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設事例
Ⅰ 有關依法治國重要意義的具體事例
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健全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促進市場經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和有力保障。社會主義法治作為社會主義民主的表現形式已當然地包含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之中,並且社會主義與社會主義法治在作用上是相輔相承的。
第二,依法治國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和推進器。
第三,依法治國是現代文明的標志和里程碑。
第四,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和必然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決定它必須是法治經濟。市場主體的活動,市場秩序的維系,國家對市場的宏觀調控,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鞏固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的有效運作,市場對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的發揮,都需要法律的規范、引導、制約和保障。從西方國家的經驗看,規范競爭行為的主要手段是法律手段而非行政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建立良好的法制首先是一種經濟行為,它為市場經濟的運行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規則,從而使市場行為得以在健康有序的基礎上進行。所以,法制建設應當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Ⅱ 請結合生活中的事例,論述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意義(大學生安全教育課考題)
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最重要的人力資源,他們能否成長,成材,直接關繫到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成敗,在這個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是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
1、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是高等院校培養高級復合型人才的需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僅僅靠具有某一方面知識的專業人才已無法解決,而是大量需要具有綜合性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法學作為一門重要的社會科學,它日益受到高等院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重視。
對大學生加強法制教育,一方面是因為法律已滲透到社會生活、人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已把法律素質作為一項重要指標來要求自己。所以,對大學生加強法制教育是高等院校培養高級復合型人才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
2、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完善的需要
市場交易行為需要法律予以規范。合同已成為市場交易中最重要的形式。合同締結過程中當事人雙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合同的訂立步驟,合同的主要條款,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及違約責任等問題,都需要法律予以明確規范。
還有,市場交易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例如平等自願,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公平競爭等原則,也必須有相應的法律規范予以具體化,使其在實踐中更具操作性。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市場經濟運行的每個環節都與法律息息相關,而高等院校培養的大學生將來必定要進入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從事市場交易活動。所以,對大學生加強法制教育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
3、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是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
十七大指出:「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民主的法治思想不可能自發地在人的頭腦中產生,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改變人們的傳統思想觀念,樹立現代的民主法治觀念。
所以對大學生進行法治思想教育是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
重視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原因:
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必須樹立法治意識和法治理念,在法治意識和法治理念指導下去實施法治,而樹立法治意識必須進行法治教育。大學生是社會成員的一部分,他們自身法治意識的程度體現著整個社會的法治意識水平。
大學生是社會成員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他們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蘊和知識素養,在社會生活中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他們的法治意識程度以其特有的作用影響著社會的法治意識水平。
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他們在未來的國家生活中將發揮主導作用,其自身的法治意識水平對未來中國法治建設的程度有決定作用。因而,必須高度重視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在提高大學生法治意識中的作用。
Ⅲ 中國古代依法治國的典型事例
1、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申不害提出,韓非加以發展的「術治」
術治的中心思想是「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韓非子·定法》)。他們認為「法」是公開的,「術」則是藏在君主心中、暗自運用的,君主掌握這種統治術,就可使「群臣守職,百官有常」,鞏固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這是保證「法」的實施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3、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策略,所以治國是無為而治的第一應用。為了貫徹無為而治的方針 ,各級政府官員既要拋棄各種政績主義和形式主義,也要拋棄「為人民謀幸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
寬刑簡政、輕徭薄賦、與民休戚,盡量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務工作即可;同時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屬,讓下屬去完成各項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識人用人的工作。
(3)法治建設事例擴展閱讀:
早在公元前七世紀左右,管仲為齊國相,提出了「以法治國」的主張,他說:「威不兩錯,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法治的信心。他憑借「以法治國」的治國方略,使齊國大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管仲不僅強調「以法治國」,同時也注意建設道德體系,使法治與道德教化相結合。他以「禮義廉恥」為最基本的道德規范體系,並且上升到關系國家存亡的地位,他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從管仲起,到韓非綜合法家思想提出「法、術、勢」相結合的理論,歷時已數百年。在這期間,法家的思想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成為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法理學。
網路-商鞅變法
網路-無為而治
網路-術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