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依法治國的進程
❶ 簡述我國依法治國進程中,最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是什麼
兩高自我批評推進依法治國進程。
司法現代化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只內有建設一套符合司容法規律的現代化監督體系,司法批評與自我批評經常化,才能守住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
只有法律工作者特別是法官、檢察官帶頭接受監督,時刻反省、自我批評,放下要維護顏面的思想包袱,正視當前司法公信力不足的問題,才能推進依法治國的步伐。如果依法治國取得成效,法治進程推進順利,依法依規辦事成為人民群眾的第一想法,那麼許多腐敗現象也就會失去滋生的土壤,穩定和諧的社會氛圍才能得到鞏固,人民群眾才能直接受益。
(1)我國依法治國的進程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中國共產黨執政歷史上第一次以法治為主題的全會。十八屆四中全會是我們黨第一次專題研究依法治國問題的中央全會。以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體現黨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體現黨對擔當執政使命。
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等根本性問題的深刻認識,體現黨對人民群眾的法治需求和依法治國期待的積極回應,表明了黨中央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堅定決心和信心。
❷ 運用政治生活的知識分析我國如何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
政府嚴格依法行政,帶頭守法,嚴格公正執法,營造依法治國社會氛圍。 政府審慎行使權力,科學民主依法決策 切實履行文化職能,加強法治宣傳教育
❸ 如何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中國法制改革與建設的模式性特徵可以概括為八個方面。就這八個模式特徵自身而言,乃是一種優勢與缺陷同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情形。我們既能從中看見中國法治建設的卓越成就和巧妙經驗,又能發現其與生俱來的危機與困難。
一、共產黨領導下各機關部門分工負責的協商型法治。在黨的領導下,人大、政協、行政機關、法院、檢察院等分工負責、相互協作,共同促進法治國家建設。
二、自上而下推進的權力主導型法治。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和中央政府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扮演了核心角色,自上而下的權力主導體制,使得各種改革措施易推行,比較少地受到傳統價值觀念、社會多元力量、現實復雜利益的牽絆鉗制,能夠快速實現改革目標,及時獲取改革成果。
三、吸收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有益成分,借鑒人類法治文明成果,但以我們自主創造為主的內生演進式法治。
四、「一國兩制三法系四法域」的開放型法治。中國是法律全球化的天然「實驗室」,舉凡立法體制、司法體制、監督體制、反腐肅貪體制、警察體制以及各種法律規范設計、機制運轉和案件審理等各個層面,「兩制度三法系四法域」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以相互借鑒學習。
五、強調理性主義目標規劃的建構型法治。從社會現代化的角度看,中國屬於後發現代化國家,與許多已經完成現代化的發達國家相比,在各個方面皆有「趕英超美」的遠大理想,並具體表現在經濟建設和法治建設中的理性主義建構態度。
六、先易後難小步快跑的漸進型法治。在過去三十多年的法治變革當中,中國政府和民眾恰當地發揮了傳統的實踐理性精神。這種政策推動型的改革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發揮了積極作用。
七、注重試驗總結經驗的學習型法治。中國過去三十多年制定政策和法治改革的實際過程是: 反復試驗、不斷學習、抓住機遇、持續調整。體現出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實事求是精神。
八、追求公平正義與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法治。我國的法治和依法治國,是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文化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
❹ 我國依法治國進程是如何推進的
建國初是董必武起了開創性作用.而後鄧小平授命不斷完善國家法制體系,全國人大常委會一直實施立法工作.<立法法>的頒布是里程碑意義.
❺ 在依法治國進程中我國還面臨著哪些挑戰
我小時候看到過一個小女孩,和我年紀相仿
❻ 閱讀右圖漫畫,結合教材知識,說說漫畫反映了什麼現象,並分析我國如何推進依法治國進程
笨蛋!!這都不會網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❼ 結合我國實際,談談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如何處理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法治和德治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版經濟發展的社權會主義法律體系和道德體系,要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律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
(7)我國依法治國的進程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堅持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注重道德的法律化和規范功能。即通過科學立法把國家中大多數的政治道德、經濟道德、社會道德、文化道德、生態道德和家庭倫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轉變為國家意志,成為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行為規范。
一般來講,道德是法律正當性、合理性的基礎,道德所要求或者禁止的,往往是法律做出相關規定的重要依據,因此大多數調整社會關系和規范社會行為的立法,都是道德法律化的結果。
❽ 如何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依法治國要依憲治國
法治首先是憲法之治。依法治國的「法」,指的是以憲法為核心由各種法律規范組成的完整法律體系。其中,憲法作為國家根本大法,是所有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是整個法律體系的核心。我國所有的法律,都是依據憲法制定的,都是對憲法精神、原則和制度的具體化。因此,依憲治國不僅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治國的首要之義。
我國憲法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規定了國家公權力的組織體系、職責許可權和行為標准,確立了國家權力的分工和相互監督機制。依憲治國,就是要按照憲法的要求,規范國家公權力的良好運行,加強對公權力的有效監督。由於憲法的許多規定主要是依靠國家機關去執行的,因此強調依憲治國,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應當帶頭學好憲法,熟悉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嚴格依照憲法辦事,真正把憲法作為根本活動准則。
「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新形勢下,我們黨要履行好執政興國的重大職責,必須依據黨章從嚴治黨、依據憲法治國理政,真正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帶頭守法。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於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於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只有做到這三個「善於」,才能真正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不斷優化依法執政基本方式,更好地提升黨的執政能力。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依憲治國、依憲執政,核心在理念,關鍵在能力,重點在落實。一方面,各級領導幹部要自覺提高能力,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另一方面,我們要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失職要問責,違法要追究,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憲法的至上地位,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標志。從憲法出發,我們就會走上建設法治國家的通衢大道;以憲法為基石,我們就能獲得黨和國家興旺發達的蓬勃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