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道德案例
A. 學校科研失范行為探究 科研道德失范的表現包括
19世紀初洪堡創辦柏林大學時提出了「教學與科研統一」的主張,他的這一思想成為之後世界各國高等教育重要的辦學理念,科研成為高等學校的重要職能。同時,隨著教育科學研究的深入,傳統的教學觀念也發生了改變,人們逐漸認識到:教學水平的提高不僅靠實踐經驗的累積,更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科研興校」隨之成為中小學改革的重要舉措。教育領域對科學研究的重視,不僅為國家科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直接推動了教育教學本身的改革。但是我國教育領域科研繁榮的同時,也暴露出了諸多問題,其中引人關注的就是研究行為的失范。
一、學校科研失范行為的表現
學校作為人類精神文化的傳承之地,本應是社會規范的模範踐行之所,但是在當前的學校科研活動中卻存在著諸多失范行為。
問題一:無償侵佔他人成果。科學研究需要建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確定研究選題前也必須認真了解已有相關成果,以便掌握該領域的最新進展,避免重復勞動。可有的研究者在引用他人成果時,不予註明出處,他人的勞動就理所當然地為我所用了;老師或領導稍微給學生、下屬指導一下論文,就成為了第一作者,學生或下屬要借用老師或領導的影響力,老師或領導借用學生和下屬的時間和腦力,二者合作皆得利;更有甚者,對論文和課題的具體內容都不清楚,就成了第一作者或課題主持人。
問題二:重復勞動。一種是重復別人的勞動,把幾篇文章經過剪接,改裝為自己的;一種是重復自己的勞動,一篇文章稍加改動,換換標題,「新瓶裝舊酒」再次發表。有甚者內容大致一致的文章在不同刊物上刊發十幾次。
問題三:權錢交易。各種科研評獎日益偏離其主旨,成為某些領導和「名師」的專利,普通教師、後生之輩要想獎上有名,只有做領導或學術權威的科研合作者,實際工作時是科研項目主持人的角色,領獎時是參加人的身份;有的人一旦從教學轉到行政崗位,成為某重要職能部門的負責人後,很快各種學術頭銜接踵而至,不問這些領導是否有時間、精力和能力專注科研事務;學界人士為發文章、批課題,而動用各種關系和手段,更不是少數。
問題四:自我封閉,單打獨斗。科學研究需要團隊合作,需要科研交流,年輕教師的成長需要老教師的幫扶,可現在有些教師存在惟恐別人超過自己的心理,缺乏合作精神。
問題五:名利為重。鑽成果評價的空子,追求數量,追求短期見效,甚至為榮譽授予、獎金分配而師徒反目、同行相輕。在名與利面前,學界人士已無暇顧及文人的清高。
上文所述問題,或輕或重在不同層次類型的學校中都有所體現,而且其范圍、其程度有擴大之勢。
二、學校科研失范行為的危害
上文開列的種種科研失范行為,在實際中則貽害無窮。
首先,不僅浪費了本來有限的國家資源,而且直接影響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潛力,進而影響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面對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和日趨加劇的國際競爭形勢,國家決策層認識到了科技發展對國力增強的重要意義,各級領導部門也認識到應用新技術對發展本地經濟的重要作用,國家每年往教育領域投入大量的資金,支持學校的科學研究。如果研究者只是做表面文章,簡單重復,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評職稱、領獎金、得榮譽,而不關心研究的科研和應用價值,就是浪費國家的錢財;如果研究者以實利的獲得作為自己研究行為取捨的標準的話,那些周期長、風險大,需要聯合攻關的項目,如基礎研究,就無人問津。而人類發展史上每一次生產力的飛躍都是源自基礎研究領域的突破。當前,我國每年發表的科研論文數量可謂之大,但真正能在國際上領先的成果不多,能轉化到實踐領域,得到實際應用也不多。
其次,影響了良好科研風氣的形成,不利於科研隊伍的成長。科研研究者要有較高的綜合素質:不僅要有堅實的學科知識基礎,還要有研究的能力以及堅忍不拔的毅力;要有敏銳的思維,開闊的視野,能夠了解現狀,把握前沿,大膽設想,又要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小心求證。「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如果沒有真才實學者通過一些不正當競爭手段得勢,會挫傷一些真正埋頭搞科研的研究者的工作動力,教育界也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同時,過分看中個人利益得失,研究者間不能優勢互補,形成合力,聯合攻關,也就無法開展一些大型的、跨學科的研究。科研團隊也不乏因利益紛爭而解體的教訓。某些課題負責人為避免人事協調的困難,往往傾向於聯合自己的學生、同學成立課題組,這樣,成員間的情感因素雖利於團隊的合作,但「近親繁殖」也會導致研究隊伍出現知識和能力結構上的同構問題。
最後,影響受教育者健康成長,進而影響整個社會風氣向良性轉變。「欲正人者先正己」,「親其師信其道」,教育者的行為方式與教育內容中提倡的奉獻、誠實、公正等觀念相悖,不能「正己」何以「正人」?某些為師者自身的違規會降低整個學校教育的效力。受教育者耳濡目染不良的科研行為,侵蝕受教育者的價值觀念,養成他們不良行為習慣。高校學生買文章、抄文章的現象並不少見即是例證。而且,學生最終要走出校門,進入社會各行各業,有些還會擔任其所在領域的領導,如果他們持有與社會健康發展相悖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那社會風氣的好轉怎麼實現呢?
可見,學校中的科研失范行為,不僅浪費了有限的資源,影響研究隊伍、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長,而且會影響整個社會風氣。
三、學校科研失范行為產生的原因和發生機制
1.學校中出現科研失范行為的因素
因為作為社會人的行為的發生都是主客觀綜合作用的結果,可從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分析產生上述科研失范行為的原因。
從內因來看,主要是某些研究者錯誤的社會化。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社會化的過程。某些研究者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由於環境的不良影響和教育的不力,形成了錯誤的觀念和不良的行為習慣,如對名利的追逐、錯誤的自我意識、不良的道德觀念、好逸惡勞的習慣等,由於主體自身存在個性和社會道德觀念的缺陷,易於接受社會的不良影響。
從外因來說,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社會中的浮躁心理和功利主義的影響。社會中存在的急功近利,追求短期見效,講實際利益,看眼前得失的風氣,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學校。如學校領導實行任期制,幾年一輪換,有些領導急於在自己的任期內出成績,重視那些短期見效的項目,缺乏長遠眼光和整體規劃。
二是現行的科研評價體系存在弊端。(1)指標單一,重量輕質。如,已受到人們爭議的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成為了某些高校研究生畢業、教師晉升職稱的主要甚至是惟一指標,成果沒有被SCI摘錄,一票否決,致使SCI畸變。《南方周末》2005年6月9日刊登了題為《科研明星,還是科研泡沫》的報道,該報道通過調查寧波大學理學院執行院院長鄭岳青3年發表82篇SCI論文的現象,揭示了這種評價體制的弊端,稱「SCI是一把壞掉的尺子」。(2)評價程序不科學。評價周期較短,過於頻繁。自從高校進行內部管理體制改革以來,高校教師都實行聘任制,一般三年為一個考核期。在此期間,達不到規定科研任務量的教師,或降職使用,或轉崗,甚至下崗離校。面對硬性指標,多數教師不敢怠慢。這客觀上促進了教師對於科研工作的重視,加大對科研的投入。但過短的評價周期,也使得某些教師為急於出成果而在課題選擇、成果發表上出現機會主義行為。北大博士生導師王銘銘在專著中抄襲他人成果被曝光後,有人認為他是現行科研評價體制的犧牲品。(3)評價激勵手段偏頗。很多學校為鼓勵教師重視科研,多出成果,把科研成果直接和物質利益掛鉤,對期刊、課題種類進行明碼標價。忽視必要的物質激勵不利於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但過於強調物質激勵手段,也會走向過分重視物質收益的誤區。
三是缺乏有力的懲戒措施。科研失范行為發生後,往往科研失范者所在單位擔心對自己造成不利影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低調處理。甚至有的學校還會替失范者掩蓋事實,推脫責任。懲罰措施不力,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科研失范行為的發生。
2.學校科研失范行為發生的機制
(1)行為主義的解釋:心理學中的行為主義對人的行為發生機制的理論闡釋有助於我們明確學校中科研失范行為發生的內在機理。在行為主義看來,人的行為的發生是一個刺激反應與反饋的鏈條,在這個鏈條中,有三個相互聯系的基本變數系統:外界刺激(S)、主體因素(O)、行為因素(R)。外界刺激作用於主體,經過主體的加工,以外顯的行為表現出來,作用於外部世界;如果主體的行為得到正強化,行為得到鞏固,主體主動從外界選擇與自己的已有行為一致的信息;如果主體的行為得到負強化,那該行為方式得到抑制,乃至消失,主體從外界尋求與過去行為相異的信息。
學校教師,特別是高校中的教師,隨著他們對社會參與廣度的拓展和深度的增加,有機會接觸到多面的社會現實,其中某些人受到一些不良社會現象的影響,加之主體自身原有的某些缺陷,就產生了錯誤的觀念,如,通過不正當手段謀求「成就」的動機;科研評價體系的不完善導致某些科研失范行為得不到及時發現,科研失范者不但沒有受到應有的處罰,反而名利雙收;有的雖被發現,但處罰力度不夠。違規行為給違規者帶來名與利的收益,相當於對此類行為給予了正強化,這種行為得到鞏固,不但重現,還會升級。
(2)社會學習理論的解釋:以班圖拉(Albert Banra)為代表的社會學習理論研究發現,人的社會行為獲得的一個重要機制是模仿,即通過觀察他人行為的替代性學習而獲得某種行為方式。科研失范者成為某些研究者模仿的對象,而且失范者的身份、地位越高,他影響他人的能力越強。如果說連中國的最高學府都存在著科研失范的話,那地方院校和中小學中出現科研失范也就不足為怪了。
四、綜合治理,遏制學校中的科研失范行為
鑒於上述分析,遏制學校中的科研失范行為,優化科學研究環境,應該綜合防治,「標本兼治」、「自律他律結合」。
1.加強道德教育,發揮德育的自律功能
任何行為的發生都是內因起主要作用。學校除了重視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之外,也要重視師德的養成。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但教師的特殊職業角色,要求從業者應有更高的道德自律,因為他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受教育者的成長。學校中的科研活動也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教育者應該率先垂範。實踐證明,很多優秀教師在科研活動中展現出的認真的態度、奉獻的精神是激勵學生學習的無形動力。再說,科學發展史上真正有作為的研究者主要靠的是自律。加強道德自律要全員、全面開展。如,在青年教師上崗培訓中應加入科研規范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請優秀科研工作者傳經送寶;把道德教育滲透到日常管理活動中。通過典型教育、日常教育促使教育工作者自覺抵制不良影響,遵守科研規范。據報道,中科院通過了院士科學道德自律准則,明確提出「堅決反對科技界的腐敗和違規行為」。通過科研道德規范的宣傳和教育使科研工作者提高自律意識,自我約束,自覺抵制各種科研失范行為。
2.完善科研評價體制
科研評價體制的弊端是催生科研失范的直接動因。各級各類學校要根據自身已有基礎、發展的定位,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切記盲目照搬照抄,一心要與高水平學校看齊;學校內部也要注意各學科專業的特點,不搞一刀切;評價從重數量轉到重質量,既重視理論研究也重視應用研究。同時,完善科研評價程序,實行校內外聯合的匿名評審;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確定評價周期;採用綜合的、合理的激勵手段。只有公正、科學、合理的評價制度才能真正起到規范、約束、激勵的作用。
3.建立科研失范懲處制度
除了強調道德的自律外,還應該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懲處科研失范行為的制度。如通過輿論的揭露,使失范者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通過法律手段,使失范者受到法律的制裁。敢於違背科研規范者,一旦東窗事發,其損失應遠遠大於其收益,否則難以發揮制度的規范作用。
科研失范行為讓人深惡痛絕,我們在譴責這種行為,在謀劃治理機制的同時,首先應從自我做起,嚴守科研規范,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學問,以自己的誠實勞動獲得應得的收益。
參考文獻
[1]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 肖宏.學術期刊如何防止重復發表.編輯學報,1997(1).
[3] 中科院院士科學道德自律准則.http//www.cutech.e.cn/luntan/article/000011.asp,2005-09-12.
B. 科研倫理的起源
科研倫理是指科研人員與合作者、受試者和生態環境之間的倫理規范和行為准則。
中文名
科研倫理
本質
倫理規范和行為准則
關注重點
道德品質、道德修養
問題
濫用科研經費
倫理論證
反對生殖性克隆(克隆人)研究
定義
科學研究活動本身涉及到倫理道德,身處象牙塔的科研人員也會成為道德主體,科研活動也會成為道德研究之對象。科研人員應遵循科學共同體公認的的行為准則或規范,及時調整自身與合作者(包括其他科研人員、資助者、受試者、社會公眾/消費者)、科研人員與物(包括試驗動物、生態環境等)之間的關系,合乎倫理地開展研究工作。這就引出了「科研倫理」和「科研道德」兩個新的概念。鑒於「倫理」與「道德」的細微區別,「科學倫理」和「科學道德」的含義也各有側重。
科學研究是一種涉及到科研人員、科技輔助人員、課題資助者、受試者/病人、社會公眾/消費者、政策制定者等諸多活動主體的社會活動。身處於一個開放的、動態的復雜社會人際網路中的科研人員,在科研活動中要獲取受試者的知情同意,尊重隱私、公正地分配負擔和收益,研究方案要有可接受的「風險-受益比」,規避潛在的經濟利益沖突,合乎倫理地開展科學研究活動。
辨析
「科研倫理」和「科研道德」之間的區別如下
內容 科研道德 科研倫理
1、關注重點
科研人員的道德品質、道德修養、機構的利益沖突及其後果
科研行為本身的動機、行為過程、後果
2、科研課題設計、申報中的問題
弄虛作假,違反誠實、客觀等原則,騙取科研資源
課題研究潛在的生態風險、人身傷害、有無研究價值
3、科學研究過程中常見的問題
剽竊他人成果、篡改實驗數據或杜撰。濫用科研經費
在涉及到人的科研中,違反了尊重、不傷害、有利和公正等倫理原則;或在科研活動對生態環境及人群造成較大的風險或災難
4、科研結果及運用中常見的問題
署名不當、隱瞞不利結果、一稿多投、侵犯或損害他人著作權,有意不準確報告結果
泄露個人或群體可識別的信息、侵犯隱私權、利益分享不公、沒有按承諾保守機密
5、底線的界定
背離了基本的學術規范,出現嚴重的科研不端行為
嚴重違反了一個或多個基本倫理原則並導致惡劣的影響
6、社會責任
對納稅人、資助者和政府負責
保障受試者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和集體利益
7、建設重點
科研誠信建設
倫理審查能力建設
倫理論證
科研倫理案例-1 反對生殖性克隆(克隆人)研究的倫理論證
克隆研究分「治療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兩種。前者是要克隆並培育人體所需要的器官,因而受到的倫理質疑較小;後者就是俗稱的克隆人,得不到倫理辯護。各國政府和學術界均表明立場要禁止有違人類尊嚴的任何形式的克隆人。中國政府也明令禁止進行生殖性克隆人的任何研究。
國際社會反對生殖性克隆的論證可歸納為如下6種:
①克隆性生殖是一種較低級的無性生殖,它要求基因程序在短期內重編,萬一發生程序上的差錯和缺失,會對克隆人造成難以逆轉的傷害。
②克隆人在遺傳基因上幾乎完全相同,從而導致不同克隆人的個性喪失。
③克隆人將可能擾亂正常的倫理定位,危及家庭幸福。
④如果像產品那樣批量克隆人,那將是對人的權利和人的生命尊嚴的褻瀆;
⑤生殖性克隆技術的應用會滑向優生運動;
⑥科學家不應「扮演上帝」。在上述反對生殖性克隆的倫理論證中,「不傷害」和「尊嚴」最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