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願望
① 我的道德理想 1000字文章
題 記
有兩種事物,我們越思索它就越感到敬畏,那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道德的境界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首先人格的理想境界是真善美.道德文化的理想境界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和而不同,正大光明.道德生活的理想境界是和諧,即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的身心和諧.
道德的境界有層次之分,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基本道德,二是高尚道德,三是聖賢道德.
基本道德的主要內涵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基本道德要人們獨善其身,具有相應的責任意識.高尚道德要求人們在具備基本道德的基礎上,還要有更高的道德素養,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在高尚道德之上是聖賢道德,這是一種崇高的道德境界.聖賢有一顆仁愛眾生、善利萬物、兼濟天下的心,是崇高道德和智慧的化身.他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透徹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站在人類精神的高地,思想澤被人間,人格流芳百世.
亞里士兵多德認為:教育要使學生具備基本的道德修養、底線倫理和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能力.道德教育要以培養基本道德為底線,以培養高尚道德為目的.基本道德是基礎,高尚道德是提升.基本道德培養的是合格公民,高尚道德培養的是賢明君子.學校德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基本道德和高尚道德,培育人格健全的人.聖賢道德的培養不是學校德育所能獨立承擔的使命,但聖賢的思想卻是道德教育的寶貴財富.
道德教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的根本是正其心,關鍵是正其念,重點是致良知.
心正則行正,心美則身美.美好的心靈是一切美德的源泉.從美好的心靈中才能流出美德的泉水.育其心,動其心,正其心,凈其心,美其心,是道德教育的根本.
正其心必先正其念.所謂正其念,就是要樹立正確的信念,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信仰是人生的靈魂,高尚的信仰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根本動力.真誠,善良,美好,正義,尊重,寬容,大度,感恩,勤奮,質朴,勇敢,責任,愛心,優雅,文明……這些信仰普通而又珍貴,朴實而又崇高,外化為行動,涵養為美德,滲透在生活之中,是人生幸福的源泉,是世界美好的基石.
良知是我們心中光明的道德,是存在於靈魂深處的真善美.致良知,就是要在心中灑下光明的道德並使之發揚光大,在心田播下真善美的種子並合之生根發芽;就是要像孟子所說的,啟發人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由此生長出出仁、義、禮、智四種美好的品質.簡言之,致良知就是要啟發善良於心靈,播種美德於心田.
心靈是田地,良知是種子,信仰是陽光,美德是花朵,善行是果實.種花得花,種豆得豆;一分耕耘,一份收獲.播種真善美,才能生長真善美.
道德教育的途徑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道德教育內涵深刻,涵蓋深廣,兼容人類、自然、家庭、社會、學校等各個方面,其途徑多種多樣,其方式豐富多彩,其方法不一而足,化用兩句古詩來說,就是「不拘一格育人才,萬紫千紅總是春」.
我們應該不斷探索,提煉出一切工作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啟發道德智慧,陶冶道德情感,培養人文情懷,體驗道德情境,樹立人生榜樣,建立人生准則,播種道德行為,養成道德習慣,鑄造首先環境,尊重賞識激勵,等等.在此僅擷取幾點經略述之:
1、啟發道德智慧.
道理,乃道德之理.不明白道德之理,就沒有道德信念;沒有道德信念,就沒有道德願望;沒有道德願望;就沒有道德行為.「信、願、行」三者中,信是基礎.
信的前提是明理.明理方能啟智.道德教育要使學生明白生活的道理,具備一定的道德智慧.
讀書以明理.書中蘊含著豐富的道理.《易經》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兩者相輔相成,水乳交融,構成君子品格的內在美質.涵泳體會,這兩句話所帶給人的啟迪是非常深刻的.
讀書可明理,感悟生活亦可明理.生活是最好的教科書,生活比之書本,它帶給人的啟發更多,賜予人的磨煉更豐富.總之,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讀書思索,與人交流,感悟生活,感受人生,皆可明理.明理重在滲透,啟智重在感悟.
2、陶冶道德情感
培養健康高尚的情感重在熏陶.浸潤.凈化.柏拉圖說:「最好的教育就是那種使得體魄和心靈盡可能得到美的熏陶,盡可能得到完善的教育.」人的身心常受美的環境熏陶,不知不覺也會生出一腔美的情感,養出一種美的氣質.
朱光潛先生談到美學中的「移情」現象時說:「美感經驗是人的情趣與物的姿態和往復迴流.人不但移情於物,還要吸收物的姿態於我,還要不知不覺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經驗的直接目的雖不在陶冶性情,卻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裡印著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潤,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濁念.」(《談美、談文學》)
文學藝術在陶冶情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巴金先生說:「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傑作,它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文學的作用就是要人變得更好.」
3、培養道德習慣.
葉聖陶先生說:「教育的真諦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培養良好習慣,要從日常行為入手,經過一個長期的養成過程,讓不良習慣遠離自身,讓良好習慣成為自然.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自主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莫為」,要讓學生在自主教育中自覺地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文明的素養.要注重道德細節,教育學生「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引導學生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時時處處文明自律,塑造健康文明、和諧向上的良好形象.
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對於一個人的發展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儲蓄好習慣,就等於為將來的生活儲蓄幸福.
文化即德育 生活即德育
「道德教育——心智向善的訓練——涉及諸多方面.它涉及規則和戒律——在日常生活中,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也包括具體的指導、規勸和訓練.亞里士多德寫道:幼年時形成的良好習慣可以改變一生.道德教育還必須明確道德榜樣的絕對重要性.有人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比默默無聲的榜樣的力量更有力,影響更大了……
除了戒律、習慣和榜樣外,道德教育的園地里還不能缺少另一種東西,我們把它叫做道德文字.要通過生動的文字讓人們看到美好的道德是什麼樣的東西……」
以上是美國前教育部長、著名教育家威廉��貝內特博士在他所編著的《美德書》序言中寫下的一段文字.我之所以引用這段文藝工作者字,是因為它比較簡明地概括了道德教育的幾個要點.我還想藉此說明道德教育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不管是規則的指導,還是習慣的養成;不管是榜樣的垂範,還是文字的影響;不管是智慧的啟迪,還是情感的陶冶……一切都離不開生活.離開了生活,道德教育就成了無源之水.同樣,道德教育也離不開文化的熏陶.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人.離開了文化,道德教育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由此可見:道德是一種文化,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文化即德育,生活即德育.
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本體,吸取世界文化的成果,創造一種新文化;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為基石,融合世界文明的精華,創造一種新道德;以法治社會和道德社會的健全為基礎,建設一種和諧的新生活——這是道德教育,特別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取得進展的重要前提.而道德教育,特別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又會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從而實現道德教育最終目的——培養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創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間!
② 義務的道德和願望的道德——富勒《法律的道德性》
《法律的道德性》分為五肢兄大部分,探討了法律和道德的關系,包括「兩種道德」、「道德使法律成為可能」、「法律的概念」、「法律的實體目標」和「對批評者的回應」。書中,富勒首先對道德進行了分析,他認為道德分為義務的道德和願望的道德。
義務的道德是人類最低的規范標准,使得社會有序的基本原則;願望的道德是人類所追求的善、卓越等更高的目標。兩者之間歷櫻襲有一條區分的界限,若把義務的道德比為日常交流的詞句,是溝通基本的需要;願望的道德則是作家筆下的文采,可以追求但不能強制要求。
懲罰是維護義務道德的工具,而在願望的道德里,判斷標准早不是對或錯,而是程度上的區分,因此更注重獎勵(甚或是沒有獎勵的,因為願望的道德愈高,所對應相稱的獎勵亦愈少)。
(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義務的道德與願望的道德之間的分界線也會有高有低。人類生活必然是有一個終極意義或是一種理想生活狀態存在的,雖然這種終極意義是什麼我們並不一定能描述出來,但是對它的違反卻是能夠明顯感知到的。)
富勒將法律的道德性分為外在的道德與內在的道德,外在的道德指的是「實質目的」如公平、正義,內在的道德是針對立法者而言的,是使得法律成為可能的道德,是一種願望的道德,包括8種標准。
此處體現出富勒的自然法學派觀點,他所稱的法律,自然不包括惡法。他認為這8種頌亮內在的道德只是「良法」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同時還需要「外在道德」作出實質性的判斷。這也是富勒觀點中最受批評的一點。
在「a reply to professor cohen and dworkin」一文中,富勒指出,反對者認為他所提出的八項標准並非「道德」,而是一種「功效」,或者說是評判的標准。反對者認為,富勒的觀點模糊了達成目的的效率和評判最終目的是否達到的標准,而評判最終目的是否達到時,不同的道德觀會帶來不同的標准。但富勒認為,法律的內在道德是必要的,如果不從制定法律時候就抱有一種道德義務,不依照一定的秩序要求來制定法律的話,制定出來的法與人類終極意義必定是不符合的。
人類是一種有秩序的生物,因此也需要制定符合人類生活秩序的規則。
另外,富勒反對分析法學派觀點中「法是當權者制定,至上而下的命令」。他認為「法律是一種事業」,是立法者與守法者之間相互作用下的產物,討論法律的時候,不應當忽略底層人民的作用。
③ 道德理想是指什麼
道德理想是指理想人格和理想的社會道德狀況,是個人和社會道德的最高境界。
道德理想一方面體現理想的社會道德狀況,另一方面這種理想的社會道德又通過一定社會或階級的理想人物及其高尚的道德品質體現出來,是兩者的統一。
人類的道德理想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和現實社會關系的反映。在原始社會里,道德意識中並沒有自覺表達的道德理想。從奴隸制時代開始,由於實際的道德和應有的道德狀況經常處於矛盾狀態,道德理想便作為一種自覺表達的願望包含在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意識中。各個時代、各個階級的道德理想都同當時社會的現實需要或現實矛盾密切相關,它往往既是一定社會或階級激勵人們在道德品質和社會道德關系方面所追求的目標,又是一定社會或階級反對異已勢力和現存不合理現象的手段。它以當時社會或階級的基本道德要求為其內容。道德理想能不能成為人們熱忱嚮往和執著追求的目標,能不能激勵人們改善個人道德品質和現實道德關系,最終要看它是否正確反映了現實社會關系發展的趨勢,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
④ 道德理想是什麼
問題一:道德理想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指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標准、原則和規范的總和,也指那些與此相應的行為、活動。道德是倫理學的研究對象。
道德包含著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的內容。客觀方面,指一定的社會關系對社會成員的客觀要求,包括道德關系、道德理想、道德標准、道德原則和規范等等。它貫徹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表現為政治道德、職業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和社會公共生活准則等等。道德的主觀方面,包括道德行為或道德活動主體的道德意識、道德判斷、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修養和道德品質等。這方面的內容構成了道德原則和規范,它要求轉化為個人道德的實踐,實現這個轉化過程,需要通過道德教育和社會輿論,提高個人對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則、規范的認識,從而逐漸形成個人的道德信念、道德習慣和道德風格。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問題二:大學生的道德理想是什麼? 40分 大學生的道德歸納起來就這:以優秀的品質和良好地職業道德為發展培養方向,理想是以不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為前提最大程度的發揮自己的價值
問題三:道德理想是指( ) 我們在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的同時,要與道德傳統相結合。A
問題四:道德的理想是指 道德的理想是使生命最終回歸道。人類社會不是生命的最終歸宿。茫茫宇宙,時間的漫長,和人類社會的歷史時光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其實在宇宙的最初,弧命就產生了。所以古往今來,多少智者,哲人就在不斷的探索生命的真諦,之後才有人的信仰,才有人的道德。生命淪落到此,卻不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裡來?這是淪落生命的悲哀。
問題五:共產主義道德是人類的道德理想包括什麼 社會主義職業道德是社會主義社會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必須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准則。它是判斷人們職業行為優劣的具體標准,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反映。 《 *** 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問題的決議》規定了我們今天
問題六:我的道德理想 1000字文章 題 記
有兩種事物,我們越思索它就越感到敬畏,那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道德的境界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首先人格的理想境界是真善美.道德文化的理想境界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和而不同,正大光明.道德生活的理想境界是和諧,即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的身心和諧.
道德的境界有層次之分,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基本道德,二是高尚道德,三是聖賢道德.
基本道德的主要內涵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基本道德要人們獨善其身,具有相應的責任意識.高尚道德要求人們在具備基本道德的基礎上,還要有更高的道德素養,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在高尚道德之上是聖賢道德,這是一種崇高的道德境界.聖賢有一顆仁愛眾生、善利萬物、兼濟天下的心,是崇高道德和智慧的化身.他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透徹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站在人類精神的高地,思想澤被人間,人格流芳百世.
亞里士兵多德認為:教育要使學生具備基本的道德修養、底線倫理和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能力.道德教育要以培養基本道德為底線,以培養高尚道德為目的.基本道德是基礎,高尚道德是提升.基本道德培養的是合格公民,高尚道德培養的是賢明君子.學校德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基本道德和高尚道德,培育人格健全的人.聖賢道德的培養不是學校德育所能獨立承擔的使命,但聖賢的思想卻是道德教育的寶貴財富.
道德教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的根本是正其心,關鍵是正其念,重點是致良知.
心正則行正,心美則身美.美好的心靈是一切美德的源泉.從美好的心靈中才能流出美德的泉水.育其心,動其心,正其心,凈其心,美其心,是道德教育的根本.
正其心必先正其念.所謂正其念,就是要樹立正確的信念,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信仰是人生的靈魂,高尚的信仰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根本動力.真誠,善良,美好,正義,尊重,寬容,大度,感恩,勤奮,質朴,勇敢,責任,愛心,優雅,文明……這些信仰普通而又珍貴,朴實而又崇高,外化為行動,涵養為美德,滲透在生活之中,是人生幸福的源泉,是世界美好的基石.
良知是我們心中光明的道德,是存在於靈魂深處的真善美.致良知,就是要在心中灑下光明的道德並使之發揚光大,在心田播下真善美的種子並合之生根發芽;就是要像孟子所說的,啟發人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由此生長出出仁、義、禮、智四種美好的品質.簡言之,致良知就是要啟發善良於心靈,播種美德於心田.
心靈是田地,良知是種子,信仰是陽光,美德是花朵,善行是果實.種花得花,種豆得豆;一分耕耘,一份收獲.播種真善美,才能生長真善美.
道德教育的途徑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道德教育內涵深刻,涵蓋深廣,兼容人類、自然、家庭、社會、學校等各個方面,其途徑多種多樣,其方式豐富多彩,其方法不一而足,化用兩句古詩來說,就是「不拘一格育人才,萬紫千紅總是春」.
我們應該不斷探索,提煉出一切工作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啟發道德智慧,陶冶道德情感,培養人文情懷,體驗道德情境,樹立人生榜樣,建立人生准則,播種道德行為,養成道德習慣,鑄造首先環境,尊重賞識激勵,等等.在此僅擷取幾點經略述之:
1、啟發道德智慧.
道理,乃道德之理.不明白道德之理,就沒有道德信念;沒有道德信念,就沒有道德願望;沒有道德願望;就沒有道德行為.「信、願、行」三者中,信是基礎.
信的前提是明理.明理方能啟智.道德教育要使學生明白生活的道理,具備一定的道德智慧.
讀書以明理.書中蘊含著豐富的道理.《......>>
問題七:道德修養是什麼意思 道德修養(dào dé xiū yǎng)是人的道德活動形式之一。是指個人為實現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意識和行為方面進行的道德上的自我鍛煉,以及由此達到的道德境界。不同社會、時代和階級的道德修養有不同的目標、途徑、內容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