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評論道德經
『壹』 世界名人如何評價《道德經》
《道德經》在國外:
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出版第一多的是聖經、第二多的是道德經,被譯成多國文字廣為流傳!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巨大精神財富!20世紀,人類在科學技術和物質財富上雖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也造成了環境破壞、價值迷惘和心靈污染三大危機。面對這些社會危機,西方人開始從東方道學中尋求哲學智慧,以解決現實問題。
美國學者邁克爾·哈特在評述老子《道德經》時指出:「這本書雖然不到六千字,卻包含著許多精神食糧。」荷蘭萊頓大學教授施舟人肯定道學「對西方文化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動力和活力的源泉。」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翰·高認為《道德經》「是一本有價值的關於人類行為的教科書。」德國人尤利斯噶爾指出:「老子,他是推動未來的能動力量,他比任何現代的都更加具有現代意義,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美國科學家威爾杜蘭認為《道德經》「是最迷人的一部奇書」。德國哲學家尼采認為老子的《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美國學者蒲克明預言未來「《道德經》將是一本家傳戶誦的書。」它之所以受到世人如此重視、如此高的評價,因為它是人類最古老的最系統的第一部「大成智慧學」。
在政治上,不少國家的領導人都指出,要想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必須善於從老子《道德經》中去尋找政治智慧。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大聲呼籲: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美國前總統里根援引《道德經》中「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治國名言,以尋求其治國理念和方略。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傑夫建議全世界「遵循中國古代偉大哲學家和思想家老子的教誨,來應對世界金融危機」。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極力推崇老子的《道德經》,援引老子的「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的名言,努力將這種不朽的哲學智慧應用到聯合國工作中。
在經濟上,要解決現代市場經濟中出現的問題,也需要從《道德經》中尋找發展經濟的哲學智慧。英國哲學家克拉克認為「現代經濟自由市場的原理就是源自《老子》的無為而治。」在世界范圍內,已悄然地出現了一個經濟文化群體「道商」。所謂「道商」,就是以道學的辯證思維和哲學智慧從事企業經營管理的商人。法國阿爾斯通總裁安南·博格先生聲稱:「在中國做生意,要懂《老子》。」曾擔任財富五百強公司高級執行官的詹姆斯把《道德經》尊為新世紀的商業理論。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認為道家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的觀點,就是他的自發秩序理論的經典表述。美國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根據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的思想,從事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美國GE公司前總裁傑克·韋爾奇依據老子的「為道日損」的思想,提倡「無為式」的「簡單的管理」。
在科技上,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可以從老子的《道德經》中汲取靈感。英國科學家霍金在老子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思想啟示下,提出了「宇宙創生於無」的理論。美國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提出的「質朴性原理」,與老子所謂「道」的質朴性是不謀而合的。美籍華人李政道發現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與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思想,也有吻合之處。日本農學家福岡正信提出「自然農法」,並稱自己「就是在老子『道法自然』這一偉大命題的啟發下提出來的。
『貳』 跪求道德經對儒家思想的評論!!!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之為教父」:這是說孔子固執,明知不可為而內為之。(無為方面的)容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孔子明顯是想執「大象」(政治成就),所以說儒家思想成不了宗教,這是根本原因,選錯了「器」,神器和朴器有很大的區別。聖人選神器,神仙選朴器,我們在傳說中也能知道,一般得道的神仙都是拿雞毛撣子,拖把、車輪胎之類的「器」,但是聖人會選鼎、樽、玉器這樣的「器」,孔子選「神器」,他的層次就低了。(德方面的)
孔子是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這個一他是抱住了,也就是成全而歸之,他成全了後人對《道德經》的更多的理解。
至於禮方面,孔子說恢復的是周禮,大部分學者認為是封建制的禮,但我認為是「品格之禮」,這是第三十八章描述的內容。並不是等級制度,每個人的品格不一樣,表現自然也不一樣,孔子希望通過禮制來讓人們更好的認清自己的品格,以此來激勵人們向更高的品格修為。
一點淺薄的認知,希望對你有幫助。
『叄』 如何評價老子的《道德經》
明天地來源,揭萬物之奧妙,展人間治理之大道,示個人成長之正路。
囊括哲學、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人生(出世、入世、養生)等一系列領域,中心思想是道法自然。
世間萬千事,盡在道德經。
就個人而言,就是告訴你世界是怎樣的、怎樣正確地活著。
『肆』 對道德經一書評價
用哪方面的專業語言?是文學評論還是比較文學還是中國文化?我內很迷惑哦!
如果是文容學評論的方面來說,樓上的說的差不多,按比較文學的方面說,它與當時的西方作品相比較有明顯的進步性,不是單一的哲學或者文學論著而是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了,如果用中國文化的角度看,就是由於當時的社會背景,生產力很低,人們容易迷信導致愚昧,可是在這里老子卻用了一種科學的世界觀來分析當時人們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說,中國文化的淵源始於此
『伍』 《老子》解讀版本
首推還是浙江書局刻明華亭張之象本《老子道德經注》。【四部備要本及諸子集成本於此相同,現存較為完整的版本】
其餘譯著就是看中華書局的校釋即可。
『陸』 道德經的歷史影響,該如何評價《道德經》一書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專子》、《五千屬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因此自古道家修行者用《道德經》來指導修行,約束自心,皇帝用《道德經》來治理天下,將帥用《道德經》來制定戰略。總而言之,「道」乃萬事萬物之源,《道德經》作為一本解釋「道」的內涵的經書,自然無所不能了。
『柒』 如何評價老子的《道德經》
明天地來源,揭萬物之奧妙,展人間治理之大道,示個人成長之正路。
囊括哲學版、政治、經濟、權文化、軍事、人生(出世、入世、養生)等一系列領域,中心思想是道法自然。
世間萬千事,盡在道德經。
就個人而言,就是告訴你世界是怎樣的、怎樣正確地活著。
『捌』 求關於老子和《道德經》的評論的文章,最好是有些新意的!
老子是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其代表作《道德經》是中國乃至世界偉大的哲學經典。《道德經》在日本、英國、德國、美國等多個國家翻譯出版,是在全世界擁有讀者最多的中國古代著作,老子被美國《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魯迅更是說,不讀《老子》一書,不知中國文化。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在今天依然不斷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發,研究老子思想尤其是老子的人生觀對現代社會生活是有很大參考價值的。筆者就從解析老子的「無為」思想出發,來談談老子的人生追求。
一、無為――老子人生追求的思想基礎
談到老子,很多人甚至教科書都會將其與「消極避世」相聯系,這是對老子思想的廣泛誤解,而究其根源主要是對老子「無為」思想的誤讀導致對老子思想理解的偏差。「無為」思想時常被誤讀為不作為,因而老子的人生觀被曲解為消極避世,我們要理解老子思想,不能望文生義和斷章取義,通讀《道德經》就會發現,老子對世界的認識是透徹的,老子的「無為」思想是深邃的。
「無為」在《道德經》中的首次出現是第二章的「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一次出現老子就開宗明義,說「無為」是聖人的處事法則。第三章又說「為無為,則無不治」,第三十七章和四十八章都寫道「無為而無不為」,可見老子的「無為」並不能理解為不為,「無為」的結果是無不治、無不為,而「無不」有兩個意思,「有」和「沒有什麼不」,也就是說「無不為」可以理解為有為和沒有什麼不能為兩個含義。如何為呢,老子在第七十七章寫到「聖人為而不恃」,第八十一章寫「為而不爭」,可見「無為」的真正含義是不妄為,不以功利的目的去為,而是依照規律的自然發展,在自然而然中去作為。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把老子的「無為」解讀為「無意於為,沒有自己的目的和追求」,筆者認為這同樣是對老子的誤讀。《道德經》第三章寫到「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在這里就是一種治國的方略,而其目的就是使國家「治」。第二十九章寫「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這里無為是一種做事方式,而「無敗」是其追求。第四十三章則直接說「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老子說「無為」是有其好處的,教導我們要善於利用「無為」的方式去做事。由此可見,老子的「無為」思想非但消極,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積極入世的。
「有無相生」、「無之以為用」、「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無為「思想是老子辯證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體現,做事的時候不一心想著所以達到的目的,心無旁騖把當前的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到極致,不用刻意去追求結果,取得好的結果是自然而然的。「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都是在「無為」中自然成就有為的典範。如果說「無為」是老子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法,那麼老子處無為之事追求的什麼呢?
二、復歸嬰兒――老子人生追求的思想境界
老子主張為「無為」而成其事,功成名就,金錢與權力隨之而來,這就是老子的追求嗎?對此,老子在《道德經》里做了明確的回答:「功成而不居」、「功遂身退」,很顯然金錢與權力並不是老子所追求的,而且老子對利益的態度是十分鮮明的。
《道德經》第十二章中說,「無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無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認為外在的聲、色、貨、利對人是有害的,無休止地追逐名利,最終,利祿、名聲和權勢必將毒害了自己。所以,他告誡世人不要貪求耳目口鼻等感官慾望的滿足,不要成為慾望的奴隸。
《道德經》第九章又寫到:「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老子認為金玉滿堂,並不能夠長久,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給自己留下禍根。貪慕權位利祿得寸進尺;恃才傲物耀人眼目,這些是應該引以為戒的。否則,富貴而驕,便會招來禍患。過多的財富不但不能長久且對人有害,面對利益,我們要努力做到「見素抱朴,少私寡慾」,以至無知無欲,沒有名、物之知,沒有巧、利之欲。而最能保持這種樸素天性的,就是知欲全無的嬰兒。所以,老子提出「復歸於嬰兒」,像嬰兒一樣保持純潔朴實、恬靜無欲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這不只是老子個人的道德修養之道,也是老子對管理國家提出的治國方略。如果人人都保持自身本來的純朴狀態,內心淳厚無妄念,行為樸素而自然,那麼人與人之間就沒有巧詐與欺騙,盜賊也就沒有了。
三、道――老子人生追求的終極歸宿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以「道」字開篇,「道」也是其中出現最多的一個字眼,可以說整個《道德經》都是圍繞著一個道字展開的。《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才是老子終其一生的追求。那麼,「道」到底是什麼呢。
雖然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說道是不可言說的,但是在後面的篇幅里還是為我們竭盡所能的對道作了一番描述。《道德經》第四章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第十四章中寫道:「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第二十五章說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道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真實存在,它是產生宇宙萬物的總根源,也事物發展的規律,即存在萬物之中又是萬物的根本。道,即抽象又具體,即不可捉摸又有跡可循,老子把道總結為:「玄之又玄,眾秒之門」,道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洞悉宇宙天地萬物變化奧妙的門徑。
道如此高深、玄妙,對道的具體運用老子也舉例作了具體說明,《道德經》第三十二章說:「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第三十七章寫道:「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侯王如果能夠依照「道」的原則為政為民治理天下,百姓們將會自然地歸從於他,萬事萬物就會自我化育、自生自滅而得以充分發展。「道」存在於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歸流於它,使萬物自然賓服。
那麼如道是如何存在的呢?《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字在這里是效仿的意思,「自然」並非我們今天所說的自然界的自然, 「自然」一詞在《道德經》第十七章就已經出現,「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意思是,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自然」在這里是形容詞,即事物自然而然的存在,自然而然的發展。「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也是同樣的意思,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純然自然,本來如此。道衍生萬物而任其自然發展,並不對萬物妄作干涉,這便是「道」的存在方式「無為」。而正是這種「無為」,使得萬物蓬勃生長,生生不息。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人人都能從老子的《道德經》中學到不同的道的智慧,「身先」、「民治」、「成其私」、「成其大」、「為天下貴」、「為百穀王」,而老子自己所追求的道,卻並不是一個結果,而是而是整個生命過程。見素抱朴、處無為之事,與道法一致,最終達到天人合一。天道長久,不生不滅,將自己化入天道,是一種超越物質而在精神意義上的追求。「道乃久,沒身不殆」,這,正是老子所追求的。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朱貽庭.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許啟彬.《道德經》的生命倫理精神探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