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法治國家
Ⅰ 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什麼共同發揮作用
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什麼共同發揮作用?
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這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把握的一個基本原則,是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我們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把法治建設和德治建設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不斷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Ⅱ 法治和德治的區別和聯系
1. 概念差異:德治強調統治者以德行為先,自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通過道德教化來治理國家,重視對民眾的道德教化,倡導「為政以德」,以德為主,德刑並用。而法治是一種基於法律的社會治理策略,強調以法律為基礎,法律至上,法律是社會治理的最高准則。
2. 歷史淵源:德治起源於中國古代,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種治國理念,被視為封建統治者的正統思想。儒家思想由春秋時期的孔子創立,最初關注禮儀,後發展為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強調尊卑等級。法治則起源於先秦時期法家的政治哲學,強調法律在國家治理中的權威地位。
3. 與人治的關系:德治是人治的理想狀態,它要求政府官員不僅要有才能,還要有德行和人格魅力,以充分發揮人治的優勢。法治相對於人治更加穩定,它強調權力的制衡和法律的保護,確保所有人都在法律的框架內行事。
來源:網路(德治)、網路(法治)
轉載請註明出處
Ⅲ 如何看待中央提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法治與德治的關系,乃基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有效實施有賴於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
法治與德治如何結合?
一方面,要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就要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為全面依法治國創造良好人文環境。要在道德體系中體現法治要求,發揮道德對法治的滋養作用,努力使道德體系同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銜接、相協調、相促進。
另一方面,要把道德要求貫徹到法治建設中。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撐。法律法規要樹立鮮明道德導向,弘揚美德義行,立法、執法、司法都要體現社會主義道德要求,都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其中,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
同時,要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法律是底線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加強相關立法工作,明確對失德行為的懲戒措施。要依法加強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失德行為的整治。對突出的誠信缺失問題,既要抓緊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又要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懲戒機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對見利忘義、制假售假的違法行為,要加大執法力度,讓敗德違法者受到懲治、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