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的問號

道德的問號

發布時間: 2021-01-12 05:18:38

⑴ 28年前將女兒送人,如今重病想尋回,這是道德綁架嗎

這就是赤裸裸的道德綁架,如果女兒不回來看她那就是不忠不孝的無情之人,如果回來看她又讓自己的覺得委屈惡心,畢竟這么多年了她也沒找過自己,生病了快沒命了想起還有個女兒了,這人可真不要臉。

最後:

如今這么想見女兒那當初怎麼會狠心將她送走?如今的慈祥面目不過是演給自己和周圍的人看的罷了。

⑵ 中國人的抽象思維都體現在哪些方面

通過比較中國和西方的思維模式,我們不難發現,西方人比中國人更善於抽象思考,也就是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更發達。雖然事實如此,但是這也並不代表中國人缺乏抽象思維能力。所以我們今天就要追本溯源,探討我們腦中的抽象思維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除此以外,中國的哲學進程當中也是對抽象思維的不斷衍生和深化。到了宋朝,中國古達哲學研究已經進入了一個比較成熟的階段。雖然本質上還是唯心主義占據了更多人的意識,但是時間會證明一切。

其實抽象思維是一種對邏輯的推理和演繹,雖然這和直接記憶的思維方式存在很大差別,但是這種思考方式是未來很多人都會需要的。幾千年前,我們偉大的古聖先賢站在河邊思考人生的意義,思考生命的價值,那就是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啟蒙,從那以後我們開始用抽象的方式去看待這個世界,這樣可以看得更真。

⑶ 劉備的「備」什麼意思和他的字「玄德」什麼聯系

備還是很基礎的意思,准備預備的意思。玄德是指潛蓄而不著於外的德性。

很多人從老子《道德經》第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來解釋,是解釋不通的,這段話什麼意思?即生長養育萬物,生長萬物而不去佔有,為萬物提供幫助而不居功,滋養萬物而不主載,這叫做符合天道無私的人生最高美德。和備沒有聯系。

《書·舜典》:「玄德升聞,乃命以位。」 孔 傳:「玄謂幽潛,潛行道德。」《文選·劉琨<勸進表>》:「伏惟陛下,玄德通於神明,聖姿合於兩儀。」 李周翰 註:「玄德謂潛行道德也。」 明 梅鼎祚 《玉合記·宸游》:「陛下玄德格天,聖母徽儀應地。」

⑷ 道德經里的涉政言論和韓非子的帝皇之術那個更好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被人指指點點、說三道四,甚或動輒被拎出來喝罵,這樣的輿論習慣算是已經養成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1)教育關系著千家萬戶,其實踐表現又確有諸多糟糕之處;(2)廣泛的公眾是或曾是教育的體驗者,無論老幼普遍持有發言權;(3)輿論平台大眾化,且論說教育的輿論環境寬松。統籌因果,形象地看就是軟柿子好捏、都捏軟柿子。

鑒於民意沸騰,我們國家乃至於上升到最高決策層提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然而難於擺脫以升學為終極評價模式的價值導向——考試終歸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的事情,就註定了這確然是一個永遠的追求。那麼還有沒有一種途徑,能大幅度減少吹向教育的風言風語?我把突破的方向選取在上述的第二點原因上,以教育的理論創新,使得僅僅的感受者、體驗者在指斥經過這一理論引導、優化的教育實踐時,需要掂量掂量自己的認知儲備,從心裡泛起一個大大的問號,「我能罵得有道理嗎」?

教育不缺理論,然而當前既有的任何教育理論都可以舉出反證的實踐案例,根本原因在於教育這門學科的基點設置在對感受與經驗的總結上,後世的沉澱不過是不斷地以「經驗主義+基本邏輯」做堆砌與包裹;隨著西學東漸、科學知識的興起、覆蓋,即便是有了所謂的「大量」心理學實驗,於世代更替的芸芸眾生而言,仍不過是微乎其微的滄海一粟——教育理論歸根結底是「被代表」出來的經驗主義。近些年來,冒著公眾的質疑,教育家批量崛起,教育理論思想井噴而出,然而卻沒能經得起「錢學森的一問」,也沒能改觀教育被動挨罵的局面。嚴格來說,有些教育家應該表述為「教育翻譯家」或者「教育翻新家」,他們炮製出「概念的叢林」,奈何卻彌補不了教育理論核心不實、底子不硬的「根本」缺陷。於是乎,在個體觀感者與經驗主義的論戰僵持膠著中,許多教育人「忍辱負重」、繼續求索,繼續在沙灘上築塔,繼續給軟腳蟹加殼。

我以為,不缺理論的教育缺的是理論科學性的剛度——於教育,一切現有的知識都是影響人的介質,教育的科學性應該立足於受體怎樣受影響,必須解答人類是如何認知、該如何認知這一根本性問題。由此,教育要做哲學的探源,遺憾的是,哲學大家們雖然留下精彩的思辨、精巧的方法與精詳的巨制,但他們也沒能勘破這宇宙與人生。而且某些現代哲學家認為,直到今日的哲學理論,依舊只是在為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們做注腳而已。作者自問也不可能超越前人浸淫了兩千多年的學問,關鍵更在於,在現今流

⑸ 如何看待現在學生教育道德缺失的問題

感恩缺失與社會道德教育 感恩屬於道德范疇,它是人類很樸素、很基本的一種思想行為。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感恩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可是,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感恩卻在現代人的意識里淡化和缺失了。 感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一個人的起碼品德,一個人精神素養的體現。當然感恩並不是生而知之、與生俱來的,這就需要教育的引導和環境的影響。只有讓學生形成了一種感恩的心態、品質和責任,才能外顯為感恩的行動。有成功人士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顆感激之心。感恩教育,種下的是一顆愛的種子。只有讓學生對社會對環境及周圍的人心存感激,他才能幸福愉快,才能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難時得到更多的幫助,從而走出大寫的人生現在有不少學校忽視對學生的傳統道德教育,只重視文化知識和「升學教育」,使青少年成為「唯分數」論的踐行者,同時也成為感恩的缺失者。因此,筆者認為,感恩意識並非天生就有,而需要後天習得。家長要做出感恩的表率,學校也要對兒童加強感恩教育。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要讓他們懂得祖國和人民對他們的好處,懂得父母養育他們的辛勞,懂得大自然對他們的恩澤,懂得老師對他們的教育所付出的辛勞,這樣他們就會從心靈深處產生震撼,產生感恩之心。 感恩教育也和其他教育一樣,是一個系統的工程。社會、學校、家庭都有責任經常來抓。近幾年,中央電視台每年組織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評選活動,很有意義。特別是評出的一些知恩當報、尊老敬親的典型,使人深受教育感動。像我市醫專學生張曉,在4歲時父親去世,留下一個有病的母親和他兩人,他堅持克服困難,侍奉生活不能自理的母親,博得了好心人的同情和社會的幫助,本人也贏得了多項榮譽。我希望各級政府和各類組織都應樹立感恩典型,使感恩在社會上蔚然成風。同時社會和新聞媒體對一些忘恩負義的壞典型也要進行曝光和鞭笞。除了學校德育教育的缺失,父母不良言行的影響,現實社會中的腐敗現象、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因素也嚴重腐蝕了青少年的思想,導致青少年思想行為功利化現象明顯。 一份涉及青少年思想品德的調查顯示,有54%的青少年喜歡新奇刺激的生活;2.5%的被調查者表示只要給錢什麼事都願意干;當個人自由與社會規范發生沖突時,9.6%的被調查者選擇個人自由優先或說不清;30%的被調查者懼怕困難和挫折。「這種現象一方面反映青少年追求個體獨立意識、創新意識、權利意識。另一方面,說明部分青少年在獵奇心理的支配下,片面追求刺激、新奇;在功利主義思想影響下,是非善惡觀念模糊;在享樂主義思想影響下,追求高消費的生活 感恩具有重要的心理學意義。現在兒童感恩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忽視了對兒童的感恩教育。我國古代就非常重視對兒童的感恩教育。古代啟蒙教本《三字經》就有「為人子、方少時,尊師友、習禮儀」的關於感恩的說教。黃香九歲為父母溫席、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更讓我們感動。可是現在有些家長自身缺乏感恩意識,對別人要求多,而回報很少,父母缺乏感恩別人的意識,怎能叫孩子學會感恩呢?有些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從不教育孩子對人要有禮貌,對自己有好處要回報;有的孩子認為父母溺愛是應該的,不嬌慣反而顯得不正常。父母溺愛兒女的後果便是兒童長大後感恩缺失。有些家長對孩子過於刻薄或嚴厲,有些生活艱難的父母視孩子為負擔,孩子稍不隨父母的意,便對其非打即罵。有的父母對孩子期望值過高,管教過於嚴厲,致使孩子感受不到生活的樂趣。所有這些均不利於引導孩子對父母的感恩之心,相反,有的還會對父母心存怨恨。報刊上也曾報道過親生子女殺死父母的案例。 而又不願意付出艱辛的勞動,成為『啃老族』。」寧夏社科院的專家分析。「受人點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是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文化傳統的良好美德。我想,資助者並沒有想讓受助者感恩圖報,他們的要求可以說是很小,只不過是希望受助者能「打一個電話,寫一封信,或說一句感謝的話」,可以讓他們知道自己資助的人的近況如何,學習如何而已。 感恩不是形式,而是藏於內心的真誠情感,是否要表達出來,應當尊重當事人的意願。若僅僅因為聽不到被施恩者所謂的「感恩的話語」而隨意懷疑其人格缺失,那麼這些懷疑者的人格是否也該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呢? 感恩不同於報恩,感恩是內心情感。不會報恩,可以評說,不知感恩,卻是難以武斷的。劉老師在文章中說:「有沒有人想過被施恩者是什麼樣的想法?沒有深入了解過,就想當然地認為他們不會感恩,是否有點草率?」這話讓我感動!如果我能代表所有被施恩者發言:我們內心真切地想用腳踏實地、勤奮上進的一生來知恩謝恩,以感謝政府的關懷和社會的幫助讓貧寒的我們能健康地成長成才。可是,現實是:輿論直指窮學生的感恩缺失,讓我們不得不時刻表現出感恩的情感,時刻處在受惠於人的恐慌之中,這著實讓人覺著有些不舒服。若真如此,那麼這種教育也不禁讓人懷疑它的本質其實就是是「單邊教育」和「奴性教育」的結合。「單邊」具體表現為在教育學生和員工感恩時,卻忽略了對老闆和上司的教育。而感恩的不對等造成的人們心理利益上的對峙,也矮化了弱勢者的人格尊嚴,甚至讓他們始終處在受惠於人的恐慌之中,唯唯諾諾、小心翼翼地當起「感恩」的「奴隸」。 如果非要來個「某某教育」不可,筆者建議選擇「責任教育」:道德教育是好,但道德善變;素質教育也好,但素質太過寬泛;應試教育被詬病已久,至於感恩教育貌似仁義公 正實則暗藏不平。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人文的基本要求是平等,平等首先體現在受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對等關系。「責任教育」強調尊重和認同個體價值,重視獨立人格的培養,教育人們驕傲、自豪、慷慨地承擔起自己應負責的社會責任。例如社會熱心人資助貧困生,是出於社會良知和人的善良天性,積極承擔對家國天下的責任的同時也充分表達了對自我的認定和尊重。 「羊有跪乳知恩,鴨知返哺之意,何況人也!」既然感恩是人之天性,將之當作口號和形式,又作何解? 以上感言雖然誠懇,但難免有點情緒化。不痛不癢的嘮叨之後,心平氣和了,就客觀、唯物、辨證地來說說吧。教育部發言人說要培養學生的感恩思想,其實就是感恩教育最具體、最高層的表現。這些年,文化教育、道德教育、素質教育、應試教育都被「教育」過了,所以再找來「感恩教育」忽悠一下大家。一時間,從象牙塔到社會各界,「感恩」風起雲涌、聲勢浩大:學生感恩老師,下屬感恩領導,勞力感恩資本,貧窮感恩富貴……可惜,似乎沒有老師感恩學生,領導感恩下屬,資本感恩勞力,富貴感恩貧窮的事發生——中國特色感恩教育的邏輯難道就是要弱勢感恩強勢嗎? 願天下貧苦的人能苦盡甘來,願天下善良的人能幸福美滿。

麻煩採納,謝謝!

⑹ 在戰爭里講道德嗎

1、戰爭是破壞行為,戰爭的基本原則,是為了取勝不擇手段,因此戰爭本身沒有道德約專束屬,也不該有,既然是毀滅性的工作,你裝什麼聖母?
2、戰爭雖然不講道德,但人是講道德的,只不過這個道德准則因人而異,你不能接受的未必別人也不能;
3、正因為人是講道德的,所以一些不必要的殺戮最好還是不做,不為別的,就算為了你自己心安也是有意義的;
4、戰爭道德准則,例如海牙公約那種,是戰爭結束後用來秋後算賬的,如果你能取勝,就沒有人敢跟你算賬,前蘇聯在二戰中軍紀並不好,可誰敢在國際軍事法庭上審判他們?同理,如果德國勝了,奧斯維辛也不會被清算;
5、無論你的道德准則是什麼,都不能以失敗作為代價,這一條最重要!!!
因為如果戰敗,你所想要避免的東西,會千倍萬倍的作用在你自己的族人身上,你少殺1個人,自己同胞多死幾千人,這些多死的都是死在你自己手裡,這不是笑話,所以你自己看著辦。

⑺ QQ三國怎麼才能達到「小有公德的授業大師」

師徒稱號由復兩部分制組成:後面與徒弟個數有關,前面和和親密度有關
與徒弟個數的關系就是:
1到30個徒弟的時候為一般師父
31到60個徒弟的時候為授業大師
61個以上的話就是一代宗師了
前面親密關系是徒弟親密的總合,
1到30親密度為初出茅廬
31到60親密度為小有功德
61到?親密度為深受擁戴
至於裡面的問號問題,
比如說1到30個徒弟的時候,只要親密度到了61就會變成深受擁
戴的一般師父
至於一般師父這個等級之類還有沒有更高級的稱號沒測試出來
因為我的親密度到61後不久徒弟個數就達到31了
就到了授業大師的等級了
至於萬眾愛戴的一代宗師後面還有什麼更高級的稱號

⑻ 德國老人暈倒無人扶見死不救者面臨坐牢,中國法律該效仿么

「扶不扶」的問題也是中國社會廣泛熱議的問題,站在道德的角度來說,當然該扶,可是現在的社會也漸漸復雜起來了,有的人害怕這一扶,反而給自己攤上一堆的事,所以「扶不扶」真的不是一個規定就能了事的,特別是處在中國這個特殊的社會里。

德國出現一「沒扶」被判刑的案例,中國是否可以效仿呢?我覺得要效仿是可以,可是這規定能不能實施得起來,還真的得看民眾願不願意。中國民眾的某些思想根深蒂固以後難以更改,而且這種觀念還會一傳十、十傳百,久而久之就成為一個社會風氣,要知道風氣是難以根除的,只要有一個人沒有改正,那風氣就不會有好轉的一天。放在「扶不扶」的事情上也是同樣道理,只要有一個人「不扶」,就會有千千萬萬個人「不扶」,這難道要告這千千萬萬的人?這告得完嗎?

所以,有的法律規定看起來十分嚴苛,也十分奏效,但是這放在某一個情境下,它會被社會風氣給化解掉。比如說有一個老人摔倒,只要有一人不扶,就會有很多人都不扶,就算是最後站出來一個人扶助,那這個人又要告誰「不扶」?根本沒法告,也沒對象告,要告只能告這社會風氣去。

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場所和情境下,當「扶不扶」有限定對象的時候,那這個法規也才有對象可追究,比如德國這個事件就發生在銀行的大廳內,這四名顧客也是比較確定的對象,而且後果嚴重的時候,就可以對這些對象進行治罪。倘若是發生在中國某一條人來人往的馬路上,那這條法規的實際意義並不大,至多隻是靠法律的威嚴震懾人心罷了。

⑼ 孔子認為最起碼的道德規范是怎樣的

孔子與弟子談論孝悌的次數很多,學生們也深有體會,如有子所言: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第二章)(學生有若說:做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而喜好冒犯長輩和上級的,是很少的;不喜好冒犯長輩和上級,而喜好造反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致力於根本,樹立了根本,就有了做人之道。孝悌,是實行仁的根本啊!)有子是從社會政治關系的角度來談孝悌的,說明孝悌可以維護政治安定。這個問題,後來的《孝經》作了進一步發揮。在封建宗法制社會,一個人忠君事國受到君王封賞,可以同時封賞其父母爵祿,俗稱「光宗耀祖」;一個人若造反作亂,也會株連父母兄弟乃至「罪株五族」。講孝悌的人,就不會犯上作亂。據說,《孝經》是曾參所記錄整理的孔子講孝道的書,是否如此現在已無從考證,但可信是發揮孔子思想的儒家早期著作。漢朝開始提倡「以孝治天下」,把它作為一條政治原則,每位皇帝的謚號必加上一個「孝」字,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子路》第二十章記錄子貢向孔子提出問題「何如斯可謂之士」(怎樣才可以稱為士),孔子回答說:「宗族稱孝焉,鄉黨稱悌焉」(宗族的人稱贊他孝,鄉里的人稱贊他悌),把孝悌作為考察人的一個重要條件。根據孔子這一思想,漢朝實行由地方推舉「孝廉」由朝廷任為官員的制度。

曹操就是經「舉孝廉」進入政治舞台的。六朝和唐朝都有皇帝親自到太學講《孝經》,現在通行的宋本《十三經註疏》中的《孝經》,就署名唐玄宗李隆基註疏。俗謂「百善孝為先」,明清律例,「死刑三千,不孝為重」,不孝是所有罪刑中最重的,父母控告兒子忤逆,這官司不用審,抓來先打一頓板子。雖然把孝道和嚴厲的法律相結合,一套二十四史,仍有數不清的弒君弒父的亂倫事件,整個統治階級的歷史寫滿骯臟的記錄。財富、權勢和私慾,會激發人內心野蠻殘忍的生物本性,而泯滅道德思想。

整頓社會倫理秩序,建構和諧社會,要提倡「仁者愛人」(博愛),提倡「博施於民而濟眾」(為人民服務)。然而如果對自己關系最親密,生養己身的父母都不愛,能夠真心實意地去愛別人乃至博愛大眾嗎?(這里有問號)如果對自己的同胞兄弟不友愛、不關心和幫助,能夠真正無私地與同事、朋友友愛和團結互助嗎?(這里有問號)所以,孝悌是重要的、也是最起碼的道德規范。

熱點內容
高校司法類 發布:2025-05-09 10:20:38 瀏覽:704
交通法規知識競賽 發布:2025-05-09 10:20:37 瀏覽:316
國際經濟法上的匯票案例 發布:2025-05-09 10:13:07 瀏覽:919
新婚姻法讓已婚女人很糾結 發布:2025-05-09 10:10:13 瀏覽:106
國際金融法學 發布:2025-05-09 10:03:26 瀏覽:91
勞動合同法解除司法解釋 發布:2025-05-09 09:54:34 瀏覽:178
2016厚大鍾秀勇講民法 發布:2025-05-09 09:28:45 瀏覽:347
法治三大刊 發布:2025-05-09 09:23:17 瀏覽:866
原刑事訴訟法九十六 發布:2025-05-09 09:21:55 瀏覽:79
民法典規定約定 發布:2025-05-09 09:13:31 瀏覽: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