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全文最新2018
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可不可以委託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出庭
根據《行政訴訟法》規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委託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依法應訴。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
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和副職負責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可以另行委託一至二名訴訟代理人。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出庭應當說明理由。
(1)行政訴訟法全文最新2018擴展閱讀:
相關案件:
2018年10月29日上午,副市長田揚暢代表市政府,就寧國市曾某等三原告訴宣城市人民政府《不予受理行政復議申請決定書》一案,在宣城市中級人民法院出庭應訴。寧國市政府負責人及承擔具體組織實施征地工作的國土部門相關人員參加庭審旁聽。
庭審中,原、被告雙方在合議庭的主持下,依據各自掌握的證據,展開了激烈的舉證、質證和辯論。市政府法制辦主要負責人作為該案中市政府的代理人充分詮釋了市政府作為復議機關當初作出不予受理行政復議決定的主要事實和證據依據,並就雙方爭議的核心焦點從案涉行政復議決定的合法性、合理性等多角度作了補充說明。
對原告方依法尋求法律救濟最直接最高效的途徑予以了明確的引導。
田揚暢代表市政府綜合闡述了意見。他指出,一直以來,宣城市政府高度重視各級人民法院的審判監督工作,市政府負責人依法出庭應訴,定期對各級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情況實施督查考核問責,並將督查情況作為依法行政目標管理考核的重要依據。
他表示,對原告方通過復議、訴訟等法律途徑尋求權利救濟,完全理解並積極支持,同時也真誠地歡迎社會各界對我市各級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工作持續予以關注和監督。他指出,就本案而言,我們認為原告方提起的行政復議申請確實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規定的宣城市政府依法受理的范圍。
原告方已經就征地批復不服向省政府提起行政復議申請,同時,原告方若對寧國市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後續征地實施行為不服,仍然可以繼續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法定渠道依法維護自身權益。
庭審結束後,田揚暢帶領寧國市政府負責人與原告方及其委託代理人進行了深入溝通,寧國市政府負責人進一步了解了原告方的案件訴求和要求,表明了進一步溝通協商、協調處理的明確態度,對原告方提出的正當訴求寧國市政府高度重視並將在後續工作中認真研究、妥善處理。
市政府負責人此次出庭應訴,在全市行政機關中形成了領導幹部帶頭出庭應訴,依法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的典型示範作用,營造了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濃厚氛圍。
參考資料:人民網-
宣城:市政府負責人積極出庭應訴 助推法治政府建設
參考資料:中國政府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法律
參考資料:最高人民法院-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❷ 征地拆遷糾紛案例:新行訴法解釋第64條對被徵收人訴權的影響
新行訴法司法解釋生效之後,未告知行政相對人訴訟期限的行政行為,起訴期限將一律變為不超過一年,這對征地拆遷案件當事人的維權期限,將產生重要影響。 2018年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新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法釋〔2018〕1號)。
根據其第一百六十三條的規定:本解釋自2018年2月8日起施行。
即新的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新解釋將對被徵收人的權利義務有哪些影響呢,這需要在未來的司法實踐中不斷檢驗。
本文,來通過在明律師梁紅麗所代理的一起案件窺探這一問題……
【基本案情:違法強拆後的艱難維權】
近期,梁紅麗律師代理的西北某省李先生的征地拆遷糾紛案件,險些受到該新的司法解釋的影響。
2016年初,李先生經營的賓館以及停車場被納入某國道改擴建施工的征地范圍。
據悉,該停車場的土地使用權是李先生2000年向該鎮政府購買所得。
因為法治的不健全,鎮政府始終未協助李先生辦理該土地的使用權手續。
李先生取得土地後,依法對土地進行平整,並在使用權范圍內修建圍牆及附屬建築。
李先生的土地被納入徵收范圍之後,因為補償安置問題始終未取得一致意見,並未在期限內簽訂補償安置協議。
迫於工期緊張的壓力,鎮政府於2016年9月強行拆除了李先生停車場的建築,並在平整土地後強行實施了綠化。
鎮政府強拆行為發生後,梁律師依法指導當事人提起強拆行政訴訟,經過一審、二審法院的審理,法院依法判決強拆行為違法。
強拆案件審理期間,關於補償安置的溝通協調一直在進行。
鎮政府的補償標准雖有提高,但始終未能彌補李先生的實際損失。
2017年10月,為促使案件進一步的溝通協調,梁律師在調查取證的基礎上,認為鎮政府的佔地行為並無征地批文,屬於違法佔地,故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法院受理案件後認為,該案件應當屬於行政復議法第三十條第一款規定的復議前置程序,故裁定駁回了李先生的起訴。
2017年11月,李先生根據法院裁定,依法向鎮政府的上級政府申請行政復議。
經過延期,2018年2月10日,復議機關作出行政復議決定,認為李先生提起復議的期限超過行政復議法規定的六十日的期限,決定駁回李先生的復議申請。
李先生的復議申請是否超過行政復議法規定的六十日的復議期限呢?根據《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第十七條的規定: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可能產生不利影響的,應當告知其申請行政復議的權利、行政復議機關和行政復議申請期限。
即告知行政相對人提起行政復議的許可權,是行政機關的法定義務。
鎮政府違法佔地時,與李先生一直在溝通補償安置問題,始終未依法告知李先生提起行政復議的權利。
同時,根據修改前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0〕8號)第四十一條的規定: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
2017年10月,李先生就鎮政府強占其經營用地行為提起行政訴訟時,並未超過原司法解釋規定的不超過2年的起訴期限。
2017年11月,法院告知案件屬於復議前置案件,裁定駁回李先生起訴後,應當作為起算李先生提起行政復議六十日的起點。
故李先生在法定的十五日內,因不服復議決定,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目前,案件仍在法院的審理過程中。
【法律分析:起訴期限縮減帶來的變化】
回溯本案,強拆、佔地的時點發生在2016年9月,因為強拆訴訟以及其他輔助程序的開展,李先生與鎮政府的補償安置協商一直進行著,至2017年10月李先生提起行政訴訟,案件已經超過一年的時間。
因為提起訴訟、申請行政復議的期限發生在2018年2月8日之前,所以,仍然應用舊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法釋〔2000〕8號)的規定。
通常,征地拆遷案件的全部程序並不是同時提起的,而是根據律師主導的一個最主要案件,結合其他程序進行輔助,進而推進補償安置的協商談判。
當然,這種訴訟設計也有減輕當事人負擔、減少當事人律師差旅費用支出的考慮。
實際上,絕大多數的征地拆遷類案件,會在律師主導的一個主要程序的基礎上達成補償安置協議,這是此類案件的一般規律。
同時,因舊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四十一條2年起訴期限的緣故,在主程序未果的情形下,其他程序會在兩年內提起,這也能適當延長當事人的維權期限。
就本案而言,決定在2017年11月提起復議程序,是結合李先生與鎮政府談判未果的實際進行的。
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六十四條之規定: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一年。
如果李先生提起訴訟的期限在2018年2月8日之後,舊司法解釋規定的兩年訴訟期限已經失效,李先生將喪失提起違法佔地訴訟或者行政復議的權利。
新行訴法司法解釋生效之後,未告知行政相對人訴訟期限的行政行為,起訴期限將一律變為不超過一年,這對征地拆遷案件當事人的維權期限,將產生重要影響。
同時,也將促使律師業已形成的維權模式進行重大調整。
❸ 《行政訴訟法》四十六條第二款司法解釋
請問來該不動產登記時違反自《城市房屋登記管理辦法》法定登記程序,比如沒有提交共有人身證證件、結婚證,申請書上贈送共有人時存在代簽行為,在取得房產證後難道只要過了二年,就喪失起訴權,該房產證就可以名正言順為合法行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