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思維符合

法治思維符合

發布時間: 2025-08-12 20:55:16

㈠ 自己的思想里有哪些不符合法治思維

在剛剛閉幕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其實,早在2010年10月國務院《關於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首次提出了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法治思維」的要求。而在本次會議公報中,再一次強調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足以見得中央對其的重視。

法治思維就是以合法性為起點,通過法律來探討公平正義為中心的邏輯推理過程,貫穿於法律實施的全過程。早在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就談過:「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目前,法治已經成為世界上現代國家的共識。不過,法治要成為社會的常態,就離不開法治思維的普及。

那麼,法治思維與其他思維的區別在哪裡呢?簡單比較,政治思維在於權衡利弊;經濟思維就是付出與回報;道德思維偏重善惡理念;法律思維就是判斷合法與非法的區別。不過,法治思維推及全社會,就讓人心中擁有一個尺度,什麼能做,什麼不能逾越,在變化的社會中,給予人們更多的確定性的指導。

然而,我國的文化傳統因素,依法治國之路並非一帆風順。我國有著兩千多年的封建傳統,可以說,在實現法治道路上,這是先天不足。新中國建國之後,從制定法律——普法階段——法治理念——法治思維進行法治的實踐,基本上沿著建設法治思維的路徑上前行的。

有數據統計表明,我國有80%的法律都要依靠行政部門來實行。從歷史來看,只要權力在法治框架內運行,法治思維就能從口頭變為現實。當然,法治思維也是處理社會事務的「正激勵」,刺激政府部門依法行政。只有如此,才能使法治良性循環得到普遍的認同,也能讓法治思維成為常態。

可以看到類似的例子,一些上訪者只相信領導的能力,而不願相信法律的力量。「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成為很多人口口相傳的「法寶」。於是乎,他們就採用極端的方式表達訴求。讓人奇怪的是,這樣的方式竟屢試不爽。一些領導幹部只有維穩思維,但忽略了法治思維。看似一時解決了問題,本質上還是「摁下葫蘆浮起瓢」,本質上還是「鴕鳥心態」在作怪,導致矛盾越積越多。

處理類似的事件,不妨多一些法治思維,解決問題只有一個標准——法律。不過,意義絕不只是處理了個別事件本身,而是確立了一種依法、理性、文明的法治思維,法治思維才能深入人心,才能成為大眾的習慣。

培育法治思維,並不簡單,不僅僅是空泛地宣傳和學習法律文件。不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中,讓大眾熟知。對於邊界模糊的問題,法律明確釐清,特別是,地方經濟發展中,對於本地有利、道德上合理、政治上占理的問題,只要不符合法律規定,就應當「一票否決」。當然,在法治的框架內,也要爭取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在社會的微觀事務上,法治思維應當成為一種習慣,依法治國才能水到渠成。

可以暢想,對於社會,法治思維成為一種思維習慣,而不是偶爾想起的時候,法治被大多數人所信仰,依法治國才能成為「新常態」。但我們也需要清醒地看到,讓法治思維內化到每一個社會成員心中,也絕非易事。《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已經通過,接下來,黨員幹部率先垂範,從點滴做起,積累法律的權威,讓依法治國在生活中不再陌生。如此,法治思維才會轉變為習慣的力量。

㈡ 「變」與「不變」寫作思路與素材

「變」與「不變」寫作思路與素材寫作思路
  1. 引言

    簡要介紹「變」與「不變」是古老而又永恆的話題,自古以來就為人們所探討。

    引用《易經》和董仲舒的名言,說明變與不變的對立統一關系。

  2. 「變」的闡述

    社會變遷:描述社會如何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變遷,包括科技、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變化。

    向好而變:強調變遷帶來的積極影響,如提高生活質量、拓寬人生視野、推動社會進步等。

    順勢而變:以歷史為例,說明國家如何在變革中尋求發展,如中國的改革開放等。

  3. 「不變」的堅守

    初心不變: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中,強調保持初心的重要性,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核心價值觀。

    精神傳承:以女排精神為例,說明在變化中傳承不變的精神力量,如奮勇拼搏、頑強戰斗等。

    不變的內核:指出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有一些不變的東西更為珍貴,如法治、公平正義、道德律等。

  4. 「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

    相輔相成:說明「變」與「不變」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變是發展的動力,不變是穩定的基石。

    平衡之道:探討如何在變化中保持平衡,既不失去傳統,又能適應新的環境。

  5. 結論

    總結「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強調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既要勇於變革,又要堅守初心。

    呼籲人們在追求變化的同時,不要忘記那些永恆不變的價值和精神。

素材
  • 引言素材

    《易經》名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董仲舒名言:「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

  • 「變」的素材

    社會變遷

    科技發展:從蒸汽機到互聯網,再到人工智慧,科技的每一次飛躍都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文化交流: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日益頻繁,豐富了人們的文化體驗。

    生活方式: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信息文明,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向好而變

    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如智能家居、無人駕駛等,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拓寬人生視野:互聯網讓人們能夠輕松獲取全球信息,拓寬了人們的視野和思維方式。

    推動社會進步:如環保技術的創新,有助於解決環境問題,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

    順勢而變

    中國改革開放:通過引進外資、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騰飛。

    五四運動:激發了國人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意識,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 「不變」的素材

    初心不變

    莫言在北京師范大學2017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的演講:「無論社會怎樣變化,希望我們的同學們在未來的生活中,愛國之心永不變,敬業之心永不變,誠信之本永不變,友善對人永不變。」

    精神傳承

    女排精神:奮勇拼搏、頑強戰斗的精神,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郎平的話:「在每一場比賽之後,我都會謙虛地總結球隊的不足,表示要學習對手的優點。」這種保持學習的心態,是女排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變的內核

    法治社會:無論社會如何變化,法治都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公平正義的基石。

    道德律:符合人性與人類發展方向的道德律是永恆不變的,如仁、義、禮、智、信等。

  • 「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素材

    相輔相成

    變革推動社會發展,而穩定的社會環境又為變革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平衡之道

    在追求變革的同時,要尊重傳統,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和連續性。

    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中,要學會適應新環境,同時也要堅守內心的信念和價值觀。

圖片素材(markdown格式)

以下圖片可用於文章中相關段落的插圖,以增強文章的視覺效果:

  • 在「向好而變,全面煥新生活」段落前後插入:

這些圖片能夠直觀地展示「變」與「不變」的主題,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熱點內容
有鄉法院嗎 發布:2025-08-13 05:09:53 瀏覽:841
刑事案件律師費用 發布:2025-08-13 04:52:49 瀏覽:697
2011年拆遷條例 發布:2025-08-13 04:30:02 瀏覽:854
cpa經濟法下載 發布:2025-08-13 04:30:00 瀏覽:851
現在人們獲得法律知識的途徑有哪些 發布:2025-08-13 04:24:30 瀏覽:978
老年人法律服務隊 發布:2025-08-13 04:24:21 瀏覽:706
商法的歷史條件 發布:2025-08-13 04:10:04 瀏覽:577
律師所收費標准 發布:2025-08-13 04:02:54 瀏覽:307
推動民法典實施的意見 發布:2025-08-13 03:50:37 瀏覽:367
美軍刑法 發布:2025-08-13 03:46:17 瀏覽: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