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溪谷

道德經溪谷

發布時間: 2025-05-10 02:37:05

A. 《道德經》之第二十八章 大制不割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深知雄強之道,卻能安處柔弱之位,做天下的溪谷;做天下的溪谷,就能常德不離身,回歸嬰兒般純潔的狀態。深知清明之德,卻能安處幽昧之地,做天下的榜樣;做天下的榜樣,就能長葆美德而無過失,回歸宇宙之原始狀態。深知榮耀之理,卻能安處卑屈之地,做天下的深谷;做天下的深谷,就能常德完足,返樸歸真。真朴的狀態分散就成為具體的物,聖人依循這一原則,就能領袖群倫。因此,大手筆的製作,是不需要可以雕琢和損害原材料的。

    老子生活的春秋末年,政治動盪、社會混亂、紛紜擾攘。針對這種社會現實,老子提出了知雄、守雌的處世原則,並主張用這個原則去從事政治活動,參與社會生活。

    守雌,含有持靜、處後、守柔之意,又有內收、凝斂、含藏之意。守雌不是退縮或者逃避,而是提醒人們以柔弱、退守之道,來保身處世、治國安民。守雌與知雄相輔相成,先對雄的一面透徹了解,然後居於雌的地位。

    本章中的「朴」、「嬰兒」兩個名詞,代表著老子的一些基本觀念。「朴」字,一般可以解釋為素樸、純真、自然、本初、淳正等意。「嬰兒」,是「朴」的形象解說,只有嬰兒才不被時速的功利寵辱所困擾,好像未知啼笑一般,亮世無私無欲,淳樸無邪。

    老子主張「復歸」,明確反對用仁、義、禮、智、信等清規戒律束縛人、塑造人,反對用這些說教扭曲人的本性,提倡讓人民返回到自然素樸狀態,即「返樸歸真」。

    守雌、守黑、守辱,類似的說法還有守拙、安貧、忍辱負重、卧薪嘗膽等。

    不過,老子的最終目的並不是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而是為天下溪,為天下式,為天伍戚下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虛懷若谷、從零開始、謙恭納士、從善如流、宰相肚裡能撐船、退一步天高地闊等等。

    值得深思的是,最反對用智謀取天下的老子,其所提倡的知白守黑、知榮守辱,卻成為最大、最深、最神奇的計謀。而白與黑相對照而存在,知黑守白或知黑求白的最後結果與知白守黑,與謙卑、忍耐、沉默、善良相通,也就不足為奇了。

    關於「大制不割」,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說要採取因勢利導的管理方式,不要勉強;一種是說完善的政治不會割裂。

    老子「知」與「守」的表述意味深長,分離了知與行的底線,又論述了知與行的互補互通的可能,能讓人更聰明、更耐心、更沉穩、更遠腔鍵陵視。

本文內容來源於《道德經大全集》。

B. 老子道德經"知其雄 守其雌 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 常德不離

雖知陽剛的顯要,但仍能堅守陰雌的柔靜心態,就像是能包容天下的溪谷一般.
能夠如同溪谷一般,就能保持好的德行,像嬰孩一般純真自然.

C.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子《道德經》名句譯解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第二十八章

【譯解】:深知本性雄強,卻守持雌柔,(將成為)天下所歸的溝溪。深知本性潔白,卻守持混沌昏黑的態勢,(將成為)天下的範式。深知身份榮耀,卻安守卑辱的位置,(將成為)天下歸附的川穀。

D. 老子道德經"知其雄 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 常德不離 復歸於嬰兒"是什麼意思

雖知陽剛的顯要,但仍能堅守陰雌的柔靜心態,就像是能包容天下的溪谷一般。 能夠如同溪谷一般,就能保持好的德行,像嬰孩一般純真自然。

E. 道德經 28章是什麼意思,教給我好的,我會加分的。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譯文:
知道什麼是雄壯,卻安於雌弱,他的胸懷就能像容納天下的溪谷一樣寬廣。能如天下的溪谷所歸的那樣的人,經常把永恆的「德」放在心頭上,他的心地就能回復到嬰兒那樣純潔無暇的境地。
知道白色是那樣的鮮明,卻安於陰暗的地方,如此就能夠成為天下人的楷模,能夠成為天下人楷模的人,對於常「德」才不至於困惑。對於常「德」不困惑的人,他就可以復歸到自然淳樸的「無極」的境地。
雖然知道什麼是光榮,卻安心與承受羞辱,他的胸懷就如空虛無物的山谷一樣博大。能甘心作空虛無物的山谷的人,永恆的「德」就可以充足,淳樸也可以恢復。
「朴」按天道循環之理散開,就變成具體的器具,聖人在此基礎上靈活運用,就制定的管理制度,設立了專人治理,所以,好的管理要的是大局上的管理,而不是割散開來的非主要枝節的管理。

大意:
本章敘述得道者面對世事所採取的態度。他們像溪谷那樣甘於柔下之位,守道培德,保持真朴。面對萬物,他們用「道」來聯系這些分散的事物。君主若以這種態度治世,就會完美無缺。

F. 《道德經新譯》第五十三章:有德乃足 天下溪谷

《道德經新譯》第五十三章(德篇第八章)

有德乃足  天下溪谷

(原第28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

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註解】

1、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雄,雄強,代表陽性的、看得見的、吸引眼球的;雌,雌柔,代表陰性的、別人看不見、不被關注的。溪,指低窪之地,代表著需求。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甘願做天下的溪澗。

2、常德不離:永恆的德行就不會離失。

3、復歸於嬰兒:回歸至嬰兒般單純的狀態。

4、式:楷模,關鍵點。

5、忒:過失、差錯。

6、復歸於無極:意為掌握了天機,即太極的兩種力量都被把握。

7、谷:深谷、峽谷。比喻胸懷廣闊。

8、復歸於朴:朴,樸素,指純朴的原始狀態。

9、器:大器之材。關鍵時刻顯示出器的面向。

10、官長:百官的首長,領導者、管理者。

11、大制不割:割,割捨。完美的制度如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適用於所有人,用每個人或物所長,讓凡人活出聖人的狀態,讓凡人具備聖人的能力。用大制、用大器創造一個自動化的系統把問題解決,無需再改造人。

【釋義】

知其雄,守其雌,指做事前的第一要義:一不做。為何不做?雄者,有人做了我們要做的,我們不做。我們做什麼?做雌,做天下溪,讓天下替我們做。就像嬰兒一般,啥也不做但他做了雌,他人圍繞其做。這一不做,就是常德不離。知其白,守其黑,指做事中,要做他人不重視、不屑做或難做、做不好的,眾人不願、不能之事,反而決定了整件事情的關鍵點。把握了事情成敗的關鍵,就掌握了天機(太極兩種力量都被把握)。知其榮,守其辱,講的是事情成了之後,不求其名,聖人享受過程,注重實質(把握自主權),寧願世人不知其名(因為內在有力量),做個平凡普通之人,這種人內在的德性具足。這些有德之人就灑落在世間各地,只有聖人才能認出他們。當他們才能展現出來,每個人都可以獨領一方。萬事萬物皆有長,皆有為聖人所用,故大制不割。

【釋意】

德做事有三種狀態:

第一,做事之前,常德不離。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溪為天下需)。有德之人關注集體意識需要什麼,就去做什麼。集體意識不需要的,有人做且做得很好的都不做,沒有人做而你可以做的,有人做但做得一般的,你可以站在他肩膀上,做得更好。做天想做的事情,一切輕松顯化;若因緣不具足,就不做。

第二,做事之中,常德不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眾人關注如何顯化,有道之人關注DNA如何創造完整,並處於把握之中。黑是雪中送炭,白是錦上添花。知白守黑,黑是其中的關鍵點,做黑,就是執其柄,把握了成敗的關鍵。做黑,天下莫與之爭。

三、做事之後,常德乃足。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辱,藏的意思。這個詞為中性,有你的狀態來決定,你是金子,辱是保護;你是垃圾,辱揭開則是自取其辱。榮,名利歸屬。做事的結果只要「知其榮」的人認可即可。正所謂,太上,不知有之。

《道德經新譯》第五十二章(德篇第七章)

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

(原第79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註解】

1、和大怨,必有餘怨;對於巨大的怨恨,即使和好,日後也會浮現裂痕。

2、左契:債權人所執的券契。

3、責:索取。

4、徹:苛吏用的白條。

5、天道無親:天地沒有偏親偏愛,而是公正、公平。

6、與:給予、幫助。

【釋義】

當和人產生「怨」,即使化解了,也留下心結,這怎麼能算得上得道者的行為呢?聖人即使拿著有理有法的證據,也不會責求欠款人。有德行的人有契約而不恃,無德的人用白條而責求於人。但天道是公平公正的,經常照顧那些順應道之人。

【釋意】

有德之人的第一個境界是做到無敵,利益天下,無害則無敵。所以,真正有德行的人,會從每一個念頭和每一句話開始,不製造大怨。宇宙法則是給出什麼,收回什麼。人這一生中其實都是在跟自己打交道,都在與自己的內在品質互動,我們給出去的,道都會還回來。

為何好運、霉運來了都是接二連三?主要取決於人在那時進入了何種頻率,是高頻還是低頻。要時刻處於轉化的狀態,用高的意識頻率來面對低頻事物,如寬恕、慈悲。將自己調至高頻,高頻的事情就會到來。你的狀態決定著什麼結果會回來。如何給予?在自己把握范圍內幫助對方,不影響自己的那份快樂與喜悅,就是在給予到未來版本的自己。這就是「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G.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翻譯與解讀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翻譯與解讀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01。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02。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03。

朴散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04。故大制不割05。

今 譯

知道為雄性的剛強,卻退守雌性的柔靜,可以成為天下的深溪。為天下的深溪,常有的德性就不會離散,即能回歸嬰兒般的純真。

知道明白,卻退守於暗昧,可以成為天下的法式。為天下法式,常有的德性就不會差失,即能回歸於無窮的境界。

知道為尊貴,卻退守卑賤,可以成為天下的深谷。為天下的深谷,常有的德性就會充足,即能回歸太初的純朴。

太初純朴之道分散生成萬物,有道之士利用萬物,即能成為百官之長。所以,國君治國不傷害生靈。

評 議

此章是老子勸導世人尤其國君,要謙卑自牧、復歸純朴,「後其身而身先」、「不敢為天下先而能成器長」的人生哲學。因此,老子以雄雌、溪谷、黑白、榮辱、嬰兒等作比喻,含蓄而辯證地闡明這種人生修養的哲學。

老子這番話,既是對一般世人進行人生道德修養的勸導,也是對一國之君修身治國的教誨。老子勸導國君,只有謙卑自牧、少私寡慾、復歸於朴,方能「為官長」,才能達到「大制不割」的和諧境界。

有些著名治老學者,諸如易順鼎、馬敘倫、高亨、張松如、陳鼓應等皆認為本章有後人竄入之語,非《老子》原文。如高亨說:「『榮』,帛書甲乙本均作『白』。按《老子》古本有可能作白者。《莊子· 天下》引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辱,借為。《玉篇》:『,垢黑也。』雄與雌,白與,義各相反。但上文已有『知其白』,故依王弼本、河上公本仍作『知其榮』。」(《老子注譯》)陳鼓應先生依據以上諸學者所說,亦認為本章「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二十三字為後人竄入語,非《老子》原文。雖然,以上諸學者所說並非完全相同,但他們皆認為本章那些字句為後人竄入文字,非《老子》原文。他們的看法,的確有一定道理。但應當看到,《老子》原書至今尚未面世,流傳的各種《老子》版本皆為傳抄本。在傳抄過程中,難免有些增損。《老子》作為哲理散文詩,常用比喻,重疊句式,具有詩歌的旋律,與一般散文的構思和結構不同,因此就不能用一般散文的邏輯思維及其結構視之。也不應根據《莊子》、《淮南子》等書所引文字,來判斷此章用字的是否。後人引用古書,並非嚴格按照古書逐字逐句引用,因此就不能依據後人所引文句,判斷《老子》書的真偽。用《老子》書前後的文字不同,來判斷《老子》某章字句的真偽,亦不科學。更何況《老子》本章,除王弼本作「故大制不割」而多一「故」字外,河上公本、王弼本和傅奕本三種版本文字皆相同。這就說明,易順鼎等學者對本章幾句認為為後人竄入之語的看法,只能供讀者參考,不能認為就是如此。

古人引用古籍中的成句,任意篡改者,亦並不少見。因此,我們訂正古代著作,應當慎之又慎,不能輕信某某人隻字片言,就輕易更改古籍中的文字。

注釋



01溪:深溪。德:德性,本性。

河上公曰:「雄以喻尊,雌以喻卑。人雖自知其尊顯,當復守之卑微,去雄之強梁,就雌之柔和,如是則天下歸之,如水流入深溪也。」

王弼曰:「雄先之屬,雌後之屬也。知為天下之先也,必後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也』。溪不求物而物自歸之,嬰兒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

奚侗曰:「雄、雌以喻剛、柔。柔能順受,故以『溪』喻。《禮記 · 樂記》曰:『德者,性之端者也。』『常德』,猶言本性。嬰兒,言『柔弱』。十章:『專氣致柔,能嬰兒乎?』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又雲:『骨弱筋柔而握固』。『歸於嬰兒』與『守雌』相應。」

02白:明。黑:暗昧。式:法式,模式。忒:差,差失。無極:無窮。

河上公曰:「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雖自知昭昭明白,復守之以默默,如暗昧無所見,如是則可為天下法式,其德常在。人能為天下法式,則德常在於己,不復差忒。德不差忒,則長生久壽,歸身於無窮極也。」

03榮:喻尊貴。辱:喻卑賤。足:充足。朴:質朴。《說文解字》曰:「朴,樸素也。」

河上公曰:「榮以喻尊貴,辱以喻污濁,人能自知己之有榮貴,當復守之以污濁,如是則天下歸之,如水流入深谷也。」

奚侗曰:「榮、辱謂貴、賤。賤者卑下,故以谷喻。朴者,質朴,對榮華言。『歸朴』與『守辱』相應。」

04散:分散。器:物。官長:百官之長。即河上公曰「聖人升用則為百官之元長也」。奚侗曰:「官長,群有司。」

05制:同「治」。割:割裂,傷害。

奚侗曰:「大制,謂宰制萬物,對上『官長』言。割,謂裁割。不割,猶雲『不器』。器,必以裁割而成也。」按河上公本、王弼本作「故大制不割」,傅奕本無「故」字。

H. 道德經里的玄牝之門是什麼谷,神,不死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穀神不死:「谷」.形容虛空,山谷是空曠的,這是指「道」而言.這里的「神」不是神靈之神.不死的穀神,即永恆永存的「道」.「穀神」是生養之神.
玄牝:玄是幽深的意思.「牝」也是指溪谷.「丘陵為牡,溪谷為牝.」「牝」指一切動物的雌性生殖器官.「玄牝」象徵深遠微妙、視之不見的生產萬物的生殖器官.
這里在說明「道」的本體和作用.道體是虛無,道用是創生.正因為道體虛無,才能永存不死,而他的作用才能無窮無盡.如果是有生命的,就必定會死亡.如果是實體就必定有時而盡了.
這是一篇「修道」而「養生」的經文.養生,用內功,而「守一」,用你的深層面的能量、信息去打通天人合一的道路.「修道」,忘卻形骸,進入無涯天際,而至「天人合一」

熱點內容
溫江法院法官 發布:2025-05-10 10:31:55 瀏覽:687
微信罵人立法 發布:2025-05-10 10:17:37 瀏覽:180
四川省名木古樹保護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10 10:16:53 瀏覽:974
出借證書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0 10:15:57 瀏覽:762
2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 發布:2025-05-10 09:34:35 瀏覽:269
新婚姻法婚後繼承的財產如何分配 發布:2025-05-10 09:34:29 瀏覽:187
笑刑刑法美女 發布:2025-05-10 09:28:06 瀏覽:566
民法為准 發布:2025-05-10 09:23:04 瀏覽:345
聘請法律顧問為公司 發布:2025-05-10 09:10:54 瀏覽:789
多動症學生傷害事故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0 09:09:22 瀏覽: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