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家王寵惠
⑴ 王寵惠和王寵佑是什麼關系
兄弟關系。
王寵惠(1881.10.10.-1958.3.5),字亮疇,祖籍廣東省東莞市,出生於香港荷李活道75號的道濟會堂。王寵惠是近代中國第一張新式大學文憑的獲得者,曾任中華民國外交部長、代總理、國務總理,並為海牙國際法庭任職中國第一人。他是民國時期著名法學家、政治家、外交家,曾參與起草《聯合國憲章》,被聘為國立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
王寵惠對近代中國法制的影響可謂巨大。他曾留學美國、德國、法國、英國,飲譽歐美比較法學界,民國初期的學者評價王氏稱:「國人對於世界法學實際方面之貢獻,至王氏而登峰造極,不能復加。」王氏學成回國之後,以法律之學致力於國內法制之完備、司法之改革,以嫻熟之外文和廣博之法律知識,在國際上維護國家弊襪之權益,他曾出任南京臨時政府外交部長,民國北京政府修訂法律館總裁、大理租磨激院院長。並在游虧1922年9月至11月,曾短暫出任民國北京政府總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曾任司法部長、司法院院長、外交部長、教育總長、最高國防委員會秘書長等要職,堪稱中國法律近代事業的擘畫者。
⑵ 有哪幾位中國人擔任過國際法院的法官
1、王寵惠
王寵惠(1881.10.10.-1958.3.5),字亮疇,祖籍廣東省東莞市,出生於香港荷李活道75 號的道濟會堂。王寵惠是近代中國第一張新式大學文憑的獲得者,曾任中華民國外交部長、代總理、國務總理,並為海牙國際法庭任職中國第一人。
2、鄭天錫
鄭天錫(1884-1970,Cheng Tien-Hsi),字雲程,號茀庭,廣東香山縣人(今中山市三鄉鎮雍陌村) 。中國著名法學家、外交家。 倫敦大學法學系畢業,曾任大理院大法官,多所大學法學教授,司法官次長,國際聯盟法官,民國最後一任駐英大使。
3、徐謨
徐謨(1893-1956),字叔謨,筆名平章,江蘇蘇州人,原籍江蘇吳縣人,曾任國際法院法官,是首位出任國際法院法官的中國人。
4、顧維鈞
顧維鈞(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字少川,漢族,江蘇省嘉定縣(今上海市嘉定區)人,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是中國近現代史外交家。
1912年回國後,任袁世凱總統英文秘書、內閣秘書、外務部顧問和憲法起草委員等職。後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攝行大總統職,國民政府駐法、英大使,聯合國首席代表、駐美大使,海牙國際法院副院長;被譽為「民國第一外交家」。
5、倪征燠
倪征燠[yù](1906年7月—2003年9月2日),中國第一位國際大法官,我國著名的法學家。1984年,倪老以他高尚的品格和資深的閱歷當選為聯合國國際法院法官,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享受到國際司法界最高榮譽的國際法官。
6、史久鏞
史久鏞,男,著名國際法學家。1926年10月9日生於浙江寧波。早年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獲政治學學士學位,後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修法學,獲國際法學碩士學位,1951年畢業後留校從事國際法學研究。
1994年2月6日,任聯合國國際法院大法官,2000年2月至2003年2月任國際法院副院長,2004年2月6日當選聯合國國際法院院長。這也是自聯合國國際法院1946年成立以來首位中國籍法官擔任院長。
7、薛捍勤
薛捍勤,女,中國山東省人,資深外交官和國際法專家,2010年5月12日當選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主席,2010年6月29日當選國際法院法官。
⑶ 著名法學家王寵惠,為何專愛在朋友家白吃白喝
民國著名法學家王寵惠,生性吝嗇,據他的好友表示,王寵惠雖然是司法總長,但家裡還是不聘廚師,經常到朋友家去吃飯,特別是晚飯時間經常去朋友家。他為了委婉的留在朋友家吃飯也是想了一些辦法的,他在朋友家待到要用餐的時間,他就會看他朋友若是未開口留他吃飯的話,他就開口邀請朋友出去上館子里吃,並說請客,在這種時候,他的朋友就會覺得不太好,明明就是來自己家做客,還要他請客吃飯,於是就會做好吃的招待,這樣他就能很自然的留下來吃飯。其實我覺得除了他摳的原因可能也還因為他覺得在自己家吃飯不香吧,因為很多時候都是感覺別人家的東西好,反到讓我覺得有些可愛,和關系要好的朋友,去家裡面蹭飯我覺得挺正常的。
⑷ 王寵惠法學文集作者簡介
王寵惠,字亮疇,1881年出生於廣東東莞官涌鄉,是一位在中國近代法學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人物。1905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從耶魯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展現了他的學術才華。1924年,他又被東吳大學法學院授予博士學位,進一步確立了他在法學領域的權威地位。
王寵惠的早期生涯始於香港,1895年他進入北洋大學堂頭等學堂,1900年,以「欽字第一號」大學畢業文憑的優異成績畢業,開始了他的法學之路。他在中國近代史上創造了多個「第一」:南京臨時政府的第一任外交總長,北京政府的第一任司法總長,中國首任駐海牙常設國際法庭法官,世界上《德國民法典》英文翻譯的重要貢獻者,南京國民政府的司法行政部部長及司法院院長,主持制定中華民國第一部刑法典《中華民國刑法》,並成為世界50位最傑出法學家之一,以及中央研究院的首批院士。這些成就充分顯示了他在法壇和政壇的崇高地位。
晚年,王寵惠移居台灣,繼續擔任「司法院院長」直至1958年3月15日去世,享年77歲。他的學術貢獻主要體現在《中華民國憲法芻議》、《國際法庭》、《五權憲法》和《比較民法概論》等法學著作上,這些作品深入探討了法律理論和實踐。此外,他還翻譯了《德國民法典》英文版及蔣介石的《中國之命運》英文譯本,將中國法律思想與世界法學界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