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法所稱較大的市
⑴ 立法法所稱較大的市是指哪幾項
答:您好,「較大的市」是一個法律概念,是為了解決地級市立法權而於1982年創設。非省會地級市一旦獲得「較大的市」地位,就擁有了地方立法權。國務院分四次共批准了19個較大的市:吉林市、大連市、唐山市、大同市、包頭市、邯鄲市、鞍山市、本溪市、撫順市、齊齊哈爾市、青島市、無錫市、淮南市、洛陽市、寧波市、淄博市、蘇州市、徐州市、重慶市。(重慶市因升格為「直轄市」而不再是「較大的市」,「較大的市」實際只有18個)。
《立法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是為了規范立法活動,健全國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憲法,制定的法律。
中國憲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盡管對立法許可權的劃分、立法程序、法律解釋等問題作了原則規定。但由於憲法對立法許可權的劃分不夠具體、不夠明確,導致有些法規、規章與法律相抵觸或者法規、規章之間相互矛盾、沖突;有些法規、規章的質量不高,存在著起草和制定過程中片面強化、擴大部門的權力,為本部門、本系統帶來不應當有的審批權、發證權、收費權、處罰權;有的還超越職權,擅自解釋法律、法規,或者各搞各的規章。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損害國家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也嚴重地影響了正確執法。
為了提高立法質量,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制定一部《立法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的制定做出統一的規定是非常必要的。
⑵ 有較大的城市這一提法嗎
沒有這一提法。現在最新的提法是: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一、二、三線城市的提法也是媒體在報道中較為模糊的提法。
目前,我國城市數量達650個左右,按照1989年的《城市規劃法》,我國城市共劃分為3級。大城市是指市區和近郊區非農業人口50萬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是指
市區和近郊區非農業人口20萬以上、不滿50萬的城市,小城市是指市區和近郊區非農業人口不滿,20萬的城市。
2014年10月,隨著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部際聯席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城市規模劃分標准調整方案》、《居住證管理辦法》等將進入實施階段,根據新的城市標準的設定,有4級城市,屆時城區人口超過500萬人口的城市,將被定義為特大城市。那麼新的城市規模劃分標準是什麼呢?
1、小城市。城區人口50萬以下的城市,被設定為小城市。按此標准,中國將會增加許多小城市,這些小城市可以全面放開落戶限制。
2、中等城市。
城區人口為50-100萬的為城市,被設定為中等城市。這些中等城市需要有序放開城區人口。
3、大城市。
城區人口為100-500萬的被設定為大城市。這些大城市需要合理控制城區人口。
4、特大城市。
城區人口為500萬以上的被設定為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重慶、武漢、成都、西安、哈爾濱等。按此標准,以往被稱為特大城市的,比如青島、鄭州、徐州、贛州、唐山等,由於城區人口不到500萬的,因此不被定義為特大城市。
按照上述劃分標准,全國大部分城市將會被降級。因此可以看出,中國城市規模的劃分標准逐漸理性化、科學化。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改變,將對以往的城市等級劃分「重新洗牌」,一些城市的定性和發展,也將因此而重新引發思考。
⑶ 具有地方立法權的18個較大的市
法律分析:分別為:吉林市、唐山市、大同市、包頭市、大連市、鞍山市、邯鄲市、本溪市、撫順市、齊齊哈爾市、青島市、無錫市、淮南市、洛陽市、寧波市、淄博市、蘇州市、徐州市。「較大的市」是一個法律概念,是為了解決地級市立法權而創設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十二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綜合考慮本省、自治區所轄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行使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職權。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依照前款規定確定。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已經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涉及本條第二款規定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⑷ 根據《立法法》的規定,哪些市是較大的市
根據《立法法》的規定,哪些市是較大的市?
標准答案:
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
⑸ 具有地方立法權的18個較大的市
在中國,有18個特定的城市由於其特殊的立法許可權被稱為"較大的市",它們包括:吉林市、唐山市、大同市、包頭市、大連市、鞍山市、邯鄲市、本溪市、撫順市、齊齊哈爾市、青島市、無錫市、淮南市、洛陽市、寧波市、淄博市、蘇州市和徐州市。這個概念的法律依據源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十二條,旨在解決地級市在特定領域內的立法需求,如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和歷史文化保護等。
根據法條,設區的市在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的框架內,可以在本地區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的基礎上制定地方性法規,但需要經過省或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批准。對於非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其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許可權、步驟和時間,由省級人大常委會根據當地人口、面積、經濟發展等因素綜合決定,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自治州也有類似的規定,但適用稍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