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文言文

道德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5-08-14 06:28:01

道德用文言文

1. 有關道德的古文、名句有哪些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論語•子罕》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里仁》 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孟子•滕文公下》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 人不可以 *** 。——《孟子•盡心上》 有德不可敵。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從善如流。——《左傳•成公八年》 私仇不及公。

——《左傳•哀公五年》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周語》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呂氏春秋•季冬紀》 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禮記•坊記》 不食嗟來之食。

——《禮記•檀弓下》 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至誠則金石為開。

——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五 疾風知勁草。——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王霸傳》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晉•陳壽《三國志•魏書•王昶傳》 人誰不死?死國,忠義之大者。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楊阜傳》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國•諸葛亮《後出師表》 丹可磨而不可奪其色,蘭可燔而不可滅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銷而不可易其剛。

——北齊•劉晝《劉子•大質》 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唐•李百葯《北齊書•元景安傳》 為善則預,為惡則去。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有事》 源潔則流清,形端則影直。——唐•王勃《上劉右相書》 士窮乃見節義。

——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不畏義死,不榮幸生。——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名聲之善惡存乎人。

——唐•韓愈《與衛中行書》 嫉惡如仇讎,見善若飢渴。——唐•韓愈《舉張正甫自代狀》 激濁揚清,嫉惡好善。

——唐•吳兢《貞觀政要•任賢》 立身一敗,萬事瓦裂。——唐•柳宗元《寄許京兆孟容書》 火不侵玉。

——唐•劉禹錫《司空奚公神道碑》 烈士之所以異於恆人,以其仗節以配誼也。——唐•劉禹錫《上杜司徒書》 修身絜行,言必由繩墨。

——宋•王安石《命解》 君子出處不違道而無愧。——宋•歐陽修《與顏直講》 寧以義死,不苟幸生,而視死如歸。

——宋•歐陽修《縱囚論》 廉恥,士君子之大節。——宋•歐陽修《廉恥說》 不知恥者,無所不為。

——宋•歐陽修《魏公卿上尊號表》 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宋•歐陽修《上高司諫書》 善惡之殊,如火與水不能相容。——宋•歐陽修《祭丁學士文》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宋•蘇洵《心術》 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為不善,一不善而足。

——宋•楊萬里《庸言》 凡人為善,不自譽而人譽之;為惡,不自毀而人毀之。——宋•蘇軾《擬進士對御試策》 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

——宋•蘇軾《留侯論》 涅於混濁而不緇。——宋•蘇轍《馮京加恩制》 不以私愛害公義。

——宋•蘇轍《論侯稱少欠酒課以抵當子利充填札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宋•周敦頤《愛蓮說》 內無妄思,外無妄動。

——宋•朱熹《朱子語類輯略》 位卑未敢忘憂國。——宋•陸游《病起書懷》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明•顧憲成題東林書院聯 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懺悔》 受人之託,忠人之事。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王姣鸞百年長恨》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明•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 寸寸山河寸寸金。

——清•黃遵憲《贈梁任父同年》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清•吳研人《痛史》第十回 為善則流芳百世,為惡則遺臭萬年。

——清•程允升《幼學瓊林•人事》。

2. 關於論述道德的古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淮南子:"名與道不兩明.人受名,則道不用;道勝人,則名息矣.道與人競長,章人者,息道者也.人章道息,則危不遠矣.故世有盛名,則衰之日至矣.欲屍名者,必為善;欲為善者,必生事.事生,則釋公而就私,背數而任已.欲見譽於為善,而立名於為質,則治不修故,而事不須時.治不修故,則多責;事不須時,則無功.責多功鮮,無以塞之,則妄發而邀當,妄為而要中.功之成也,不足以更責;事之敗也,不足以敝身.故重為善若重為非,而幾於道矣."

孔子的名言

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5、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還有先秦諸子論德八則

?si=3

3. 有道德的人用古文怎麼說

(1)君子: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2)聖賢:聖人與賢人的合稱;也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

(3)聖人: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有時也專指孔子。

(4)賢人:德才兼備的人。

(5)偉人:功績卓著受人尊敬的人。

(6)巨人:偉人;遠比別人卓越和傑出的人。

(7)賢士:志行高潔、才能傑出的人。

(8)高士:志趣、品行高尚的人;超脫世俗的人,多指隱士。

(9)高人:思想行為高尚的人;言論行動高明的人。

(10)賢德:善良的德行;有美德的人。

4. 《德行》文言文翻譯

《世說新語德行》文言文翻譯如下: 陳仲舉的言論和行為是讀書人的准則,是世人的模範。

他初次做官,就有志刷新國家政治。出任豫章太守時,一到郡,就打聽徐孺子的住處,想先去拜訪他。

主簿稟報說:「大家的意思是希望府君先進官署視事。」陳仲舉說:「周武王剛戰勝殷,就表彰商容,當時連休息也顧不上。

我尊敬賢人,不先進官署,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周子居常說:「我過一段時間見不到黃叔度,庸俗貪婪的想法就又滋長起來了!」郭林宗到了汝南郡,去拜訪袁奉高,見面一會兒就走了;去拜訪黃叔度,卻留宿一兩天。別人問他什麼原因,他說:「叔度好比萬頃的湖泊那樣寬闊、深邃,不可能澄清,也不可能攪渾,他的氣量又深又廣,是很難測量的呀!」 李元禮風度出眾,品性端莊,自視甚高,他要把在全國推行儒家禮教、辨明是非看成自己的責任。

後輩讀書人有能得到他教誨的,都自以為登上了龍門。李元禮曾經贊嘆荀淑和鍾皓兩人說:「荀君識見高明,人們很難超過他;鍾君有最美好的德行,卻是可以學習的。」

太丘縣縣長陳寔去拜訪朗陵侯相荀淑,因為家貧、儉朴,沒有僕役侍候,就讓長子元方駕車送他,少子季方拿著手杖跟在車後。孫子長文年紀還小,就坐在車上。

到了荀家,荀淑讓叔慈迎接客人,讓慈明勸酒,其餘六個兒子管上菜。孫子文若也還小,就坐在荀淑膝上。

這時候太史啟奏朝廷說:「有真人往東去了。」 有人問陳季方說:「您的父親太丘,有什麼功德,而擔負了天下如此崇高的聲望?」季方說:「我的父親就好像是生長在泰山山腰的一株桂樹,上面是萬丈高的陡壁山峰,下面有深不可測的深淵;樹頂被甘露沾濕,樹根為泉水滋潤,在這樣的時候,桂樹又哪裡會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淵有多深?所以我不知道我父親有什麼功德。」

陳元方的兒子陳長文,有傑出的才能,他和陳季方的兒子陳孝先各自論述自己父親的事業和品德,兩人爭執不下,便去問祖父太丘長陳寔。陳寔說:「元方很難當哥哥,季方也很難當弟弟。」

荀巨伯到遠處探望朋友的病,正好碰上外族強盜攻打郡城,朋友對巨伯說:「我這下活不成了,您可以走了!」巨伯說:「我遠道來看您,您卻叫我走;損害道義來求活命,這難道是我荀巨伯乾的事嗎!」強盜進了郡城,對巨伯說:「大軍到了,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麼樣的男子漢,竟敢一個人留下來?」巨伯說:「朋友有病,我不忍心扔下他,寧願我自己代朋友去死。」 強盜聽了互相議論說:「我們這些不講道義的人,卻侵入有道義的地方!」於是就把軍隊撤回去了,全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華歆對待子弟很嚴肅,雖然是在家裡,禮儀也像在朝廷上那樣莊敬嚴肅。陳元方兄弟卻是盡量實行和睦友愛的辦法。

但是兩個家庭內部,都沒有失掉和睦安樂的治家准則。 管寧和華歆一同在菜園里刨地種菜,看見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寧不理會,舉鋤鋤去,跟鋤掉瓦塊石頭一樣,華歆卻把金子撿起來再扔出去。

還有一次,兩人同坐在一張坐席上讀書,有達官貴人坐車從門口經過,管寧照舊讀書,華歆卻放下書本跑出去看。管寧就割開席子,分開座位,說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王朗常常在識見和氣度方面推崇華歆。華歆曾經在蠟祭那天把子侄聚到一起宴飲,王朗也學他的做法。

有人向張華說到這事,張華說:「王朗學華歆,都是學些表面的東西,因此距離華歆越來越遠。」 華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他們的船,華歆馬上對這一要求表示為難。

王朗說:「好在船還寬,為什麼不行呢?」後來強盜追來了,王朗就想甩掉那個搭船人。華歆說:「我當初猶豫,就是為的這一點呀。

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麼可以因為情況緊迫就拋棄他呢!」便仍舊帶著並幫助他。世人憑這件事來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優劣。

王祥侍奉後母朱夫人非常小心。他家有一棵李樹,結的李子特別好,後母一直派他看管著。

有時風雨忽然來臨,王祥就抱著樹哭泣。有一次,王祥在另一張床上睡覺,後母親自去暗殺他;正好碰上王祥起夜出去了,只砍著空被子。

王祥回來後,知道後母為這事遺憾不止,便跪在後母面前請求處死自己。後母因此受到感動而醒悟過來,從此就當親生兒子那樣愛他。

晉文王稱贊阮嗣宗是最謹慎的,每逢和他談話,他的言辭都很奧妙深遠,未曾評論過別人的短長。王戎說:「和嵇康相處二十年,未曾看見過他有喜怒的表情。」

王戎和和嶠同時喪母,都因為盡孝得到贊揚。王戎骨瘦如柴,和嶠哀痛哭泣,禮儀周到。

晉武帝對劉仲雄說道:「你經常去探望王戎、和嶠嗎?聽說和嶠過於悲痛,超出了禮法常規,真令人擔憂。」 仲雄說:「和嶠雖然禮儀周到,精神狀態沒有受到損傷;王戎雖然禮儀不周,可是傷心過度,傷了身體,骨瘦如柴。

臣認為和嶠是生孝,王戎是死孝。陛下不應為和嶠擔擾,而應該為王戎擔憂。」

梁王和趙王是皇帝的近親,貴極一時。中書令裴楷請求他們兩個封國每年撥出賦稅錢幾百萬來周濟皇親國戚中那些貧窮的人。

有人指責他說:「為什麼向人討錢來做好事?」裴楷說:「破費有餘的來補助欠缺的,這是天理。」 王戎說:「太保處在正始年代,不屬於擅長清談的那一類人。

等到和他談論起來。

5. 關於道德禮法的一段古文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齊(2)之以刑,民免(3)而 *** (4),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 (《論語·為政》)

【注釋】

(1)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前者較為妥貼。

(2)齊:整齊、約束。

(3)免:避免、躲避。

(4)恥:羞恥之心。

(5)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

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

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

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於法制的特點。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

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6. 求一篇寫道德的文言文,80字以內

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

——馬克思 微笑乃是具有多重意義的語言。——施皮特勒 凡是有良好教養的人有一禁誡:勿發脾氣。

——愛默生 好脾氣是一個人在社交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 ——都 德 無論你怎樣地表示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無法挽回的事來。

——培 根 我們現在必須完全保持黨的紀律,否則一切都會陷入污泥中。 ——馬克思 在你發怒的時候,要緊閉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氣。

——蘇格拉底 自己不能勝任的事情,切莫輕易答應別人,一旦答應了別人,就必須實踐自己的諾言。——華盛頓 如果我們想交朋友,就要先為別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時間、體力、體貼、奉獻才能做到的事。

——卡耐基 原諒敵人要比原諒朋友容易。 ——狄爾治夫人 對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對自己的不尊敬。

——惠特曼 一個人的真正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渺小。 ——保 羅 忍耐是求學最主要的成果。

——薩爾丹 心靈純潔的人, 生活充滿甜蜜和喜悅。 ——列夫·托爾斯泰 凡事只要看得淡些,就沒有什麼可憂慮的了;只要不因憤怒而誇大事態,就沒有什麼事情值得生氣的了。

——屠格涅夫 習慣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會變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 ——奧古斯丁 人喜歡習慣,因為造它的就是自己。

——蕭伯納 受惠的人,必須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則不可記住它。 ——西塞羅 習慣,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隸。

——高 汀 容易發怒,是品格上最為顯著的弱點。 ——但 丁 不要對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但要謹慎而堅定。

——德謨克里特 你要記住,永遠要愉快地多給別人,少從別人那裡拿取。 ——高爾基 應當在朋友正是困難的時候給予幫助,不可在事情無望之後再說閑話。

——伊索 心胸開闊:不要為令人不快的區區瑣事而心煩意亂,悲觀失望。 ——富蘭克林 對一個尚未成熟的少年來講,壞的夥伴比好的老師起的作用要大得多。

——伊 索 人應該支配習慣,而決不能讓習慣支配人,一個人不能去掉他的壞習慣,那簡直一文不值。 ——奧斯特洛夫斯基 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

——孟德斯鳩 人不能象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但丁 害羞是畏懼或害怕羞辱的情緒,這種情緒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為。

——斯賓諾莎 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 ——德謨克利特 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羅曼·羅蘭 理智要比心靈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高爾基 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過受到的誘惑不足而已;這不是因為他們生活單調刻板,就是因為他們專心一意奔向一個目標而無暇旁顧。

——鄧肯 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 ——列夫·托爾斯泰 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清潔的。

——契訶夫 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 ——馬克思 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會偷竊,可是,即使把百萬金元給了盜賊,也沒法兒指望他從此不偷不盜。

——克雷洛夫 精神上的道德力量發揮了它的潛能,舉起了它的旗幟,於是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正義感在現實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黑格爾 把"德性"教給你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

這是我的經驗之談。在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以外也是道德。

—— 貝多芬 如果道德敗壞了,趣味也必然會墮落。——狄德羅 我願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

——貝多芬 裝飾對於德行也同樣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德行是靈魂的力量和生氣。 ——盧梭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國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禮。

——盧梭 讓我們把不名譽作為刑罰最重的部分吧! ——孟德斯鳩 對於事實問題的健全的判斷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礎。 ——誇美紐斯 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不是由文字。

——誇美紐斯 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 ——赫爾巴特 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

——培根 陰謀陷害別人的人,自己會首先遭到不幸。 ——伊索 我們有力的道德就是通過奮斗取得物質上的成功;這種道德既適用於國家,也適用於個人。

——羅素 誰在平日節衣縮食,在窮困時就容易度過難關;誰在富足時豪華奢侈,在窮困時就會死於飢寒。 ——薩迪 奢侈總是跟隨著 *** , *** 總是跟隨著奢侈。

——孟德斯鳩 奢侈的必然後果——風化的解體——反過來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盧梭 禮儀的目的與作用本在使得本來的頑梗變柔順,使人們的氣質變溫和,使他尊重別人,和別人合得來。

——約翰·洛克 禮貌使人類共處的金鑰匙。 ——松蘇內吉 講話氣勢洶洶,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薩迪 不論你是一個男子還是一個女人,待人溫和寬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稱。一個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斷,決不等於用拳頭制止別人發言。

——薩迪 火氣甚大,容易引起憤怒底煩擾,是一種惡習而使心靈向著那不正當的事情,那是一時沖動而沒有理性的行動。 ——彼得。

7. 形容「人道德敗壞」的文言文有哪些

1. 《小人吟 》

宋 邵雍

小人無節,棄本逐末。

喜思其與,怒思其奪。

【譯文】君子何嘗要去做小人(某些行為),小人像草一般去了又生長(小人多)。

但願你們都能明白這個道理,不要去這般爭。

2. 《小人吟》

宋 邵雍

小人 *** ,重利輕死。

不畏人誅,豈顧物議。

【譯文】小人 *** ,利益為重死為輕,連被人殺死都不怕的人,還能怕別人的議論么?

3. 《結交》

唐 孟郊

鑄鏡須青銅,青銅易磨拭.結交遠小人,小人難姑息。

鑄鏡圖鑒微,結交圖相依.凡銅不可照,小人多是非。

【譯文】把銅鏡比作君子,把凡銅比作小人,意為交友應該交可以依靠信任的人,當親君子遠小人。

4.《冬日讀白集愛其貧堅志士節病長高人情之句作》

宋 陸游

漢禍始外戚,唐亂基宦寺.

小人計已私,頗復指他事.

公卿恬駭機,關河入危涕.

草茅豈無人,死抱經世志?

【譯文】漢朝的禍端起源於外戚篡權,唐朝的禍端起源於宦官。這些小人們道德敗壞,禍害朝堂。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韓侂胄當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可憐我居住在這草屋之中,空懷有一身報國的志向。

5.《君子法天運 》

唐 韓愈

君子法天運,四時可前知.小人惟所遇,寒暑不可期。

利害有常勢,取捨無定姿.焉能使我心,皎皎遠憂疑。

【譯文】君子相信天命,對命運四季有感知,道德敗壞的小人相信機遇,對節氣世界無法深刻感知。生活中的利害是常有的,人們取捨之間沒有一定的標准。怎樣才能能使我的心姣姣如明月,遠離這些疑慮呢?

8. 孟子關於思想道德的古文

1、道,可道,非常道。

2、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4、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5、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

6、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7、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8、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9、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10、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11、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12、上善若水。

13、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14、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15、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16、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17、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8、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9、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

20、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21、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22、致虛極,守靜篤。

23、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24、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25、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26、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27、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28、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3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1、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32、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33、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神明。

34、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35、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36、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37、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38、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39、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40、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4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42、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43、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44、柔弱勝剛強。

45、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46、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

47、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48、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49、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50、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熱點內容
深圳勞動法宮外孕休假工資怎麼算 發布:2025-10-12 14:44:26 瀏覽:817
男主是法官的婚後 發布:2025-10-12 14:32:19 瀏覽:775
張洪法院電話 發布:2025-10-12 14:31:33 瀏覽:825
房產查封法律效力 發布:2025-10-12 14:29:42 瀏覽:732
英美法系會計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12 14:23:20 瀏覽:858
律師遴選法官 發布:2025-10-12 14:00:54 瀏覽:981
特許經營許可條例 發布:2025-10-12 14:00:09 瀏覽:920
司法訴訟資產網 發布:2025-10-12 14:00:08 瀏覽:364
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52條 發布:2025-10-12 13:50:29 瀏覽:585
論述行政法的含義 發布:2025-10-12 13:45:43 瀏覽: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