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道德經
① 《孫子兵法》與《道德經》思想的不同之處
老子戰爭思想如此深刻地在中國兵學長河中打上自己的烙印, 與老子高屋建瓴地在他
所說的「道」的立意下論兵有直接的關系。老子正是依據他的哲學思想, 所闡發的獨
具特點的戰爭論及一系列的軍事謀略思想和戰爭指揮藝術, 才為中國歷代兵家所推崇
。我們沒有理由不正視《道德經》用與影響, 倒不如說是老子「 道」 的思想在軍事
領域發揮的作用和影響。所以我們從來沒有把老子當作一個軍事家, 而把他當作哲學
家, 原因就在於此。老子在《道德經》中一開篇就講「 道」 , 而且反復使用:「 以
道佐人主者」、「 有道者不處 、天下有道、不道早已」 等語言。孫子則是直接為言兵而言兵。《孫子兵法》一開篇就講:「兵者, 國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
不察也。」 這些都充分說明兩者的主旨、立意之區別。前面說老子為「 儉武」 論者也就是老子提出的「恬淡為上」, 老子的這一主張是直接從其「天下有道」的社會
理想出發的, 是直接反映其哲學思想的。而孫武則是一位慎戰論者, 他極力反對輕率
用兵。他一再要求「 明主慎之, 良將警之, 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很明顯, 孫子是
從具體交戰國的角度出發的, 是以用兵制勝為目的的。從字面上看, 老子認為「 兵者
, 不祥之器」 , 而孫子則認為「 兵者, 國之大事」 , 有人據此就說兩人對於戰爭的
態度有原則區別, 認為前者是消極反對之, 後者則是積極對待之。這種觀點並不準確,
我們只能說這是緣於兩人論述的主旨思想不一樣, 立意角度不一樣。老子論兵是依據
其哲學思想在論兵, 其論兵內容滲透著其獨特的社會理想, 重在強調「 儉武」 , 以
求「 天下有道」 。而孫武論兵則是就戰爭本身而具體地論述制勝韜略, 所以他把「
兵」 作為「 國之大事」 , 重在強調慎戰, 以求全勝。《道德經》所體現的用兵思想
顯然不是其主旨思想, 而只是對其主旨即「 道」 的一種輔助說明和在軍事這一領域
的展開和表現罷了。而《孫子兵法》 通篇是以研究軍事及其戰略戰術諸問題為主旨,
所有論述都圍繞此主旨而展開。因此, 孫武在老子的基礎上對具體的軍事思想多有發
揮, 而且具體得多、完整得多, 具有巨大的實用價值。在戰略論上, 孫武發揮老子的
「不爭而善勝」的思想, 創造性地提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選擇論。他把用
兵之道分為「 上兵伐謀,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 , 指出「善用兵者, 屈
人之兵而非戰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毀人之國而非久也」 。「 百戰百勝, 非善之
善者也」 ; 只有「不戰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這較之老子的善戰者「 不武」
、「 不怒」、 不之說, 要具體得多、完整得多。在戰術論上, 孫武在《孫子兵法》
《勢篇》中全面地發揮了老子的思想, 主張「 奇正相生, 以奇制勝」等。老子的思想
是建立在對現實社會和人生深刻洞察和體悟的基礎上的, 老子具有獨特的宇宙觀, 獨
特的對生命、人類的觀點, 老子談戰爭的目的自始至終是把它作為其.. 天下有道..
的社會理想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來談的。老子在《道德經》 七十章中也講: 「 言有宗,
事有君」 。有人認為由於老子哲學中帶有個人理想化的成分, 因而使其論兵思想也帶
有理想化的特點, 從而使其有些論述過於理想化、絕對化, 而孫武在這方面則客觀得
多、具體得多, 也好把握好理解。實際上兩者立意不同, 角度不一, 是不應該作這種
簡單比較的。我們說老子是哲學家也正在於老子並不是站在哪一個具體交戰國的立場
從純軍事的角度來看問題, 老子的立意是從對人類終極關懷的角度來探討問題的。而
孫子是從交戰國之具體立場來看問題的, 所以對他講的.. 不戰而屈人之兵.. 、.. 知
己知彼, 百戰不殆.. 、.. 避實擊虛、出奇制勝.. 等思想我們就好理解得多。有人說
老子是一味反.. 武.. , 是理想主義者等等, 諸如此類的思想實際是對老子思想的誤
解。總之, 理解老子戰爭思想必須上升到老子.. 道.. 的立意, 緊扣老子.. 天下有道.. 的情懷來理解。老子並不是一味反.. 武.. 、不用.. 武.., 因為老子知道這在現實中實際上是做不到的。在遭受外敵入侵的情況下, 老子贊同.. 不得已.. 而進行御敵自衛戰爭, 倡導要.. 善勝.., 並且由此提出一系列用兵治軍原則,
而這些原則無不體現和滲透著老子悲天憫人的博大情懷和重視生命本身價值的人生態
度。同時, 我們還看到追求健康與長壽也是老子思想的獨特之處。老子重視生命本身
的價值, 主張在穩定、平靜中頤養天年, 反對摧殘生命, 這也是老子思想中非常鮮明
的觀點。總之, 老子的立足點在於使 天下有道 , 認為天下無道是產生戰爭災禍的根
源; 孫子的立足點在於用戰, 強調道對於戰爭勝負的作用。四、老子謀略思想的精神實質道德經..具有特殊的語言方式, 其中有些語言很容易使一些初讀者無視老子情懷、不
明本末地把這一類話當作純粹的謀略來解讀, 如果再加以曲解甚至自以為得其意而把
這種心得也當成..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時, 這時候就真的會把《道德經》 當成講陰
謀的書來讀了。近人章太炎也說: 老聃為柱下史, 多識故事, 、《六韜》之旨, 著五
千言, 以為後世陰謀者法。 當然還不能說章太炎也認為老子是講陰謀的, 但章太炎在
這里確實揭示出了這種早已存在的對老子誤讀、誤用的現象。可是老子提出「 天下有道」 的社會理想, 開出「道」 治社會的良方, 希望人們通過自身「 德」 的修養回
到一種簡單、樸素的生活中去正是針對「 人多利器, 國家滋昏; 人多伎巧, 奇物滋起
」.「智慧出, 有大偽」。 等後世所謂的陰謀現象的。老子講.. 絕巧棄利, 可謂非
常明確直接地表明了對搞陰謀的態度。司馬遷在其《史記》中認為, 老子修道德。本
來是講修養的書, 被當成.. 後世陰謀者法.. 的書, 這真是對老子的大冤枉和大麴解
。正如必須從老子之特定情懷和社會理想著手, 才能從實質上理解老子言兵之用意一
樣, 我們也只有理解老子之博大情懷和特定動機, 才能從根本上理解老子所講謀略思
想的精神實質。我們在前文中曾分析老子講的「 道」 不僅體現為一種情懷, 而且也
表現為一種規律。老子希望人們..「知足」 、「 恬淡」等不僅是作為一種德的要求,
而且本身也是順應「 道」的規律的表現。《道德經》 中所講謀略, 正如我們前面講
「柔弱勝剛強」 的道理一樣, 實際上是老子對道..的規律在應事上的揭示。理解..道
德經.. 之真義, 必須透過這些表面的語言方式, 看到其思想情懷和精神實質。老子講
的功成而不居、 上善若水、見素抱朴, 少私寡慾 、大丈夫處其厚, 不居其薄; 處其
實, 不居其華 等, 這些都是偉大高尚心靈的體現, 老子談治國、用兵, 乃至處世中的
謀略, 都是希望人們如「上士聞道, 勤而行之」, 通過身體力行老子德的要求, 從而
做到按「 道」的規律辦事, 進而實現老子「 天下有道」的社會理想。這才是老子的
本意。《老子》 通篇都滲透著其博大的悲天憫人的情懷和「 天下有道」 的社會理想。在這樣一種偉大情懷之下, 怎麼能說老子是陰謀家, 是講陰謀的呢? 謀略和陰謀是
一字之差, 離開老子.. 道.. 的情懷, 就會導致失之毫釐, 謬以千里。規律是客觀存
在的, 老子的謀略思想是規律和情懷的統一。離開老子的情懷, 離開老子主觀動機來
談老子的謀略, 就失去了其根基和本源, 也就不可能准確理解並運用老子在《道德經
》中所講的規律, 而且也實際上造成了對老子思想情懷的根本背離。
② 學道德經和孫子兵法哪個好兒童背誦有用嗎
孫子兵法對於小孩還不太有用
兵者詭道也 倒是有可能讓小孩學得狡猾狡猾地
道德專經則可以提供以小見大 見微知屬著的思維模式
對於培養小孩的智力有些幫助
小時候背一些東西是好的
小時候記憶力好 記下了可能這輩子忘不了
現在不能理解 以後慢慢理解
遇到個事兒 有時能突然想起書里有句話 那就是起作用了
而等到大了就不大想背了 很難深刻的記下來
③ 《道德經》和《孫子兵法》那個成書早些
我認為差不多同一時期創作的。《道德經》是老子過函谷關應關尹創作的,時間版是公元前516年;《孫權子兵法》是孫武去吳國後創作的,他去吳國是公元前517年。之後隱居在穹隆山創作了孫子兵法。所以基本是同一時期。
④ 孫子兵法與道德經有何異同
恩,我找了這兩篇資料,你看看有沒有你需要的。
【1】
中華武德文化源遠流長,初萌於炎黃氏族的融合,文明奠基於孫武。《孫子兵法》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資源,閃爍著中華民族倫理智慧的光輝,對現代世界文明有其重要的價值,有待於我們開發利用。從現代世界文明進步的總趨勢的視角來看,開發《孫子兵法》道德資源的價值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國防安國戰略的時代昭示
「安國」是《孫子兵法》的倫理大旨。「五事七計」是其安國之大經。欲安國就不能不重視養兵用戰,孫子在其兵法首篇首句即指出:「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與《管子》的「兵者尊主安國之經也」是一脈相承的。「兵」是「安國」的手段;「安國」是「兵」之目的,是最終的價值目標。所以,「安國」之日,也就是軍人價值實現之時;「安國」是衡量軍人價值的最高原則和最終標准。
那麼,如何運用「兵」之手段實現「安國」之目的呢?孫子的「五事七計」說提出了一個大國防安國戰略的思路。所謂「廟算」,就是要求戰爭的指導者把「五事七計」作為一個系統和整體,進而對「己」「彼」雙方進行充分的理性分析,作出實事求是的判斷,作到「知彼知己」,而後才能確定戰與不戰。可見,戰與不戰,出於「安國」;多勝少勝,定於對「五事七計」的「廟算」。但是,「五事七計」作為「廟算」的主要內容,它首先是客觀的,是存在的事實。因為只有作為這樣的事實存在,才能進入「廟算」的視野,成為「廟算」的對象,進而對其作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斷。由此可見,創造出優於「彼」方的「五事七計」的客觀存在,是贏得兵爭之「勝」、從而實現「安國」的基本保障。
軍事力量既是綜合國力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又以綜合國力為基礎。孫子「五事七計」的「廟算」,實質上是對綜合國力的估量。「五事七計」有著豐富的內涵,包括政治、經濟、軍事、人才、民意、天時、地利等諸多因素。這些因素概括起來主要是兩個方面:即物質要素與精神要素。因此要安邦定國,就要重視物質力和精神力的開發、建設和積累,創造出走在時代前列的綜合國力;否則,綜合國力落後渣困悶就會被動挨打。孫子「五事七計」的「廟算」說揭示了一條具有現代價值意義的「安國」之道:這就是把國家的綜合國力搞上去。由於這一如彎安國之道超越了狹義上的軍事安國觀念,所以可稱之為大國防安國主義。
大國防安國主義的道德內涵,即是大國防愛國主義,它所蘊含的現代價值意義就是: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安國」的歷史責任和尺培使命,為提高綜合國力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一個欲立於不敗之地的國家和民族,就應重視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使之都處於時代的領先地位。
當今世界,是一個充滿矛盾和激烈競爭的世界。國際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致力於發展本國本民族的綜合國力,尤其是經濟實力。但是,由於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和多極化發展趨勢,使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的發展被限定在一體化的范圍內,而且越來越受到一體化的制約。任何一個國家要想在一體化的范圍內發展自身,就必然要為全球一體化的經濟發展作出一定貢獻和犧牲,不管它是否願意這樣做或者是否認識到這一點,都是無所謂的。企圖靠搶占、犧牲別國的經濟發展來滿足自身發展需要的指導思想和行為,是註定要受到懲罰的。因為它國的穩定、發展無疑是本國穩定、發展的一個條件。在這方面,發達國家理應為世界經濟的繁榮作出更多的貢獻和犧牲,否則它的發展就要受到限制。總之,當代的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是在激烈的世界競爭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環境中實現的,只有順應「要和平、求合作、促發展」的時代潮流,才能更有利於綜合國力的增強,從而達到「安國」之目的。
從精神方面表現出來的綜合國力,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安國」支柱。當代世界又是一個多種文化思潮相互碰撞、激盪的世界。如果一個有著優秀文化傳統的國家和民族,不能在碰撞、激盪中保持自身的優勢,即使經濟搞上去了,也難免要在看不見硝煙的戰爭中被打敗。經濟的、軍事的侵略會威脅一個國家的安全,精神文化上的侵略也會威脅一個國家的安全,甚至比經濟的軍事的侵略更危險。所以,堅持大國防愛國主義戰略,就要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築牢民族的精神防線,防止精神侵略,抵制精神污染,在開放中繼承和發展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保持民族精神的純潔性和先進性。此舉應當成為大國防安國方略的重要內容。
軍事領域往往是國家綜合國力競爭中最激烈最敏感的領域。欲「安國」就不能不重視軍事斗爭。孫子-
的「兵者,國之大事」說,在當代仍然具有普遍的真理意義和價值意義。當今世界,是一個高新技術迅猛發展的世界。新的科技成果往往最先應用於軍事領域。高科技正廣泛滲透於戰鬥力諸要素之中,對戰鬥力的生成與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世界的面貌,而且引發了軍事領域一系列驚濤拍岸的革命性變化。因此,搶占軍事高科技的制高點,成為國際軍事斗爭的最高手段。如果說軍事斗爭是「安國」之大事,那麼,發展軍事高新技術,則是「安國」之大事中的重中之重。高新技術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必然會大大加重戰爭帶來的災難。《孫子兵法·軍爭篇》中所謂的「軍爭為利,軍爭為危」,意在說明「利」與「危」是相伴而生的。為爭利而窮兵黷武,最終導致自身滅亡的國家與民族,在世界史上並不少見。
中華武德文化史上有兩句古語,一是「忘戰必危」,二是「好戰必亡」。尤其是在環球相對「變小」、戰爭的破壞力愈來愈大的當今世界,「安國」與安國際社會融為一體,安己之國與安人之國相輔相成,國際社會的安全度以每個國家的安全系數為條件。因此,孫子「軍爭為危」命題的真理性,越來越具有普遍的、現實的意義,應引起國際社會和各國人民的高度重視。
應當看到,在高技術戰爭的烽火台上,一隻蝴蝶煽動起來的火星,有可能引發全球性的災難;但是,完全可以預見,滅亡的首先是它自己。當代中國的軍事「安國」之策,就是貫徹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因此,適應世界軍事領域的深刻變化,重視「科技強軍」,加強質量建設,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提高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防衛作戰能力,則是實現「安國」的重要保證。同時,也是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更大、更多貢獻在道義上的責任和使命。
【2】
人類歷史進入二十一世紀。進入了一個和平、穩定、繁榮的世界帶入新世紀,是在中國政府和人民的願望。
處在重要歷史時期,中國正致力於現代化建設。中國需要並十分珍惜一個長期的國際和平環境,特別是良好的周邊環境。中國人民願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開創人類美好的未來,作出不懈的努力。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建立鞏固的國防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是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和全面建設。
一、國防概念
國防,是一門求生學問,也是國家的防務,是指為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防備外來侵略和顛覆,所進行的軍事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和斗爭。
國防伴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服務於國家利益。丘吉爾有一句名言:「我們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此言—語中的。國防直接關系國家的安全、民族的尊嚴、社會的發展。
1、國防的主體:國家。
2、國防的目的:捍衛國家主權、統一、維護國家的安全、保衛國家的領土完整。
3、國防的手段: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
4、國防的對象:侵略和武裝顛覆。
5、地位和作用:⑴國家安全保障。 ⑵國家獨立自主的前提。 ⑶國家繁榮發展的重要條件。
二、我國古代國防:中國古代的國防從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的建立,至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終結,大約經歷了4000年的歷史。在漫長的國防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經歷了無數次血與火的洗禮,培育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強不息、衛國禦侮的尚武精神,最終形成了多民族、大疆域的國家。
⑴古代的國防政策和國防理論
我國古代為提高國防能力提出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國防政策和國防理論:一是「以民為體」,「居安思危」的國防指導思想;二是「富國強兵」,「寓兵於農」的國防建設思想;三是「愛國教戰」,「崇尚武德」的國防教育思想;四是「不戰而勝」,「安國全軍」的國防斗爭策略等。遵循這些思想,使我國取得了無數次對外戰爭的勝利,使中華民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使國防出現過「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鼎盛時期。
⑵古代的兵制建設
所謂兵制,就是軍事制度,現在一般稱為軍制。它包括武裝力量體制、軍事領導體制和兵役制度等方面的內容。
在武裝力量體制上,我國古代一般區分為中央軍、地方軍和邊防軍。秦朝以前,武裝力量比較單一,在軍事力量構成上,實行兵民合一的民軍制,平時生產勞動,戰時集合成軍,以臨時徵集的方式組成軍隊。秦朝以後,隨著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經濟生產的發展,各朝代根據國家的狀況和國防的需要,以及駐防地區和任務,將軍隊區分為中央軍、地方軍和邊防軍,並對軍隊的組織編制、屯田戍邊、兵役軍賦、軍隊調撥、軍需補給、驛站通道、武器的製造和配發等都做了具體的規定,通過法律形式頒布執行,如唐代的《衛禁律》、《軍防令》等。
在軍事領導體制上,夏、商、西周時期還沒有專門的軍事機構,國王一般親自主持軍政,領兵作戰。春秋末期,國家機構出現將相制,以將為主組成軍事指揮機構。戰國時期,將軍獨立統兵作戰已很普遍。秦統一後,設立了專門管理軍事的機構,最高的軍事官員稱太尉。隋朝對國家機構進行了改革,設立了三省六部制,專門設立了主管軍事的部門——兵部。宋朝為了防止「權將」擁兵自重,在中央設立了樞密院,作為軍事領導的最高機構,主官用文官擔任。樞密院對軍隊有調遣權,但無指揮權;將軍對軍隊有指揮權,但又不能調遣軍隊,造成樞密院和將軍的相互牽制。各朝代在軍事領導體制方面的做法雖然不盡一致,但皇權至上,軍隊的調撥使用大權始終掌握在皇帝手中。
在兵役制度上,隨著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人口狀況和軍事需要而發展變化。奴隸社會時期,生產力低下,人口稀少,戰爭規模小,主要實行兵民合一的民軍制度。封建社會時期,民軍制度逐漸演變為與當時歷史條件相適應的兵役制度,如秦漢時期的徵兵制、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世兵制、隋唐時期的府兵制、宋朝的募兵制、明朝的衛所兵役制等。
⑶古代的國防工程建設
我國古代為抵禦外敵的侵犯,鞏固邊海防,修築了數量眾多、規模龐大的國防工程。如城池、長城、京杭運河以及海防要塞等。
城池是我國古代國防建設中時間最早、數量最多的工程。城池建築始於商代,之後規模不斷擴大、結構日益完善,一直延續到近代。由此,城池的攻守作戰成為我國古代戰爭中主要的樣式之一。
長城是城池建設的延續和發展,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秦滅六國完成統一後,為了防禦北方匈奴的南侵,於公元前214年,將秦、趙、燕三國北部的長城予以修繕,連貫為一。故址西起臨眺(今甘肅岷縣),北傍陰山,東至遼東。後經各朝代多次修建連接,至明代形成了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的萬里長城。
京杭運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工程。隋煬帝時在原有的舊河道上開鑿連貫。運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全長1794公里,把南北許多州縣連成一線,對軍事交通運輸和「南糧北運」起到了積極作用。
古代海防建設是從明朝開始的。為防止倭寇的襲擾,明朝在沿海重要地段陸續修建了以衛城、新城為骨幹,水陸寨、營堡、墩、台、烽堠等相結合的海防工程體系。
三、新中國成立後的國防:第一階段:(1949—1953)外御侵略,內治創傷的恢復時期。
第二階段:(1953—1966)調整時期。
第三階段:(1966—1976)「文化大革命」時期。
第四階段:(1977—1989)現代化建設時期。
國防歷史啟示:⑴經濟發展是國防強大的基礎。(2)政治昌平是國防鞏固的根本。(3)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團結是國防強大的關鍵。(4)科技進步,對國防強大的重要保證。
現行的國防領導體制:(1)中共中央的國防領導職權。(2)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的國防職權。(3)國家主席在國防方面的職權。(5)國務院在國防方面的職權。(6)中央軍事委員會在國防方面的職權。
武裝力量體制:(1)中國人民解放軍。(2)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3)民兵
國防動員體制: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完善國防動員體系,加強國防動員建設」的要求。國防動員體制是國防動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一種組織制度,是國家關於國防動員的組織系統、機構設置、職責分工和相互關系的規范。國防動員體制的功能狀態,對於增強國家的國防動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主要內容:(1)武裝力量動員。(2)國民經濟動員。(3)人民防空動員。(4)國防交通動員。
(5)政治動員.
我國國防的政策: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國防政策是防禦性的,是為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反對外來侵略服務的,我們加強國防建設完全是為了自衛.
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堅定不移地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中國的國防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安全保障。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統一,確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順利進行,是中國國防的主要任務。中國的國防政策以國家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的發展戰略和安全戰略。中國緊緊抓住並充分利用本世紀頭二十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持發展與安全的統一,努力提高國家戰略能力,運用多元化的安全手段,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謀求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的綜合安全。
三、國防法規概述:特徵:(1)調整對象軍事性。 (2)公共程度有限度。(3)司法連用的優先性。(4)處罰措施嚴厲性。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簡介:
〈一〉國防活動基本原則:①維護國家利益。②統一領導。③協調發展。④獨立自主。⑤積極防衛。
⑥全民自衛。
〈二〉公民、組織國防義務和權利。
第五十條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光榮義務。
各級兵役機關和基層人民武裝機構應當依法辦理兵役工作,按照國務院和中央軍事委員會的命令完成徵兵工作,保證兵員質量。其他有關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企業事業單位應當依法完成民兵和預備役工作,協助兵役機關完成徵兵工作。
第五十四條公民和組織有對國防建設提出建議的權利,有對危害國防的行為進行制止或者檢舉的權利。
兵役制度:
1、義務兵與志願兵相結合。
2、民兵與預備兵相結合。
平時徵集:
1、徵集年齡。2、徵集程度。3、緩征與不征。
學生軍事訓練:學生軍訓工作是依據《兵役法》和《國防教育法》開展進行的。組織高等學校、高級中學學生進行軍事訓練,是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重要措施,是全面推進學校素質教育和國家人才戰略工程的重要舉措,也是青年學生履行兵役義務的一種方式。目前,我國每年有1660所高等學校、27000所高級中學開展學生軍訓,訓練學生達1200萬人。學生軍訓工作已進入全面普及階段,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通過軍訓,廣大青年學生理想信念更加堅定,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得到強化,組織紀律性不斷加強,意志品質得到磨練,吃苦耐勞精神和艱苦樸素作風得到弘揚。近年來,青年學生要求入黨、參軍和報考國防生的人數明顯增加。各地普遍反映,學生軍訓工作是一項利國、利民、利軍的大事好事,育人功能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能替代的。這項工作的開展,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得到各界的普遍歡迎。《學生軍事訓練工作規定》的頒布,確保了學生軍訓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必將有力促進學生軍訓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建設。
國防教育法:為了普及和加強國防教育,發揚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國防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根據國防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國防教育法的基本原則是實行經常教育與集中教育相結合、普及教育與重點教育相結合、理論教育與行為教育相結合。
國防教育法的方針是全民參與,長期堅持。講求實效。
《國防教育法》在第三條中對國防教育的內容和目的作出了明確規定:「國家通過開展國防教育,使公民增強國防觀念,掌握基本的國防知識,學習必要的軍事技能,激發愛國熱情,自覺履行國防義務。」國防觀念是指人們對國防的認識和態度;國防知識是指有關國防的基本理論、常識;軍事技能訓練包括學習防原子、防化學、防生物武器知識和個人防護器材的使用,人民防空知識和戰場救護知識常識,開展射擊、投彈、刺殺等軍事訓練活動,以及越野、跳傘、滑翔、航海、駕駛等軍事體育運動。因此,國防教育作為一門相對獨立完整的教育學科,其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可以說,凡是與國防有關的理論、知識、精神等,都是國防教育內容的組成部分。從完整性和系統性兩個方面來講,國防教育主要包括:
國防理論:國防理論教育是較高層次的國防教育,大體上包括國防地位和作用、國防構成、國防建設等三個方面的理論。
國防歷史: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都有燦爛和曲折兩個方面,正確運用正反兩個方面的歷史經驗對後人進行教育,可以起到激勵精神、催人奮進的作用,國防歷史教育最有震憾力和影響力。
國防常識。國防常識是指國民應該了解的國防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識,包括國家防衛知識,如領土、領海、領空的基本概念,防衛的重要意義及基本原則等。現代戰爭的基本特點、戰時動員對國民的要求,以及形勢戰備、國防建設等方面的一些知識,如人民解放軍、武裝警察部隊、民兵、預備役部隊的主要職責任務,國防科普知識等。
國防精神。國防精神教育是國防教育的中心內容,主要包括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尚武精神教育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教育等三個方面。
此外,國防法制、國防科技、國防經濟、國防外交與形勢、國防體育等也是國防教育的重要內容。國防教育的這些內容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其核心是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的目的是使公民「激發愛國熱情,自覺履行國防義務。」
五、我心中國防。
在我的心中,國防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國防事業是每個中國人都應引以為高尚的事業,而從事國防事業的人是世界上最高尚與偉大的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在不斷發展,人類在不斷進步,社會也變得更加文明。國家、種族的界限日益縮小,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素質也越來越高,和平與發展成了當今社會的主題。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國防只有在戰爭年代才值得重視,在這個和平的年代裡顯得多餘了。
可是,如果沒有強大的國防作後盾,無論多強大的經濟也會化為烏有。眾所周知,落後便要挨打。當今霸權主義,強權橫行。由於一次海灣戰爭,原本風光富裕的伊拉克也算一個經濟強國,但現在卻只能任人宰割,前幾年的阿富汗和南斯拉夫不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嗎?假如他們擁有自己強大的國防後盾,還會任人宰割嗎?假如美國等國家沒有強大的國防作後盾,他們能夠肆意的挑起戰火嗎?
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美好願望和宏偉藍圖,可是罪惡的子彈還在威脅著一些國家和地區,甚至威脅到全世界的和平。人民軍隊擔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任。沒有他們,就不會有和平穩定的發展局面,就不能與霸權主義斗爭到底;沒有他們,人民的生命財產就無法保障。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7057aa0100apol.html
其他參考資料: http://www.59165.net/papers.asp?papers_id=1103997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slsyj20020301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