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家庭社會法治

家庭社會法治

發布時間: 2025-05-08 07:51:11

A. 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規范

法律分析: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婚姻以夫妻共同生活為目的,夫妻雙方應當互相忠實。婚姻家庭關系十分復雜,涉及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維護社會主義秩序等問題應當依靠法治的權威性和強制性手段來規范人們的行為;涉及思想品行、生活習俗等問題應當依靠德治的感召力和勸導力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二、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大力倡導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家庭美德,對於建立和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是至關重要的,也是法治所不能包辦代替的。三、婚姻家庭道德規范的法律化,對於建立和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具有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家庭的和睦是社會安定的重要基礎,要提倡文明婚俗,鼓勵家庭成員勤儉持家,建立互愛互助、和睦團結的婚姻家庭關系。調整婚姻家庭關系涉及法治和德治,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缺一不可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三條 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互相關愛;家庭成員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

第一千零五十五條 夫妻在婚姻家庭中地位平等。

B. 在法治社會不得實施家庭什麼

在法治社會不得實施家庭(暴力)。

法治社會是和人治社會相對而言的;它是指國家權力和社會關系按照明確的法律秩序運行,並且按照嚴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解決社會糾紛。

法治作為一種治國的基本規則,要求法律成為社會主體的普遍原則,不僅要求公民依法辦事,更重要的在於制約和規范政治權力。所以,法治在政治上,是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和對政治權力的規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C. 新中國婚姻家庭立法與社會變遷的關系

婚姻法治的歷史變遷是一個時代變遷和社會文化轉型的晴雨表,從中也折射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巨變。
第一,反映了新舊中國政權的轉換。
1950年《婚姻法》是一部廢除舊式封建婚姻制度、樹立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婚姻制度的宣言。從所用術語來看,「包辦強迫」、「男尊女卑」、「重婚」、「納妾」、「革命軍人」等暗含了從「舊制度」變為「新制度」、從「革命」變為「建設」的巨大歷史轉換。後兩部《婚姻法》開宗明義指出是「婚姻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從內容來看,「計劃生育」、「夫妻財產」、「感情破裂」、「家庭暴力」、「婚外戀」等富有時代氣息的術語表明了與1950年《婚姻法》在立法主旨上的巨大差異,也表明後兩部《婚姻法》出台時不同的時代背景。
第二,反映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反映了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
中國婚姻法治發展變遷最根本的動力是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沒有改革開放進程的日益加快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推進,就沒有婚姻法治的進步。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對社會的控制基本上是全方位的大包大攬,《婚姻法》的制定和頒布也不例外。而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軌,政府對個人生活干預的方式發生變化,從計劃經濟下的大包大攬解決問題轉變為賦予個人更多權利,這就使個人有了更多的活動空間,也必將促使婚姻家庭朝著更加有利於人的自由、平等的方向發展。從1950年《婚姻法》制定中的國家主導逐漸變為民眾廣泛參與2001年《婚姻法》制定可以明顯地看出這一特點。
第三,反映了人治與法治之爭以及依法治國進程的不斷加快。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國家對婚姻的治理、人們對婚姻家庭的重視、社會法治觀念的變化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其間,有20世紀50年代中期要求加強「革命法制」的要求,也有60年代「要人治不要法治」的主張,有20世紀50年代「重視法制」的良好開端,也有60年代「砸破公檢法」的狂熱;有20世紀80年代「人治與法治」的爭鳴,也有90年代「依法治國」思想的高度一致。在當代中國的政治框架和權力運行體制之下,黨和政府在法治問題上的抉擇對當代中國婚姻法制的嬗變至關重要,《婚姻法》的歷史演進折射出國家治理方式的變遷和法制建設進程的加快。
第四,體現了國家不斷走向富強和人民生活日漸富足的社會現實。
從三部《婚姻法》法律文本的對比中,這一事實表現得十分明顯,其中最典型的是關於「夫妻財產分割」的條款:1950年《婚姻法》中對此只是較為籠統和粗略的規定;1980年《婚姻法》在此方面的規定雖做了少量調整,但並沒有明確規定整體的分割辦法和相關細則;2001年《婚姻法》對離婚後夫妻財產的分割問題做出了較為全面、詳細和明確的補充。這既是法律不斷走向完善的表現,也反映出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百姓生活日益富裕的事實。此外,關於「感情破裂」、「計劃生育」、「家庭暴力」、「婚外戀」等相關條款相繼寫入《婚姻法》,也表現了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後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以及維權意識的增強。
總之,《婚姻法》的制定和修改經歷了60多年的變革歷程,從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中國民眾的婚姻家庭生活在立法與現實之間不斷進行調適和整合的過程中日漸表現出民主化、法治化、規范化的時代特徵,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依法治國的艱難探索和取得的良好成效。但是,在立法與現實之間又時而存在一些社會沖突現象,這也表明,任何法治實踐只有在與民眾的日常生活變革緊密關聯和平衡中才會更加完善起來,進而促進當代中國社會的和諧發展與良性運行。

熱點內容
法學考博士 發布:2025-05-11 18:44:44 瀏覽:13
烘培師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11 18:10:35 瀏覽:831
北大行政法學視頻 發布:2025-05-11 18:08:18 瀏覽:60
在經濟法的立法環節應深入推進立法 發布:2025-05-11 18:07:07 瀏覽:658
2017年最新勞動法實施細則 發布:2025-05-11 17:54:06 瀏覽:892
合同法解釋20條 發布:2025-05-11 17:32:55 瀏覽:376
加油站安全管理規章制度範本 發布:2025-05-11 17:32:15 瀏覽:955
經濟法第三章課件 發布:2025-05-11 17:23:33 瀏覽:360
職工違法規章制度工資被剋扣 發布:2025-05-11 17:23:31 瀏覽:728
蓋了財務章的欠條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11 17:18:43 瀏覽: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