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四十六章
A.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賞析
有人說:「不知足,是向上的車輪。」又有人說:「知足常樂。」那為什麼知足會常樂呢?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應該不知足,又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應該知足呢?老子從政治和軍事的角度闡述了知足這個問題,下面,我們就從第46章來探討這個問題。
【原文】
天下有道,卻①走馬以糞②,天下無道,戎馬③生於郊④。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⑤。
【注釋】
1.卻:退卻,屏去,退回。
2.走馬以糞:糞,名詞用作動詞,澆糞,給農作物施肥。這里指耕種田地,播種農作物。此句意為用戰馬耕種田地。
3.戎馬:戰馬,這里指正在戰場上服役的待產母馬。
4.生於郊:指牝馬生駒於戰地的郊外。
5.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自己什麼情況下該滿足的這種滿足意識和智慧,是永遠值得推崇的了。足:值得。
【譯文】
治理天下合乎天「道」、人道、自然之道,就可以達到天下太平安定的狀態,把戰馬退還到田間給農夫用來耕種田地(指天下安定,化劍為犁,用馬為牛,發展農業生產)。治理天下不合乎天「道」、人道、自然之道,連懷胎的母馬也要送上戰場服役,在戰場的郊外生下馬駒子(以小見大,意指連年戰爭、民不聊生)。最大的禍害是統治者永遠不知私慾的滿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無厭的慾望。知道到什麼地步就該滿足了的人,永遠是值得滿足的常樂的。
【賞析】
(一)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老百姓的生存狀態,生活安定的狀態的好壞是檢驗天下有道無道的標准。《道德經》作者老子認為:好的統治者總是以人民為重,努力發展國力民生,藏富於民,以強大的國力戰勝於朝廷,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戰勝敵國,休養生息盡量避免戰爭,給老百姓帶來的災難。當然,戰爭與和平是一對對立的矛盾,天下無道的時候,必須用戰爭求得和平,天下有道的時候,盡量化劍為犁,避免戰爭,讓老百姓過上安穩的日子,不能為了統治者的一己私利,肆意發動戰爭,窮兵黷武。
(二)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認為,戰爭之禍的源頭主要來源於統治階級的不知足,古代統治者的慾望貪得無厭。因此,老子覺得要避免戰爭的禍害,就要讓統治者少私寡慾,知足常樂,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兩句話的內容跟第44章的「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有相互照應的作用。
(三)與知足常樂相對比,「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主要是對學問而言,對正義的事情而言。所以,這兩個知足是不同的概念,並沒有矛盾的地方。
B.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原文,譯文,自解
【原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譯文】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戰馬退還到田間給農夫用來耕種。治理天下不合乎「道」,連懷胎的母馬也要送上戰場,在戰場的郊外生下馬駒子。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的慾望。知道到什麼地步就該滿足了的人,永遠是滿足的。
【自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自解: 天下合乎道的時候,沒有戰馬亂跑(沒有戰亂),馬都用來耕田了。以劍鑄犁。
天下不合乎道的時候連懷胎的母馬也要送上戰場,在戰場的郊外生下馬駒子。 我個人覺得應當不是這樣的理解,應當是城牆之外都是戰亂意思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自解: 最大的禍患,就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災難)就是貪欲,知道知足就會永遠滿足。
現代社會是一個強化慾望的社會,到處都有的廣告,都在強化人們的慾望。目前的世界似乎比較和平,禍端也不是很多,似乎是盛世。不知能持續多久?
C. 道德經46章原文及譯文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原文及譯文如下:
原文: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場景解釋:張松如先生在《老子校讀》一書中寫道:「本章前四句表示了反戰思想。老子反對的當然是春秋列國各貴族領主集團間頻繁的兼並戰爭和掠奪戰爭。盡管有人指出說,這些戰爭,從其主流說,也有一定的進步趨勢;但是對人民說來,特別是對從事農業生產的廣大勞動人民群眾說來,不可避免地要帶來種種慘禍、暴行、災難的痛苦。這是可以想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