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壹』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論文
「法治」與「法制」,雖然僅一字之差,但從內涵上講,卻有重大區別。「法治」是一種治理國家的理論、原則、理念和方法,是一種社會意識;而「法制」通常是指國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簡稱,是一種社會制度。強調依法治國,是法治的本質特徵之一。
所謂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主要任務有以下幾項:
(一)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需要進一步加強立法工作。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原則,完善發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權利、推進社會事業、健全社會保障、規范社會組織、加強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夯實社會和諧的法治基礎;堅持立法與改革、發展相結合的原則,用立法引導和推進國家的改革、發展;堅持立法嚴密、細致的原則,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堅持經濟立法與政治立法並重的原則,保證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同步推進;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科學研究,完善立法制度和程序,改善立法技術和方法,提高立法質量和水平,以高質量、高水平的立法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我們的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形成並完善法律體系過程中,必須把握好四點:一是不能用西方的法律體系來套我們的法律體系。二是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是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要區分法律手段和其他調整手段的關系,需要用法律調整的才通過立法來規范,以更好地發揮法制的功能和作用。四是我們的法律體系是動態的、開放的、發展的,本身就有一個與時俱進的問題,需要適應客觀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加以完善。
(二)提高黨依法執政的水平
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的一種基本方式。黨的領導是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依法執政,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體制、法治的程序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要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黨關於國家事務的重要主張,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范圍內的、需要全體人民一體遵行的,要作為建議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使之經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要督促和支持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依法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切實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
(三)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建設法治政府,是落實依法治國方略,推進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必須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健全行政執法責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復議、行政賠償制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是一項系統工程:一是加快推進政企分工、政資分工、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二是提出法律議案、地方性法規草案,制定行政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等制度,要符合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三是全面、正確實施法律、法規、規章,保障法制統一,政令暢通,切實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及時糾正、制裁違法行為,有效維護經濟社會秩序。四是形成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的行政決策機制和制度,使人民群眾的要求、意願得到及時反映,使政府提供的信息全面、准確、及時,使制定的政策、發布的決定相對穩定,使行政管理做到公開、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誠信。五是基本形成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範、化解社會矛盾的機制,使社會矛盾得到有效防範和化解。六是使行政權力與責任緊密掛鉤、與行政權力主體利益徹底脫鉤。行政監督制度和機制基本完善,政府的層級監督和專門監督明顯加強,行政監督效能顯著提高。七是使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依法行政的觀念明顯增強,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圍基本形成;依法行政的能力明顯增強,善於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能夠依法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
(四)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內容。(1)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2)完善訴訟、檢察監督、刑罰執行、教育矯治、司法鑒定、刑事賠償、司法考試等制度。(3)加強司法民主建設,健全公開審判、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等制度,發揮律師、公證、和解、調解、仲裁的積極作用。(4)加強司法救助,對貧困群眾減免訴訟費。(5)健全巡迴審判,擴大簡易程序適用范圍,落實當事人權利義務告知制度,方便群眾訴訟。(6)規范訴訟、律師、仲裁收費。(7)加強人權司法保護,嚴格依照法定原則和程序進行訴訟活動。(8)完善執行工作機制,加強和改進執行工作(9)維護司法廉潔,嚴肅追究詢私枉法,失職讀職等行為的法律責任。
(五)完善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
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具體來說,要進一步完善國家監督體系與制度,包括:(1)強化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職能,使權力機關對其他國家機關的監督經常化、制度化。(2)充分發揮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的作用,切實保障檢察機關付行政機關與人民法院的法律監督權。(3)進一步完善行政機關的內部監督機制,切實發揮行政監察機關、審計機關的監督職能。(4)加強對司法機關的監督、完善司法機關內部制約與監督機制,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同時,高度重視、大力完善社會監督體系與制度,包括黨的監督、人民政協的監督、人民群眾的監督以及新聞輿論的監督等。
(六)培植新型的社會主義法律文化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繼承人類優秀法律文化成果,建設符合時代要求和人民意願的新型法律文化。(1)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既立足中國實踐,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既繼承中國優秀的法律傳統,又吸收外來有益的法律文化。(2)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3)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護法的社會氛圍。
『貳』 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具體步驟論述題急用謝謝,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馬克思主義認為,民主是一種國家形態和國家制度,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實行民主制度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必要條件
只有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才能更好地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才能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才能進行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才能避免決策上的重大失誤。
只有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才能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社會主義事業是全體人民的事業,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加,社會主義事業就不能成功
只有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才能有效發揮我國政治體系的法治功能,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治國,依法行政。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弘揚法治精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必須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法治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要靠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來保障。
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全面進步的關鍵環節。民主政治的發展程度與社會文明進步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措施。歷史證明,保持社會穩定,最根本、最靠得住的辦法是實行民主政治。
政治體制改革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告訴我們,民主政治屬於上層建築,它的建設和發展,是會受到社會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制約的。沒有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也是不可能取得切實發展的。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沒有黨的領導,就不可能把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行好、發展好、維護好。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還要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叄』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加強法治監督,加強法治監督,堅持黨的領導。
1、堅持黨的領導: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黨的各項建設。
2、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要加強司法體制改革,建立公正高效的司法機制,提高司法公信力和權威性。
3、加強法治監督:要加強對法律實施情況的監督,及時發現和糾正違法行為,保證法律的公正實施。
『肆』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前提條件
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高度民主的政治體制、全民較高的文化素養。
建設社會主簡雀義法治國家的前提條件是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攔昌早、高度民主的政治體制、全民較高的文化素養。只有在市場經濟充分發展的社會中,依法治國才能實現;民主政體是法治國家的根本的政治基礎;社會成員迅亮普遍的文化素養的高低是影響依法治國進程的極為重要的因素。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