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泄有法治嗎
A. 彭靜山的針灸秘傳十絕招
一、身柱妙用
身柱 shen zhu督脈第十二號穴
部位:在脊椎正中線上,於第三、四胸椎棘突的中間凹陷處取穴。採取坐位,俯首取穴。
針法:用 1.5 寸 28 號針(長 4.5cm,直徑 0.32mm)對准穴位直刺,不可稍偏,針尖下邊有抵抗,針尖達到脊椎骨膜上邊為度。如果針下空軟,那是針刺偏了,急宜提出向穴位直刺,如果刺偏而誤入胸膜則有發生氣胸的危險。
針進到應刺的深度則停止,使針身正直不偏不歪,留針 20 分鍾至30 分鍾。起針時先動搖針柄,感到針體松動時以不緊不慢的手法拔出,即用消毒干棉球壓住片刻。
作用:
(一)增加強壯
1.先天不足或後天虧損者;
2.面色萎黃,食慾不振者;
3.多次針灸不效者。
(二)預防感冒
1.冷天、大風天外出以前針之;
2.感冒流行發生季節;
3.同室的人有感冒時;
4.經常好感冒的人。
(三)抗高燒
1.感冒高燒至 39C 者,針後半小時汗出燒退,輕松愉快。
2.常發低燒者。
(四)小兒疾患
小兒疳疾、驚風、便溏、蟲積。可用艾卷灸身柱穴十分鍾,每日 1 次。連續3—7 天。
病例舉要:
1. 高燒
1984 年,光明函授大學召開籌備會議時,夜間一代表突發高燒,為針身柱穴。半小時後,周身大汗而燒退。
2. 感冒
遼寧中醫學院一教研室,4 位教師,經常感冒。每人針身柱 3 次,從此竟不再感冒。
因此,針刺身柱穴對預防流行感冒.多次實驗有效。
二、針刺後遺痛
有一種病人主訴:周身某處作痛,視之皮膚如常,其痛處恰在穴位上。問其原因由於針灸後所發生。詢問原治療醫生,針處既然沒有改變,醫生也無法解決也不能算做治療失誤,但患者確實疼痛。我的治療方法很簡單,在發生疼痛穴位的相對處針之。例如內關痛針外關,陽陵泉痛針陰陵泉,如果兩穴對得准確無不應針而愈。無以名之,故名為「針灸後遺痛」。
病例舉要:
王 XX 女 50 歲 家庭婦女
主訴:左手腕內側有——小塊疼痛,由於怔忡失眠,醫生曾作針灸,病癒而此局部痛,其痛可以忍受,但干擾日常生活。曾去詢問原治療醫生,無法解決。針處既無紅腫,醫生也無責任,但其疼不止,用葯無效。我試用相對繆刺而愈。類似這樣的病例不勝枚舉。
三、大接經
《內經·海論》中敘述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經絡分布周身各處,上懸貫於腦,內聯於臟腑,暢氣血往來,各經保持相對的平衡,自然無病。經絡不平衡,人就會生病,經過針灸多次而不效的疾病,可用大接經的針刺方法。
具體做法是,只用一根 l 寸長的 28 號針,每次只針一側,針刺十二經的原穴和絡穴,依照經絡循行的順序各穴只刺一下而不留針。每次只針一側,下次針另一側。共針4次,久病則由原穴到絡穴,新病則由絡穴到原穴。
(一)由原穴到絡穴
肺原太淵——大腸絡偏歷——胃原沖陽——脾絡公孫——心原神門——小腸絡支正——膀胱原京骨——腎絡大鍾——心包絡大陵——三焦絡外關——膽原丘墟——肝絡蠡溝。
(二)由絡穴到原穴
肺絡列缺——大腸原合谷——胃絡豐隆——脾原太白——心絡通里——小腸原腕骨——膀胱絡飛揚——腎原太溪——心包絡內關——三焦原陽池——膽絡光明——肝原太沖。
病例舉要:
劉 X 男 40 歲 某設計院會計師
主訴:近 3 個月來,四肢倦怠,飲食減少,睡眠不安,周身無力,大便秘,小便澀少,經治不愈,而且日漸加重。近來並出現早泄、遺精。
診見:面色萎黃,精神不振,舌潤無苔,神情寞落,六脈沉細,右關左尺,尤為明顯。
辨證:四肢倦怠,飲食減少,脾胃兩虛。睡眠不安,尿澀早泄,病原肝腎俱虧。宜用針刺補法。取神門以治心,太溪以補腎,是三里健胃,三陰交助脾。久治不效,脈更無神。改用大接經由原到絡,由絡到原各2 次。逐漸好轉,再針前述各穴5 次,面色紅潤,精神旺盛,飲食增加,二便通暢,遺精、早泄消失,睡眠香甜,神完氣足,而病痊癒。
四、腰痛針術
人身的經絡都是前後呼應,左右相通。任脈為前正中線,相對督脈脊椎正中線,腎經對華佗夾脊(今名脊穴),胃脈對膀胱第一行,肝、脾對膀胱第二行,手足六經亦前後相應。所以繆刺取穴,往往速效。
治療腰痛繆刺法:在腰痛部位,用手按壓找出最小而最痛的部位,如大面積一片疼痛而找不到最小痛點的不適用此法。
找好痛點,以最痛處一點塗以紅色為標記,再找到命門穴為計算總穴。例如最痛點在命門左15 厘米,再下6 厘米。讓病人仰卧,量臍左 15 厘米再下6 厘米處腹部針入 1.5寸,恐痛點對得不準,將針刺入,提出 1/2,再向四周探刺,不留針。讓病人翻身俯卧,按壓痛點消失,腰痛即愈。
命門 Mingm6n督脈第四號穴
部位:俯卧位,在脊椎正中線上,於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前方與臍相對,然而練氣功的人則臍向下移少許。
此法頗有立竿見影之妙,但找痛點要准,與腹部痛點相對處要准,針刺要准。掌握三準,應手而愈。
病例舉要:
夏 XX男 45 歲某工廠司機
患腰痛9 個月,俯仰維艱,行步腰椎不敢活動,痛苦很大,不能工作。各處治療,用葯280 多付,西葯也不少,針灸70 多次,其痛不止,焦躁萬分。
診見痛苦病容,面色微暗,精神不振。舌潤微黑,脈來沉遲、兩尺無力。診為腎經虛寒之所致。讓其俯卧,指頭大痛點在命門左 3 厘米,指壓時其痛難忍。畫一記號,讓其仰卧,翻身時十分吃力。針臍左 3 厘米,把針提出 1/3 向前後左右探刺已畢,讓其翻身,兩腳踏床面竟能抬腰離床5、6 厘米,口中連呼「輕快」,俯卧再按其痛點已消失。
當時行走俯仰均未覺痛,大喜而去。第二天來復診,自己開車來的,滿面笑容說:「休息9 個月,現在上班了。只覺腰部稍微不適,疼痛全無。」壓其痛點,略有微痛,又依法針刺而痊癒。
這位患者,還有一個插曲。那時候《遼寧中醫雜志》方行試刊。我寫了這篇報道,而「文革」雖已過去,人們餘悸猶存。編輯派人到該廠調查屬實,回來以後,仍不放心,又去二次調查。惹得患者氣憤,親自來找編輯部說;「你們為什麼對大夫、病人全不相信。我和大夫素無一面之識,患病痛苦,九個月不愈,經大夫兩次治癒,我第二天就上班了,現在已經完全好了,你們三番兩次的調查是什麼意思?」經有關人員說明「發稿子要實事求是,反復調查,不過求實,請您不要誤會。」這才雙方歡喜而結束了這一段小風波。
五、截根療法
(一)適應症
該法適應於瘰癧,乳腺增生,發際瘡,痤瘡,癤(節)腫纏綿不愈,此愈彼起,蕁麻疹。
(二)針法
找穴:
以乳頭為標志。用捲尺一端放在患者左乳頭,橫拉至右乳頭,松開左乳頭捲尺,將捲尺
向右肩上伸,過頸部而從左肩再向前胸下垂至左乳頭為止。將兩乳頭的捲尺比齊,把捲尺由頸前向背後下垂,捲尺盡頭是穴。因病人肥瘦而異,其穴約當肝俞附近。
女人乳兒後乳房下垂者,從氣戶穴直下以第五肋間為准;
針具:
用直徑 1 毫米 2 寸長的針,高壓滅菌消毒待用。無此設備條件,用?5%的酒精浸泡 30分鍾亦可。
針法;
找准穴位,嚴密消毒,左手拇、食二指把穴位的皮肉捏起,右手持針向穴處微斜 15 度向脊椎方向刺入肌肉中間,病人亦不甚痛。
留針 20 分鍾,病重者可留 30 分鍾,隔 3 天再針,以痊癒為度。
病例舉要
1.乳腺增生
曹X 女 25 歲 遼寧省本溪縣某校教師
發病已數月,兩乳各有硬塊如鴿卵大兩塊,按之有壓痛。飲食減少,形體消瘦,面色黃白,精神萎靡,食慾減退,睡眠不安,心情憂郁,六脈無力,兩關脈尤甚。經服葯不效。用截根法8 次,增生硬塊已消失,食慾增進,睡眠良好,精神煥發,由此痊癒。
2.痤瘡
馬XX 男 某大學學生 25 歲 面部痤瘡特多,連綿錯落,日漸增長,精神與面部均感不適,經治不愈。用截根療法,4 次痊癒。面部光潔,神采奕奕。
六、痛點止痛法
針灸的繆刺取穴法是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即選好病側的穴位而針其健側的同名穴,效果較好,是調整經絡平衡的治療方法。「痛點止痛法」是專為治療小面積疼痛的一種止痛方法。周身不論何處疼痛都可以使用,但只限於直徑 1 厘米以內的小范圍疼痛。
該法操作簡便,效果迅速,能夠達到針入病除。具體做法是用 30 號 1 寸針 1 支,在其痛點的相對側快速刺入,其痛無不應針而止。例如痛處恰當內關,可針外關;痛處恰當陽陵泉,可針陰陵泉。頭面胸腹四肢任何部位疼痛都可使用這種刺法。也有不很明顯的相對處,如頭頂部有痛點,由於頸項的關系,不可能兩側相對。比如痛點適當前頂,可針廉泉,如痛點在百會,即無相對處。然而,這僅是很少的局部痛,如果文縐縐「無關宏旨」。周身各部位絕大多處是有對立面的。還有關節部如「網球肘」的痛點下面是肘關節,肉少骨多,不容易找准相對點,其效較差。然而這僅是極少的局部。周身各處絕大多數可以找到絕對的對立面的。
這種方法最為簡便,可以「應針取效」,甚至不必留針,點一下子,疼痛如失。病例很多,不暇枚舉。1993 年門診來一頑固性前額局部痛的小兒,痛 3 個月,各處治療花費 1000多元無效。經用此法針後即愈,僅用 10 元掛號費而已。
七、快速降壓
該法對凡屬原發性高血壓,不是因其他疾病而繼發的效果最好。即或由其他疾病繼發的對降壓的作用也非常明顯,但因其他引起高血壓的疾病不愈則高血壓亦不能根治,只能使血壓下降而減少其痛苦而已。
針灸穴位:
在八會穴中「血會隔俞」,為針灸界眾所周知。膈俞降壓法操作簡便,只要找准穴位,雙側各埋 1號皮內針1 支,穴位找准,血壓應針而降。冬季可埋 5天,夏季因洗澡頻繁可埋3 天。起針後間隔 1 天,繼續埋針。
膈俞 Geshu膀胱經第十七號穴 八會穴之一(血會)。
定位:俯伏位,在七胸椎棘突下,當督脈至陽穴旁開 1.5 寸處取穴。
操作方法:
找好隔俞穴,皮膚消毒,用小鑷子夾起皮內針,以左手拇、食二指向左右扒緊穴旁皮膚,將皮內針由膈俞穴中間向脊椎方面橫刺,皮內針刺入在表皮以內真皮之上,不能超越真皮,針尖要向脊椎方面刺入。針刺入後,剪膠布兩塊,一小一大,大者不過如指甲大,小者先貼在皮內針柄的下面以免針柄接觸皮膚,然後將大塊貼在小塊膠布和皮內針上,壓平即可。
皮內針如刺過真皮,患者會感到疼痛。針入以後應醫手指在針上按壓,如患者說疼即宜起出重新按常規小心針入。
眼針肝區降壓法:
眼針八區十三穴,已有專書,且許多針灸書及中、外針灸雜志報道很多。在這里僅介紹眼針降壓的經驗。
中醫說「肝藏血」,「人卧血歸於肝」,「肝開竅於目」闡述肝經和血液的密切關系。以眼針肝區降壓,效果最快。測量血壓,如果高於正常范圍,血壓計不必取下,即在眼的雙肝區各刺一針,即再量血壓,必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降壓針法很多,我曾經提出降壓十法。然而十法之中,以膈俞皮內針和眼穴肝區為最快。
高血壓屬於心血管病,有的病人患高血壓數十年而不愈。經驗告訴我們,一時性降壓很容易,完全徹底治癒很難。還有的病人患頑固性高血壓,用什麼方法也不見下降,這種病人雖占極少數,在臨床中也有時遇到。
八、失眠特效穴
失眠是一種極痛苦的疾病,對健康有一定的影響。夜間越失眠,白天越打盹,日久不愈,形成惡性循環,發生神經衰弱症。面色無華,精神萎靡,飲食乏味,頭暈頭痛,記憶減退等一系列症狀,令人苦惱。醫治的方法,以及時治療為好。
針灸治失眠的穴位:
大椎,陶道,神堂,連續使用,療效較好。另一處方針刺安眠穴,不效時可在安眠穴埋皮內針。
大椎dazhui 督脈第十四號穴
定位:正坐低頭,在後正中線上,於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約與肩平。
陶道tao 督脈第十三號穴
定位:俯卧,或正坐低頭。在後正中線上,於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神堂 shentang 膀胱經第四十四號穴
定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督脈神道穴旁開 3 寸處。
安眠 經外奇穴
定位:位於頸部,胸鎖乳突肌停止部顳乳突下凹陷直下一寸處。左右汁二穴。
九、治腦三穴
穴在啞門穴直下發際中為治腦一穴,再下一橫指為治腦二穴,再下一橫指為治腦三穴,用 28 號針可刺入一寸。
主治:
一切腦系疾病,頸強作痛,中風失語舌強。失語的原因,發音有唇、齒、舌、喉的共同作用。舌短者可刺舌下金津、玉液出血。舌無改變則在喉,可針啞門,但啞門穴之上為延髓,觸碰延髓有危險。治腦三穴的第一穴在後發際距延髓較遠,無刺傷延髓的危險。
治腦一穴當第二頸椎,治腦二穴當第三頸椎,治腦三穴當第四頸椎,再下一橫指當第五頸椎,再下一橫指為第六頸椎,再下則為崇骨;橫項第二頸椎兩邊為天柱、翳風,左右共 5 穴謂之縱橫十穴。
十、翳風治牙疼
牙疼的原因很多,翳風穴所治的僅限於齒根骨膜炎的牙疼。其病源由葯物治療的合並症。
有齒根骨膜直接受沖撞,或常吹樂器,常含鐵釘,常咬絲線等外傷性的;有細菌由齒髓侵入齒根骨膜傳染性的。症狀是有的化膿有的不化膿,疼痛同樣是自發的,但不帶發作性,是連續的痛。在敲打牙齒時,疼痛就更加劇烈,這是與齒髓炎不同的一點,也是齒根膜炎的特徵。
齒根膜炎,中醫叫風火牙疼。治牙疼的穴位很多,一般針下關,頰車,也有針合谷或足三里、內庭的,雖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針入以後需要留針十幾分鍾或更長時間才能止痛,而針翳風穴,有針入痛止立竿見影的效果。
翳風 yifeng手少陽三焦第十七號穴
定位:正坐位,在耳垂後方,當下頜角與乳突之間凹陷中取穴。以手壓穴則覺耳孔中有牽引性微痛是穴。
針法:用 28 號 1.5 寸針,向前下方直刺入 1 寸,並作輕度旋捻以增強針感。疼痛已止,可立即起針,一般的病人心理希望多留一些時間。實際如針入而牙痛不止時可以久留,此穴針入立即止痛,久留與不留是一樣的。
十一、首尾循經治疔毒
疔毒是一種由感染而發生的外科疾病,多發生在露出衣服外邊的部位,而且都生在穴位各經的起止部位。最易生在手指尖,赤足的人有的生在腳指上、面部。
初起只是一個小紅點,逐漸發生疼痛,伴有惡心、心鬧、頭暈等症狀,血常規檢驗則白細胞增高。
驗疔的方法,是用黃豆一個,放在嘴裡咀嚼,如果品出有黃豆的腥味則不是疔毒,若嚼時並沒有黃豆的腥味甚至是甜味,那就證明是疔毒,可以把嚼爛的黃豆吐出來敷在疔毒瘡面。
治療的方法,以針刺為最快。因為不論疔毒生在面部和手足都是各經的起止穴位或接近起止穴的各經起止鄰近穴。判定是哪一經,則針其另一端的穴位。如疔毒發生在起端穴則針其止端穴,發生在止端穴則針其起端穴。起止穴或名首尾穴,針入以後,疼痛立止,惡心、心鬧、頭暈等症狀立即消失。20 分鍾後再檢驗白細胞則恢復正常值。
還有在疔毒所起處有淋巴管發炎,一般叫做起紅線。紅線也是與經絡走行一致的,所以章太炎說「經絡就是淋巴」。
治療淋巴管炎的方法也用針刺,用粗針或三棱針在淋巴管的前進的末端扎一針,擠出黑色的血液,其所謂紅線自然消失。如果從發炎的淋巴管上每隔一寸扎一針,並擠出少許黑血,淋巴管炎消失恢復得更快。如果沒有嚼黃豆試驗。實際嚼黃豆的還是少數。在疔毒上邊塗點消炎的葯就自然逐漸痊癒。
病例舉要
張 XX女 19 歲學生
忽然在面部起一個紅點,遂即發燒,心鬧,頭暈,惡心,似欲嘔吐,而面部的紅點灼熱作痛。面赤舌黃,脈來沉數,右關尤為明顯。視其面部有黃豆大紅點恰在地倉穴上,病名「鎖口疔」。雖非在胃經的起穴,但是距起穴很近的第四穴,急針胃經的止穴歷兌,針後惡心、頭暈等症狀消失。20 分鍾後再次檢驗血常規,白細胞由第一次檢驗時12000 變為 7000,疔毒已漸愈。翌日復診,一切症狀消失,只在生疔毒的地倉穴尚且有痕跡可見。一般在數日後完全恢復。
十二、四縫穴的效驗
四縫穴在手指食、中、無名、小 4個指頭的第一、二指節橫紋中,通於大腸、心包、三焦、心、小腸 5 個經。手指為神經終末反應靈敏,治病的療效很好。
主治:
小兒疳疾,氣管炎,蛔蟲,消化不良,身體羸瘦,發育不良均有特效。
針刺方法:
穴位皮膚消毒,用助手由指尖向指根推幾下,然後在第一指節上邊以指捏住,術者則由指根向前推捏,用 26 號針刺入穴上,當即有白粘液隨針而出,擠凈擦乾。每隔 4 天一次,一般 4—5 次可愈。針後白色粘液漸少,即是好的現象,白粘液漸消失,而針出血液則痊癒。
患兒面黃肌瘦,頭發打縷,食慾不振,視其腹部微脹而捫之有青筋或硬塊,是為疳疾。
一般針一次即食慾旺盛,數次痊癒。
用該法治小兒疳疾,效果極好。對成年人形態消瘦,食慾不振,體重達不到正常標准,依法針之,效果顯著。對哮喘亦有良效。
手指感覺靈敏,人多畏痛拒針。對成年人作解釋勸服,兒童則由其父母強行使之針刺,有的哭鬧拒針,須數人幫助施術。針孔由初針幾次擠出白粘液而變為出血,即痊癒的象徵。
病例舉要:
1.疳疾
李 XX男7 歲
發育不良,面黃肌瘦,食慾不振,頭發打縷,肚大筋青,是為疳疾。
針其四縫穴4 次,逐漸飲食增進,精神旺盛,舉動活潑。其父半開玩笑地說:「孩子好了,能吃飯,我們受其影響,也食慾旺盛,這可費糧食了。」他雖是玩笑,也是事實。獨生子女為家庭的寶貝,由面黃肌瘦,食慾不振變成能吃能喝,精神活潑,父母一高興,自然也食慾旺盛。
2.氣管炎
孟 XX男 57 歲某工廠經理
患氣管炎多年,冬天嚴重,有時夏天也發作,久治不愈。針四縫穴擠出白粘液不少,但每次逐漸減少,咳喘亦隨之減輕。計針 8 次痊癒,迄今數年一直未發作。
十三、皮內針十法
皮內針最初只用它調整經絡,我們臨床使用多年,積累經驗計有以下十種使用方法:
1.調整經絡,初用測定香,以後用儀器測定,調整平衡。在 50 年代我曾經用經絡現象來預測生死的實驗。即住院病人,瀕於死亡,已通知其家屬作精神准備者,前後計有 6 人,男 3 女 3。其中有的十二經脈在儀表指針讀數最小者並有數經為零,而氣血尚存;有的十二經均很低,只有數經較好但氣血為零;結果前者均轉危為安,而後者皆死亡;說明人身以氣血為主,經絡為氣血的循環路,此說頗可研究。
2.一度凍瘡,紅腫癢甚。在瘡面中心埋藏一支皮內針。數日痊癒。
3.疼痛不止,針刺無效時,可在痛點埋皮內針可以止痛。另有一法,例如腰痛不效,讓病人站立,身體隨便向前後左右扭動,在感覺最痛之處埋皮內針,可以止痛。
4.針刺療效不鞏固,在有效的穴位埋皮內針,有助於療效時間之延長。
5.失眠症用其他方法不效時,可在安眠穴埋皮內針。
6.小兒尿床。取雙側三陰交穴。一針由下往上刺,一針由上往下刺,兩針刺入方向顛倒,則療效覺佳。
7.婦人產後乳汁不足,在膻中穴埋皮內針一支,每天用手按壓多次,可促進乳汁的分泌。
8.眼針穴用皮內針埋藏,可延長其療效。
9.減肥 在雙聽宮穴內側耳垂中間各埋皮內針一支,每天用手指按壓多次,平常感覺飢餓時以手按壓數分鍾即不覺飢餓。在每次飯前手壓 5 分鍾。
10.單純膝關節疼痛,在膝上 2寸的范圍內,用手指遍壓,在最痛處埋皮內針一支,可以止痛。但按壓無痛點時則不宜使用。
病例舉要
陳XX 男8 歲
因打冰螺旋,冰忽塌落,驟然驚嚇,夜不成眠,連續六七天不能合眼。服葯無效,在安眠穴埋皮內針左右各一支,當夜即能安睡。
十種皮內針療法均有病例,不暇一一列舉。
十四、甩針掛鉤療法
面癱初起,不超過兩周的容易治癒。病程越久治癒的機會愈少。病程過久的則形成倒錯現象,看不出哪一側是病側,更覺難治。
對初診病人作下關試驗,可知預後良否。其方法比較簡便,即在患側下關穴針刺,按正常穴位刺入而不能深刺者為陰證(一),能達到應刺的深度為陽症(+)易愈。不能深入的原因是因為上下頜骨有炎症導致領骨錯位阻礙針不得入。
還有雙側面癱,面部肌肉弛緩,無表情,不能瞬目運動,全面部皮膚變形,就像戴假面具一樣。雙側面癱很少見,數十年來只遇見 5 例,3例治癒,治療時間長達數月。兩例怎麼治也不見好轉,成為後遺症。
針灸治療面癱我曾總結並發表十種針刺方法,其中的甩針掛鉤療法效果較好。其法用六寸長針一支,從患側頰車下方進針,先深後淺,能看見針在皮下前進以針尖上對口角至唇邊為度,然後把針向一個方向旋捻,左手輕壓針體部,隔腮看見針尖接近口吻時稍微用力拉針柄,則麵皮皺成深紋數條,一拉一松,拉十餘次讓患者自己手捏針柄,初起的數次可愈。病程久的也有一定的效果。
長針在皮膚表皮下刺入,沿皮橫刺,難度較大,須經過反復練習,針到一定部位即停止前進而旋捻針柄,針尖掛住以後手提針柄向上提十餘次,一提一松,然後留20分鍾起針。
這種掛鉤療法能適用胃下垂,由右幽門穴進針,斜向胃左,至與臍相平時即旋捻針柄稍用力上提,讓另一人握其足脛向上屈腿推之.其動作和提針一致。將病人的腿屈伸上推3次,然後讓病人自己手提針柄 30 分鍾而起針。
子宮脫垂由維胞(關元旁 6 寸)進針,斜向生殖器方向,旋捻提針屈腿上推,然後提針柄的操作都相同。
維胞穴亦治腎下垂,謂之「三垂療法」。
掛鉤針法,起針時手捏針柄用力甩出,故又名「甩針療法」。
十五、肝腎四穴
中醫對疝氣分為厥疝、盤疝、寒疝、症疝、復疝、氣疝、脈疝七種。大致寒疝,能夠還納,或只有睾丸腫大或下垂者此方有效。如疝氣不能還納,西醫謂之脫腸。肝腎四穴只限於寒疝和氣疝。
肝腎兩經對睾丸關系至為密切。此方選用肝經大敦、太沖、腎經太溪、睥經三陰交四穴。
大敦 dan 肝經第一號穴
定位:在足拇趾上面趾節間三毛之際(此穴一說在足拇趾爪甲角外 1 毫米),針時以手捏拇趾抻拉而針趾節縫處。
太沖 taichong 肝經第三號穴
定位:在足背,足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好像手的合谷,但不能使跖骨張開。
太溪 taixi 腎經第三號穴
定位:在足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取穴。
三陰交 sanyinjiao脾經第六號穴
定位:在內踝高點上3 寸,在脛骨內側面後緣取穴。
十六、腹結通便
便秘是常見病,亦老年人的多發病。主要是結腸蠕動遲緩,糞便久積結腸不能排出,引起再吸收,使糞中之毒素入血液,上則口燥舌干頭暈目眩,下而固結不能進入直腸。痛苦之狀不可忍受。
治法:在左腹結穴埋一皮內針,往往當日排便。
腹結 fujie 脾經第十四號穴
定位:仰卧,臍旁 4 寸的大橫穴,直下 1.3 寸,上與乳腺相對。
左腹結與下行結腸相適應,皮內針不斷刺激結腸使腸蠕動加快則糞便自然容易排出。
病例舉要:
劉 XX 女 60 歲 家庭婦女
患習常便秘,近來加重,久不排便,導致頭暈口乾舌燥,腹部悶塞,食慾不振,總有排便感而排之不出。曾用開塞露無效,內服麻仁滋脾、承氣湯、桃仁承氣均無效。便秘已一個月,痛苦不堪。來診時有憂郁表情。在左腹結埋皮內針一支,翌晨排便,疾病如失。滿面笑容來復診,與以調理脾胃之葯而愈。
十七、局部多刺治腱鞘囊腫
腱鞘囊腫多因抻、扭傷而起,易發於手腕、手背部,有大有小,往往數年不愈,或逐漸增長。針刺治療,其法頗簡便。
刺法:
左手固定囊腫處,用0.5 寸短針,以 28 號為宜,右手持針根據腫囊的大小而酌用針刺之多少。一般在腫處以揚刺即中心一針,四周各一針,腫塊大的還可以沿根部橫刺之。或出粘液,用干棉球揩之。隔日一次,數次即愈。病例甚多,不勝枚舉。
十八、慢性喉炎
慢性喉炎不痛,但音啞,久不愈。
穴名:喇嘛穴傳自藏醫,甚有效。
部位:在背後腋窩縫的縫紋頭。
針刺手法:
初診以毫針刺少商,三棱針刺金津、玉液出血。隔日復診時單刺喇嘛穴,深度 1 寸至 1.5寸因病人肥瘦而異。
手法:少商、金津、玉液點刺出血。喇嘛穴則慢慢旋捻,平補平瀉手法三進三退至5 分鍾。
以後單用喇嘛穴,隔日 1 次。留針 20 分鍾再行前述手法,此手法旋捻要慢,不可使病人疼痛,隔 10 分鍾行第三次手法。得氣時針感下行至手指,再旋捻則上行直達於咽喉,病人感到輕快,再留10分鍾起針。
初診隔日 1 次,一周後每周兩次,繼則每周 1 次。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
使聲帶休息,不要大聲講話,更不要喊叫。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並忌煙酒,講話不宜太多。
B. 帶狀皰疹的治療偏方推薦:民間治療帶狀皰疹偏方
帶狀皰疹的治療偏方推薦
時間:2009-10-15 15:36來源:皮膚病治療網 點擊:
921次
帶狀皰疹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疾病皮膚炎症。患者通常會迅速的發生全身性的水皰。中醫稱為"纏腰火龍"「纏腰火丹」,俗稱"蜘蛛瘡"。對於該病的治療,中醫中有很多帶狀皰疹的治療偏方,對該病的治癒效果也比較令人滿意。那麼今天就給大家推薦幾種帶狀皰疹的治療偏方,患者不妨可以嘗試使用。
1、【葯物】伸筋草10克,海金沙5克。
【用法】先將伸筋草用明火燒成灰,加入海金沙、麻油 (其他植物油亦可) 調成糊狀, 棉簽蘸塗於患
處,每天2-4 次。
2、【葯物】明礬10克,琥珀未3克,冰片4克,蜈蚣2 條。
【用法】先將蜈蚣放下瓦片上焙乾,然後與裝葯共研細未,用雞蛋清調成稀糊狀備用。用時用棉簽
蘸葯糊搽敷患處, 隨干隨搽。
3、 【葯物】蜈蚣、蛇蛻、香油。
【用法】上葯按1: 1: 8 比例配方.先將蜈蚣、蛇蛻炒研極細未.加入香油調勻備用.用時攪拌油膏,使
之均勻,以潔凈毛刷蘸油膏塗擦帶狀皰疹病變部位,每天3 次。
4、 【葯物】大葉金錢草適量。
【用法】將大葉金錢草放瓦片上鍛灰研未,麻油調搽局部,每天2-4次,冬天外用敷料包紮。
5、 【葯物】瓜簍100克,紅花10克。
【用法】每天1 劑,水煎2 次,共取汁300-500 毫升,分2-3 次服用。
6、 【葯物】魚石脂軟膏200克,大黃20克,黃柏15克。
【用法】將大黃、黃柏研成細未,圍蒸餾水調成糊狀,再加入魚石脂軟膏攪拌均勻,製成魚二黃軟膏.常規消毒皮損部位,按皮損面積大小,將葯膏平攤於紗布上約0.3 厘米厚,貼敷帶狀皰疹患處,用膠布或
綳帶固定.隔天換葯1 次。
帶狀皰疹的治療偏方比較多,如果大家還想知道其他的帶狀皰疹的治療偏方,可以通過與在線專家的溝通來了解。帶狀皰疹的治療中最好將患者隔離,以免發生多人的傳染。一般來說,帶狀皰疹都是可以很
好的治癒的。
帶狀皰疹的治療偏方 秘方調病 2010-02-03 18:42:00 閱讀1607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
1.取牛黃解毒丸5粒,研成細粉,放入無菌大口瓶內,加入70毫升75%的酒精浸泡二十分鍾左右,再用玻璃棒攪拌,使葯物充分溶解。在搽葯之前,先用生理鹽水將患處沖洗干凈,蘸干後,用消毒棉簽蘸葯液直接塗搽病變部位,外用無菌紗布覆蓋瘡面,固定。每日換葯一次。一般用葯3~5天即可見效或
愈。
2. 這個病在民間有很多的叫法,叫「火龍纏葯」、「蛇丹瘡」等等,非常的疼痛,它是屬於一種病毒侵蝕了神經,沿在三叉經脈長出綠豆大的丘疹,針對這種病魔的疼痛,一般醫院的看法就是讓你不要弄破,要經過一個
漫長的發作期,為了減少患者的疼痛時間,我推薦一種偏方,皰疹一旦出現。
第一步,到菜場買活的黃鱔(長魚),看你的皰疹面積,大的話就多買幾條,放了黃鱔的血,活殺活用(待用); 第二步,用針挑破皰疹,立刻把待用的黃鱔血塗抹在破處,如果皰疹面積大,忍受不了針挑的疼痛,建議,挑
破外框,上血,大面積塗抹血,患處全部塗抹;
第三步,把剩餘的血保鮮在冰箱,備用,一天塗抹兩到三遍.這樣不出三到四天皰疹消失,剩下的就是養好
後遺。
3. 方葯: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各30克,貓爪草20克,板藍根、徐長卿、丹皮、赤芍、白芍各12克,
大青葉、虎杖各15克,川連7克,生甘草10克。
加減變化:疹在眼瞼部、顳部加防風、升麻、荊芥,胸背部加柴胡、白芍、丹參、葛根,腰部以下加龍
膽草、川牛膝、生地;病程長,痛甚加蜈蚣、僵蠶。
用法:水煎服。用青黛3克,冰片2克,研細,加紅花油適量,調敷患處。均5日為1療程。禁酒,禁
辛辣之品。用1~4個療程。
功效主治:帶狀皰疹。
4.帶狀皰疹偏方-皰疹膏
葯物組成 雄黃l0g 白礬l0g 乳香5g 沒葯5g 冰片少許 生石灰水50ml 香油50ml
制劑用法 將雄黃、白礬、乳香、沒葯共研極細末,人冰片末混勻。加人生石灰水和香油,攪拌均勻
成膏狀。外塗患處,勿須包紮,每日2—3次。一般一次止痛,2--3次可愈。
5.帶狀皰疹偏方-雄黃洗劑
葯物組成 雄黃20g 明礬20g 大黃30g 黃柏30g 側柏葉30g 冰片5g
制劑用法 除雄黃、冰片外,余葯人清水中浸泡20分鍾,文火煎30分鍾。取汁300ml左右,濾出葯液。人雄黃、冰片粉末,混勻。稍溫後用紗布蘸葯液洗患處。每日2~3次,每次30分鍾。葯液保留,下
次加溫再用,5天為1療程。
適應病證 帶狀皰疹,濕熱毒邪蘊結肌膚之證。
6.帶狀皰疹偏方-大黃虎杖冰片酊
葯物組成 大黃15g 虎杖15g 冰片15g
制劑用法 上葯浸入300ml 95%乙醇液中,24小時後取澄清液備用。用時用棉簽蘸取葯液塗於患處,
每日數次。潰爛處禁用。
適應病證 帶狀皰疹,濕熱毒瘀互結之證。
治療
(一)全身治療抗病毒葯物有無環鳥苷、阿糖胞苷以及阿糖腺苷等,其中以無環鳥苷最為有效,無環鳥苷能被皰疹感染過的細胞吸收,在細胞內經過磷酸化作用形成無環鳥苷三磷酸鹽。此種鹽為鳥嘌呤三磷酸鹽的競爭抑制劑,亦就是DNA聚合酶的競爭抑制劑,它可以終止病毒DNA鏈的延長,對病毒的DNA聚合酶的活性產生強大的抑製作用,從而阻滯了皰疹病毒DNA的復制。無環鳥苷不易進入正常細胞。因此對正常細胞的抑製作用很少,約等於對病毒抑製作用的1/10~1/30。這一機理說明無環鳥苷治療皰疹有高效而少副作用的特點,所以是治療皰疹病的首選葯物。無環鳥苷適用於泛發性帶狀皰疹或合並肺炎或腦炎等嚴重患者。靜脈點滴劑量為200~250mg,加入100ml補液中1h滴完,每日2~3次,連續3~7天。口服劑量為200mg,每日5次。阿糖腺苷和阿糖胞苷等對抗病毒雖有一定療效,但因價格昂貴或副作用多,自
從有了無環鳥苷後已不常用於皰疹疾病。
對有神經痛患者可給予止痛葯物,如阿司匹林、去痛片等。疼痛嚴重者可在早期口服強的松15~30mg/d;1周後漸減量。強的松早期服用可消除神經根的炎症。皰疹性神經痛用強的松後可以減輕神經炎後期的纖維化,因而亦可減輕疼痛。此外亦可用維生素B1,維生素B6或注射干擾素等。
(二)中醫治療治則為表熱利濕,可內服龍膽瀉肝湯。
局部治療早期丘皰疹可外用爐甘石洗劑,皰疹破潰後可外用1%龍膽紫液或0.5%新黴素軟膏、磷黴素軟膏等。眼部皰疹可用無環鳥苷眼葯水,或3%無環鳥苷軟膏。
帶狀皰疹即中醫所謂的「纏腰火丹」、「纏腰蛇」,是由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主要表現為神經痛及沿肋間神經走行的成簇分布的小皰疹、滲出性皮疹。其治療方法多種多樣,中葯療法有其獨特的效果,最主要的是其經濟、簡便、易行,現簡述如下。
(1)六神丸: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止癢消炎作用。視皮損大小,取適量六神丸(一般為30~100粒),研成細末,用醋或涼開水調成糊狀,敷於病灶上。若皰疹潰爛流水,可用乾粉直接撒於瘡面上,每日1次,一般3~5次可愈。
(2)蜈蚣:取蜈蚣3條,放入醋中浸泡10h後取出,於瓦片上焙乾研成細末。用此醋液先擦皰疹之兩頭,再擦中間。用香油或燒酒調和蜈蚣粉成糊狀,敷於患處。
(3)菊花葉搗成汁後調白糖擦抹患處。
(4)海螵蛸研成粉後用醋調和均勻,抹於患處。
(5)雲南白葯:該葯具有活血消腫、止血止痛的功效,將該葯用白酒調和成糊狀,均勻地塗抹於患處,每日3次,1周後,90%的患者皮疹可結痂癒合。
(6)七厘散:具有祛瘀、止痛、收斂的作用,用其加食醋調和,抹於患處,每日2次,並日服七厘散1g,1周後病人多可痊癒,且不留疤痕。
(7)大黃:具有瀉下、瀉熱之功效,故有治療熱毒瘡瘍的作用。用大黃研成細末,涼開水調和,將水皰刺破後,將葯糊塗於患處。
(8)雄黃:既有治療瘡毒瘡痛、抑制皮膚真菌生長之作用,又有消炎止痛功效。雄黃研成細末後加白酒調成糊狀,抹於患處。
(9)板藍根:對病毒有抑制和殺滅作用。用板藍根注射液外塗患處,每日3~4次,有水皰者先將其刺破,5~10日後,大部分患者可痊癒。
(10)柿子葉:用鮮柿子葉適量搗爛取汁,塗於患處,稍干後再塗一遍,每日3~5次,1周後大多數患者可痊癒。
帶狀皰疹特色療法
祖國中醫葯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祖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中醫葯治療皮膚病,優勢多多。長期從事皮膚病研究和臨床治療的沈陽市虹橋醫院皮膚病科研組,秉承中醫辨證施治的法寶,吸取祖國醫學之精華,以「治其外」必先「清其內」的外病內治思想,根據各種皮膚病的發病機理,精選上百味來自高山無污染純天然中草葯,科學配伍出系列臨床高效方劑,其部分組方已通過衛生部門、國家中醫葯管理部門的認證,並已經有關部門批復生產、推廣應用。該系列方劑具有清熱解毒、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涼血養血、除濕祛癢、消斑護膚等功能,科研組還根據不同患者的病情、病因,因人而異進行全面科學的調理,對治療皮膚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如皮膚瘙癢症、色素病、各種癬病、痤瘡、黃褐斑、帶狀皰疹、紅皮病、魚鱗病,及各種感染性化膿性皮膚病,如癤、癰、疔、丹毒,效果顯著。其優點有:一是葯效經人體吸收後,經血液由內而外直達皮損,增強病灶排泄與吸收,達到殺毒與排毒的目的;二是增進血液循環,疏通微循環,提高皮膚免疫能力和應急能力,從而促進免疫力上升;三是療效可靠,見效快,療程短,愈後不易復發。經數萬例患者臨床驗證,一般患者用葯後短期內即可有效止癢,祛屑消斑,使角質溶解,皮疹消退。多年來已為眾多反復發作的皮膚病患者解除了痛苦,深受廣大患者好評。
這里我就給各位介紹盡早將其病毒扼殺之方法!以為病人減少若干痛苦,豈不又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么!
方法十分簡便:帶狀皰疹初發時,即尋一塊質量上乘的瓷片(瓷碗或瓷杯均可)敲碎,取一2、3公分長的,有似針尖鋒利的(gong fen chang de _you si zhen jian feng li de)碎片(可用碘伏或酒精擦拭消毒),分別在皰疹中間點刺5至6下,使其出血,此即放血療法,作用是引導病毒排出,若觀察半日,皰疹再不蔓延,則無需再用葯也!我屢試不爽,故介紹給各位。若時機錯過,纏腰之帶已經封口,此法則無效果,需用常規之法治之。請謹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