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輕諾
❶ 老子的《道德經》的10大名句分別是
1.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六章》,原文表達了輕率與急躁可能導致失去根基與主動權的深刻道理。
2.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二章》,意味著當人民不再畏懼權威時,真正的威力才會顯現。
3. 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出自《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的這句話指出,輕易給出的承諾往往難以守信,事情看起來越容易,實際上遇到的困難可能越大。
4.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五十八章》,描述了政治寬厚時期人民的純朴和政治猜疑時期人民的反常狀態。
5.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二章》的這句話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辯證法,彎曲可能成為直的,低窪可能變為充滿,破舊可能生新,少可能轉化為多,多可能造成迷惑。
6.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貴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九章》,告誡人們財富無法永久守護,富貴後的驕傲會招致災禍,而功成身退才是順應自然法則的智慧之舉。
7. 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出自《道德經·第二章》的這句話表達了成功之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才不會喪失。
8.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提醒人們在做事情快要成功時更要小心,如同開始時一樣謹慎,才能避免失敗。
9.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出自《道德經·第八章》的這句話比喻最高尚的品德就如同水一樣,能夠利益萬物而不與之爭斗,甚至願意處於人們不願接受的低位。
10.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六十八章》,描述了真正懂得武事的人不輕易動武,擅長戰斗的人不輕易發怒,善於取勝的人不與敵人正面沖突,善於用人的人願意居於他人之下。
❷ 輕諾必寡信《老子》的意思
「輕諾必寡信」的意思是說輕易許下的諾言必然缺乏信用。
「輕諾必寡信」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譯文為:「那些輕易發出諾言的,必定很少能夠兌現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因此,聖人總是把事情設想的困難些,所以最終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難事。」
這句話教育我們不要輕易許諾,只要許了諾就要認真踐行,不要失去了信義,不要輕視我們所遇到的事情或者對手,否則我們肯定會在做這件事的過程缺乏後勁和必要的准備而失敗。
(2)道德經輕諾擴展閱讀:
相關史實:
1、魏文侯守信
《資治通鑒》里曾有這樣一則故事,說的是魏文侯與群臣飲酒,奏樂,而天雨,魏文侯卻下令前往山野,群臣不解。魏文侯說,我與虞人約好了今天去打獵,雖然這里很快樂,怎麼可以無視一個約會呢。
2、尾生抱柱守信
《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
意思是說:尾生與女子約定在橋梁相會,久候女子不到,水漲,乃抱橋柱而死。一般用以比喻堅守信約。
❸ 古人老子說了一句什麼名言意思是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輕易許諾的人往往難以獲得他人的信任,把事情想得過於簡單往往會導致更多的困難。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的「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這句話,強調了做人要誠信,承諾一旦做出就必須履行。這一智慧至今仍被廣泛引用,提醒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要言行一致,不可輕率地做出無法實現的承諾。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哲學經典,被譽為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源泉。這部著作的形成,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它不僅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對後世的倫理道德、政治哲學、自然科學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現代社會,「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的理念被進一步引申,強調了信用的重要性。一個國家或個體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將難以維持穩定和發展。同時,這句話也提醒人們,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真誠和誠實,因為這是建立人際關系和社會信任的基礎。
綜上所述,老子的這句名言不僅是一條關於誠信的道德准則,也是一條指導人們如何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和社會問題的實用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