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誰提出來的

法治誰提出來的

發布時間: 2025-07-27 07:28:37

『壹』 「法治」概念最早由誰提出

法治最早應該源於夏商時期的理官。後形成法家學派。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內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容派, 《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其思想源頭可上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春秋、戰國亦稱之為刑名、刑名之學,經過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戰國末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其范圍涉及法律、經濟、行政、組織、管理的社會科學,涉及社會改革、法學、經濟學、金融、貨幣、國際貿易、行政管理、組織理論及運籌學等。
法家思想作為一種主要派系,他們提出了至今仍然影響深遠的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這就足以見得他們對法制的高度重視,以及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這些體現法制建設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為中央集權者穩定社會動盪的主要統治手段。當代中國法律的誕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法家思想對於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約束還是很強的,對現代法制的影響也很深遠。

『貳』 百家爭鳴時法治是誰提出的

韓非子,法家學派代表人物,同時法家學派的鼻祖

『叄』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出現的主張「法治」的思想家是誰這一思想出現的背景和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

商鞅畫像商鞅(約前年—前338年),漢族,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庄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氏,全名為衛鞅。因衛鞅本為衛國公族之後,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受到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其在秦執政二十餘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並使秦國長期凌駕於山東六國之上。但最後還是死於自己的法。
目錄[隱藏]

商鞅簡介
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試民
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商鞅兩次變法的主要內容
商鞅的歷史評價
商鞅廣場
變法結果

[編輯本段]商鞅簡介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後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後,魏惠王對公叔痤囑托不以為然,也就沒有照做了。公孫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欲收復秦之失地,便攜同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通過秦孝公寵臣景監,商鞅三見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種君主之策。只有霸道得到秦王的贊許,並成為秦國強盛的根基。前359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後升大良造。
公元前359年,正當商鞅輔佐秦孝公醞釀變法時,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禮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准備。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這時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變法日久,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前340年,率秦趙軍敗魏國公子昂將軍,魏割河西之地與秦,將人民遷居至大梁,此時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衛鞅因功封於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尤其是軍功爵制度,造成秦國貴族多怨。秦國公族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願收留。後來商鞅回到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兵討之,殺鞅於鄭國黽池,死後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於彤,滅商君之族。
[編輯本段]商鞅變法
商鞅從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規模地推行過兩次變法。商鞅第一次變法在公元前356年,而不是公元前359年,楊寬《戰國史》185頁有這樣一段說明:「《史記秦本紀》說:秦孝公三年『衛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孝公善之。甘龍、杜摯等弗然,相與爭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為左庶長。』據此,秦孝公三年已『用鞅法』,六年因『百姓便之』,提升衛鞅為左庶長。但是《史記商君列傳》說:孝公『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據此則下令變法,應在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衛鞅任左庶長之後。兩說相較,當以後說為是。《戰國策·秦策》一說:『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韓非子和氏篇》又說: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國以富強,八年而薨,商君車裂於秦。』王先謙《集解》認為『八』上脫『十』字,是對的。從秦孝公六年(即公元前356年)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以後,到二十四年孝公去世,首尾19年,以整年來計,正是18年。」據此,商鞅第一次變法應在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340年,衛鞅奉秦孝公命令攻打魏國,魏將公子昂原是衛鞅在魏國時的朋友,衛鞅就請公子昂和談,公子昂及友情毫不懷疑,結果衛鞅在會談後生擒魏將公子昂,趁機大破魏軍,迫使魏國交還過去奪走的西河地。魏惠王說:「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此大功,受封於商(今陝西商縣東南商洛鎮)15個邑,號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贏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昂,拒絕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舉兵抵抗,結果失敗戰亡,而後被下令車裂其屍。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一、廢井田,開阡陌(阡陌就是田間的大路)。秦國把這些寬闊的阡陌鏟平,也種上莊稼,還把以前作為劃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樹林、溝地等,也開墾起來。誰開墾荒地,就歸誰所有。土地可以買賣。
二、建立縣的組織,把市鎮和鄉村合並起來,組織成縣,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這樣,中央政權的權力更集中了。
三、遷都咸陽。為了便於向東發展,把國都從原來的櫟陽遷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陽(今陝西咸陽市東北)。
這樣大規模的改革,當然要引起激烈的斗爭。許多貴族、大臣都反對新法。有一次,秦國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頭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
結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都治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了字。這一來,一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
這樣過了十年,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周天子打發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封他為「方伯」(一方諸侯的首領),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土地,把國都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編輯本段]商鞅變法試民
商鞅是衛國人,姬姓,衛氏,名鞅,華夏族。他見衛國勢弱,就到魏國,求事於魏相國公叔痤,公叔痤見他是個賢才,推舉他為中庶子,一有大事,痤總要與商鞅一起謀劃,並總是成功,痤很器重他,欲引薦他做更大的官。只可惜痤不久得了重病,但痤還是告訴魏惠王「衛鞅雖然年輕,但他是當世奇才,他若做了相國,比我強十倍。你如果不用他,就把他殺了,以免後患。」。公叔痤又對商鞅說「我先公後私,如果魏王不用你,你趕快逃走,我已建議殺你」,商鞅想:既然魏王不聽痤的話用我,那他也不會聽他的話殺我的。他於是不走。果然,惠王認為商鞅沒什麼作為,這是公叔痤病重,在說糊塗話,因而,沒有用他,也沒有殺他。
商鞅聽說秦孝公四下招賢,於是來到秦國,求見秦孝公。孝公見商鞅高談闊論、泛泛而語、不著邊際,聽了一會兒就睡覺了,一連三次如此。商鞅沒有氣餒,最後以「伯術」為題展開話題,卻正中孝公下懷,兩人交談三日三夜,孝公不覺過癮。孝公大喜,封他為左庶長。於是,商鞅果斷頒布變法之道。他想測試一下民眾對變法的態度,更為了取信於民,以便新法能順利地貫徹、實施下去。
商鞅派人把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放在鬧市中,下令說:「誰能把木頭搬到北門去,就獎賞十金」,老百姓紛紛來看,但都抱懷疑的態度,無人去搬;商鞅把賞金加到五十金,大家更加猜疑:秦國可是從來沒有出這么重的獎賞的。有一人不信邪,心想:雖然沒有這么多的獎金,但總有一些吧。他扛起木頭,搬到北門,跟隨的觀眾很多。商鞅如數地兌現了獎金,大家這才相信:商鞅出令必行!
第二天,商鞅頒布新法,並使新法順利地實施了下去。秦國大治,其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都得到飛速發展。但是,由於新法侵害了王親貴族等統治階層的切身利益,同時,商鞅在執行變法中過於嚴酷,當孝公去世、惠文公即位時,商鞅最後落得個「五馬分屍」的悲慘結局,實為可歌可泣、可悲可嘆。
[編輯本段]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一、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大變革時期,商鞅變法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和歷史發展的潮流,是為變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商鞅變法得到了統治者的支持。
三、商鞅確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正確的變法指導思想,改革態度堅決,取信於民。
四、商鞅不顧個人安危,敢於同舊勢力堅決斗爭。
[編輯本段]商鞅兩次變法的主要內容
公元前356年第一次變法,主要有下列幾點:
1.頒布法律,制定什伍連坐制度,輕罪用重刑。將李悝《法經》頒布實行,增加了連坐法。就是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互相告發,同罪連坐,告發「奸人」的與斬敵同賞,不告發的腰斬。一家藏「奸」,什、伍同罪連坐。客舍收留無官府憑證的旅客住宿,主人與「奸人」同罪。
2.獎勵軍功,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從低到高]:1公士 2上造 3簪裊 4不更 5大夫 6官大夫 7公大夫 8公乘 9五大夫 10左庶長 11右庶長 12左更 13中更 14右更 15少上造 16大上造 17駟車 18大庶長 19關內候 20徹候 。各級爵位都有一定的政治經濟特權。規定斬敵甲士首級一顆賞爵一級,田一頃,宅九畝,服勞役的「庶子」一人。爵位越高,相應的政治、經濟特權越大。宗室、貴戚凡是沒有軍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屬籍,不能享受貴族特權。爵位高的還可以「稅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贖罪。
3.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拏」(意思是盡力從事男耕女織的生產事業,生產糧食布帛多的,免除其本身的徭役;凡從事工商業和因不事生產而貧困破產的人,連同妻子、兒女沒入官府為奴隸)。
4、強調「以法治國」要求國家官吏學法、明法,百姓學習法律者「以吏為師」。
5、改法為律。強調法律的普遍性,具有「范天下不一而歸於一」的功能。
6、輕罪重罰,強化法律意識,不赦不宥。主張凡是有罪者皆應受罰。
7、鼓勵告奸
8、用法律手段剝奪舊貴族特權。如廢除世卿世祿制度。規定除國君外的嫡系以外的宗室,沒有軍功就取消其貴族身份。
9、強化中央對地方的全面控制,剝奪舊貴族對地方政權的壟斷權。
10,統一度量衡。
公元前350年第二次變法,主要有下列兩點:
1.「開阡陌封疆」。破除過去每一畝田的小田界一阡陌和每一頃田的大田界一封疆,把原來的「百步為畝」,開拓為240步為一畝,重新設置「阡陌」和「封疆」。國家承認地主和自耕農的土地私有權,在法律上公開允許土地買賣。
2.普遍推行縣制。把秦國劃為41個縣,在未設縣的地方,把許多鄉、邑,聚合並成縣,共新建31縣。設縣令、縣丞,由國君任免。
[編輯本段]商鞅的歷史評價
由於獨尊儒術的緣故,歷史上對於使用暴力手段進行快速改革的商鞅的評價並不是很好,以至於千百年後的人們還蔑稱秦國為虎狼之國。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中,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後人又說:「衛鞅入秦,景監是因。王道不用,霸術見親。政必改革,禮豈因循。既欺魏將,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賓!但是也有人肯定商鞅,比如王安石: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這是在肯定商鞅的治國方略。」而資治通鑒中說:「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所利不能葯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昔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稱刻薄,又處戰攻之世,天下趨於詐力,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況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雖說商鞅刻薄,所謂「亂世用重典」本也無可厚非,反而說明商鞅之誠信品質。在現代,盡管有少數不同聲音,但大多數人承認商鞅是一個敢於觸動舊勢力、敢於改革的英雄。
[編輯本段]商鞅廣場
商洛古稱商,乃商鞅封地也。商鞅廣場位於商洛市市區西大門,是商洛市丹江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重要組成部分,上接仙鵝湖觀光度假區,下啟丹江生態文化旅遊長廊,廣場以春秋戰國時期著名改革家商鞅雕塑為主題,是集休閑、娛樂、集會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文化廣場,扮靚了商洛市的西大門。商鞅廣場之商鞅雕塑廣場栽植大小喬木、灌木4萬余株,主要植物包括百年銀杏、香樟、廣玉蘭、合歡、國槐、鸞樹、紫薇、紫荊、石楠、碧桃、櫻花等30餘種名貴苗木,特別是來自商洛六縣一區的十四棵景觀大樹,凸現了商洛生態園林城市的地域特色,同時還綠化綠地草坪1.2萬平方米。景觀工程以商洛曾為改革家商鞅封地的歷史題材為主題,建設商鞅雕像、商君功德柱及先秦文化元素的地景浮雕、小品等,以弘揚商鞅變法、發奮圖強的人文精神,打造了商洛市的城市文化品格。
[編輯本段]變法結果
商鞅雖然被害,但新法並未被廢除。新法適應時代的發展趨勢,是秦惠文王不廢新法的原因。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一次變法。不僅推動了秦國社會的發展,而且推動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權制轉型,為秦始皇建立大一統帝國奠定了基礎,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後世有人說:「百年猶得秦政法。」
(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史記·商君列傳》

韓非簡介
韓非口吃(結巴),不善言談,而善於著述。韓非與李斯同是荀子的學生,他博學多能,才學超人,思維敏捷,李斯自以為不如。他寫起文章來氣勢逼人,堪稱當時的大手筆。凡是讀過他的文章的人,幾乎沒有不佩服他的才學的。
韓非師從荀卿,但思想觀念卻與荀卿大不相同,他沒有承襲儒家的思想,卻「喜刑名法術之學」(申不害主張君主當執術無刑,因循以督責臣下,其責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論稱為「術」。商鞅的理論稱為「法」。這兩種理論統稱「刑名」,所以稱為「刑名法術之學」),「歸本於黃老」(指韓非的理論與黃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華,清簡無為,君臣自正),繼承並發展了法家思想,成為戰國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韓國在戰國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國家,韓非身為韓國公子,目睹韓國日趨衰弱,曾多次向韓王上書進諫,希望韓王安勵精圖治,變法圖強,但韓王置若罔聞,始終都未採納。這使他非常悲憤和失望。他從「觀往者得失之變」之中探索變弱為強的道路,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的著作,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發了憂憤孤直而不容於時的憤懣。
後來這些著作流傳到秦國,秦王政讀了《孤憤》、《五蠹》之後,大加贊賞,發出「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嘆。可謂推崇備至,仰慕已極。秦王政不知這兩篇文章是誰所寫,於是便問李斯,李斯告訴他是韓非的著作。秦始皇為了見到韓非,便馬上下令攻打韓國。韓王安原本不重用韓非,但此時形勢緊迫,於是便派韓非出使秦國。秦王政見到韓非,非常高興,然而卻未被信任和重用。韓非曾上書勸秦始皇先伐趙緩伐韓,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賈的讒害,他們詆毀地說:「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秦王政認可了他們的說法,下令將韓非入獄審訊。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葯,讓他自殺。韓非想向秦始皇自陳心跡,卻又不能進見。秦王政在韓非入獄之後後悔了,便下令人赦免韓非,然而為時已晚。(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韓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後,後人輯集而成的。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或以為劉向《七錄》)也說「《韓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可見今本並無殘缺。自漢而後,《韓非子》版本漸多,其中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尤為校注詳贍,考訂精確,取捨嚴謹;梁啟雄的《韓子淺解》尤為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功力深厚。
[編輯本段]韓非子與《韓非子》

韓非子有兩個解釋,一指人物戰國末期韓國著名的哲學家、法家代表韓非;二指一本書,是韓非死後,後人搜集其遺著,並加入他人論述韓非學說的文章編成的。
韓非注意研究歷史,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進步的。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贊美「堯、舜、湯、武之道」「必為新聖笑矣」。因此他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
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
對於民眾,他吸收了其老師荀子的「性本惡」理論,認為民眾的本性是「惡勞而好佚」,要以法來約束民眾,施刑於民,才可「禁奸於為萌」。因此他認為施刑法恰恰是愛民的表現。(《韓非子·心度》)。容易讓人忽視的是韓非是主張減輕人民的徭役和賦稅的。他認為嚴重的徭役和賦稅只會讓臣下強大起來,不利於君王統治。
對於君主,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聖人」)一人手裡,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煉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韓非子·顯學》)。
對於政治,韓非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對於臣下,他認為要去「五蠹」,防「八奸」。(《韓非子·八奸》 《韓非子·五蠹》)所謂五蠹,就是指:1、學者(指儒家);2、言談者(指縱橫家);3、帶劍者(指游俠);4、患御者(指依附貴族並且逃避兵役的人);5、商工之民。他認為這些人會擾亂法制,是無益於耕戰的「邦之蟲」,必須鏟除。 所謂「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2「在旁」,指俳優、侏儒等君主親信侍從;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養殃」,指有意討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發公財取悅民眾的臣下;6「流行」,指搜尋說客辯士收買人心,製造輿論的臣下;7「威強」,指豢養亡命之徒,帶劍門客炫耀自己威風的臣下;8「四方」,指用國庫財力結交大國培養個人勢力的臣下。這些人都有良好的條件威脅國家安危,要像防賊一樣防備他們。
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韓非子》是戰國末期韓國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的著作。 這部書現存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
《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時,也為以後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
韓非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也比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學說,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說明「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韓非子》書中記載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等等。這些生動的寓言故事,蘊含著深雋的哲理,憑著它們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給人們以智慧的啟迪,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韓非的文章說理精密,文鋒犀利,議論透闢,推證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國家可亡之道達47條之多,實屬罕見。《難言》、《說難》二篇,無微不至地揣摩所說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趨避投合,周密細致,無以復加。
當時,在中國思想界以儒家、墨家為顯學,崇尚「法先王」和「復古」,韓非子的觀點是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韓非子根據當時的形勢情況,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四個政策。韓非子提倡君權神授,自秦以後,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治國理念都頗受韓非子學說的影響。
[編輯本段]《韓非子》部分典故
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縣幟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問其所知閭長者楊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懷錢挈壺瓮而往沽,而狗迓而齕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國亦有狗。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大臣為猛狗,迎而齕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脅,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2]宋國有個賣酒的,賣酒器具量得很公平,接待客人態度很恭敬,釀造的酒很香醇,(店鋪門前)酒旗懸掛得很高。積貯很多酒卻沒有人來買,(時間一久,)酒都變酸了。(賣酒的)感到奇怪,不解其中緣故。他向同住里巷且知道這事的老人楊倩打探。楊倩說:「你養的狗凶惡嗎?」 賣酒的說:「狗凶惡,那麼酒為什麼就賣不出去呢?」楊倩說:「人們害怕你的狗呀!有的人打發自己的小孩,揣上錢,拿著壺,前往打酒。但你的狗竄出來咬人,(誰還敢來買酒呢?)這就是你的酒賣不掉最終變酸的原因。」
國家也有這樣的惡狗。有才能的人懷著治國的本領想要稟陳(大國的君王),使大國的君王能夠明曉(治國的方略)。那些大臣像惡狗一樣竄出來咬人,這就使國君受到蒙蔽和挾制,因而那些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重用

韓非子的人口理論
韓非用人口增長速度愧於生活資料增長速度的人口理論來說明「當今爭於力氣」,認為人口是按幾何級數增加的,即五子二十五孫論(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亂。《韓非子·五蠹》)
這比西方經濟學家馬爾薩斯1798年發表的《人口學原理》提前了約兩千年,韓非是人口幾何級數增長
論的先驅。

智子疑鄰
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宋國有個富翁,因天下大雨,他的牆坍塌下來。他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築它,一定有盜賊進來。」隔壁的老人也這么說。可富人不聽他們的話。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這家人很贊賞兒子的聰明,卻懷疑偷盜的是隔壁的老人。
它告誡人們:在給人提正確的意見時,要考慮自己與聽者的關系,否則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或者:聽意見只應聽取正確的,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麼人提出的,對人不能持偏見。主旨:它告誡人們,如果不尊重事實,只用親疏和感情作為判斷是非的標准,就會主觀臆測,得出錯誤的結論, 說不定害了自己。 從鄰居家的老人這方面,告訴我們給別人提意見,要盡量用能讓別人欣然接受的方式。 同樣的事但發生在不同人身上卻不同對待,這是不正確的。做人做事要公平,實事求是。

『肆』 誰向秦王提出了法治的思想主張

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內法,使秦國成容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

秦孝公對商鞅所提出的「主張法家,反對禮治」不僅持肯定態度,而且通過統治權利對其變法行為大力支持,除了「獎勵耕戰」改革之外,「遷都咸陽、設立郡縣制、開阡陌」等變法活動,為秦朝中興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伍』 據考,法治一詞是古希臘人誰最早提出的

你說的應該是一道考試題,我找到了,請參考!
【據考, 法治 一詞是古希臘人 畢達哥拉斯 最早提出的。】

『陸』 中國古代最早提出法治思想的人是誰

韓非子是中國戰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著名的哲學家、法家學說集大成者、散專文家。他創立的屬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熱點內容
北京大學勞動法作業 發布:2025-07-27 15:41:06 瀏覽:95
葯事法規新 發布:2025-07-27 15:34:20 瀏覽:116
2017會修改勞動法嗎 發布:2025-07-27 15:28:23 瀏覽:12
刑法競合形態 發布:2025-07-27 15:19:46 瀏覽:611
瓷磚銷售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27 15:10:54 瀏覽:342
法律法規規章的關系 發布:2025-07-27 15:09:54 瀏覽:427
社區慢性病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27 15:09:15 瀏覽:240
認繳期限公司規章 發布:2025-07-27 15:09:12 瀏覽:935
鹽酸備案規章 發布:2025-07-27 15:08:26 瀏覽:847
七八十歲的老人還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27 15:03:14 瀏覽: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