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制2017節目
1. 「辱母殺人」案的細節是怎麼樣的
事發山東聊城的「刺死辱母者」案引發輿論高度關注,而於歡是否構成正當防衛或成最大的爭議點。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發現,警察介入4分鍾後就離開了拘禁於歡母子的辦公室,而於歡被催債者拿椅子杵到退無可退,才拿起了刀。
在經歷6小時的煎熬後,23歲的於歡拿起水果刀,刺向糾纏許久的催債者。這些「不速之客」最終一死三傷,而於歡本人也因犯故意傷害罪,被判無期徒刑。
記者注意到,源大工貿公司及蘇銀霞的負債情況同樣嚴峻。
在血案發生之後,2016年10月,源大工貿及蘇銀霞等被申請人,被法院裁定凍結570萬元存款或查封其同等價值的財產;2016年11月,源大工貿公司被判決償還808萬元,蘇銀霞承擔連帶責任;2016年12月,源大工貿有限公司、蘇銀霞等人亦被判決償還他人100萬元。
如何熬過經濟困境,與於歡的自由問題一樣,擺在了蘇銀霞一家面前。
《道德與法治》課程採用的基本學習形式是單元主題學習。教師在評價兒童學習的時候,既要關注所有兒童都要達到的共同目標,又要關注不同兒童對該主題的獨特表現和各自不同的優勢。
課程「情感與態度」「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四個方面的目標是有機聯系的整體。在確定一個主題學習的評價目標時,既要關注目標的整體性,又要避免平均主義,要根據主題的性質和特點突出重點目標。如在社會調查類活動中,可以在「過程與方法」方面有所側重;在節日慶典類活動中,可在「情感與態度」方面有所側重。
(2)道德與法制2017節目擴展閱讀:
《道德與法治》共18冊,其中小學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初中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2017至2018年,教育部在東中西部14個省份回訪調研,通過聽課、座談、調查問卷等多種方式,了解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教材使用情況,92%的教師對教材表示滿意、82%的學生喜歡新教材。
3. 2017年9月將實行哪些新規
中小學啟用新版統編教材
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和歷史三科教材,將於9月1日秋季學期開始,在全國所有地區初始年級投入使用。
新教材將義務教育階段原品德課調整為「道德與法治」,強調德法兼修。語文教材加強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傳統教育和國家主權意識教育等方面的內容設計。歷史教材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分時期、分階段展現。
未經行政登記不得使用「稅務師事務所」名稱
《稅務師事務所行政登記規程(試行)》9月1日起施行。《規程》指出,稅務師事務所行政登記是稅務機關對稅務師事務所主體設立實施行政登記管理,未經行政登記不得使用「稅務師事務所」名稱,不能享有稅務師事務所的合法權益。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實施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9月1日起實施。《名錄》修訂將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和報告表的建設項目作為重點管控目標,強化污染預防作用,並推進環境保護工作由注重事前審批向加強事中事後監督管理的轉變。
政府采購應公開具體成交記錄
財政部《關於進一步做好政府采購信息公開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集中采購機構應切實推進協議供貨和定點采購信息公開。自9月1日開始,除按照規定在中國政府采購網及地方分網公開入圍采購階段的相關信息外,還應當公開具體成交記錄。
新版《電信業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今起施行
《電信業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9月1日起施行。新修訂的《辦法》要求工信部建立電信業務信息化管理平台,推進經營許可證的網上申請、審批和管理及相關信息公示、查詢、共享,完善信用管理機制。
全國4000家「月子中心」將實施統一標准
《母嬰保健服務場所通用要求》9月1日起施行。全國4000多家月子護理機構將實施統一的國家標准,月子機構及其經營場所應在顯著位置設立投訴電話、意見簿等記錄投訴的方式,在24小時內受理投訴,並在5個工作日內採取有效措施處理顧客投訴。
股東濫用權利致公司不分配利潤 司法可干預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四)》於9月1日起施行。公司股東濫用權利,導致公司不分配利潤給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司法可以適當干預,以實現對公司自治失靈的矯正。《解釋》還規定了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行使和損害救濟,還就決議效力瑕疵訴訟制度作了明確規定。
外賣新規對配送細節予以明確
《外賣配送服務規范》9月1日起實施。《規范》明確規定外賣配送機構應具備企業法人資質,且具有固定辦公場所和規模化的配送隊伍。在服務人員方面,要求配送人員宜年滿18周歲,且應對配送人員進行身份審核。在實操層面,外賣配送員到達消費者門口應輕聲敲門,若無人響應,應電話或簡訊聯系消費者。外賣配送員不應進入消費者家中、收取小費或有其他不文明舉止。(1)
引用資料
9月新規新舉.
4. "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這句話是哪位法學家說的該如何理解
西方法諺——「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justice delayer is justice denied)。法諺反映了正義的時效問題,也就是說正義本身具有時效的內涵。遲來的正義沒有實際意義,對於渴求正義的人們來說實際上是不正義的東西。
論遲來的正義非正義
所謂「遲來的正義為非正義」是英國的一句法律格言,它表達了這樣一個意思:司法裁判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公正,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司法裁判的結論必須是公正的,而司法裁判的程序性也必須是公正的。在程序公正的問題上,一個重要問題是必須及時做出司法裁判並將這個裁判告知當事人。過遲做出裁判,或者過遲告知當事人都是不公正的,因此也是非正義的。
在司法領域,遲來的正義會為當事人造成各種法律上的損害。法乃公器,自當體現出公信力,然而現實中,各種各樣的案件由於司法程序上的人為因素或者法律本身設計上的缺陷,使得公民的維權成本增加,使得法律的公信力大大降低。
一、遲來的正義非正義——司法的內在追求
遲來的正義非正義,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都是審判工作孜孜以求的目標。而公正和效率的提出,使司法改革的大目標得以確立。它的確立標志著我國的司法改革的思路已經變得更為成熟,從過去單一性的追求,比如對於抗辯制和程序正義的簡單摹仿,發展到更深層和更為全面的綜合性思考;同時也標志著我國司法改革不斷深化的趨勢。此外,公正與效率目標的確立,不僅是一個口號和觀念的提出,而是在認識到司法工作的性質和內在規律的基礎上,對司法改革和司法工作本身的深層理論問題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司法改革的各個方面和具體制度的設計。在這一意義上,對於司法公正和效率的追求,將迫使我們把司法改革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看待,從而避免過去摸著石頭過河的零打碎敲狀況。
二、遲來的正義非正義——司法效率與司法公正的關系
雖然公正和效率都是司法工作追求的目標,但它們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不可簡單地視為一體。我認為:公正是司法的最終和最高目標;效率是通過司法實現公正的最佳狀態。在保證公正的前提下,效率是司法的內在追求之一。如果失去公正,效率也就沒有意義。在這一意義上,公正是第一位的。當然,在司法效率普遍低下的時期和地區,效率作為第一位的追求,也是應該的。
公正和效率之間的相互依存和補充的密切關系是主導方面,也就是說,兩者密不可分。我們不會認為僅僅追求正義而不顧效率會真正實現法治;反過來,也不會認為僅僅追求效率而不顧正義與否是正常狀態。可見,沒有效率的正義是延誤或虛幻的正義,而沒有正義的效率則是恣意的效率。
公正和效率這對「孿生子」也會產生爭執。在建立這一矛盾最佳結合的過程中,我們既要設立公正和效率的統一標准和原則,尋求兩者的結合點,也要認識到,上述標准和結合點並非一種僵死不變的公式,而是一種辯證的、因時因事而異的、需要創造性的裁量權靈活處置的原則指引。在不同類型的案件中,在不同的情況下,司法對於公正和效率的側重也有不同。因此公正和效率說起來容易,真正從理論上論述清楚,從實踐上建立各種保障制度,以求實現公正和效率的完美結合,則是一項艱苦細致的長期任務。
三、實現司法公正和效率的保障
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實現必須要有具體制度和程序的保障。在這一意義上,公正和效率可以成為司法改革這一系統工程的統領原則,可以用來檢驗各種具體制度和程序的改革和設立。只有在各項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情況下,司法公正和效率才能真正實現。
此外,運用制度和程序的人也是實現公正和效率的重要保障。雖然我國法官的素質已經在一定程序上得到了提高,但從新時期的要求和與國際接軌的要求看,其素質水平仍然亟待提高,素質參差不齊的狀況亟需通過人員分類分層分責的方式得到改良。
除了法官的專業素質外,他們的道德素質也到了應當引起足夠重視的地步。我認為:制定法官道德規范,健全法官道德監督機制和相應的懲戒制度,是當前應當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制定具體道德規范的時候,應當主要考慮法官職業的特性和基本要求,並以此為根據,制定具體規范。概括而言,法官的道德規范應當圍繞以下原則考慮制定。(1)法官應當具有中立性、超然性和客觀性。(2)法官應具有強烈的社會良知和責任感。(3)法官應有精英意識和對於社會利益、矛盾沖突的整體上的把握和洞察力。(4)法官應當具有超然性,也就是要甘於寂寞,不求聲名,最好成為實施正義的「看不見的手」。(5)法官應當剛正不阿,不畏權勢。在一定程度上,法律的權威是靠法官的信念和行為,甚至是自身為代價來實現的。(6)法官應具有高度自律性,不受誘惑,潔身自好。
司法公正和效率是司法的最高境界。它們的實現需要全體法官和司法人員的努力和奉獻,也需要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