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黨的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黨的領導

發布時間: 2021-01-12 00:27:21

Ⅰ 義衣堅持黨的領導,()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 50

Ⅱ 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回。

所謂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答是在黨的領導下根據中國的國情實行的社會主義,它既不同於傳統的社會主義,又不同於資本主義,它應具有五個基本特徵:

1. 以民為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 市場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運行基礎。

3.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

4. 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

5. 民主政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障。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黨的領導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亦稱「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即指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行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偉大革命實踐開辟的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即指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中國特色。

Ⅲ 為什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旗幟決定方向,道路決定命運。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依內靠堅強的政容治保障,始終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正確方向。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執政興國是黨必須履行的重大職責,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從安國興邦的出發點看,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堅持黨的領導,是為了黨和人民事業更好發展,堅持依法治國,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必然選擇,通過法定程序使黨的主張成為國家意志、形成法律,通過法律保障黨的政策有效實施,確保黨的領導核心作用。
「治國者,圓不失規,方不失矩,本不失末,為政不失其道,萬事可成,其功可保。」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才能在法治軌道上不斷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開創依法治國、依法治省新境界

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理念是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內在要求的一系列觀念、信念、理想和價值的集合體,是指導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主題演講比賽調整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方針和原則。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必須從中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出發,立足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發展的時代要求,以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為指導,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規律,系統地反映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方向的核心觀念、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國家與法的理論同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實踐經驗的總結。其內容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
1、依法治國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要求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不斷提高法律素養,切實增強法制觀念,堅持嚴格執法,模範遵守法律,自覺接受監督,時時處處注意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依法治國的基本內涵:
①人民民主。這是依法治國的基礎。
②法制完備。這是依法治國的重要標志。
③樹立憲法法律權威。這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
④權力制約。這是依法治國的關鍵。
2、執法為民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徵。執法為民的內涵:以人為本;保障人權;文明執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實現好、維護好、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宣傳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各項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執法為民,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3、公平正義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其內涵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公平正義的首要內涵;合法合理,這是公平正義的內在品質;程序正當是實現公平正義的方式和載體;及時高效是衡量公平正義的重要尺度。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是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首要目標。要求政法幹警必須秉公執法、維護公益、摒棄邪惡、弘揚正氣、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堅持合法合理原則、平等對待原則、及時高效原則、程序公正原則,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4、服務大局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把握大局,圍繞大局,立足本職。要求各級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大局開展工作,立足本職,全面正確履行職責,致力於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努力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
5、黨的領導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包括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要自覺地把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統一起來,把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嚴格執法統一起來,把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與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統一起來,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

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是什麼(思修)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堅持黨的領導,二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三是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

只有牢牢把握住這三個方面,才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制度屬性和前進方向,才能立足中國實際建設好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黨的領導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內涵

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共產黨「行動指南「、共青團「核心價值「、「實體經濟」基礎指導和「無產階級「執政的人民民主社會主義國家。科學發展、文化經濟、持續發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成的核心體系。

2、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要由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組成。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以12個詞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是中國人民的首創精神,是一切發展的根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發展不可脫離的核心體系,共同生存發展的准則。

Ⅵ 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主義法治理論的關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專優屬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已經為中國法治理論建設的基礎性、根本性問題定下了總基調: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Ⅶ 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黨和法治的關系始終是我國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這一問題處理得好,則法治興;處理得不好,則法治衰。堅持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第一位的要求,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

正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們經過長期理論和實踐探索,總結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才在中國這樣一個有十幾億人口的多民族大國形成了依靠法治治國理政的政治共識和行動自覺。

依法治國和依法執政的提出,既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從領導人民奪取政權到領導人民執掌政權的歷史選擇,也集中反映了從封閉條件下實行計劃經濟到在改革開放條件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代要求,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解決了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和基本方式問題,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歷史事實充分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法治才能治理中國,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

我國法治的社會主義性質,最鮮明地體現在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之中,它既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根基,也確認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集中反映了黨的主張、人民意願和國家意志的高度統一。

(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黨的領導擴展閱讀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正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中國必須搞法治、必須搞社會主義法治、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三個最重大的法治命題,統一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從根本上明確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性質、方向、目標和路徑,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取得了西方國家數百年才可能取得的法治建設重大成就。

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Ⅷ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A.人民民主專政

人民當家作主。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首要戰略任務,科學闡明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內在關系。

鮮明揭示了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本質屬性,科學回答了當代中國發展什麼樣的民主政治、怎樣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等重大問題,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根本遵循。

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統一於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偉大實踐。

(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黨的領導擴展閱讀: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

1、堅持三者有機統一,是我國政治制度區別於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制度的本質特徵,集中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

在長期實踐中,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建立起了適合我國國情、植根於我國土壤的政治制度。

2、堅持三者有機統一,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證國家政治生活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的關鍵。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緊緊圍繞基本方針繼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才能保證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正確方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是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有三個方面:

1、堅持黨的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全會公報著重做了闡述和強調。公報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2、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

3、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

(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黨的領導擴展閱讀:

1、我們的法治道路要紮根自己的傳統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漢唐時期就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典,中華法系在世界幾大法系中獨樹一幟。

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禮樂刑政、綜合為治,法不阿貴、刑無等級等法治思想影響深遠。今天搞法治建設,應根植中國土壤,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不能拋卻,也無法拋卻歷史傳統、割斷文化血脈。

2、我們的法治道路要立足自己的國情

兩千多年前,商鞅就說過,「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國情復雜,又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治建設決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特別是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我們已經走出了一條自己的法治道路,取得法治建設的巨大成就,必須立足這個基礎去不斷發展完善。

3、我們的法治道路要解決自己的問題

治病要對症下葯,射箭要有的放矢,法治建設也要著眼於解決問題,實現更好更優的國家治理。作為一個正在快速走向現代化的超大型國家,中國發展面臨的問題的規模、復雜程度,是很多國家不曾遇到過的。

從經濟社會發展看,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問題,解決損害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的問題,都對法治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從法治建設本身看,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別人的經驗固然可以參考,但說到底,針對自己病症的葯方才最有效,走自己的法治道路才最管用。

「治國憑圭臬,安邦靠准繩。」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嘹亮號角,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前進,我們就一定能夠鑄就法治中國新的豐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熱點內容
法學院柯以 發布:2025-08-16 03:42:16 瀏覽:945
法官自查報告 發布:2025-08-16 03:40:24 瀏覽:486
元陽法院 發布:2025-08-16 03:36:25 瀏覽:152
司法部杜偉 發布:2025-08-16 03:29:44 瀏覽:449
職工法律援助中心工作制度 發布:2025-08-16 03:04:35 瀏覽:888
勞動法職工獎懲 發布:2025-08-16 02:49:38 瀏覽:285
道德經門事件 發布:2025-08-16 02:43:25 瀏覽:737
強力金融法學 發布:2025-08-16 02:34:22 瀏覽:852
導火新聞線行政法知識 發布:2025-08-16 02:28:41 瀏覽:346
中國政法大學案例研習經濟法 發布:2025-08-16 02:14:36 瀏覽: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