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道德經
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什麼意思
1、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意思就是在廣闊無垠的宇宙中,人受大地的承載之恩,所以其行為應該效法大地;而大地又受天的覆蓋,因此大地應時時刻刻效法天的法則而運行。這是太上千古不易的密語,是老子思想精華之所在。
2、然而,「道」又是天的依歸,所以天也是效法「道」的法則周流不息;「道」是化生天地的萬物之母,其性是無為的,其發展變化是自然而然的,這又好像「道」是效法「自然」的行為,因此說「道法自然」。實際上「自然」是「道」的性,「道」本來就是自然無為的。
(1)參考文獻道德經擴展閱讀:
1、「人法地」,是就地的全載之德而根據自身的所限得以全安,即從等差對比的效法中得以明晰自我本質存在的全部能量,而升之法則的意蘊。
2、「地法天」,是就天的運化四時之功而使大地的全載之物有所孕化,這也只是從等差對別的效法中得以明晰自我本質存在的全部能量,而升之法則的意蘊,而不是說地在效法天的形式中獲得於自身本質存在之外的東西。
3、 "天法道",四大之間的相法只是就彼方的性質之大而轉法於自身,天法道的意蘊也同前兩處一致。天的意義較之地更為飄渺,是因為我們對天的認識是從日月的交替、四時、六氣的變化而歸總的周期性概念,但不論如何,較之於道,它仍舊只是有這些能為。而不能有所逾越。
2. 道德經中醫氣功學論文參考文獻
汪瑾妍:你好。
《道德經》與中醫:
老子辯證法思想與中醫辨證論治
老子認為,事物都具有相對性,任何事物充滿矛盾,並在這矛盾的對立與統一中獲得發展。如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等,皆是相對的,皆是矛盾的對立與統一體。事物在矛盾的對立與統一中獲得發展。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如何處置這些矛盾?老子提出:「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低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老子》第七十七章)
這一辯證法則被中醫理論所吸收,建立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治病原則。在這個原則指導下,認識到人體生理變化中的許多對立與統一的規律:如陰與陽、虧與盈、虛與實、寒與熱、表與里、上與下等等,在探索這些矛盾規律的基礎上找到了治病的理論依據,並以此根據建立了各種療法,如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熱病寒治,寒病熱治,外病內治,內病外治等。
有些內容,文字上都十分相近。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折之,不足補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老子的見微知著與中醫治未病的思想
《老子》第六十四章指出:「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又指出:「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提出了見微知著及「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思想,對中醫治未病的思想有很大的影響。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素問●八正神明論》說:「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可以看出,其與老子的思想是一脈相傳的。
3. 道德經的創作背景你知道是什麼嗎
我知道,是因為老子本來就是一個好學的人,然後他有特別強大的知識基礎,從小就非常聰明,然後當時的社會背景給他提供了相應的基礎理論,當時的奴隸制度馬上就要土崩瓦解了,建立了封建制度,也出現了特別嚴重的社會矛盾。
4. 跪求:老子的《道德經》中的和諧思想的體現之處和期刊中體現和諧的部分摘錄!謝謝,我急需做一個科研立項
論文關鍵詞 :《道德經》 「和諧 」思想 自然 小國寡民 沖氣 文化資源
論文摘要:老子《道德經》中的「和諧」思想極其豐富,極其高明。文章主要從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以及「和諧 」的哲理來弘揚老子的「和諧 」思想 ,作為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寶貴文化資源。
構建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 出的偉大 目標。構建和諧世界 ,是胡錦濤主席在 2005年聯合 國成立 6O周年首腦會議上提 出的偉 大 目標黨的「十七」大又把構建和諧社會與建設和諧世界作為我 國戰略發展的基本「國策」。
而今國內與國際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即他人)、人的身與心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失衡與不和諧的問題,急需我們各方面的努力,以使生態 、世態和心態都能健康地 、正常地 向前發展,從而構建一個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
貫徹落實對內構建和諧社會與對外構建和諧世界的偉大目標,需要很多資源 。我們應努力從中華文化傳統里挖掘、弘揚優秀文化資源,使之成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軟實力。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 、追求和諧的民族在傳統中華文化中,有著非常豐富的和諧思想資源不僅孔子所開創的儒傢具有「和諧」思想,老子所開創的道家同樣也具有珍貴的「和諧」理念與「和諧」智慧。
一、 人與自然的和諧 :人、地、天、道法自然的和諧
老子關於「和諧」的智慧與思想最精深的理論就是他的「四大」學說。老子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 中有 四大 ,而人 居其一焉。人法 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 自然」(《道德經 ·二十五章》)這一著名的判斷里 ,全面精當地 回答了人 與 自然界的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的身與心的和諧 的問題。其 中人代表「人」,內含「人」與「人」、人的「身」與 「心」;「天」與 「地」代 表 「自然 界」。「人 」、 「地」、「天」以及「人」與「人」、人的「身」與「心」,加上作為它們以及其他萬物的本原與起源的「道」,本來都是各不相同的東西。而各 自獨立的東西之間,是存在著差異、對立、甚至矛盾的。但是,萬物的生存與發展,又都離不開彼此之間所應具有 的「和諧」狀態。那麼,這「和諧」狀態如何才能出現並保持呢? 對於這一重大問題 ,儒家與道家作為我國最早的兩大思想體系,都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
儒家的回答集中體現於《論語》里所提 出的「禮之用,和為貴」之說。有子日:「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 ,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 ·學而》)意思是說 ,「和諧」是「禮」的各種各樣的作用 中最為重要 的一種 。這是因為,古代君王在治理國家時,無論遇到什麼事情 ,都由於做到了「和諧」,從而取得了成功。但是,只知道為「和諧」而「和諧」,而不知道用「禮」去節制它 ,那也是行不通的。可見,有子認為「禮」與「和諧」二者之間的關系應該是 :「禮」是「體」,「和諧」是「用」;是「禮」決定著 「和諧」,而不是「和諧」制約著「禮」;「和諧」必須從屬於「禮」。不難發現 ,有子把他的老師孔子關於「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原則作為更基本的原則。
我國數千年的歷史證明,一方面在「禮」的指導與制約下 ,使得君臣、父子、夫婦、朋友之間呈現並保持了「和諧」的狀態,從而使我國封建社會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另一方面 ,在「禮」的指導與制約下 ,人與人之間本應有的「和諧」關系,被破壞殆盡 ,「禮教」與「天理」,正如戴震所揭露出的,竟然成了殺人的殘酷工具。他義正詞嚴地指出 :「尊者 以理責卑 ,長者以理責幼 ,貴者以理責賤 ,雖失 ,謂之順 ;卑者幼者賤者以理爭之 ,雖得 ,謂之逆 ……上 以理責其下 ,而在下之罪,人人不勝指數 。」最後,他憤慨地鳴不平 :「人死於法,猶有憐之者 ;死於理 ,其誰憐之?」由上述可見,儒家「和為貴」的「和諧」思想 ,其依據僅僅是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和宗法制 的社會規范和道德規范的「禮」與「理」,其作用僅僅是或主要是關繫到人與人這一層面而已。而道家老子「四大」的「和諧」學說 ,則截然不同。它深深地紮根於「自然」之上 ,並且全方位地作用於「和諧」的各個層面。
那麼 ,究竟什麼是老子所說的「自然」呢?這無疑是問題的關鍵之所在。《道德經》全書一共使用了五次「自然」一詞。例如 ,「功成事遂 ,百姓皆謂 我 自然」(《道德經 ·十七章》),「希言 自然」(《道德經 ·二十三章》),「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 自然」、「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勢成之 。是 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夫 道之尊 ,德 之貴 ,夫莫 之命 而常 自然」(《道德經 ·五十一章》),「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 ,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道德經 ·六十 四章》)。顯然,這五處「自然」,沒有一處是指「自然界」,完全都是專指「自然而然」而言的。這是大多數注者的共識。最早 的注者之一 ,西漢的河上公在其所著 的《老子章句》一 書中注道 :「道性 自然 ,無所法也 。」意思是說,「道」的本性或本質是 自然而然的,「道」正是以其 自然的本性或本質的存在為法的,此外則別無所法 了。又如最著名的注者之一 ,三國魏晉玄學的創始人王弼在其所著《道德真經注》一書中注道:「法 自然者,在方而法方 ,在圓而法圓,於 自然無所違也。」王弼在這里是通過「方」與「圓」二者所法的應是也只能是「自然」的本性或本質的存在 自身,這 當然 就更具體而易解 了這些詮釋是完全符合老子 的本意的。可見,「道」與「自然」,實乃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自然」作為原則 ,乃是「道」最基本 的最高的原則 。而「人」、「地」「天」三者既然都是要效法、遵循「道」的,那麼也就是要效法 、遵循「自然」了。這是非如此不可的,也是概莫能外的。「人」、「地」、「天」、「道」與「自然」,雖有五個名稱,但其實只有 四個單元 ,所以老子不說「域 中有五大」,而說「域 中有 四大」。
老子正 是通過這「道」、這 「自然」、這「自然而然」,啟發並要求人們在從事一切活動時,無論 是思想 ,還是語言以及行動 ,都必須 自覺做到「從 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既堅決反對任何超客觀事物的主宰力量 ,也堅決反對人們的一切 主觀臆想與盲動 。只有這樣,人們在實踐中才能少犯或不犯錯誤 ,走向成功 。所 以,這「自然而然」,乃人生獲得智慧與成功的「大道」。
拿「環保」來說 。自然環境已經受到並繼續遭受人類更嚴重的破壞 ,生態平衡每況愈下,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受到嚴重威脅 。所以,我們必須牢 固地樹立環保意識 ,並大力採取措施 ,以恢復 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 。但是 ,無論我們如何發動廣大群眾 ,群策群力 地去搞好環境保護,也無論我們如何動用財力 ,投入巨資,採用高新技術去搞好環境保護,歸根結底,恢 復 、保護 、發展 自然環境生態平衡最行之有效的原則 與方法,是切實遵循 自然環境生態平衡 的規律 。而 這正是老子所說的「法 自然」的奧義與妙用。
為了創造與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老子十分強調對進行統治與教化的「侯王」與「聖人」應提出嚴格的要求。要求 他們一定要 自覺遵循「法自然」的最基本的原則 ,如果他們違背了「法自然」的最基本的精神 ,隨心所欲 ,胡作非 為,就 必定會破壞國 家與人民應有的「和諧」局面,使得「國家滋昏」(《道德經 ·五十七章》),「其民缺缺」(《道德經 ·五十八章》),「而民彌貧」(《道德經 ·五十七章 》)。與此相反,如果「侯王」與「聖人」能恪守「法 自然」的最基本的精神原則,去信任群眾 、關心群眾 、保護群眾 、尊重群眾,而不瞎指揮群眾、橫加干涉群眾、越俎代庖 ,對群眾採取「清靜無為」、「無為而治」的態度,就一定會「天下將 自定」(《道德經 ·三十七章》),「以無事取天下」(《道德經 ·五十七章 》),「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 ·四十八章》),人 民就會「白化」、「自正」、「自富」、「自朴」(《道德經 ·五十七章》)。
可見 ,老子在解決人與人之間「和諧」的問題時,把全部責任至少是 主要責 任指 向 了「侯 王」與 「聖人」,而這與儒家 的責任指向,豈不是正相反嗎?所以,我們說,在老子 的名著《道德經 》里,不僅含有許多「君人南面之術」,而且也含有很厚重 的「重 民思想」或「民本思想」。如果用 一句話來概括老子五千言的主旨,那就是他 自己所說的「愛民治國」四個字。總之 ,老子關於「和諧」的「四大」學說及其「法自然」的主張 ,言簡意賅 ,充滿了智慧之光 ,含有 巨大的價值 ,具有無窮的力量 ,對我們全面徹底地解決所面臨的 自然界的和諧、人與自然界的和諧 、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的身與心的和諧問題,無疑是極富啟迪意義的。
二、人與社會的和諧 :小國寡民式的保民利民樂民的社會和諧
老子的「和諧」智慧還表現在他所精心設計的「小國寡民」說中。該說全文是:「小國寡 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 ,無所陣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道德經 ·八十章》) 老子的「小國寡民」說 ,話雖不多 ,但說得卻很明白。概而言之,包括了「要」與「不要」兩個層面:所要的,是五點 ;所不要的,也是五點 。
相對於老子「小國寡 民」的社會,現實社會往往是「大國眾 民」的社會。這「大國眾 民」的社會 ,正是統治者所夢寐以求 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賓 ,莫非王臣」的疆土遼闊、人口眾多的強大的帝國統治者為了實現「大 國眾民」的野心,千方百計地使用各種各樣的「什佰之器」,甚至奇技淫巧。在統治者的橫征暴斂之下 ,人 民難以安身立命 ,為逃避苛捐雜稅和繁重的勞役 ,而不得不離鄉背井,四處逃亡 。統治者之所 以熱衷於發展「舟輿 」以利交通運輸 ,其用意之所在 ,根本上還是為了便於並加強他們對人民的壓迫與剝削。最甚者,則是統治者不擇手段地使用那些最先進的殺傷力最大的「甲兵」,去頻繁地發動爭城奪地和擄掠人民的侵略戰爭。
老子對這種置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大國眾民」的社會 ,感到非常憤怒與痛恨,所以給予 了無情的揭露與徹底的批判,並針鋒相對地提 出了他認 為可以保民利民樂民的「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 。他在其社會理想中,堅決地對「什佰之器」、「遠徙」、「舟輿」、「甲兵」、「往來」五種引起社會不安與危機的現象,予以一一否定。
老子「小國寡民」社會中的「五不要」的提 出,絕不是偶然的,而是他一貫思想 的繼續與發展。他 曾斷言:「大道廢 ,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 ,有忠臣。」(《道德經 ·十八章》)又斷言:「絕聖棄智 ,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並且 ,老子還強調指出:「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 ,少私寡慾,絕學無猶。」(《道德經 ·十九章》)意思是說 ,這三者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還要使他們 的思想有所從屬 ,即一定要保持淳樸的本性 ,減少私心雜念以及拋棄文化學問,才能免 於憂患。因此 ,老子在「小國寡 民」的社會里,又提出了「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鄰 國相望 ,雞犬之聲 相 聞,民至老死 ,不相往來 」。
事實已一再證實,文明發展不僅有正面作用,也有負面影響 ;社會進步不僅有合理之處 ,也有不合理之處。老子獨具慧眼,能清醒地看到文明發展中的負面影響和社會進步中的不合理之處,並對此感到極大的憤 懣,予 以猛烈 的揭批。但是,全面而論,老子的批判「有過之而無不及」,顯然是過了頭。甚至還是「因噎廢食」。我們認為文明與文化的進步對推動社會 向前發展的巨大貢獻,是決不可抹殺的,也是不可以低估的。 老子所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則是他「小 國寡民」理想社會中的核心與實質之所在它的最大價值就在於如果切實做到了人民有甜美的飲食,漂亮 的衣服,安適的住房 ,歡 樂的習俗 ,那他「小國寡民」的社會 ,豈止是溫飽有餘,簡直還是超越小康呢!毫無疑問,他這樣的「小國寡民」的社會 ,必定是一個和諧的社會,人民生活在其中也必定是和諧的。
但是,眾所周知,這樣高度和諧 的社會,是一定要 以科技進步,生產發展 ,經濟繁榮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文化昌盛,道德高尚……為前提與基礎的。所以,對這些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決不能採取簡單粗暴的否定態度,務必採取足夠的重視的態度。否則,老子的「小 國寡民」的社會,就只能是烏托邦式的空想的社會或者保守的、落後的、開歷史倒車的社會。
總之,老子 的「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其 中的「五不要」,可以啟發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時,對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問題務必保持清醒的頭腦 ,克服片面性,一分為二地、全面地去看待 。其 中的「五要」,則可以大力弘揚,作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 的寶貴思想資源。
三 、「和諧」的哲理:萬物生於和諧
如上文所述 ,老子在《道德經》中,通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的精闢論述,以獨創性的「自然」理念全面地闡釋了人 、地 、天、道 的和諧。而其實質與重點則在於闡釋了人與自然(即天與地)的和諧。同時,老子在《道德經》中通過設計「小 國寡民」的理想國,闡釋了人與社會的和諧 。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 ,「自然」,是事物 ;「社會」,也是事物;其餘現象,也都是事物。而所有的事物 ,無疑都是有矛盾的 ,都是需要用和諧去化解它們的矛盾的。有無這種可能性?老子作為大哲學家,《道德經》作為哲學經典 ,明確告訴了人們這是完全 可 以 的。因為,老子在《道德經》中極其深刻地揭示出萬事萬物產生的秘密及其根源就在於「和諧」。他這樣說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 ·四十二章》) 老子的這一名言,是由兩小句組成 的。第一小句說明「萬物」是由「道」生出來 的。這充分彰顯了道家的特色。因為,老子及其道家 ,是以「道」這個獨創的理念作為其哲學體系中最高的和最基本 的范疇。
這里的「萬」字 ,並非是確指,而是泛指 ,是代表「無窮」數 、「無限」的。人們都熟知,「萬」位數是 由「千」位數相加而構成的,「千」位數是由「百」位數相加 而構成的,「百位」數是 由「個 」位數相加而構成 的。所以,老子在這里就借用 了常識來加以說明「道」生「萬物」的大道理。這充分表明了老子的大智慧。一般人 ,往往對第一小句津津樂道 ,也就此打住 ,而忽略了第二小句 ,這是很可惜的。因為 ,老子的第二小句更有深意 ,其智慧更 大更高 ,它極 其深刻地揭示 出「和諧生萬物」或者「萬物生於和諧」的大道理。老子認為,「萬物」的每一物都是 由「陰氣」和「陽氣」共 同構成 的。所 以,他 說 :「萬 物 負 陰而 抱 陽。」那 么,「陰」、「陽」二氣又是如何構成「萬物」的呢?老子進一步認為,只有 當「陰」、「陽」二氣在相互發生「沖突」而又達到了「和」(即「平衡」、「和諧」)的狀態時 ,才能產生「萬物」。所 以,老子說 :「沖氣 以為和 。」這樣就可以解說「道」所生的「一」,指的是尚未分化的一元之氣 ,即「元氣」;「一」所生的「二」,即指「陰陽二氣」;「二」所生的「三」,即指「和氣」;「三」生「萬物」,即指「萬物」由「和氣」而生。概而言之 ,即是「道」生「元氣」,「元氣」生「陰陽」,「陰陽」生「和氣」,「和氣」生「萬物」。可見,第一小句是第二小句的前提與基礎,第二小句是對第一小句的補充與深化。兩句具有 內在的有機聯系,共同說明了「道」通過「和氣」生出「萬物」。因此,我們也可以說老子的哲學是「和」的哲學或「和生」的哲學。
老子的「和氣」、「和諧之氣」生「萬物」說 ,是對早他二三百 年的西周 末年 的史伯 於公元前 781一前771年所說的「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 ·鄭語》)的繼承與發展 。發展主要在於把史伯的「和」上升為「和氣」,並從屬於「道」。
莊子則繼承並發展了老子關於「和氣」、「和諧之氣」生萬物的學說 。他說 :「至陰肅肅 ,至陽赫赫 。肅肅出乎 天,赫赫出乎地 ,兩者交通成 和,而物生焉。」(《莊子 ·田子方》)莊子這段話說明了「陰陽」二氣的狀態與特色 ,「陰陽」二氣源於何處,而關鍵則是說明了「陰陽」二氣「交通成和」,即老子所說的「沖氣以為和」,「交通成和」的「和氣」就可以生成萬物了。
《淮南子》對老子「和氣」、「和諧之氣」生「萬物」的繼承與發展主要在於,強調「和氣」、「和諧之氣」是天下所有的「各種各樣的氣」中「最大」的「氣」。他鮮明地指出:「天地之氣 ,莫大於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而生物 。春分而生,秋分而成 ,生與之成 ,必得和之精 。」(《淮南子 ·汜論訓》) 我們的祖先在 日常生活 中體認 到史伯 、老子、莊子、淮南子等所說的「和 (氣)生萬物」的大道理。所以,他們早就承認「心平氣和」,乃長壽之道;「家和」乃「萬事興」之道。
綜上所述 ,可見老子《道德經》中有關和諧的智慧既多且大又高,弘揚《道德經》中的和諧思想 ,可以為我們對內構建和諧社會與對外構建和諧世界提供寶貴的思想文化資源。
參考文獻 :
[1]孟子字義疏證卷上 ·理[M]//戴震全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