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棄了道德
Ⅰ 我放棄你了 這屬於道德綁架什麼意思
如果說別人放棄你的話,就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說你要考慮到自己的原因,還有對方的一個看法
Ⅱ 關於追求金錢而舍棄道德的名言事例
三思而後行。——《論語》
譯: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過反復的考慮後才去做。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譯: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不以一眚掩大德。——《左傳》
譯: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知恥近乎勇。——《中庸》
譯:知道什麼是可恥的行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現。
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譯:以為自己的錯誤比別人的小,缺點比別人少而沾沾自喜。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
譯: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大聖人。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韓非子》
譯: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毀。
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詩序》
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要仔細反省自己,有錯就改正,無錯就當作是別人給自己的勸告。
良葯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孔子家語》
譯:好的葯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明代諺語
譯:一句良善有益的話,能讓聽者即使在三冬嚴寒中也倍感溫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惡毒語言,傷害別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會讓人覺得寒冷。
千經萬典,孝悌為先。——《增廣賢文》
譯:千萬種經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該先做到的。
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增廣賢文》
譯: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禍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譯:只學習卻不思考就不會感到迷茫,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疲倦而沒有收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應當說不知道,不弄虛作假,這才是明智的行為。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譯:事業或學業的成功在於奮發努力,勤勉進取。太貪玩,放鬆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必須謹慎思考,考慮周詳才會有所成就。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致失敗。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譯:用心思考,用眼仔細看,有口多讀,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讀書。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譯:努力學習卻不感到滿足,教導別人不感到厭倦。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譯:不把半步、一步積累起來,就不能走到千里遠的地方,不把細流匯聚起來,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唐·王之渙《登顴雀樓》
譯:想看到更遠更廣闊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層樓。想學到更多更深的知識,你就要比原來更努力。
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誇。——《警世通言》
譯:盡管你是一個強者,可是一定還有比你更強的人,所以不要在別人面前驕傲自滿,自己誇耀自己。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譯: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勸學》
譯: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抓緊時間勤奮學習,到老了想讀書卻為時已晚。
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林逋《省心錄》
譯:知道自己的不足並努力學習就是聰明的人,不好問又驕傲自滿的人是可恥的。
學不可以已。——《荀子》
譯: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
譯:學過的知識,在適當的時候去復習它,使自己對知識又有了新的認識,這不是令人感到快樂的事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譯:學了新的知識又常常溫習已學過的知識,不斷地學習,溫習,學問和修養一定會很快得到提高,這樣的人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
譯:讀書讀得多,寫起文章來就會筆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樣。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譯:年輕時不努力學習,年老了只能後悔、嘆息。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譯:讀書必須反復多次地讀,這樣才能明白書中所講的意思。
學而不化,非學也。——宋·楊萬里
譯:學習知識但不能靈活運用,不能稱為學習。
好學而不貳。——《左傳》
譯:愛好學習但不三心二意。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秦伯》
譯:學習知識時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人而不學,其猶正牆面而立。——《尚書》
譯:人如果不學習,就像面對牆壁站著,什麼東西也看不見。
知而好問,然後能才。——《荀子》
譯:聰明的人還一定得勤學好問才能成才。
學之廣在於不倦,不倦在於固志。——晉·葛洪
譯:學問的淵博在於學習時不知道厭倦,而學習不知厭倦在於有堅定的目標。
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黃睎
譯:學習知識不能從中明白一些道理,這和不學習沒什麼區別;學到了道理卻不能運用,這仍等於沒有學到道理。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宋·蘇軾
譯:廣泛閱讀,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記住;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材料,到需要用時便可以很自如恰當地選擇運用。
差之毫釐,繆以千里。——宋·陸九淵
譯:做任何事情,開始一定要認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絲一毫,結果會發現相差很遠。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晉·陶淵明
譯:美好的青春年華過去了就不會再來,一天不可能有兩個早晨,要珍惜時光啊!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譯:文章講的內容或題材都很好,可表達不適當,那麼欣賞的人就不會很多,難以傳播千古。
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顧炎武
譯:學習時不要在淵博浩翰的知識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為學到一點點知識而驕傲自滿。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
譯:勤奮好學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惡就是勇的一種表現。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陳廷焯
譯:知識總是在運用時才讓人感到太不夠了,許多事情如果不親身經歷過就不知道它有多難。
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早成材。——《省世格言》
譯:飛得慢的鳥兒提早起飛就會比別的鳥兒早飛入樹林,不夠聰明的人只要勤奮努力,就可以比別人早成材。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增廣賢文》
譯:勤奮是登上知識高峰的一條捷徑,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遨遊。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增廣賢文》
譯:學習要不斷進取,不斷努力,就像逆水行駛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後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知識是無限的。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明·顧炎武
譯:國家的興旺、衰敗,每一個人都負有很大的責任。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Ⅲ 老子 舍棄虛名
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 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道德經》十六章雲:「致虛極,守靜篤。」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後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洞察力,才會「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後,莊子強調少私寡慾,以靜養神,這是道教靜中養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餚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後果。故後人雲: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經》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我們可以看出「寵辱若驚」的根源就在於「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於人的心性不能清凈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朴,少私寡慾,何來「貴大患若身」呢?
由此,凈心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凈心是保持清醒認識的源泉。
Ⅳ 為了親情放棄自己的道德為話題的800作文
是什麼讓我們在自己的人生途中游刃有餘的揮斥方遒?
是什麼讓我們在短暫的人生中永遠保持快樂的心情?
是什麼讓我們在燈紅酒綠的世界裡保持一顆永遠向上的心?
是親情。
當你感到無助時,也許家會給你一聲安慰、一份鼓舞;當你在外面飽經風霜時,也許家會為你熬一碗熱騰騰的湯;當你在外工作時,也許親人在盼你歸來;當你……這都是親情的表現呀!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我們從流飄盪,遇山開路,遇水搭橋;在自己奮斗的歷程中我們的意氣風發,興高采烈的展望未來。 正因為有親人的支持和鼓勵,才有了我們奮斗的動力。正如一位朋友說的那樣,從媽媽的叨嘮中聽出了愛意,從爸爸的沉默中看出了企盼,從老師的眼睛裡想到了奮斗,從親人的鼓勵中知道了責任......或許,再過幾十天,我們就要進入社會,或者是上了大學。不論是身在異鄉為異容,還是流浪四方,浪跡天涯。親情總是我們的避風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在我們的心裡,親情是最溫暖的。它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鼓勵和支持,更重要的是讓我知道了什麼是愛!
也許,親情是一種聲音。在我們勞累時,它給我們舒活筋骨,讓我們全身舒適;在我們悲觀時,它給我們鼓氣,手牽手的把我們從失敗的陰影中拉出來;在我們奮進時,它給我們加油,為我們吶喊助威,為我們取得某種成績而歡喜流淚......這就是親情。從這種聲音中,我們知道了愛。這種親情讓我們感動不已,這種親情讓我們淚流滿面。從親情之中,我們知道了一種責任,為了讓我們不再持續在太陽下揮汗如雨,我們要有鷹的鬥志,水的生機和活力!
我很傾佩布洛克明智的選擇,「我不想等將來回首往事對除了錢以外什麼也沒有。」的確如此,金錢可以買到朋友,卻不能買到親情,不是么?擁有親情的人是幸福的,它是你在寒冷時苦苦盼望的火焰;它是你心煩意亂時久久追尋的甘露;它是你在孤立無援時焦急等待的救兵......
這種親情,讓我們魂牽夢縈;這種親情,讓我們感動得無地從容。擁有了親情,就擁有了奮斗的動力,擁有了親情,讓我們保持了永遠向上了心,擁有了親情,讓我們永遠地快樂,永遠快樂的追逐著生命中火紅的太陽!
Ⅳ 人為什麼為了金錢而放棄愛情、道德的去欺騙自己和別人呢求大神幫助
因為這個社會是現實的。。。 是這個社會把人們逼成這樣的。。。 沒有辦法啊。。。
Ⅵ 做人圓滑,是不是意味著要放棄一些老的道德標准
圓滑不等於姦猾,只是說在待人接物的時候不要過於刻板,要容易和別人打成一片。當然一些過於迂腐的道德標準是要放棄的,但最重要的是要達到一種「內方外圓」的境界,在不斷提高自己道德修養的同時,趨利避害!
Ⅶ 因一己私慾舍棄正義,違背道德,堅持一意孤行,來吧特殊調查科。這台詞是什麼游戲的
朋友
你問是抄這句台詞是
八葉一刀流·二型奧義傳人,亞里歐斯·馬克萊因說的:
出於一己私慾,背離正義,舍棄道德,堅持一意孤行!來吧,特別任務支援科!
——亞里歐斯·馬克萊因
出自游戲《英雄傳說 碧之軌跡》
拿走不謝,記得採納哦
Ⅷ 道德經中的那一句原文形容要堅持不可以放棄
《道德經》中說「大方無隅,大器晚成」,世上哪有隨隨便便的成功,不回經歷風雨哪答能見彩虹。你經歷過的每一個挫折,你堅持過程中的酸甜苦辣,都是你寶貴的財富。不要總羨慕那些少年成名,年青得志,腳踏實地一步步走來,什麼時候成功都不晚。
《道德經》:合抱之樹,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句話在告訴我們做事情要腳踏實地,從小處做起,慎終如始,必能成功。也告訴我們,做事情,如何邁出第一步很重要,萬事開頭難,一個好的開頭可能就成功了一半。
Ⅸ 王爾德是為了唯美主義放棄道德嗎
不能夠這樣說復王爾德放棄了制道德吧,王德爾作為一個詩人,美學家,他的藝術創作主要是優美的華麗的篇幅,對美學的定義主要是一種,「不像自然學習的,超脫現實的美」理想主義的美,這樣的美學偏執思想,對於他本人的私生活來說,這確實有些影響,比如說羅斯這個人,在王德爾認為只有年輕才是美的,他喜歡年輕人,所以他的情人羅斯,小他那麼多歲
至於同性戀這個話題,只能說當時的英國社會道德不允許這種事情,他選擇了違背社會的道德,但是並不是為了唯美主義放棄的道德,因為他天生就是同性戀,天生就是要違背道德的,唯美主義(受到古希臘美學和康德的影響)是他的藝術道路,與他的生活選擇並沒有沖突,不存在為了什麼放棄什麼。
Ⅹ 道德經中的那一句話形容要堅持不可以放棄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謂走一千里路,也是從邁第一步開始內的。走一千里路,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容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再艱難的事情,只要堅持不懈的行動必有所成。語出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易《溫堯卿等授官賜緋充滄景江陵判官制》:「夫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苟自強不息,亦何遠而不屆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