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歷法學
1. 怎麼學習古代的天文歷法以及陰陽五行
我讀過一本書很好,可能是中國天文學史。第三卷,對中國歷法解釋的很詳細,歷法與天文聯系很緊密,另外與中國的很多陰陽,五行觀念聯系也很多。不看專業書籍很難一句話說清。
2.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和歷法是什麼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幾千年來積累了大量寶貴的天文資料,這引起了各國天文學家的注意。
《春秋》中關於哈雷彗星的描述
中國在傳說中的帝堯(約公元前24世紀)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專職的天文官司,從事觀象授時。那時一年分為366天,分為四季,用閏月來調整月份和季節。這些都是中國歷法(陰、陽歷)的基本內容。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國天文學已經處於從一般觀察到數量化觀察的過渡階段。記錄這一段歷史的《春秋》和《左傳》,都載有豐富的天文資料。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242年中,記錄了37次日衰,現已證明其中有32次是可靠的,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象記錄。當時還有天琴座流星的最早記載,也有世界上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
隨著觀測資料的積累,戰國時期已有天文學的專門著作,齊國的甘公(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魏國的石申著有《天文》八卷。
和春秋時期天文學相聯系的是歷法,到春秋後期,採用的歷法是一年為365日,19年7閏,這種歷法叫古四分歷。古四分歷比真正的年長度每年多11分鍾。歐洲古羅馬人在公元前43年,即比中國晚500年的時候才知道採用古四分歷。由於農業生產的需要,在春秋戰國時期,還逐步形成了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平均15天設置一個節氣,這是中國古代的獨特創造。它告訴人們太陽移到黃道上二十四個具有季節意義的位置的日期,幾千年來對中國農牧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3. 天文歷法怎樣學
《時間與歷法》
按你所說,主要就是農歷!農歷是公歷(陽歷)和陰專歷的結合體!屬
按公歷只能確定 二十四節氣 中的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四個節氣的具體日期,其他節氣的日期都是變動的! 春分(3.21) 夏至(6.22) 秋分(9.23) 冬至(12.22)
4. 有人學過天文與歷法嗎
有關,最顯著的例子,比如我們日常生活中已經習以為常的十二進制有考慮過怎麼回來的么?答案是木星的公答轉周期,一年運行30°,十二年一周由此而來。十二進制不論在西方、阿拉伯、印度還是我們習慣的中華文明中都有運用,且產生具有相當的獨立性(比如周代推太歲歷的時候,和西域的交流還沒有開啟),可見木星對於歷法有多重要的影響。還有一個類似的例子是土星,二十八進制在中國和印度的歷法中都有運用。相信樓主也猜到了,是因為土星的公轉周期,特別是印度立法想了個法湊出29進制,為的是更好地契合土星的公轉周期29.5年。金星也有歷法,瑪雅文明就有非常獨特的金星歷,以584天為周期,盡管金星非常亮,但是運動起來沒有木星土星這樣有規律,所運用的就比較少(稍有經驗的愛好者,都直接推算出若干年前/後木星土星何在,但是金星不行,計算就繁瑣得多)。另外兩顆在我淺薄的認識里似乎沒有直接與之相關的歷法,水星想看到都很不容易,除非愛好者挑選大距前後在天氣大好的情況下刻意守候。自然,不容易看見就沒有人會意志為基礎編訂歷法。火星少許好些,不過運動規律性和金星一樣復雜,但亮度差了很多,所以也沒吸引足夠的關注。
5. 分別列舉兩漢、宋元時期的天文歷法成就(至少兩項)
兩漢 (2)兩漢時復期:
①漢武帝時制,天文學家制訂出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歷」,開始以正月為歲首。
②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
③東漢時,張衡從日、月、地球所處的不同位置,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④張衡發明製作的地動儀,可以遙測千里意外地震發生的方向,比歐洲早1700多年。
6. 古巴比倫的天文歷法和數學領域是什麼
古巴比倫時代的科學以數學和天文最為發達,計數法採用十進位和六十進位法。六十進內位法應用於計算容周天的度數和計時,至今為全世界所沿襲。在代數領域,古巴比倫人可解含有三個未知數的方程式。在天文學方面,則已知如何區別恆星與行星,還將已知的星體命名。當時的歷法為太陰歷,將一年分為12個月,一晝夜分為12時,一年分為354日。為適應地球公轉的差數,已經知道設置閏月。古巴比倫人在天象觀測方面的長期積累,使後來的新巴比倫人能預測日月蝕和行星會沖現象,並進一步推算出一年是365天6時15分41秒,比近代的計算只多了26分55秒
7. 我國介紹歐洲天文歷法的專著
《崇禎歷書》是一部中國比較全面的介紹歐洲天文學知識的著作,由徐光啟、李之藻、李天經、湯若望等人編譯,從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到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歷時5年。
《崇禎歷書》又名《西洋新法歷書》、《新法歷書》、《西洋新法算書》。一百三十七卷(有的版本為一百二十卷或一百二十六卷)。明徐光啟主編。徐光啟去世後由李天經(1579-1659)完成。在編撰過程中先後吸收了西方耶穌會傳教士鄧玉函(瑞士人)、龍華民(義大利人)、湯若望(德國人)、羅雅谷(葡萄牙人)參加了工作。
書中大量引進了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明確引入了「地球」的概念,在計算方法上,介紹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學,在坐標系方面介紹了黃道坐標系。在《明史·歷志》中記錄了發生過的8次中西天文學的較量,包括日食、月食、木星、水星、火星的運動,最後崇禎帝「已深知西法之密」,並在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下定頒布新歷的決心,但頒行《崇禎歷書》的命令還沒有實施,明朝就已滅亡。
直到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早期湯若望對《崇禎歷書》進行了刪改、壓縮,更名為《西洋新法歷書》,並進呈清政府後,才被採用,並改名《時憲歷》,正式頒行。
(7)天文歷法學擴展閱讀:
一部湮沒三百年的歷書
崇禎二年,欽天監測量日食再次失誤,而同時徐光啟依靠傳教士的幫助,運用西法測量卻相當精確,符合天象。當崇禎皇帝責怪欽天監時,欽天監官員據實說,《大統歷》承《授時歷》已久,他們只是在開國二百六十年後遵守舊法而已,若因循守舊下去,以後不能無差。禮部就此再奏請開局改歷,才得批准。至此開始,徐光啟以六十八歲的高齡被朝廷委任為管理部事的禮部左侍郎,開創了劃時代的偉業——纂修《崇禎歷書》。
《崇禎歷書》完成後,明末朝廷已陷入動盪之中,新歷法還未及頒行,幾個月後李自成即攻入北京,推行新法之事功敗垂成,終明之世未得實施。清軍入關一年多之後,湯若望就將他改編過的《崇禎歷書》改名為《西洋新法歷書》呈報清廷。
由於入清後《崇禎歷書》被多次挖板或重刻,加上湯若望的刪改,因此版次較亂,卷數不一,幾乎沒有一個圖書館藏有完整的《崇禎歷書》;經湯若望刪改成書的《西洋新法歷書》雖易稱《西洋新法算書》鈔入《四庫全書》,卻並非《崇禎歷書》的原貌;這些都使得展現明朝《崇禎歷書》原貌顯得彌足珍貴。
8. 天文歷法教學跟其他相比有什麼特點
天文歷法方面的教學主要局限於太史局。雖然局中設歷生、天文生內、漏刻生等,也有保章正容(歷博士)、靈台郎(天文博士)等教授者,但不像上述兩種學校那樣有嚴密的教學和管理制度,只是一個特殊的專業教育機構。一般來說,局中各色學生跟博士學習古代和外來的天文歷書及數學著作,晝夜在靈台(即相當於朝廷最權威的天文台)「伺候天文氣色」,佐助有關的科研人員進行試驗觀察、記錄天文現象、製作歷書等等。其名曰官學,實際上卻更多地帶有私學的特點。特別是這類教育的師生比例懸殊過大,700多學生學習如此實踐性強的專業卻只有幾個博士指導。基本上是採取博士講大課和學生自學體驗相結合的方法。天文歷法教育較之前兩學雖不很典型,但學生所學和國家所需基本對口,學生在邊干邊學中提高自己,到了一定年限即可「轉正」,成為國家掌管天文歷法的官員和職工。
9. 兩漢 宋元時期的天文歷法學成就各兩例
兩漢時期:1、漢武帝時期頒布《太初歷》;2、東漢張衡制定「渾天儀」,用以觀測星象.2、宋元時期:1、北宋沈括制定《十二氣歷》;2、元朝郭守敬制定《授時歷》.與現行公歷精確度相仿.
10. (12分)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在中國古代,天文和歷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視,天文學家和君主
(12分)
(1)多種天文觀測儀器製造與改進;豐富的天象觀測記錄;不斷完善回的歷法;答中央政府支持、組織, 設置專門機構。(6分) (2)將天象變化與現實政治相聯系,天人感應思想;注重實用性,理論探討不足。(6分)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