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為人處世
1. 道德經里關於為人處世的部分三觀正嗎,如何讀懂第七十二章
《道德經》是我國古代的一部文學著作,也是契迄今為止在國外被翻譯成諸多文字最多的一本書。《道德經》是我國古代名人老子所作,在這本書中包含了道德,文化,修養,宗教,哲學,政治等等各方面的知識。可以說《道德經》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最為精彩的一筆。在這本書中全面系統地論述了為人之道,為臣之道,為君之道。從各個方面闡述了其精湛的道理,所以這本書在我國的文學史上佔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想要讀懂第72章,就要設身處地的把自己代入到文章當中。因為第72章講述的是君王的治國之道,所以,就要把自己當成是這個國家的人民百姓,或者把自己當成是這個國家的君主。讀這本書不能光看其表面意思,要往深了追究它更深層的含義。
2. 《道德經》這5句話處世箴言,充滿大智慧經典名言
《道德經》就是一本智慧書,上到萬物起源,下到為人處世,老子對這些問題的本源都想的非常通透。
《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悟的,結合生活,工作,經歷等等,去悟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裡做的不好,哪裡做的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
《道德經》這5句話處世箴言,充滿大智慧,值得細細品悟!
1.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
狂風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風雨無論多麼來勢洶洶,最終都是會停下來的。
當你遭遇人生中的不順利、不如意,甚至慘重的打擊時,請千萬相信時間能夠稀釋這一切,挫敗和低谷終將過去。
風雨後的天空更加美麗,彩虹也會出現。所以說,生活中出現的狂風暴雨,也許就是光明的前奏。
2.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道德經》
大丈夫持守質朴淳厚的大道,不行虛華無用的禮儀;行為忠厚朴實,摒棄浮華淺薄。
「不居其薄」是要求我們信義為上,厚道做人。
「不居其華」是要求我們莫虛榮浮誇,篤實立世。
做到這兩點,便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成為有德之人。
3.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道德經》
謹慎行事,小心處事,從一而終,就不會有失敗一說。
「慎終如始」聽起來有多簡單,做起來就有多難。如何才能在數年工作的苦乏之後,仍像一個實習生一樣富有干勁與熱情?
如何在荒廢學習多年之後,依然像個青少年一樣對知識常懷探索的激情?
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但仍希望諸君嘗試並堅持,做一個慎終如始的人。
4.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道德經》
禍與福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禍中有福,福中有禍,兩者相倚相伏,並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遇到福事的時候仍要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不能一味地沉迷於其中,將福事變成禍事。
同樣的,情場失利、職場失意,也不必一味消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5.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道德經》
難事都是從容易做起,大事都是從細小開始的。
把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偉大來自於平凡,往往一個企業每天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重復著所謂平凡的小事。
得進一寸則進一寸,得進一尺便進一尺,不斷積累,飛躍必來,突破隨之,大事終成。
註:圖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3. 為何老子要以嗇當作行為法則來教人治人事天,為人處世

我們要明白「嗇」的妙用。
從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方面來說,「嗇」就是要愛護自然資源,節制開采、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生態,遠離戰爭,才能使人類社會得以持續發展。那種任意掠奪自然資源,盡情榨取自然資源,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是倒行逆施、背道而馳的。
從治理國家的角度來說,「嗇」就是要珍惜資源,勵行節約,積蓄力量,國家才能有可持續的發展的空間。「嗇」就是要早作準備,長遠謀劃,在災禍到來之前未雨綢繆,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只有充分積蓄國力才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列入強國之林,不受外敵侵辱。「嗇」還含有農事的收獲、儲藏之意,古人稱農夫為「嗇夫」,手中有糧,心裡不慌,歷來治國者無不重視農業,強調廣積糧。
從養生的角度來說,「嗇」就是要遵循天理,存心養性,節省精神,減少慾望,厚藏根基,培植力量。就是要心地純一,真誠不妄,注重積德,有了渾厚之德,則心無不寧,身不無健。常言道,無德不養道,德高壽自高,一個人德性高了,壽限就自然也就高了。
從道德傳家的角度來說,「嗇」就是要勤儉持家,節省度日,享受簡單,把「嗇」當作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