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信仰的危機

道德與信仰的危機

發布時間: 2021-01-15 17:19:24

Ⅰ 不完全合同與道德風險論文

風險社會中道德風險的反思全文如下:
【摘 要】在風險社會,「做好事遭惡報」實際就是人們在表達確定性道德行為時遭遇的道德風險,此類現象在當今的中國屢見不鮮。文章從信仰危機、信任缺失、看客心態等幾方面對「風險社會」中的「道德風險」做了理性的反思,同時又指出了理性救贖道德,尋求精神家園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風險社會;道德風險;反思
「樂於助人」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人倫美德。雪中送炭、慷慨解囊、捨己救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等膾炙人口的成語故事至今都成為美談。然而曾幾何時,南京的「彭宇案」,天津的「許雲鶴案」 等 「做好事遭惡報」殷鑒發酵成的「道德有風險,行善需謹慎」言論甚囂塵上,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社會冷漠、道德淪喪已見怪不怪,以至於我們發出了「十三億人卻扶不起一個倒地老人,救不起一個被碾壓的小孩?」的悲鳴。是什麼樣的境況導致人人明哲保身,哀嘆好人難做而任由道德滑坡流失?我們應當怎樣救贖日益冷血的道德?應當怎樣去尋求日益遠去的精神家園?
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世上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凡事都有因有果。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去反思。
一、中國已然進入風險社會時代
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是風險社會理論的創始人,他在1986年在德國出版的《風險社會》一書中,首次提出了「風險社會」的概念。隨後他又發表了《風險時代的生態政治學》、《世界風險社會》和《自由與資本主義》等著作,形成了關於風險社會理論的框架。「風險社會」是對「現代性社會」或當代社會現實狀況的「不確定性」的一種界定,它的兩個突出特徵一是具有不斷擴散的人為不確定性邏輯;二是導致了現有社會結構、制度以及關系向更加復雜、偶然和分裂狀態轉變。風險社會理論注重對社會的 「不確定性」或「人為的不確定性」的診斷,並通過人的自主性消除風險的根源,從而避免罪惡成為現實。在貝克看來,風險社會的風險都是現代化的產物,是人為的風險。
綜觀中國社會,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整個社會變化巨大,一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另一方面社會分化日益嚴重,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社會和諧面臨嚴峻挑戰,中國已然進入風險社會時代。
而我們上文所說的「道德有風險,行善需謹慎」中的道德風險就是指人們或社會組織在社會道德生活領域內進行道德表達時所遭遇能導致對自身、他人或社會組織等人身、財產受損危害的可能性。傳統的道德風險概念是經濟學概念,僅僅把道德表達不確定性視為道德風險產生的根源,而這里的道德風險概念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哲學概念,不僅是把道德表達不確定性視為道德風險產生的根源,而且把確定性的道德表達也視為道德風險產生的根源,所以超越了經濟學狹隘的傳統范圍,同時指出了人們既是道德風險的生產者,特別是指出了人們在表達確定性道德行為時可能遭遇的道德風險。
「做好事遭惡報」實際就是人們在表達確定性道德行為時遭遇的道德風險。此類現象在當今的中國屢見不鮮。以致於惻隱之心日漸從我們的身邊消逝,人性的溫暖被旁觀的冷漠所取代,最為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小悅悅」事件。
二、道德風險產生的原因
(一)信仰危機
最近幾十年來,在市場經濟的大潮的沖擊下,在功利化的世界觀指導下,中國社會陷入了信仰淪喪、誠信缺失的扭曲狀態,突出表現為信仰危機,這是當前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究其原因是中國在轉型過程中,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一方面是社會傳統精神價值受到質疑甚至否定,而新的一種與現代化進程相統一的、主導性的文化精神無法在短期內形成,所以中國文化領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全方位的文化沖突;另一方面表現為個體信仰缺失與目標混亂、理想迷茫,民族精神淡化等,沒有信仰導致自我泛濫,缺少約束,缺少統一的精神支柱,沒有統一規范的道德意識和真理意識。
最近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超八成受調查者認為當前價值多元化下存在信仰與道德有關的精神危機,道德赤字與壞賬凸顯,有58.3%的網友認為中國「沒有信仰」;有57.5%的網友在回答「哪類群體信仰危機最嚴重」時,認為信仰缺失主要表現在官員群體身上。尤其是貪腐官員的所作所為,在很大程度上是信仰缺失、精神缺鈣所致。信仰缺失削弱了黨的凝聚力、戰鬥力,嚴重影響黨員幹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和公信力,信仰缺失導致整個中華民族凝聚力降低,缺乏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關於「信仰危機」的原因,首先是制度設計缺陷,缺乏懲惡揚善機制。一些不道德的現象沒有受到制度的懲處,反而成為一些人爭相效仿的對象。有50.8%的網友認為這是排在第一位的原因。其次是「唯利是圖」的市場經濟沖擊。有20.8%的網友認為這是位列第二大因素。
(二)信任缺失
社會誠信危機導致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和安全感,從而懷疑一切;甚至出現習慣性懷疑。這種信任缺失狀態,極大影響了人們對於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助人行為,也反映出社會道德所存在的深層困境和相關社會機制所存在的嚴重缺陷。
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關於「習慣性懷疑」,有接近一半的網友認為「政府公信力下降」成為「習慣性懷疑」的主要病根兒。當被問及「習慣性懷疑」的主要表現形式時,有41.2%的網友認為是「政府說什麼都不信」;有35.2%的網友認為是「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感」;有33.5%的網友認為是「懷疑食品、葯品的安全性」;有28.0%的網友認為是「對醫生的職業道德不信任」等等。
與習慣性懷疑的表現相對應的,有24.0%的網友認為是「政府公信力下降」;有22.4%的網友認為是「社會誠信缺失」;有16.6%的網友認為是「食品、葯品安全監管不力、懲處機制不完善」;有14.6%的網友認為是「特定職業人員缺乏職業精神」等成為「習慣性懷疑」這一社會病症誘發的重要原因。 在傳統社會是「熟人社會」,其特徵是熟人信任。隨著向現代社會的轉型,人們將與越來越多的陌生人交往,由於面對的是「陌生人社會」,所以關系難以覆蓋所有方面。而在現代社會中信任模式的特徵是普遍信任,實質是制度信任。可看看如今的中國,這種「不相信」、懷疑一切的情緒,呈擴大趨勢,已然滲透進中國人方方面面的生活:不相信食品的安全性,不相信醫生的醫德,不相信司法會公正,不相信政府,不相信專家,更不相信媒體……等等已構成了當前社會上的「信任藩籬」,「缺乏信任會形成惡性循環,一個系統(經濟的、法律的或政治的)需要信任作為輸入條件。沒有信任,系統就無法在不確定性和有風險的環境中激發起支持性行動。」因此,進行信任再造,制度信任任重道遠。
(三)看客心態
即「旁觀效應」:冷漠、麻木與圍觀,崇尚「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處世哲學。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89.2%的網友認為「看客心態」在當前社會普遍存在,僅有0.3%的網友認為這一現象在社會中並不存在。究其症結,不過是「行善有風險」,出手不得不謹慎。當然那些圍觀者,剝離了冷漠的標簽,也是普通的民眾,也有同情心,也有人性,但一想到「做好事遭惡報」,誰還敢冒險救人?所以首先這種道德恐慌啟動了中國人的自我保護機制,有道德之心,不敢行使道德之責。其次是從眾心理和責任分散效應。心理學表明,人們常常有從眾心理,通過觀察別人來判定自己,常常以為別人會去做,自己就可以做「路人甲」或「打醬油」;
或者抱著罰不責眾的心態或者群體性沉默,別人不管自己也可以不管,所以也就沒有人出手相助。經常有人說:「政府都管不了的事,你還想管?」所以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這次調查官員群體也成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主要群體,佔比26.9%,這個數據高於知識分子、白領階層、青少年等其他群體。「有組織的不負責任」是指風險爆發後,沒有一個人或機構明確地為任何事負責。「有組織的不負責任」的根源來自於社會風險的「不確定性」特徵,使得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構成風險識別和評估的特定規則、制度和能力也變得模糊不清。「有組織的不負責任」並非意指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逃避責任,而是指相關責任主體利用組織中復雜的結構、分工體系來轉嫁與推卸責任,從而導致市場監管、社會管理與服務的公共責任精神缺失。如此會惡性循環,放大道德風險效應,很多人會因此認為社會正在逐漸滑向一個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淵,導致看客越來越多。
三、理性救贖道德,尋求精神家園
上述道德風險的出現原因都與社會轉型密切相關。在轉型過程中,道德風險又折射出社會成員的生活風險與日俱增,生活壓力日益增大,每個人都能深深地感受到生活日益充滿不確定性。因而有些人不同程度的患上了社會焦慮症:因工作、生活、養老及未來無法預期等而長期緊張與不安。
由於市場化改革大幅減少了傳統計劃經濟時代的社會福利,特別是教育、醫療、住房的市場化改革給社會成員增加了大幅負擔,許多家庭長期處於透支性消費狀態中,未來充滿不確定性與危機感,如高房價葬送了前10多年積累下的改革紅利,老百姓怨恨不已,恐懼不已,卻又無可奈何,只好更加貪婪地追逐金錢,試圖避免淪為赤貧。因此,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中國現階段處於風險社會的現實,了解風險社會的運作邏輯,努力提高風險防範意識,從而富有前瞻、全局性地制訂合理的政策,為中國未來發展和實現「中國夢」進行「頂層設計」。
(一)加快培育社會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其引領作用
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充分發揮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作用,應對文化多元化產生的各種精神危機。二是不斷加強中國夢的共同理想、信念教育,消除國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懷疑與否定,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三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尤其是發揚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不斷完善信仰體系。充分發揮中華民族精神在凝聚人心、構築和諧文化以促進社會的團結穩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重要作用。
(二)政府兌現改革發展成果共享的價值承諾
即「經濟發展更加註重公平、使改革紅利惠及更多人,使個人生活更有尊嚴、發展更有保障」。因此政府必須盡快承擔起職責,承諾居者有其屋,病有所醫,學有所教,老有所養;用公平正義取代財富的兩極分化,消除社會群體的利益分化,增強改革和發展的信心,凝聚改革和發展的共識,增強政府威信和社會誠信度,增加社會整體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讓人民「生活更有尊嚴、發展更有保障」。
(三)穩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較之以經濟體制改革,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滯後,距離公正民主的社會目標還較為遙遠。因此首先,要規避道德風險,必須穩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從體制、機制上根除社會漏洞。當某種現象亟待解決而道德又無力調整時,法律的介入是必然的選擇。唯有法制保障來化解行善的風險,社會冷漠才會消退。這既避免了英雄「流血又流淚」,能給民眾的善良與正義以法律的呵護,又有助於形成助人為樂的良好社會風尚。其次,權力制衡,制約公共權力,全面反腐。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讓官員處於民眾監督之下,讓官員不敢貪、不能貪、不想貪。同時進行官德建設,民意調查表明官德主宰民德,官員的墮落必然導致全民墮落,反之亦然。
總之,在反思的基礎上,我們應有所領悟,採取措施,應對風險,走出困境,救贖道德,去尋求一個經過理性反思的精神家園和歸屬。

Ⅱ 倫理為啥沒有善惡之分

錯誤值#VALUE!。·函數SUMP==(小雨知道神器)--錯誤值#VALUE!。·函數SUMPwqg96pk7u4vbh

Ⅲ 誰說的:中國的危機,不是金融而是道德與信仰的危機

誰說的我不知道,但是我覺得說的挺對,現在的商人一點道德都沒有,什麼東西不是添加劑就是甜蜜素,要不就是有機食物,吃了對身體不好,現在普遍三十多歲記憶力都不好,全是吃的食物影響的,現在不都說如果現在是抗日時期,中國人就沒有以前的老前輩的精神了,信仰都不是太強。

Ⅳ 對我們現在國家趨勢怎麼看待,尤其是說中國目前不是經濟危機也不是金融危機而是道德與信仰的問題

中國目前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存在的問題,個人理解不是道德和信仰的問題,還是版左右路線之爭。權
至於經濟領域中的問題,只要堅持提升國內居民消費水平,縮減兩極分化,實現社會公平,大力支持實體經濟,打擊房地產投機。
政治上反腐倡廉,大力推進協商民主制度。

Ⅳ 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包括什麼

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包括:

各方面的道德規范構成,如政治道德、商業道德、家回庭道德以及各答行各業都有自己具體的規范、具體的內容,各種規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內容體系。社會主義道德的層次體系。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低到高存在著四個層次的道德要求。

(5)道德與信仰的危機擴展閱讀:

就思想道德建設內在關系而言,建設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明榮知恥,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應該成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及其實踐的重要支撐和內在機制。

「八榮八恥」是對「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內容的概括,並將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提到了道德價值觀的高度,即從道德價值觀的高度和深度統領「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理論和實踐。

Ⅵ 如何解決當代信仰危機

在中國,解決信仰危機的方案,不是去通過拆除人類生存的物質支柱來加固精神支柱,不是放棄經濟發展,而是歸還屬於每個人的思想、信仰自由

中國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學掃盲,從大米中認識了石蠟,從火腿中認識了敵敵畏;從咸鴨蛋、辣椒醬里認識了蘇丹紅,從火鍋里認識了福爾馬林,從銀耳、蜜棗里認識了硫磺,從木耳里認識了硫磺酸。今天,三鹿又讓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學作用。

外國人喝牛奶結實了,中國人喝牛奶結石了。日本人一天一杯牛奶,振興了一個民族,中國人一天一杯牛奶,早熟了一個民族。

上面是近來許多人都讀到過的民間段子。

上述情形表明,中國在今天面臨的根本危機是道德危機。具體地說,中國在今後以至於更長的一段時間內,最大的最根本的危機是與信仰與道德有關的精神危機。縱然是嚴刑峻法也已經無法改變這樣一個最直觀的現實。由於種種原因,從數千年乃至數十年以來整個社會的道德赤字與壞賬還在加速積累。中國發生的沒有道德底線的事情,目不暇接,更多的、正在發生的甚至不為人們所知。

最近各種事件的密集爆發,說明中國已經到了道德虧空的密集還賬期,信仰的缺失與道德的赤字正在轉化成一樁樁人為的災難,整個社會開始為多年累計的信仰危機和道德淪喪承受沉重的代價,而這僅僅是個開始。按照目前的趨勢,中國人的道德狀況還會進一步惡化。某種程度上,中華文明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道德與信仰的廢墟

從現在到未來的相當一段時間內,中國人將繼續生活在道德與信仰的廢墟中,整個社會也因此陷入一種信仰崩潰和道德失范的混亂狀態。而目前的信仰與道德危機是數千年的舊正統與60年的新正統作為價值系統的坍塌所引發的精神危機。盡管這兩種價值系統在現實中常常互相支撐,但是絲毫也未能扭轉各自主體已經瓦解與坍塌的現狀。分別歷時數千年與60年的精神主體結構為什麼會瓦解與坍塌?我以為,這是因為這兩種價值都不能提供信仰與道德規范的終極源泉。

中國歷史上的道德綱常多半是統治者強加的道德。而且這些道德都是為統治機器服務的。把掌權者的主義當做國民的信仰,並禁止其它信仰,必然導致全社會在信仰上的喪失,導致國民道德與精神的全面退化。

中國在傳統上是個世俗社會,絕對多數人沒有整全的信仰。可以說,信仰的問題在中國從未真正解決過。與世界上的許多國家相比,不論是傳統的儒家思想,還是後來的政治主張,都是世俗的意識形態。近來大行其道的國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其中也難覓宗教的蹤影。專制皇權是導致中國人缺失信仰的主要根源之一。在每個王朝後期的政權危機背後的,本質上都是人心的危機、信仰的危機、道德的危機。統治本身就沒有道德基礎,政治權力自然不允許民眾樹立信仰與道德。

為什麼許多國人無信仰無道德底線?因為有信仰要付出的成本太高;為什麼不道德?因為講道德的代價太大。問題是,如果沒有信仰、沒有道德,全民承受的代價將最大化。沒有信仰即沒有正義。沒有信仰的社會,即是正義失落道德匱乏的社會。

幾千年舊的信仰被暴力革命打得落花流水,幾十年的信仰又落了空,真正的信仰卻領不到准生證。這就是現狀。

真正的信仰必須是自由選擇的信仰

現在許多國人對目前在精神、道德和信仰領域出現的危機已似乎有了比較普遍的共識,但是對造成危機的原因卻有重大的分歧。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人今天的道德與信仰狀態是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造成的。這種看法是非常錯誤的。我認為,中國人今天的道德與信仰狀態不是經濟發展與生活富裕導致的,而是對道德與信仰的禁錮造成的。阻礙自由信仰的不是市場,不是金錢。沒有市場經濟,中國照樣有信仰危機;信仰危機與市場經濟無關。在世界范圍內,市場經濟與宗教信仰從來都並行不悖。

況且,中國還不能算是一個市場經濟的國家。中國的民企500強利潤總和不及兩個國企,能說中國是市場經濟體嗎?相反,在中國,市場經濟像信仰自由一樣,都受到了嚴重阻礙。若不是中國有了一點點市場經濟,中國今天更是信仰的荒漠。表面上看,國人沒有信仰與貪圖獲利是聯系在一起的。但是我們不該就此得出獲利或金錢是導致信仰失落的原因。搶劫犯盜搶珠寶,我們能說是珠寶造就了盜竊犯嗎?我們能以銷毀珠寶來作為根治搶劫行為的解決方案嗎?

為什麼信仰會繁榮或衰敗?答案隱藏在信仰自身的屬性之中。人和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有信仰,而其他動物沒有。道德的源頭是信仰。沒有信仰就沒有道德底線。信仰是一個人活著的精神寄託。沒有真正的信仰,人們就沒有正義感責任感,就會無所顧忌,無所敬畏,無有廉恥。信仰指向的是「意義」,並賦予人的生命以意義。因為人的存在是需要意義的。信仰不是現實的,而是超現實的;不是經驗的,而是先驗的。信仰是人對於無限、永恆、生命的終極價值與意義的追求。信仰涉及的是相對於經驗科學而言的超驗真理。信仰深深植根於人性之中。因為人在本性上總是在探尋意義,掙脫有限走向無限,趨向超越。信仰必須是由衷的、自覺自願的、認可、相信、敬仰、崇拜和追求。依靠強迫、利誘、欺騙不能產生真正的信仰,也不能維持和改變信仰。信仰與道德的短缺,歸根到底是自由的短缺。

所以,真正的信仰必須是自由選擇的信仰,而不是強加的信仰。信仰是理性與信念的產物,而不是強制與暴力的產物。同樣,強制與暴力也不可能阻止信仰。因此,不僅要尊重與保護信仰自由,而且應該把信仰自由嵌入到政治制度、政治秩序中去。只有信仰自由,才能產生好的信仰,才能淘汰抑制不良的信仰;沒有信仰自由,只有壞的信仰。沒有超驗,沒有信仰,就沒有個人的自由。道德問題離不開自由,離不開相應的政體。自由是道德賴以存活的氧氣,不論公德與私德。沒有自由,任何德性都將窒息。所以,我們說人需要信仰,不是「被信仰」,而是每個人去自由選擇自己的信仰,尋找自己的精神錨地。

如果說獲利是人類生存的物質支柱,信仰則是人類生存的精神支柱。那麼,在中國,解決信仰危機的方案,不是去通過拆除人類生存的物質支柱來加固精神支柱,不是放棄經濟發展,而是歸還屬於每個人的思想、信仰自由。一個國家的未來,在於其精神的根基與力量,而不在於政府權力。中國的精神重建,中國的有限政府,中國的市民社會都離不開信仰自由。沒有信仰自由、沒有精神信仰的國家,再大也是小國!沒有信仰自由,不論人均GDP多高,國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依然是貧困的。國人常說,財大壓身,對一個國家也是如此。沒有精神與信仰的厚度,也難有物質財富的高度。即使有了,也會被壓垮!有了信仰自由,一個人、一個社會信仰什麼就會有答案,大家就會自由地去選擇、去獲得自己的信仰。唯有自由選擇的信仰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信仰,中國人才有可能走出現在的精神廢墟。

Ⅶ 白岩松推薦的8本書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中年人都存在困惑,有的是事業上的。有的是家庭上的,有的是身體上的。他們出現的各種問題都是因為對認知的過程有一定的偏差。造成了迷茫迷信和固化模式。《道德經》成熟的哲學思想體系教給我們的是人生的認知能力的方法、科學啟發的方法是自然科學的方法。不論是自己修身的困惑、家庭問題的關系的處理、醫學科學的研究、企業管理理念與國家管理的理念、兵家的謀略理念都有啟發和創新。

佛家常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沒有明師開示,再聰明的人也不能正確理解。同樣,道家,儒家如果沒有有修有證的祖師大德開示,也很容易理解偏差。

Ⅷ 道德危機,信仰危機,經濟危機

道可道,非常道. 信仰會因為自己身邊的某些事導致自己慢慢改變自己的信仰,

我國的主席,已發話,我國要做到全球的首席擺脫全面危機的困擾.

Ⅸ 求道德危機、生態危機、信仰危機、環境危機、文化危機的作文素材各三個,力求簡短,謝謝!

你慘了 我知道你是峽暉的

熱點內容
商法趨勢 發布:2025-05-17 08:16:07 瀏覽:590
藝術家的道德 發布:2025-05-17 08:15:04 瀏覽:476
鄭州通行條例 發布:2025-05-17 07:53:02 瀏覽:249
18年10月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5-17 07:52:59 瀏覽:111
柴油庫管理法規 發布:2025-05-17 07:24:39 瀏覽:746
鄭州金鑫律師 發布:2025-05-17 07:18:53 瀏覽:403
南召法院 發布:2025-05-17 07:18:21 瀏覽:1
真相邊緣下社會與法 發布:2025-05-17 07:08:14 瀏覽:71
法的本質社會控制說看法 發布:2025-05-17 07:00:30 瀏覽:951
北京京都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17 06:54:37 瀏覽: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