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新內容
Ⅰ 行政拘留的處罰體現了依法治國新十六方針中什麼內容
答案是,嚴格執法
Ⅱ "全民守法「作為法治建設新16字方針的重要內容的首次提出在什麼時候
2014年,十八屆四中全會為建設法治中國制定了路線圖,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四大專方面作出了工作部屬署,形成了我國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
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這十六字方針與34年前,即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十六字方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形成回應、比照。兩者有著銜接的關系,前者是在後者基礎上的發展,豐富了後者的內涵,擴大了後者的外延,更為科學地彰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法治建構。
Ⅲ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中為依法治國描繪的新的藍圖包括哪些內容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包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兩句話。這兩句話是有機統一的整體,離開了哪一句都不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我們描繪了宏偉藍圖,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則為我們繪制出路線圖,指明了具體路徑。只有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才能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基礎和前提條件。
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決定》給出了精闢的答案,那就是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這十六字方針,是對原來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十六字方針的發展和提升,明確了新時期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點環節和主要任務,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具體來講,科學立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前提,嚴格執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公正司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保障,全民守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礎。
Ⅳ 新十六字方針和十六字方針的區別依法治國
1、內容上
老十六字方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新十六字方針: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深層意義上
老十六字方針:「有法可依」是從引導國家進入依靠法律制度實現管理秩序的規范而言的。「有法必依」強調的是對法的依循,側重於對執法過程的要求。「違法必究」強調的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
新十六字方針:「科學立法」目的是通過立法築牢制度和權力籠子,不僅僅有法可依,更加註重立法的質量。「嚴格執法」既突出了執法遵循,又強化了對法的實施。「公正司法」不僅體現了執法必嚴,也強調執法的公正性,更能體現執法為民,與秉公執法這一法治精神的統一,滿足法治服務於公正的價值要義。「全民守法」不僅體現的是平等,還明確了全民作為守法的主體。
(4)依法治國新內容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的重要性
1、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要求。
2、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制經濟。只有用健全的法律法規規范、引導和制約人們的經濟行為,才能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才能維護好、實現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3、依法治理社會秩序才能促進社會和諧,保證國家長治久安,才能維護人民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從根本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4、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
5、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一項基本方略。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中心環節)、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力保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相互聯系的。只有實現這四個方面的統一,社會主義法制的作用才能充分發揮,國家的長治久安才有保證。
依法治國目的: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依法治國主體:廣大人民;
依法治國重要環節:依法行政;
依法治國前提:有法可依;
依法治國中心環節:有法必依;
依法治國關鍵:執法必嚴;
依法治國的意義: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長治久安的要求。
Ⅳ 十八屆四中全會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下面不屬於新理念內容的是
理解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基本精神和《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樹立「新理念」。
第一個新理念,執政黨和法治關系的調整。
(一)領導的關系。這次的《決定》講得很清楚,黨對法治的領導是命脈所在,是依法治國應有之義,黨對法治的領導還必須貫徹到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
(二)一致的關系。黨要領導法治是說黨跟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也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所以千萬不要把這兩者對立起來。
(三)遵守的關系。黨的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按照《決定》提出來的,要帶頭遵守法律,還不是一般的遵守法律,而是要走在老百姓的前面。
(四)執行的關系。共產黨是執政黨,執政黨要依法執政,依法執政就是要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要求去治國理政。各級黨組織,特別是基層也要去全面地執行法律,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
(五)依法管黨。《決定》提出,首先要依據黨內的法規來管黨、治黨,這里講的管治關系就是從管黨、治黨提煉出來的。
第二個新理念,治國理政和法治的關系。
(一)一定要依法來建設法治政府,政府要依法辦事,首先就要把自己建設成為法治政府。什麼叫法治政府呢?《決定》有了很明確的表述,就是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
(二)法治政府更重要的還要依法履行政府職能,政府怎麼才算是依法履職呢?要推進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序、責任的法定化,要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全面推進政務公開,以公開作為常態,以不公開作為例外,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
(三)法治政府還要依法改革政府的執法體制。政府執法一定要講公正、文明,要維護群眾的切身利益,不能侵犯群眾的利益。
(四)要依法制約和監督政府。政府是需要監督的,當年毛澤東就說了,我們找到了跳出周期率的新路,那就是民主,而且民主就是要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會鬆懈。
第三個新理念,人民跟法治的關系。
(一)人民是主體。《決定》講得很清楚,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當中人民是主體的,法律活動、法律制定首先要以民為本、立法為民。法律的制定、法律的實施都要體現人民的意志,要得到人民的擁護。
(二)人民要參與。要廣泛地讓人民群眾來參加法律制定的過程,重大的政策方針,重大的法律出台都要舉行司法聽證、公示。
(三)全民守法。《決定》提出了關於法的16個字,叫做「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重點就是全民守法,最後落腳點也是全民守法。
第四個新理念,改革跟法治的關系。
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三個全面」具有內在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近期目標,到2020年要實現;改革是「三個全面」當中的一個根本動力,建成小康也好,全面依法治國也好,要靠改革來推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根本保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好,全面深化改革也好,離不開法治的這個根本保證。改革跟法治的關系首先要明確,改革對法治來說也是一個動力。
第五個新理念,國家治理和法治的關系。
三中全會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四中全會所講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其中的一個部分。提升國家治理能力,重要的就是要提升法治能力,法治的能力也是國家治理能力裡面一個部分,這是國家治理跟法治的內在關系和依賴關系。
Ⅵ 2014年十八大「依法治國」理念的相關內容(新十六字方針) 十六個字,急急急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Ⅶ 新時代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習近平總書記在復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制,要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一領導。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7)依法治國新內容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1、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2、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3、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4、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6、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Ⅷ 依法治國新老16字方針有什麼區別
依法治國的(老)十六字方針,內容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黨的十八大提出依法治國新十六字方針的內容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Ⅸ 如何理解新法治16字方針
依法治國的(老)十六字方針,內容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回、違法必究答。
黨的十八大提出依法治國新十六字方針的內容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涵蓋了從立法到守法的全過程,而且富含法理。 2、新十六字方針的出台,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能夠以史為鑒,准確把握中國發展趨勢,堅定法治信念,堅持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不動搖。 3、「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提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高貴品質。 4、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四者之間是四位一體、不可分割的關系,只談其中一點而不及其餘,都是不科學、不全面的。
Ⅹ "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對加強我國法制建設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我國形成了以憲法為統帥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我們國家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總版體上實現了有法權可依,這是我們取得的重大成就。實踐是法律的基礎,法律要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要完善立法規劃,突出立法重點,堅持立改廢並舉,提高立法科學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針對性、及時性、系統性。要完善立法工作機制和程序,擴大公眾有序參與,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使法律准確反映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更好協調利益關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要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形成人們不願違法、不能違法、不敢違法的法治環境,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行政機關是實施法律法規的重要主體,要帶頭嚴格執法,維護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社會秩序。執法者必須忠實於法律。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范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要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堅決排除對執法活動的非法干預,堅決防止和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堅決懲治腐敗現象,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