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什麼是道德行為康德

什麼是道德行為康德

發布時間: 2025-08-07 11:21:25

『壹』 康德的絕對道德是什麼意思

康德認為,道德完全先天地存在於人的理性之中。只有因基於道德的義務感而做出的行為,方存在道德價值。因心地善良而做出的義舉,或是因義務而做出的德行(譬如軍人因救災而犧牲),都不能算作真正有德的行為。道德應當,而且只應當從規律概念中引申演繹而來。盡管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遵循某種規律,但只有理性生物(人)才具有按照規律的理念而行動的能力(自由意志)。就客觀原則對意志的約束規范而言,其命令盡管是強制的,但同時也是理性的。這種理性命令的程式,就叫作「律令/命令/戒令(Imprativ)」。
律令有兩種。如果某種行為無關於任何目的,而出自純粹客觀的必然性,那麼這種令式才是定言律令。如果行為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則被康德稱為「假言令式」。康德認為,定言令式總是先天的(而不是後天的),又是綜合的(而不是分析的,即不是由其他前提演繹出來的)。「先天綜合判斷」故而也成為康德倫理體系的重要概念。

『貳』 什麼是道德的行為

​    康德聲稱,就像世上存在著自然規律來指導物理活動一樣,世上也存在著理性規則,叫做道德,來規范思維活動。這些普世通用的道德規范是人類行為和道義的基礎。作為普世規則,這些道德規范適用於所有的理性人類。它們並不基於人們的經驗總結,不是某人的好惡傾向,也並非出自於對某種後果的考量。

                  普世接受的行為准則

      ​康德認識到道德倫理對人們的所有行為都是至關重要的,那些缺少道德的行為,即使是基於高級智慧和先進的技術,也有可能變成人類的災難。例如,一個擁有智慧的人,或者會利用他的智慧去犯罪而不被捉。那些高科技例如監控設備,會被無良的政府用來控制無辜的平民。在他的著作「道德形而上學基礎」中,康德試圖尋求這樣一個問題的答案:「怎樣的行為才算符合道德的行為」?

​    首先,道德本身是善良願望的一種形式,而且它的善良來自其本身。這么說的意思是,這種善良願望不是來自人們的主觀好惡,對某種後果的畏懼,或者來自別的什麼附條件的願望。這種善良願望本身就是善良的。至於怎樣來判斷一種願望是善良的還是不善良,康德說善良的願望和道德是尊重普世法則的一種責任。這種責任必須是一種純粹的不摻雜質的責任。舉個例子,我們有責任維持我們的生命,但是我們每天吃吃喝喝這樣維持生命的行為卻沒有任何道德價值。這些行為沒有道德價值因為我們只是像責任的要求的那樣在行動,我們主觀上沒有因為要遵守普世律法的規則而行動。而當一個人想要自殺,卻又意識到他有責任維持生命而放棄自殺的時候,這種尊重自己責任的行為才具有道德價值。一種行為道德上的善良必須是僅僅為了尊重普世律法的緣由而行動。

​    同樣的,個人的行為准則,也就是人們行動時候主觀上遵守的原則,只有在其指導的行為順從普世法則的時候才算道德上的善良。世上存在三種指導人們行為的原則:1)技巧上的原則都是些技術規范,他們在價值上是平等。這些原則被稱為普通規則而且不具備道德價值;2)審慎的原則是那些讓我們來追求個人幸福所遵循的世俗規則。幸福是一種個人感覺,這感覺因人而異,所以這些原則全憑個人經驗無法統一,它們更像是一些建議而非規則;3)普遍適用的引導性的准則和道德規范才是具備道德價值的原則。

​    這普遍適用的准則,和善良的願望一樣,不是來自個人的經驗,也不是來自某人的偏好或者對某個後果的畏懼。任何一個行為准則欲要佔據價值觀的制高點,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通過這樣一個評估:「我願意此行為准則成為其他人的行為准則,成為一個普遍適用的准則嗎」?在這里康德提出了他的「絕對准則」的說法並將其作為普世准則的概念,這絕對准則不需要任何參考假設,它自己就是普世准則。任何不能通過絕對准則評估的個人行為准則都不能成為普世准則。通常在兩種情況下一個行為准則不能通過絕對准則的評估:1)准則本身自我矛盾2)和自己的意願相左。例如:有人想設立這樣一個原則:在緊急情況下,人們可以通過撒謊來借錢而不算不道德。明明將來不能還款卻在道義上被允許謊稱能款錢而達到借錢緩解燃眉之急的目的。這樣一個原則如果建立,那再也不會有人相信任何人的還款承諾,那也不會再有人借到錢了。這樣一個原則就是本身自相矛盾,它從它建立的那一刻就崩潰了。還有人想說我做一批假的體溫槍賣給美國人禍害禍害美國佬在道義上是不錯的,因為我是為了愛國。但是他不能接受全世界的人們都做假貨賣給他,只需貼上愛國的標簽就通過道德評判。他這個行為原則也因為和他的意願相悖而破產站不住腳。

                    怎樣依道德行事

​    在建立了他的評估絕對准則的標准後,康德又進一步測試了一下他的「絕對准則評估標准」。他解釋了這絕對准則的來源並論證了其可能性。他說:「所有的道德概念都有其根基和位置完全存在於先天存在的理性里」。這個真實的,純粹的,並且不摻雜質的美德確實是存在的。它並不是來自幸福感,完美感,道德感,對上帝的敬畏感,或者其他別的感覺。它因為它自己而完整存在,僅僅因為遵循普世准則這一點就使其存在的可能性成真。

​    這一種准則叫做「先天存在的准則」。即使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我們也願意把遵循這些准則作為責任。舉例:從我們的經驗來看,我們可能永遠不會有完全真誠的朋友,但是,我們仍舊把純粹的真誠作為交朋友的道德原則。我們把這種純粹的真誠作為友誼的責任是因為有一個「先天存在的准則」理性地做出這樣的要求。順從著先天的准則就是順從自然法則。絕對准則不可能根據任何人的個人經驗,個人意願,個別例子,或者其他假設而成立。絕對准則是自然法則,除了自然之外它完全隔離於任何事物。它來自於人們的內心和自由意志。先天准則是連接理性人類客觀意志法則和主觀意志完美之間的橋梁。這些無條件的准則不給意志任何相反選擇的自由,其後果是它自己已成就我們對法則的那些必要要求。如果沒有先天准則,沒有任何道德原則自身可能成為一個人類普世接受的准則。

​    於是康德說,符合道義的行為,就是「你的行為必須是這樣的,它所遵循的規則可以被全體理性人類接納為一種准則」。這種准則,作為個人行為的標准,務必要通過這樣一個測試:「我是否願意這個准則成為他人的行為准則,也就是說成為一個普遍接受的准則」,並且所有理性的人們都有責任來遵守這樣一個行為准則。這樣,只有那些遵從這個行為准則的行為才是符合道義的行為。

​    康德就這樣建立了道德倫理的概念。

『叄』 康德的道德觀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來因支配的源說法,而是認為意志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後天獲得。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於所有情況,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則。

康德認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某一個個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

因此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採取該行為的動機。康德還認為,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3)什麼是道德行為康德擴展閱讀:

康德認為,人類的認識從感性開始,經過知性,最後以理性告終。由於知性以感性為基礎,它就不可避免地受感性限制,它獲得的知識,一方面只涉及現象,不是事物自身的知識:另一方面又是不完整的,沒有達到最高最後的統一。

理性是人類認識的最高能力,它要求知識的「徹底性」一一不僅要追求關於現象的經驗知識,而且要超越經驗界限,去追求「終極」、「完備」、「絕對」等等不受任何條件限制的東西。

熱點內容
湖北省市場開辦者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2 00:45:57 瀏覽:945
動遷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12 00:45:57 瀏覽:994
天津趙洋律師 發布:2025-08-12 00:43:28 瀏覽:608
遂寧法院副院長 發布:2025-08-12 00:19:25 瀏覽:385
外匯法規2017 發布:2025-08-12 00:15:01 瀏覽:592
合同法有約定從其約定 發布:2025-08-12 00:13:28 瀏覽:523
砸手機需要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2 00:07:32 瀏覽:635
律師保險費 發布:2025-08-12 00:05:52 瀏覽:285
民族教育政策法規 發布:2025-08-12 00:03:35 瀏覽:88
關於拆遷安置房法規 發布:2025-08-11 23:53:47 瀏覽: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