬舉例,在2014年的時候,眉縣當地的快遞要想寄到江浙滬,每斤的郵費還是20~30元。當地農民很少有通過電商途徑售賣農特產品的想法,「不僅上行做不起來,就連普通的在網上買東西,大家都覺得不靠譜。」 這一切催生了李怡鵬想創辦一個公益性質電商培訓班的想法。2014年,他注冊了寶雞德信電子商務運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信),在平常網店不忙的時候就會組織眉縣當地有想法從事電子商務的人員進行免費培訓。從基礎的開店、裝修、單量破零著手,兩年多時間,已免費培訓1000多人次,經過培訓後的學員開店率目前已達20%。 53歲的老段雖然接觸電腦時間不長,但從他口中卻能聽到「金鑽」、「聚劃算」等電商「專有名詞」。去年5月份,在德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後,老段專營眉縣當地青皮核桃、獼猴桃等農特產品的網店開張。如今,老段的網店已經有了「三顆星」。 像老段一樣的學員其實還有很多,對於李怡鵬來說,雖然公益性質的培訓沒讓他賺到眼前的小錢,而且有的時候還得搭上自己的時間精力去授課,但是,他覺得,這一切對於他來說都是很值得的。 在李怡鵬看來,一個完整電商生態的形成對於當地的電商產業經濟推動作用巨大,但這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個培育的過程。「現在我覺得自己的有些網店運營思路不是很清晰,怕給學員們講錯,從今年開始,我聘請了杭州的電商培訓講師不定期來眉縣當地講課。」 返鄉創業的近三年時間來,他親眼見證了眉縣電商產業的從無到有。「從去年開始,我們每斤快遞費就降到了5元。」李怡鵬很欣喜看到農村淘寶等電商平台在眉縣當地的落地,也能從父母的微笑中感知到他們對自己態度的轉變與支持。 「現在,就連70多歲的老大媽都知道網上的東西很便宜。眉縣越來越多的果農也開始在電商渠道上銷售水果和農特產品。」李怡鵬說,他深知做農產品上行這條路的艱辛。雖然時至今日,他的網店體量還沒有達到他的預期,不過,當說到未來時,小夥子的眼中依然充滿了信心:「一步步腳踏實地走,總能走到目的地。」 ;
4. 我要爆料新聞!請問該聯系哪家網站
中央電視台新聞報料網站
5. 全國勞動改造服刑人員數量統計
不好統計,嚴重缺乏公開數據,做不出無米之炊。獄政不歸例行發表工作報告的法、檢兩院,管獄政的司法部門不公開工作報告。2014年3月10日在第12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2次會議上做的
《最高人民法 院工作報告》透露,各級法院審結一審刑事案件95.4萬件,判處罪犯115.8萬人;各級法院審結傳銷、走私、洗錢、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內幕交易、商業賄賂等經濟犯罪案件5萬件,判處罪犯6.9萬人;審結國家工作人員貪污賄賂、瀆職侵權犯罪案件2.9萬件,判處罪犯3.1萬人;各級法院審結相關案件2082件,判處罪犯2647人,等等。僅這幾類 罪名,一年判處的罪犯是130萬。
孟 建 柱在2013年向全國人大做的報告中提到過:截止到2012年4月底,目前,全國共有監獄681所,在職監獄人民警察30萬名,在押犯164萬人。
人民網法治頻道2014年9月25日根據《南方日報》的報道,發文《2014年底廣東13萬服刑人員關鍵獄務信息將全面上網》,一省有這么多,全國不止100多萬。最高法報告提到,一年判處的罪犯是130萬(非全部),緩刑的是少數,每年進去的服刑的罪犯,在刑期內的加起來應該幾倍於這個數。保守估計,有大幾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