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知識即道德

知識即道德

發布時間: 2025-07-08 04:40:37

㈠ 知識即道德,知之失為蔽

       戴東原曰,人之情慾之發,有一定的界限,過此界限,即妨害別人。因己之欲,推而及人之欲,是之謂強恕。若只知己之有欲,不知人之有欲,因縱欲以害人,是之謂私,欲之失也。。所謂,不和,則其欲皆仁也,皆禮義也;不偏,則其情必和易而平恕;不蔽,則其知乃所謂聰明聖智也。

        凡人行一事,有當於禮義,其心氣必暢然自得;悖於禮義,其心氣必沮喪自失。然知之知其對象,如光之照物。光有所蔽,則不能全照;知有所蔽,則其知物,亦必有差謬。所謂知識即道德,若知有所蔽,他眼中心中的道德也僅僅是他知識能力范疇內所能理解的道德罷了。

        比如,一個人自小就被母親包辦家務慣了,即便他長大了,他可能也會認為母親做家務是應該的。他可能會覺得母親辛苦,應該報答母親,但他往往不會想著動手去做一做家務。因為這家務儼然已經成為他母親的了,他不會做家務,又怎麼能做家務呢?可他卻沒想到,自己成人了,就應該承擔自己的家務。即使你的母親依舊健碩,但你也應當承擔你的責任。相反,如果另一個家庭,孩子一直幫父母做家務。天長日久,他就會覺得做家務是他應該做的。如果這樣的兩個人相遇在一起,他們談的禮義會一樣嗎?如果不能彼此接納、包容,那兩個人必定是矛盾重重吧。第一種人認為,我有人幫我做家務,我為什麼要做家務呢?而且,我也回饋母親了,我們自得其樂,有何不可?第二種人則認為,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做,麻煩老人總是讓人過意不去的,長此以往會造成心理負擔,不如自己承擔自己的家務。如果這兩種人組織一個家庭,靠父母,第一種人自得其樂,第二種人心理負擔重;如果自己兩個人獨立門戶口,完全靠自己,第二種人肯定是如魚得水,但第一種人就不樂意了。他會覺得這樣太累,要麼家務都甩給對方做,可長此以往,對方肯定有意見;要麼學著做家務,如果態度轉變,他心中的禮義趨向於對方的禮義,那倒會慢慢達到和諧的。可如果他一直秉持自己固有的禮義,那他肯定會覺得委屈,不自在。

        所以說,在現代社會,雖然社會也會有一些約定俗成的道德規范。但很多時候,大家都有各自的禮義標准。很多時候,往往只是靠自己的良知罷了。如果不是做得太過了,自私自利的人往往不會受到社會譴責或道德約束。道德高尚的人恪守本分,推己及人;自私自利的人,心中只有小家,沒有大家。往往就會造成不公正,不和諧,但卻沒有人能夠從中平衡。因為只要沒有觸及道德底線,引起眾怒,大家都會在各自的范疇內找到自認為合適的解釋。因對方的自私自利而受傷的人,往往訴求無門。因為如果只是同事朋友關系的話,有些人可能覺得這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不值一提;而有些人可能站在受傷者一方,但覺得冤家宜解不宜結;而真正能打抱不平的人,現在已鮮而見之了。如果同為一家人的話,受傷人的訴求往往會被親人間的所謂親情化解。作為長輩,往往都會從家和萬事興的角度著想,以大人不計小人過的姿態原諒對方的自私自利;作為同輩,如果這種傷害不足以引起公憤,家人往往都會以和稀泥的態度對待的。現實社會中的家庭成員,往往是不會就家庭成員的涉及道德的不當行為做出指責的,而那種三觀很正的家庭,估計也只有電視劇里才會出現吧。

        所以說知識即道德,禮義在現代社會往往因人而異,知之失為蔽。

㈡ 知識和道德的關系

知識和道德是兩個相互關聯的概念,它們在人類社會和個人的發展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知識和道德的重要性:

1、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石:

知識是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道德則是人類行為的准則和規范,它維護了社會的正常秩序和和諧發展。沒有知識和道德,人類社會將無法進步和發展。

2、是個人成長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通過學習和掌握知識,人們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和能力,實現自我價值和成就。同時,道德規范和價值觀也塑造了人們的人格和品質,幫助人們成為有責任感、有擔當的人。

3、在社會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當今社會,知識和道德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注重知識和道德的建設,才能實現長治久安、繁榮發展。同時,知識和道德也是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基礎,有助於增進國家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友誼。

㈢ 知識與道德的辯證關系

中國古代哲學對道德與知識的關系辨析可分為兩類,其一是根本不相信道德的存在。典型的就是「楊朱哲學」。《孟子·盡心上》曾說它「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其一則是信仰道德的。孔子和莊子都屬此類。他們的本義雖有出入,但對生命本身都是持有道德觀的。其不同處在於,孔子將道德根源置於人的經驗領域(血緣和心理)中;而莊子則將之賦予超驗的「道」的地位。

對於不信仰道德一派,筆者不予討論。因為沒有討論的基礎。

對於孔子,顯然是持「道德高於知識」這一信念的。道德屬於人的精神領域,崇高的道德是排斥功利和實用價值的。而知識,作為人類種族維持生存和尋求發展的文化工具,它的目的恰是純粹的功利效益。因此,道德與知識產生矛盾具有必然性。

社會發展依靠知識的積累和增長,依靠「物」與「利」對人本能的刺激和獎勵。從某一角度來講,「惡」往往成為歷史進步的杠桿。這種進步也必然要以犧牲人類純潔的童年、美好的人性、道德感和對善的追求為代價。這就是歷史與道德、理性與人性、真與美的二律背反。

孔子解決此兩難處境時,是以保護道德,限制、否定知識來進行的。如在《論語》中我們可以見到,他反復闡釋的就是「道德高於知識」這一信念。

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

有徳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子路》)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知德者鮮矣。(《衛靈公》)

巧言亂德。(《衛靈公》)

這些記載都鮮明地表達出孔子對知識(「言」、「巧言」、「利口」)的道德批判和道德立法。他要求的是言行一致,且合於禮(道德規范)。雖然儒家(尤其是理學)能在理論體繫上統一道德與知識,但一落到實踐上,全然就走了模樣。掛道德之羊頭,賣私慾之狗肉。

道德的價值與功利、知識毫不相干。事實上,從功利、知識角度探尋道德,結果總是為「惡」披上道德的外衣,或者成為一種烏托邦。儒家將道德植根於人性心理(孟子謂「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和對經驗典範的追求模仿(孔子的「吾從周」),實際上就失掉了道德根源,為不道德、偽道德實踐大開方便之門。而且越有知識,就會偽裝的越隱蔽,危害也越大。

熱點內容
經濟法18秋在線 發布:2025-07-08 08:11:51 瀏覽:820
法治與綜治 發布:2025-07-08 08:05:14 瀏覽:621
刑法的預防功能 發布:2025-07-08 07:58:40 瀏覽:528
實行法規 發布:2025-07-08 07:55:40 瀏覽:988
庭審上法官 發布:2025-07-08 07:50:39 瀏覽:144
東莞勞動法咨詢電話號碼是多少 發布:2025-07-08 07:50:04 瀏覽:258
交通法規掉頭 發布:2025-07-08 07:48:24 瀏覽:983
廣泛宣傳法律知識 發布:2025-07-08 07:34:49 瀏覽:187
十七大法治 發布:2025-07-08 07:25:37 瀏覽:981
為什麼要把經濟法和行政法分開 發布:2025-07-08 07:21:20 瀏覽: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