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家堂的立法
㈠ 專家靠賣鑒定證書斂財 倒逼民間文物鑒定立法
來源:法制日報
我國民間收藏已有幾千年歷史。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收藏人群已突破1億。
然而,民間收藏的很多環節卻一直存在法律空白,導致民間收藏難以規范,甚至亂象叢生。眾多的古玩市場、鑒定機構只有工商營業執照,游離在文物部門監管之外,以致發生糾紛後打官司,找不到相應的法律依據。
「目前民間收藏的鑒定市場基本處於『三無』狀態:無法律管、無機構管、無人管。鑒定者無需對鑒定行為負責,也不承擔風險。」面對《法制日報》記者,一位業內人士如是說。
「專家」靠賣鑒定證書斂財
1982年11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布。2002年修訂時,將「私人收藏」改稱「民間收藏」。業內人士認為,這是法律上首次承認民間收藏。
收藏的人多了,不僅催生了真假文物的商品化流動,也形成了一個鑒定需求市場。在搜索引擎搜索「文物鑒定」,找到的相關結果多達1150萬個。
吳先生在機關是一名處級幹部,還有兩年就要退休,現在屬於內退。平時工作也不忙,閑來無事經常逛一逛古玩城。
前不久,吳先生對一件開價5000元的青花瓷瓶很有興趣,一問真假,店主便把他拉到一邊悄悄嘀咕:「加2000元,我們可以開張保真的鑒定證書。」
抱著長見識的心態,吳先生跟隨店主來到了一家櫥窗上貼著「文物鑒定」的藝術品商店裡。穿過商店的前店走進裡屋,吳先生發現,前來詢問藝術品鑒定的人還真不少。
「200元看一件,2000元出一份證書。」一名自稱業務經理的女士跟吳先生報價,並稱公司有多名來自故宮博物院的老文物專家坐堂,出具的證書絕對權威可靠。
隨後,一位李姓專家拿起青花瓷瓶簡單地看了看,幾分鍾後就開具了鑒定證書:「此件器物為清中期典型精品,有一定收藏價值。」落款的公章為××藝術品鑒定中心。
「如果去外地鑒定,每次收費是8萬元。」這位李姓鑒定專家自稱通曉各類藝術品,每天找他鑒定的多達二三十人。據業務經理介紹,最近上海一個老闆來鑒定五六百張畫,每張都開一個鑒定證書,光鑒定費就花了上百萬元。
記者采訪得知,隨著文物收藏熱不斷升溫,一批較為活躍的明星專家開始走紅鑒定市場,一批號稱專業文物鑒定的商業機構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在文物市場上,鑒定證書隨意買賣早已不是什麼秘密。」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只要你願意出錢,就算是劣質仿品,也能被鑒定成古董,而且鑒定證書上的品名、年代、評語等,都可以由你說了算。
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收藏界的亂象根源就是鑒定難。不管是文物鑒定還是藝術品鑒定,迄今既沒有標准,也沒有規范,全憑鑒定者的「眼學」功底。如果有多個專家進行鑒定,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難達成一致。
經商多年的肖先生收藏了一件宋代瓷盤,經朋友引薦,他帶上這件「寶貝」,上門求教一位曾經在電視鑒寶類節目中出鏡的專家。
「專家當時連藏品是什麼樣都沒見到,就讓我先交鑒定費。」肖先生說,在鑒定過程中,這位專家對五大民窯的基本常識都不了解,幾乎連求教者的水平都達不到。雖然聽了一半就聽不下去了,可鑒定費已經付了,只好耐著性子聽專家說完。
廣州某文博機構一位專家告訴記者,許多鑒定機構在開展商業鑒定活動時極不負責任,有的專家不懂裝懂,亂說一氣,屢屢鑒假成真。「有一位企業家收了幾千件瓷器,經過一些知名專家的鑒定,竟然開了大量真品鑒定證書,各個朝代的精品瓷器多達幾百件,其中不乏世界各地博物館公認的瓷器收藏」。
鑒定背後藏騙局
古人曾有「糧油一分利,百貨十分利,珠寶百分利,古玩千分利」的說法。對於多數收藏者來說,無一不希望自己手中的藏品能賣個好價錢,殊不知這當中也隱藏著重重風險。
目前,國內文物鑒定從業人員大致有三類:一是國有文物收藏單位的文物專家,主要負責博物館文物徵集鑒定工作;二是通過國家文物局鑒定資格認定考試的責任鑒定員,業務范圍僅限於文物進出境審核(2016年01月22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取消一批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的決定》,其中包含取消文物進出境責任鑒定員職業資格的認定——記者注);三是在中國藝術品鑒定評估委員會、中國收藏家協會等機構任職,或取得相關機構發放的鑒定資格證書的從業人員。
一位多年從事文物工作的專家介紹,前兩類鑒定人員的工作帶有「對公」性質,一般不參與民間藏品鑒定。眼下各類鑒寶活動邀請的嘉賓、專家,多是出自第三類鑒定人員。由於這類鑒定人員在獲取資格證書時,不少人並未經過嚴格的分類考試、資質審核,鑒定水平良莠不齊,從而導致「偽專家」滿天飛。
家住湖北武漢的張先生家中有一幅祖傳的字畫,父親去世後便傳到他手裡,從小聽長輩們討論這件「寶貝」,他就一直想找人鑒定一下這幅字畫。
通過上網搜索,張先生聯繫到了深圳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的技術顧問通過張先生上傳的照片,判斷這幅字畫是很有年代的一個藏品,並建議他攜帶實物到他們公司進行免費鑒定。
一番強烈推薦下,張先生夫婦攜帶字畫來到這家公司。一進公司大廳,張先生就被豪華氣派的裝修給鎮住了。隨後,在技術顧問的引薦下,張先生見到了自稱文物鑒定專家的徐老師。
「這幅字畫有600多年的歷史,非常稀有,可能價值一兩千萬元。」徐老師將字畫翻來覆去看了十幾分鍾,最後得出結論,並建議張先生在其公司拍賣。
「按照公司的規定,拍賣品需先交納估價1%的拍賣費。」技術顧問給張先生講解收費標准。
「我的這幅字畫按1000萬元的估價計算,需交納10萬元的拍賣費,太貴了。」一番盤算後,張先生拒絕了徐老師的建議,並將字畫帶回家中。此後,這家公司的員工不停地打電話游說他,最後雙方以5萬元拍賣費達成一致,並與這家公司簽訂了拍賣合同。
幾個月過去了,張先生沒有收到任何音訊,打電話到公司了解情況,得到的答復是字畫沒拍賣出去,並通知他取回字畫。「否則,將每天收取20元保管費」。
這一回復,讓張先生如夢初醒。「看似正規的公司背後,卻是一個騙局。」張先生後悔不已,要求退還5萬元拍賣費,但被公司以簽訂了拍賣合同為由拒絕。
天津一位深諳拍賣行內幕的收藏家告訴記者,目前,市面上多數拍賣公司利用市民對藏品拍賣交易的不了解,容易被高額定價誘惑,誘騙事主到公司進行所謂的「文物鑒定」,騙取服務費。
在文博界,關於一夜暴富的各種故事也在流傳:北京一位古董商曾花幾百元買了件仿品拿到拍賣行拍賣,由於事先做局買通專家,待仿品一出場,專家們便爭先誇贊其為珍貴藏品,再經過幾個朋友的哄抬,在場的買家都心動不已。最後,一隻百元的「青白瓷」竟賣出了900萬元的天價。
對於藏品的持有者來說,藏品的真偽是他們關注的重點。正是基於這種贗品當道和收藏心態浮躁造成的心理,才讓一些鑒定平台有了可乘之機,鑒定亂象也更為猖獗。
據統計,全國現有百餘家民間鑒定機構。這些鑒定機構有些是由工商部門注冊的民營企業;有的是在民政部門登記的民間社團或民辦非企單位;有的是收藏協會、拍賣公司、畫廊、民營博物館、美術館的內設機構。
某地文物局一退休官員說,文物鑒定市場混亂近乎失控。不少文物藝術品鑒定機構的所謂專家,並不具備文物藝術品鑒定的資質與能力。而根據鑒定結論與文物藝術品估價來收取文物藝術品鑒定費用的收費制度,已成為利益導向的核心鏈條。
民間收藏文物鑒定立法緩慢
近年來,民間文物、古玩、藝術品交流交易迅猛發展,文物鑒定中的法律問題越來越突出。
「由於我國尚未建立起統一、規范的文物鑒定資格認證制度,而不少與文博相關的社會機構都能發放鑒定資格證書,這使得掛著各種名頭的鑒定師、文物評估顧問大行其道,然後堂而皇之地從鑒寶活動中撈得好處。」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說,鑒定行業魚目混珠的亂象,與鑒定資格證書發放的低門檻直接相關。
記者點擊一家文物鑒定公司網站看到,這家網站特聘十餘位專家,並分別登出他們的照片、簡歷及出具證書的價格,其中不少專家號稱來自故宮博物院。
隨後,記者以收藏者的身份致電這家網站後獲悉,照片鑒定普遍收費三百元左右,速度快的5分鍾就能出鑒定結果,每出具一份鑒定報告收費2000元。與此同時,在回答記者「能否把藏品價格估高一些」時,工作人員說:先看貨,其他的好商量。
記者梳理發現,從早前鬧得沸沸揚揚的「金縷玉衣」「漢代玉凳」等案件,造假文物能拍出天價評估,「功勞」幾乎都在鑒定專家身上。這些鑒定人員業務素質參差不齊,民間收藏品大部分在這些專家手中「點石成金」。
「文物鑒定市場並沒有單獨的主管部門,而是涉及工商、文物局、消協等多個部門,九龍治水的直接結果,就是沒有頒發專業鑒定資格證明的部門。現行法律中,並未提到製造、買賣假文物是違法行為。制售環節尚無法可依,鑒定環節就更處於監管真空狀態。」北京一位資深文物鑒定專家坦言,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規範文物鑒定市場的法律法規,鑒定行為缺少監管約束機制,使得「偽鑒定」出具者有恃無恐,東窗事發後除了名聲上的損失,幾乎沒有其他風險。
針對民間文物鑒定市場存在的問題,早在2008年3月13日,全國政協委員、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就說,文物局准備出台《民間收藏文物鑒定管理辦法》,推進文物鑒定準入制度的建立,對民間文物鑒定實施資格資質管理,規定受法律保護的鑒定程序,為社會提供科學、規范、負責的鑒定咨詢服務。
2011年中央電規台3·15專題晚會上,曝光了10多起藝術品投資鑒定市場里鑒定證書滿天飛、鑒定機構隨便設、鑒定專家無誠信的案例,揭開了民間收藏文物鑒定行業的黑幕,引發社會一片嘩然。
次年7月底,國家文物局、公安部、海關總署、國家工商總局聯合發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經營活動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了古玩舊貨市場的管理機關,但並未涉及市場中大量存在的文物鑒定的管理辦法。
2014年10月24日,國家文物局發布《關於開展民間收藏文物鑒定試點工作的通知》,批准天津市文物開發咨詢服務中心、黑龍江省龍博文物司法鑒定所、西泠印社藝術品鑒定評估中心、廈門市文物鑒定中心、湖南省文物鑒定中心、廣東省文物鑒定站、雲南文博文物評估鑒定有限公司7家單位開展民間收藏文物鑒定試點工作。
國家文物局確定民間收藏文物鑒定試點單位,給不少收藏者帶來希望。到了2018年3月4日,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陶瓷專家、全國政協委員呂成龍呼籲:文物鑒定是目前需要迫切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十年過去了,《民間收藏文物鑒定管理辦法》依然待字閨中。(記者王陽 制圖/高岳)
㈡ 北京兩家培訓機構被查處,如何加強管理教育機構
北京兩家培訓機構被查處,應這樣加強管理教育機構。
一、北京兩家培訓機構被查處
建立教育、市場監管等部門的聯合執法機制,每年都要對培訓機構進行一次考核,對存在問題的及時反饋,督促其限期改正,如果整改不及時,那麼就堅決取締。
四、規范管理建檔立卡
對培訓機構的教師進行實名認證,嚴格准入,保證培訓的質量。另一方面,要防止在職教師從事教育活動,對其進行嚴格管理。
只有採用上述的方法才能明確教育主管部門的職責,保護好學生的合法權益,有效地化解危機,保證良好的社會環境,推動我國教育培訓產業的健康發展。
㈢ 求助!!急!!關於我國傳統婚姻的例子
文章作者:周雲
中國古代的法律都是諸法合體,直到19世紀中業中國海禁大開之後,隨著西方文化的輸入,晚清才開始按部門法修律,從而使諸法合體的中華法系最終解體。但我們不能因諸法合體的法律形式,而否認在中國古代沒有民法,也沒有婚姻法的規定。事實上,中國從遠古時候開始就有對婚姻制度的規定,從這些規定中,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在這塊土地上的生活習慣和法律文化。
中國自夏啟建立夏朝開始,統治者實行的就是家國相通、親貴合一的宗法制度,為了維系這種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組織形式,統治者在政治實踐中推行從上到下的嫡長子繼承製,而為了保證嫡長子的純潔性,在婚姻上,夏、商、周三代均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所謂一妻,指的是嫡妻只許一個。除嫡妻以外,男子還可以合法地擁有數量不等的側室,即"妾"。《禮記.曲禮》記載:"天子有後,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公侯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但是,按照宗法制度的要求,嫡妻只能有一個。嫡妻所生,是為"嫡系",其他妾媵所出,是為"庶出"。嫡妻及其子女,與妾媵及所生子女,在家庭中有著明顯不同的地位。這是由宗法觀念十分重視嫡庶之別所決定的。嫡庶無別,嫡長子繼承宗祧和權位的原則就無法維持,勢必導致整個宗法的紊亂。
西周在婚姻締結的實質要件上除了堅持一夫一妻制以外,還要符合兩個原則:(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詩經.齊風.南山》曰:"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可"。西周婚姻必須秉承"父母之命",經過"媒妁之言"。在宗法制下,婚姻大事必須父母主持,再加媒人撮合,才算循禮、合法,才能為宗族和社會所承認。這是由於西周統治者強調禮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要按照"禮"的秩序去生活。而"禮"的核心,在於"親親"和"尊尊"。"親親父為首",在家庭、家族關系中,應該承認並維護家長的地位和權威,以父家長為家庭和家族的中心,所以象男女婚姻大事只能由父母做主,當事人是沒有選擇餘地的。(2)同姓不婚 西周婚姻實行"同姓不婚"的原則,主要基於兩點:一是《左傳》所言,"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不利於子女的健康成長,這說明當時人們在優生方面已有比較科學的認識。二是《禮記.郊特牲》所說,"娶於異姓,所以附遠厚別也",反映了通過婚姻加強與異姓貴族的聯系,進一步鞏固家天下和宗法制度,且有鮮明的政治用意。
西周婚姻的成立,程序上必須符合"六禮"。合禮合法的婚姻必須通過"六禮":⑴納采,即男方請媒人向女方送禮品求婚;⑵問名,即男方請媒人詢問女子姓名、生辰,卜於宗廟,請示吉凶;⑶納吉,即卜得吉兆後即定婚姻;⑷納征,又稱納幣,即男方使人送聘禮到女家;⑸請期,即商請女方擇定婚期;⑹親迎,即在結婚當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至此,婚禮始告完成,婚姻也最終成立。如此繁瑣的程序,實際上只有貴族才能履行,庶人以下是談不上的,即所謂"禮不下庶人。"西周時期的"婚姻六禮",對以後各朝婚姻成立的形式要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直至中國近代以至現代,在一些鄉村地區,締結婚姻的形式仍然可以看見"婚姻六禮"的明顯痕跡。
同婚姻的締結必須要遵守"父母之命"一樣,婚姻解除的決定權也完全操縱在男方家長方面。據史籍記載,西周婚姻的解除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被稱為"七出三不去"。所謂"七出"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項情形之一者,丈夫或公婆即可休棄之。《儀禮. 喪服》中載"七出":"無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盜竊,五也;妒忌,六也;惡疾,七也。"但是,已婚婦女在三種情況下,可以不被夫家休棄,即所謂"三不去":"有所娶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後富貴,不去。""三不去"在某種程度上,對於任意去妻作了限制,但更主要的目的是出於維護宗法倫理的需要。"七出三不去"制度是宗法制度下父權和夫權專制的典型反映。作為西周時期婚姻制度的重要內容,其影響也極為深遠。漢唐乃至明清,各朝法律中關於解除婚姻的條件和限制的相關規定,大體上都沒有超出"七出三不去"的范圍。
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秦國的歷史經驗使秦始皇充分認識到健全的法制對於國家富強的重大意義,所以秦代奉行的是法家學派的"法治","重刑"理論,由此,在婚姻制度上就較少受儒家禮教觀念影響,與其前後朝代婚姻制度相比,頗具特色:1.婚姻以成年和官府登記為有效 秦律規定結婚年齡,男子身高六尺五寸,女子須六尺二寸,且必須到官府登記。未經登記者,法律不予保護。《法律答問》載:"有女子甲為人妻,去亡得及自出,小未盈六尺,當論不當?已官,當論,未官不當論。"即若該女未成年背夫逃亡,如系登記結婚,便以去夫亡論罪;若沒有登記,視為無效婚姻,不能治罪。按秦制,不僅婚姻的締結需要官府登記,而且,婚姻的解除也必須到官府登記,得到官府的認可。否則,將構成"棄妻不書"罪,男女雙方均要受到處罰。2.婚姻無後世良賤身份地位的限制 《法律答問》:"女子為隸臣妻,有子焉,今隸臣死,女子北其子(將其子從家中分出),以為非隸臣子也。問女子何論也?完之當也。"可見女子為自由人,而其丈夫可以是隸臣,但其後代應被認定為隸臣,即官有奴隸。該女子之所以被論處,是因其"北"其子的出身,即隱瞞其子的隸臣出身,而不是她與隸臣的婚姻。3.不得與他人之逃亡妻為婚 《法律答問》:"甲娶人亡妻以為妻,不知亡,有子焉,今得,問安置其子?當畀。或入公,入公異是。"即甲娶人逃亡之妻時並不知她是逃亡者,後來該女子被捕獲。因此,又產生她與甲結婚後,所生子女的歸屬問題。由這段記載可知秦代不準與他人之逃亡妻結婚。4.歧視贅婿 據《漢書.賈誼傳》記載:秦人"家貧子壯則出贅"。出贅,指男到女家就婚做贅婿。贅婿在秦時社會地位很低,被人們所不齒。秦簡引《魏戶律》的規定:"自今以來,假門逆旅,贅婿、後父,勿令為戶、勿予田宇。三世之後,欲仕仕之,仍署其籍曰:故某閭贅婿某,更之乃孫。" 《魏奔命律》也有關於贅婿類似地位的規定 。此外,秦律雖然也維護男尊女卑和夫權,但對夫權有所限制,對妻子人身權利的保護也超過漢以後的歷代王朝。如秦律一方面要求妻子忠於丈夫,另一方面也規定丈夫通姦有罪,"夫為寄 ,殺之無罪"。《法律答問》載:"妻悍,夫毆治之,決其耳,若折肢指、膚體,問夫何論?當耐。"顯然,即使"妻悍",丈夫也不能隨意毆打。
兩漢的婚姻制度,原則上沿襲西周以來的傳統。但隨著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使其婚姻立法更具綱常倫理色彩。1、婚姻的成立 漢初朝廷鑒於人口銳減的事實,提倡早婚。據《漢書.惠帝紀》記載,漢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詔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即出五倍的算賦(一算一百二十錢)。這是經過秦末戰亂之後,統治者為恢復和發展生產,需要增加勞動力而採取的一項措施。根據這個詔令,女子年十五至三十歲以內不嫁,便採取多收口賦的辦法進行懲罰。因此,兩漢時期盛行早婚。漢代仍然存在招贅婚姻,但贅婿的社會地位與秦代一樣,受到歧視。2、一夫一妻多妾制 兩漢婚姻的目的如《禮記.昏義》所說,即"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也"。因此,婚姻重視生子延嗣,這是宗法制度所要求的。另外,如前所述,漢初為解決人口銳減造成的戶籍蕭條問題,國家也鼓勵生育子嗣。由於早婚多育是國家需要,更是延嗣繼世的需要,所以漢律雖然確定婚姻關系為一夫一妻制,但無後嗣者,納妾當然為合法。3、婚姻的解除 漢律仍以"七出"、"三不去"為棄妻的基本原則。需要指出的是,兩漢時期由於儒家思想對法律的影響,封建禮教成為束縛婦女的一條繩索。婦女在婚後雖然"事奉循公姥","晝夜勤勞作",但公婆稍不歡心,便可強迫夫妻離異。同時男子可以找出各種借口,拋棄妻子,然而在一般情況下,即使丈夫有惡劣的行為,也不準妻子離開丈夫。《白虎通.嫁娶篇》雲:"夫有惡行,妻不得去。"其原因就是"地無去天之義也。夫雖有惡,不得去也"。片面強調丈夫的特權。關於離婚後的財產問題,《禮記.雜記下》鄭注引漢律雲:"棄妻畀所齎。" 畀,給予、付與。齎,以物送人。意思是,由丈夫提出離婚,允許女方將出嫁時從娘家帶來的財產帶走。漢律所確認的以男尊女卑為特徵的婚姻關系,還表現為妻子如私自改嫁或丈夫雖死未葬而改嫁者,皆棄市。丈夫與人通姦,依律規定只處刑,而妻子與人通姦,則處以死刑。
三國、兩晉、南北朝,由於盛行士族門閥制度統治,所以在婚姻方面,特別重視門第家世,嚴禁士庶貴賤通婚,違反者受到法律制裁。北魏孝文帝太和三年詔令:"皇族貴戚及士民之家,不惟世族,不與非類婚偶","犯者以背制論"。而北朝時期強調實行早婚,"女年二十以下,十四以上未嫁,悉集省,隱匿者家長處死刑。"這一時期納妾被認為合法。晉令規定可依官品納妾一至四人。
中國封建社會經三國、兩晉、南北朝三四百年的分裂割據後,進入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隋唐。唐朝關於婚姻的成立強調以下幾個方面:⑴確認尊長對卑幼的主婚權 "諸嫁娶違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獨坐主婚。"即使卑幼在外地,已自行訂婚,只要尚未結婚,也必須服從尊長安排,如違反尊長意志者,依律"杖一百"。⑵婚書、聘財是婚姻成立的要件 婚書是指婚姻成立的書面合約,包括男方尊長的通婚書和女方尊長的答婚書。前者是男方尊長向女方尊長"致書禮請",提出婚約的建議,後者則是女方尊長"答書許訖",予以承諾。"請"與"許"都由媒妁溝通,根本無須過問雙方當事人的意願。對女方尊長已事先得知、認可男方如男方年齡偏大,或身有殘疾,身為養子、庶子、妾生子、婢生子、奸生子等不宜明載婚書的特殊情況,即以私約的形式對婚書的內容進行補充。聘財是婚姻成立得到法律確認的關鍵要件。聘財無論多少,只需表現為一定的錢財即可。女方尊長只要收下聘財,即使沒有聘書,仍視為婚約成立並有效。如果女方尊長悔婚,依律處杖六十,且婚姻關系依然有效。⑶婚姻締結的限制 結婚年齡,貞觀元年定為男二十,女十五。玄宗開元二十二年為了增加人口,將婚齡降低到男十五,女十三。唐律嚴格禁止"同姓不婚",違者,各徒二年,非同姓但有血緣關系的尊卑間不得為婚,違者"以奸論";嚴禁與逃亡之女為婚,監臨官不得娶監臨之女為妾,良賤不得為婚,違者均處以刑罰。唐朝還規定,婚期已到,不得故違,若期約已至而男家無故五年不娶,有司給據改嫁;婚期未到,一般不得強娶。
唐朝在婚姻的解除上,夫對妻的特權尤為突出。婚姻解除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出妻"和"和離"兩類。出妻簡稱"出",即男方單方面解除婚姻,休棄妻子。其條件即西周以來傳統的"七出"。提出"七出"的不僅是丈夫,也可以是丈夫的父母,執行"七出"也無須得到官府的判決。相反,妻妾絕對沒有單方面解除婚姻的權利。唐律規定,妻妾"背夫擅行,有還他志",處徒二年;"因擅去而即改嫁者,徒三年"。對於"七出"的限制有兩種:一是妻無"七出"之狀,丈夫仍要出妻,丈夫處徒一年半,但"七出"原是一些簡單的原則,很容易被丈夫找到出妻的借口;另一即西周已有的"三不去"。雖有七出,但同時有三不去情形而出妻者,杖一百,婚姻仍然維持。"七出"、"三不去"原為西周禮制,唐律移植為法律規范。
和離,即男女雙方自願協議解除婚姻。唐律令允許夫妻雙方因"不安相諧"而和離。和離及上述出妻都必須製作書面的"出妻書",出妻書由丈夫親手書寫,女方有這些書面解除婚姻的證據,才可重新結婚。
斷離,即由官府判決解除婚姻。一般也有兩種情況:一是在"違律為婚"或"嫁娶違律"的情況下,由官府斷離,並對關系人各處以刑罰。另一是"義絕",即指夫妻一方對另一方或一定范圍的親屬,或雙方一定范圍內的親屬有毆打、通姦、殺傷等情況下,經官府判決強制解除婚姻關系。不執行判決者徒一年。律疏引禮教原則"夫妻義合,義絕則離"作為這項規定的根據。義絕的具體條件是:夫毆妻之祖父母、父母,殺妻之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夫妻雙方的祖父母、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之間有相殺情節;妻欲謀害丈夫,毆打或詈罵夫之祖父母、父母,殺傷夫之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及妻與夫之緦麻以上親屬通姦;夫與妻母通姦等等。這些條件顯然偏向於夫一方。如只有妻"欲害夫",而無夫"欲害妻";夫對妻之親屬須有毆打殺傷殺害才構成義絕,而妻僅詈罵、毆打夫之親屬就構成義絕。此外,將妻妾嫁給監臨官、夫出賣妻妾,也構成義絕。這些規定反映了封建夫妻關繫上的不平等,也是"夫為妻綱"這一儒家綱常原則在法律上的體現。
總之,在婚姻方面,唐律進一步確認家長與子女、丈夫與妻子、良人與賤民之間的不平等,用以維護有利於封建統治階級的社會秩序。
宋代婚姻的立法大體沿襲唐制,但對婚姻的締結方面,規定禁止五服以內親屬結婚,對姑舅兩姨兄弟姐妹結婚不加禁止。另外,還規定:"諸州縣官人在任之日,不得與部下百姓交婚,違者雖會赦仍離之。其州上佐以上及縣令,於所統屬官亦同。其訂婚在前,任官居後,及三輔內官門閥相當情願者,並不在禁限。"對女方不許悔婚的情況有例外,即定婚後,男家無故三年不娶,女方在告之官府並退還聘財的前提條件下,可以主動解除婚約。
兩宋關於婚姻離異的規定完全承襲唐律規定,以傳統的"七出","三不去","義絕"為條件。關於"七出"、"三不去"、"義絕"的含義與以前的朝代沒有區別,只是關於"無子"的條件作了進一步界定:"妻年五十以上無子,聽立庶以長,即是四十九以下無子,未合出之"。依據這條法律規定,在宋代已婚婦女在四十九歲之前是不能被夫家以"無子"條件趕出家門的。關於"三不去"的例外,是妻若有"惡疾"及與人通姦,體現了宋律維護宗祧繼承的真正用意。
"七出"是法律賦予丈夫單方面所享有的休妻的特權,"義絕"是法律規定的對男女雙方實行強制離婚的條件。《宋刑統. 戶婚律》"和娶人妻"條規定:"諸犯義絕者,離之,違者徒一年。"在婚姻的解除問題上,婦女始終處於被動地位。但隨著社會的演繹,特別是兩宋商品經濟的發展,很自然地就會給人們思想觀念以沖擊,表現在婚姻制度上,宋代婦女在特定條件下,具有一定的法定離婚權。
首先,夫出外三年不歸,其妻可以離婚。其次,丈夫令妻為娼或雇妻與人者,其妻可以離婚。因為丈夫逼妻子為娼屬喪盡天良之行徑,不僅有違社會道德,而且也十分有礙於家庭和睦,因而法律賦予這樣處境的婦女以主動離婚權。為穩定社會秩序起見,歷代官府皆禁止出賣妻子人身,但民間還是有人典雇妻子與人者,對這樣的違法行為,宋朝官府在進行依法制裁的同時,也賦予被典雇婦女以主動離婚權,第三,兩宋法令規定,丈夫犯罪被處以流刑或被處以其他刑罰而移鄉編管,其妻可以離婚。宋代已婚婦女的法定離婚權之規定,為前代法律所無有。
元朝是蒙古貴族的統治,蒙古貴族在進入中原以後,將其蒙古的一些習俗也帶進了中原,故元朝的法律反映了蒙古游牧民族習慣法的痕跡。其婚書、職業媒妁等實體制度,頗具特色。1、法定婚書制度元代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明確規定,建立婚姻關系必須訂立婚書(或稱嫁娶禮書),婚書上寫明議定的聘財數額,如果是招贅女婿,須寫清養老或出舍的年限,主婚人、保親人、媒人須在婚書上簽字花押,然後依禮成親,婚姻關系方才有效。明清時雖然也一般要求有婚書,但已不再為法定必要形式要件。2、媒妁的管理和職業化 元代法律規定只有經基層官吏,地方長老等保薦的"信實婦人",才能充任媒妁,並由官方登記在冊,嚴格管理。這種媒妁的身份是百姓,而不是官方人員,她們從事民間婚姻撮合事務,與先秦有國家公職的"媒氏"、"掌媒"不同,與宋代專為宗女而設立的"官媒"也不同。後者可稱其為職業媒妁。官府對媒妁的管理,其重要內容之一是限定"媒錢"數額。3、贅婿 贅婿自古即有,但元代民間招婿之風頗盛。元代贅婿一般分為四類:一曰養老,謂終於妻家聚合者;二曰年限,謂與婦人歸宗者;三曰出舍,謂與妻家析居者;四曰歸宗,謂年限已滿,或妻亡,並離異,歸宗者。4、收繼婚 收繼婚就是未婚男性收娶家族中的寡婦為妻。這是蒙古貴族帶進的習俗。至元八年十二月,元世祖下旨:"小娘(庶母)根底、阿嫂根底,收者幺道。"宣布了收繼婚的合法性。弟收兄妻,多發生在親兄弟之間,遠房兄弟一般不準收繼。另外,小叔的收繼處分權,只有在寡嫂服喪期終了後才能實現,收繼制度也打上了禮教烙印。禮教對收繼婚的影響,還表現在寡婦如守志,不得強娶,但如想再婚,便非就繼於小叔不可,也就是說小叔對寡嫂享有法定先娶權。在民間實際收繼過程中,其弟收寡嫂的范圍已擴大到訂婚之"寡"嫂。此外,元朝以前,法律允許寡婦帶走原有妝奩,不準寡婦帶走的,限於丈夫的遺產(或應得份額)。但元朝法律正式規定,離婚婦女或寡婦如果再婚,就要喪失原先從父母處得來的妝奩物及其他繼承得來的財產,至於夫家的財產,更是不得帶走。明清兩朝受元朝影響,都有:(寡婦)改嫁者,夫家財產及原有妝奩,並聽前夫之家為主的規定。這種規定反映了封建社會後期婦女地位進一步下降的趨勢。5、婚姻的離異 元代婚姻的離異與唐宋基本相同,主要有"休棄"和"和離"兩種形式。
明代關於婚姻方面的法律,基本沿用唐宋舊律,但在婚姻關系和違法婚姻適用刑罰上,明律又有所發展與變化。據《大明律. 戶律.婚姻》規定:"凡男女訂婚之初,如有殘疾、老幼、庶出過房乞養者,務要兩家明白通知,各從所願,寫立婚書,依禮聘嫁。"及已報婚書,或有私約而悔,婚者,或無婚書但受聘財者都要處以杖刑。唐律男家自悔者不處刑,明律已與唐律不符,增加了對男家悔婚的處罰,是婚姻立法的進步。府州縣親民官不得於任內娶部民女為妻妾,違犯者杖刑,監臨官不得娶為事人妻妾及女為妻妾,違犯者,從重論處。明律還規定不得收留在逃女囚為妻妾,不得強占良家妻女為妻妾,否則都要依律治罪。在違律婚姻上的處刑,明律量刑比唐律略有減輕,如"同姓為婚者",唐律規定"各徒二年",而明律規定只"各杖六十",體現了明律相對唐律而言的"輕其所輕"的原則。
清朝婚姻制度在入關前後有一定變化。滿族貴族入關之後,使清代婚姻制度深層次受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影響,在其全面繼承明朝婚姻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使之具有自己本朝的特色。
1、結婚條件(1)結婚年齡 清朝入關之前,實行早婚制。入關以後,清承明制,規定男十六歲,女十四歲為法定結婚年齡。(2)"父母之命"封建包辦婚姻依然是清朝婚姻的基本特徵,尊親長掌握卑幼的主婚權是清朝法律的規定。《大清律例.戶律.婚姻.男女婚姻》規定:"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無者,從余親主婚。其夫亡攜女適人者,其女從母主婚。"封建國家法律賦予尊長對卑幼的主婚權,同時也要求主婚權的行使必須符合國家法律有關規定。對於諸如嫁娶違律、隱瞞殘疾、老幼、庶出、過房、乞養等情況,主婚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清以前家長的主婚權在事實上已經存在,但只有到了清朝之時,家長主婚權才得以在法律上明確規定下來。家長主婚權實際上就是父母的包辦婚姻權。中國父母幾千年來一直掌握著這個大權,到清朝時,則不管在法律條文上,還是在社會實際方面,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充分表現了封建社會後期家族本位主義的進一步泛濫。婚姻制度由於剝奪了當事人的自主權,從而使男女私定終身的情況被視為非法。男女的私自結合,不僅為輿論所不齒,而且也是國家法律規定強制離異的情形之一。(3)婚約、婚書與聘財是婚姻成立的條件 婚約一經成就,男女無論任何一方均不得反悔。《大清律例.戶律.婚姻》規定:"若許嫁女已報婚書及有私約而輒悔者,笞五十……若再許他人,未成婚者,杖七十,已成婚者,杖八十……男家悔者,罪亦如之,不追財禮。"婚約約定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嫁娶日期,期約未至男家不得強娶,期約已至女家不得拖延。若男家強娶或女家故意拖延,主婚人笞四十。男方無故超過婚約約定的婚嫁期限五年不娶,及未婚夫逃亡三年不歸者,女方可以另行擇配,但須官府對男方情況予以核實並出具證明。婚約可以因一方的犯罪而解除。清律在《婚約不許反悔》條後但書:"……其未成婚男女有犯奸盜者,不用此律",並且"男子有犯,聽女別嫁,女子有犯,聽男別嫁"。婚約之外另有婚書,依清律規定和民間習慣,婚書由男女雙方主婚人、媒妁畫押。一般情況下,男方之家給予女方的聘禮情況應在婚書中有所載明。婚書一式兩份,男女雙方家長各執一紙。聘財是清朝婚姻成就的關鍵要件,《大清通禮》對一至九品官員的婚娶聘禮作了具體規定:"一品至四品,幣表裡各八兩,容飾合八事,食品十器。五品至七品,幣表裡各六兩,容飾合六事,食品八器。八、九品及有頂戴者,幣表裡各四兩,容飾合四事,食品六器。"
平民百姓婚姻同樣有聘財要求,根據民族習俗的不同,聘財的表現形式也不同。如《欽定理藩院則例》規定的蒙古地區蒙人的聘財是:"蒙古兩姓結親,俱系平人聘禮,應用馬兩匹、牛兩只、羊三十隻,不得多給,違者,將多給之牲畜罰取入官,少給者,勿禁。"
清律對婚姻關系中聘財的規定如此詳細具體,表明了在婚姻關系成立過程中,財產所佔據的重要地位,封建婚姻的買賣性質昭然若揭。
2、離婚條件 男尊女卑,已婚婦女無條件服從丈夫在清朝依然是天經地義。在夫妻關系離異問題上,男子始終占據主動地位。清朝沿襲前代的七出、三不去及義絕的離婚條件。但有關"義絕"處理,清律與唐律規定有兩點不同:其一,《大清律例增修統纂集成》"出妻條"註:"義絕者,謂於夫妻之恩情禮意乖離違礙,其義已絕也。律中未曾祥備其事,而散見於各條之中,其所指義絕者,亦復不同,有於法應離,不許復合者,如所雲離異歸宗,仍兩離之類,即本條應離不離之類,亦是也。其有可離,猶許復合者,如所雲:願留者聽,願離者聽之類,即本條從夫嫁賣亦是也。"根據這個註解,清律關於"義絕"的處理結果有兩種情況,即把"義絕"區分為"於法應離不許復合者"和"其有可離猶許復合者",顯然沒有唐律"義絕則離,違而不離合得一年徒罪"的絕對化。其二,"義絕"不僅是已婚夫妻離異的條件,而且定婚後尚未嫁娶的未婚夫妻也可因"義絕"解除婚約。唐宋以來,法律規定婚約一旦成立,不許悔婚,尤其是對女方而言更是如此。
3 .婚姻之禁止 (1)同姓不得為婚 在清朝前期,同姓不婚的規定被嚴格執行。如果出現同姓為婚的情況,不僅對主婚者及男女雙方當事人分別處以杖六十的刑罰,而且婚姻無效,必須強制離異。此種情況到清朝後期,已基本不復存在。《大清律例.戶律.婚姻》強調:"同姓者重在同宗,如非同宗,當援情定罪,不必拘文。"娶同宗五服親者杖一百;娶緦麻以上親,各以奸論,處徒至絞甚至斬刑。清律本來也禁止中表婚,即姑表、姨表兄弟不婚,但因民間相沿成俗,清代不得不作出通融性規定,即"姑舅、兩姨姊妹為婚者聽從民便"。(2)良賤不得為婚 清代婚姻注重門當戶對,《浙江通志》載當時的杭州一帶,"婚禮,士大夫以門第相尚"。《大清律例.戶律.婚姻》"良賤為婚姻"條規定,嚴禁主人為奴僕娶良人為妻,"凡家長與奴娶良人為妻者,杖八十";"其奴自娶者,罪亦如之。"奴僕若娶良人為妻,將妻入籍為婢者,杖一百:"若妄以奴婢為良人而與良人為夫妻者,杖九十。各離異,改正。"
中國傳統的婚姻制度雖然與我們現代的有著根本的不同,但透過這些傳統,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在這塊土地上的生活習慣,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而我們的現在是傳統的延續,我們可以在當下的生活的折射里發現傳統,我們只有對傳統多一份認識,才能對現代有些現象多一份深刻理解。
希望幫得到你!!
㈣ 儒林外史第一回
儒林外史第一回:
王冕七歲喪父, 十歲給人放牛,十七八歲靠畫畫掙錢,不滿二十歲就把"天文、地理、經史上的大學問,無一不貫通。"他不求官爵,不交朋友,終日閉門讀書,十分仰慕屈原。
危素喜愛他的畫,讓時知縣派人約他相會,他裝病不見;時知縣"屈尊"去訪,他又外出不見。吳王朱元璋特來拜訪,王冕認為此法一立,文人有厄,便隱居不出,後病逝會稽山中。
譯文:
王冕七歲喪父,十年給人把牛,十七八歲靠畫畫掙錢,不到二十歲就把「天文、地理、史上的大學問,無一不貫通。「他不求官爵,不交朋友,整天閉門讀書,十分仰慕屈原
。危險素喜愛其他的畫,讓當時的知縣派人約他見面,他裝病不見;當時的知縣「屈尊」去訪問,他又出去不見。吳王朱元璋特來拜訪,王冕認為這一立法,文人有危險,就隱居不出,後來因病離開會稽山中。
(4)保家堂的立法擴展閱讀
作品簡介: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於嘉慶八年(1803年)。全
書五十六回,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一方面熱情地歌頌了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對於人性的守護,從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小說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採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 《儒林外史》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
脫稿後即有手抄本傳世,後人評價甚高,魯迅認為該書思想內容「秉持公心,指摘時弊」,胡適認為其藝術特色堪稱「精工提煉」。
在國際漢學界,該書更是影響頗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種文字傳世,並獲漢學界盛贊,有認為《儒林外史》足堪躋身於世界文學傑作之林,可與薄伽丘、塞萬提斯、巴爾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並論,是對世界文學的卓越貢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儒林外史
㈤ 韓非子怎麼死的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韓非子。
韓非子原名韓非,韓非身世顯赫,是韓國的貴族,當時六國戰亂紛飛,為了躲避霍亂,他們一家只好逃到了駐馬店的一個村落中。作為貴族子弟的韓非從小立志要干一番大事業,振興家族,富強韓國,因此,小小年紀就單獨一人周遊列國,一路上努力地學習各家的思想。因為韓非特殊的身世以及經歷,使得韓非無法繼承孔子這樣大仁大義的儒家思想,相反的,與以儒家學說繼承者自居的荀子的思想中「人性本惡」論不謀而合,所以,拜入荀子門下。
研究過韓非生平的人都知道,韓非是個結巴。春秋末年,正是諸子百家爭鳴的時候,游說君王,各種縱橫捭闔之術,都要憑借一口流利的說辭。韓非說話不流暢,與秦王想像中的大思想家相差甚遠,秦王心中不滿。韓非的思想與秦王嬴政不謀而合,李斯告訴秦王,韓非子乃是自己昔日同窗,韓國貴公子。秦王為了得到韓非子這個人才,出兵攻打韓國,韓王無能無遠見,為保殘國,交出韓非。然而韓非沒有縱橫捭闔的口才,無法討得秦王的開心。李斯害怕秦王終有一天看到韓非的才華而重用他,怕韓非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毫不猶豫的設計陷害了韓非子,李斯以一篇《存韓》設計韓非入獄,最後以毒葯害死韓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