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疏義婚姻法
『壹』 史料中保存的唐人「放妻書」,唐朝的婚姻制度是怎樣的
優秀的婚姻制度不僅是維持家庭穩定的先決條件,而且是完成祭祀和傳宗接代同時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途徑。婚姻是反映社會歷史變遷的縮影。各個時期的統治者不斷地對婚姻制度提出要求,以制定出符合時代歷史發展需要並能維持社會穩定與發展的婚姻制枝漏度。
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的一個強大時期,唐朝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取得了重大發展。作為中國法制史,唐法是世界法制史上的傳奇。唐律體現了基於"以禮為本"的等級特徵,並在胡人和漢族大融合的背景下,顯示出古代封建法律的罕見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唐代的婚姻制度有著矛盾與相互協調的美。
綜上所述,在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中,我們尊重傳統的道德和禮節,對維持唐代家庭關系的和諧和社會秩序的穩定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實際上,唐代的婚姻制度並沒有規定夫妻之間的情感關系,而是更多地規定了道德和法律要求。由於時代的限制,經濟條件,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唐代的婚姻制度雖然是中國婚姻法律制度的代表作,但也有很多局限性。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和圖片來自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會第一時間內刪除
『貳』 唐律疏議的篇名和篇數
第一篇《名例律》,相當於現代刑法總則,主要規定了刑罰制度和基本原則;
第二篇《衛禁律》,主要是關於保護皇帝人身安全、國家主權與邊境安全;
第三篇《職制律》,主要是關於國家機關官員的設置、選任、職守以及懲治貪官枉法等;
第四篇《戶婚律》,主要是關於戶 籍、土地、賦役、婚姻、家庭等,以保證國家賦役來源和維護封建婚姻家庭關系;
第五篇《廄庫律》,主要是關於飼養牲畜、庫藏管理,保護官有資財不受侵犯;
第六篇《擅興律》,主要是關於兵士徵集、軍隊調動、將帥職守、軍需供應、擅自興建和征發徭役等,以確保軍權掌握在皇帝手中,並控制勞役征發,緩和社會矛盾;
第七篇《賊盜律》,主要是關於嚴刑鎮壓蓄意推翻封建政權,打擊其他嚴重犯罪,保護公私財產不受侵犯;
第八篇《斗訟律》,主要是關於懲治斗毆和維護封建的訴訟制度;
第九篇《詐偽律》,主要是關於打擊欺詐、騙人的犯罪行為,維護封建社會秩序;
第十篇《雜 律》,凡不屬於其他「分則」篇的都在此規定;
第十一篇《捕亡律》,主要是關於追捕逃犯和兵士、丁役、官奴婢逃亡,以保證封建國家兵役和徭役征發和社會安全;
第十二篇《斷獄律》,主要是關於審訊、判決、執行和監獄管理。
永徽三年,唐高宗又令長孫無忌等對《永徽律》的精神實質和律文逐條逐句進行疏證解釋,以闡明律條文義,並通過問答形式,剖析內涵,說明疑義,撰成《律疏》三十卷,永徽四年頒行。
此後又對500條律文逐條逐句進行注釋,並附在律文之後,稱作疏議。律與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合稱《永徽律疏》,是唐代法典的代表作。後人又稱之為《唐律疏議》。是中國歷史上保存至今的最具影響力的封建法典。
《唐律疏議》——最早最完整的法典
《唐律疏議》30卷,唐代長孫無忌等奉皇帝之命編撰。
它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
(2)唐律疏義婚姻法擴展閱讀
《唐律疏議》的律文和疏文反映了唐代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法律地位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以及某些政治經濟制度,是研究唐代歷史的重要文獻。
《唐律疏議》總結以往各王朝的立法經驗及其司法實踐,折中損益,使之系統化和周密化,故其立法比較審慎,內容比較周詳,條目比較簡明,解釋比較確當。其立法理論依據儒家學說,並以封建倫理道德為其法律思想基礎,因此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築、調整各方面社會關系的主要工具。為以後歷代刑律的藍本。
通過唐朝與周邊各國頻繁通使和文化交流,《唐律疏議》對古代亞洲各國法典亦產生重大影響。古代日本、朝鮮、越南等國的立法,大都摹訪《唐律》。國際法制史學者將《唐律疏議》與歐洲的《羅馬法》相提並論,並視之為古代「中國(華)法系」的代表著作。
現存《唐律疏議》的最古刊本,有上海圖書館藏宋刻本殘卷,北京圖書館藏宋到殘本,以及吳縣滂熹齋藏元刊本,元至正十一年(1351)崇化余志安勤有堂刊本等。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中有唐寫本《律疏》殘卷(參見彩圖插頁第49頁)。在日本也藏有文化二年(1805)官版本等多種古寫本、刻本。
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劉俊文校點的《唐律疏議》,校點者以涵芬樓影印滂熹齋本為底本,並參校其他版本作了詳細的校勘記。此外,宋刊本不附《律疏》的《唐律》,也已經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發行。
『叄』 中國真正實行一夫一妻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到中華民國時,一夫一妻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但最後確定一夫一妻制還是在1949之後.
一夫一妻制又稱「個體婚制」或「單偶婚制」,是由一男一女結成穩定的配偶關系的婚姻家庭形式。它是在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一夫一妻制的形成,根本原因在於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從單純的收集自然界的產品,到利用自然條件來增加產品和主動進行創造性的生產,逐漸產生了社會分工。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兩個結果:一個結果是物質資料的不斷豐富,使生活資料出現剩餘,一些人佔有或支配較多的財產,人們的社會地位出現了差別。另一個結果是隨著社會分工的變化,男子在生產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女子逐漸下降為附屬勞動力,這就引起了兩性關系的變化。男子地位提高了,便希望由他們來支配財產,並使自己的後代繼承這種「權利」。要使這一意圖付諸實現,按照恩格斯的說法,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必須廢除「母權制」;二是「生育確鑿無疑的出自一定父親的子女」。也就是需要建立以男子為中心的,配偶關系穩定的婚姻制度。
由對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的過渡,存在著一個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從總的發展來看,大體有這樣幾個階段:
第一是父系血統的確認。也就是男子要求認定確實是出自於本人的子女。從人類學和民族學的資料看,確認父系血統表現為很多有趣的形式。比如我國永寧納西族的「認子」儀式,在男子確認女方所生子女是自己的後代以後,於女子生產滿月時,攜帶禮物到女方家族探視。女方家族要舉行一個儀式,將這種關系公開化。再比如在美洲、歐洲和亞洲許多民族中存在過「產翁制」,也就是女人生育,男人「坐月子」,男子用這種形式表示他是子女的生父。
第二是居住地的改變。也就是由原來的「男從女居」改為「女從男居」,{通俗地說就是由男子「嫁」出去,改變為把女子「娶」回來。從有關資料看這種改變是相當不容易的。有些民族採取了比較緩和的形式,比如中國若干民族保留有「兩頭走」的習俗,實際上是一種在雙方家庭的輪流居住;久而久之過渡到只在男方家庭居住。而許多民族採用了激烈的手段,這就是「搶劫婚」。男方氏族糾集一批人搶回外氏族的女子,強迫與本氏族的某一個男子成婚。我國古代重要文獻《易經》有好幾處生動地描述了搶婚的情況,比如「屯卦」里講到,一隊全副武裝的男子,騎在馬上來往飛奔,尋找到女子後強搶回家,被搶的女子在馬上拚命呼救,一片凄慘的景象。
第三是買賣婚的發生。從根本上說,個體婚制的產生和確立,不再是由於自然選擇規律的作用,而是身份關系和財產關系發展的結果,即這種演進的基礎不再是自然條件而是社會和經濟條件。一方面,隨著物質財富的增加,人們的財產觀念不斷加強,物質利益成為影響社會生活,包括婚姻關系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於財產的支配權逐步由男子掌握,他們也就利用這種權利來鞏固自己的地位,用財產交換、佔有女性,自然也用這種優勢來奴役女性。
總而言之,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一夫一妻制的產生,按照恩格斯所說,形成一夫一妻制的直接原因是財產繼承關系的需要。財富的佔有者和支配者要求由他們的子女來繼承他們掌握的財富,這就需要確鑿無疑的血緣關系。,確認這種血緣關系,自然要求配偶身份的明確化、固定化,尤其是妻子必須確定和專一。
可見,一夫一妻制的產生具有三個重要的特點:第一,正如恩格斯所說:它「決不是作為男女之間的和好而出現的,……恰恰相反,它是作為女性被男性奴役,作為整個史前時代所未有的兩性沖突的宣告而出現的」。所以,最初的一夫一妻制是建立在丈夫的統治之上的一夫一妻制。第二,一夫一妻制與原始婚姻關系不同,它已經不能由雙方任意解除了;而且,由於它在產生之初就是對女方而言的一夫一妻制,解除這種關系的權利操縱在男方手中。第三,從發生來看,個體婚制是與身份和財產的繼承製度極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一夫一妻源於財產繼承的需要,而財產繼承製度又鞏固了一夫一妻制。
正如恩格斯所說:「個體婚制是一個偉大的歷史進步,但同時它和奴隸制和私有財富一起,卻開辟了一個一直延續到今天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相對的退步,一些人的幸福和發展是通過另一些人的痛苦和受壓抑而實現的。個體婚制是文明社會的細胞形態,根據這種形態,我們可以研究文明社會內部充分發展著的對立和矛盾的本來性質。
『肆』 唐朝的婚嫁程序
唐朝男女雙方要想正式結成婚姻關系,那麼特定的程序就必不可少。也就是所謂的「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一共六道程序,一道都不可以馬虎。
1、納采
就是男方與女方結親的想法得到應允以後,男方需要遣媒人拿著禮物,一般都是雁,然後送給女方。
2、問名
就是男方讓媒人到女方家裡去問女方的姓名與生辰八字,當然事先肯定已經知道了對方的姓名,所以這只是一個形式。本質的目的是去要女方的生辰八字,然後測算兩人的命理合不合。
3、納吉
就是問好生辰八字,進行測算以後,將吉兆通知女方,讓對方安心,然後約定訂婚送禮的時間。
4、納征
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禮,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下彩禮,男方帶著禮物親自上門送到女方家裡。
5、請期
俗稱選日子,就是男方派人到女方家裡去通知結婚迎娶的日期。男方家裡派的人帶上禮物,說明日期,得到女方父親的同意以後,再返回男方家裡復命。
6、親迎
又稱迎親,六禮中的最後一禮。就是新郎親自到女方的家裡去迎娶新娘回到自己家中的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