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西方法學名著精要

西方法學名著精要

發布時間: 2021-01-15 20:25:50

A. 有沒有誰能給我推薦幾本法學名著啊

律人必看的十本經典著作(岳運生) 法律人必看的十本經典著作(岳運生) 2008-11-19 08:59 1、《歷史深處的憂慮——近距離看美國》——林達 一本美籍華人寫的關於美國社會的故事性書籍,讓人感覺在美國,法律就是身邊 發生的每一件事,法治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日常的存在。在這本書里,作者以獨特 又敏銳的洞察力, 結合血肉豐滿的生動案例, 輔以深入淺出的語言, 向我們全面、 細致、客觀的展示了一幅美國民主政治體制,尤其是司法制度的精美畫卷,矯正 了一些人們從看電影大片中產生的想當然的常識性的錯誤,令人獲益匪淺。 2、《政法筆記》——馮象 本書可以說是馮象的「案例」隨筆,是旨在提供一種真正的「普法文章」。從孔 夫子名譽權、魯迅肖像權、婚前財產公證、取名用生僻字、性賄賂、人體寫真, 到版權、美國大選……涉及「政法」的各方面。《政法筆記》所做的,即是對現 代資本主義的一種特定社會控制方式——法治——的追究與批判。 3、《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蘇力 朱蘇力的著作,往往從身邊日常慣見的「俗話、俗語或俗事」出發,分析出令人 驚嘆的學術意義來。本書亦是如此,對我們習以為常的一些觀點、看法或認為想 當然的東西進行了細致的分析。盡管有時候我們不一定同意蘇力的觀點,但是他 對問題的態度、對觀點的論證過程、特別是他獨特的敘述方式,足以讓我們在閱 讀的同時感覺到知識的愉悅。 4、《法治及其本土資源》——蘇力 在傳統與變革之爭中,人們往往以外在的現象為准則判斷優劣,而忽視其本質根 源。在對西方法律的移植過程中,人們也往往只由於看到西方法制下的繁榮,而 沒有看到他們的本土資源。從而使我們開始彷徨,於是我們開始反思,然而大多 反思的結果是「把『現代法制』看作一個有待於明天實現的理想, 而把本土情境 視為存在於今天的一種無可奈何的現實------從而我們面臨的便是理想的不能實 現和現實的不甘妥協之間的兩難困境」(趙曉力言)。正是在此背景下,蘇力用 一種新的角度來分析這種困境以期尋求最佳答案。 5、《法理學:法哲學與法律方法》——博登海默 《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一書並非純粹性的學術著作,而是美國大學法學 院的法理學教材,這對我們了解西方法理學、西方的法學教育、西方的教材撰寫 編排有一個更為直觀的了解, 因此這本書介紹給大家其意義要比純粹性學術著作 更大,是能啟發法學思維的一本好書。 6、《正義論》——羅爾斯 正義論是一部學術內容豐富、 思辨難度頗大的著作。 它集羅爾斯思想之大成, 把羅爾斯十多年來所發表的論文中表達的思想發展成為一個嚴密的條理一貫的 體系——即一種繼承西方契約論的傳統,試圖代替現行功利主義的、有關社會基 本結構的正義理論。它不僅反映了西方學術界 20 年來爭論的主要問題,而且深 刻反映了西方社會的內在矛盾,為讀者思考正義問題提供了極好的文獻。 7、《論法的精神》——孟德斯鳩 本書雖囿於時代的限制,在思想上有其局限性,但在西方的法學著作中,可稱之 為具有獨特風格的網路全書,也是西方法學最早的古典名著。孟德斯鳩與其以前 的法律學者主要滿足於對法律條文的解釋不一樣,他力圖從法律以外,從歷史、 生活、風俗習慣等方面去研究法的精神,從社會的進步去探求這種精神在政治、 法律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一般規律, 並從法律與其他事物的普遍聯系中探求 法律的精神實質,也即探求法律的最高境界。 8《鄉土中國》》——費孝通 這本書雖然是社會學入門級讀物,卻有著深厚的理論素養作為支撐;通俗易 懂的語言,加上鄉土濃濃的氣息,沒有了讓人忘而卻步的拗口難懂的理論術語, 讀後確有萬條萬縷瞭然在胸的豁然開朗感。 9《論犯罪與刑罰》——貝卡利亞 《論犯罪與刑罰》 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對犯罪與刑罰原則進行系統闡述的著 作,也是一部震動了全世界的經典之作。該書深刻地揭露了舊的刑事制度的蒙昧 主義本質,依據人性論和功利主義的哲學觀點分析了犯罪與刑罰的基本特徵,明 確提出了後來為現代刑法制度所確認的三大刑法原則,即:罪刑法定原則、罪刑 相適應原則、和刑罰人道化原則;並且呼籲廢除刑訊和死刑,實行無罪推定。 10《法辨:中國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梁治平 本書是作者的第一部論文集。 作者追隨法儒孟德斯, 而力圖推陳出新, 以「用 法律去闡明文化, 用文化去闡明法律」的原則, 以奠定比較法律文化研究的基礎。 這些文章曾經以其銳利之思想、清新之文風而引人矚目,不但令眾多外行一窺法 理堂奧,因得以親近法律,同時也使法律學子領略了法律寫作的另一種樣式,耳 目為之一新。 (岳運生,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主任,中國政法大學兼職教授、北京市律師 協會規章制度委員會秘書長、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社會與 法制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律師協會青年律師聯誼會副主席、北京市發展與改革委 員會法律咨詢專家。) 法律人值得讀的十本書(周賢日推薦) 法律人值得讀的十本書(周賢日推薦) 2008-11-19 09:00 作者:華南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廣東省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委員 中國法學會社會法學研究會理事 廣東省法學會勞動關系研究會副總幹事 廣州市律師協會勞動法委員會副主任

B.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前言第一章

《亞里士多德與<政治學>》內容簡介:本次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方法政回名著精要》,主要遴選西答方18世紀以前最具代表性的法學、政治學著作,以商務印書館漢譯名著為藍本,對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西塞羅的《國家篇法律篇》、《阿奎那政治著作選》、霍布斯的《利維坦》、洛克的《政府論》(下篇)、斯賓諾莎的《神學政治論》、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上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休謨的《人性論》、漢密爾頓等的《聯邦黨人文集》共11部經典著作進行精要解讀。旨在將西方法學、政治學經典原著通俗化又確保其符合原著的精神原意,使其簡潔化卻又保留其思想體系、思維邏輯的原貌,力圖使有一定知識和文化的人都能讀懂西方法學經典著作、把握其精神要義。該書的問世,將使法學、政治學的大學本科生、研究生及黨政幹部的西方經典著作教學有一個符合其原意、又相對通俗易讀的教材。

C. 法律文化2010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一、填空題(每空2分,共44分)
1、從法的一般原理來說,法的形成是(經濟運行 )和( 社會變遷 )的結果。
2、史前時期中國古代法的最初形式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刑罰:(死刑)、(肉刑)、(流放之刑)。
3、上古三代的法律分別統稱為( 禹刑 )、( 湯刑)和( 九刑 )。
4、(梭倫變法)真正促進雅典城邦制度的形成。
5、中國社會( 自然經濟 )的長期延續,為( 宗法制度)的推行和宗法思想的盛行,提供了豐富的土壤。
6、西歐中世紀法律中的氏族集團本位和上帝本位先後分別在( 封建制 )、(文藝復興)和( 商業革命)等浪潮的沖擊下破裂了。
7、最早維護人權的法律文獻是英國的(《權利請願書》)和(《權利法案》 )。
8、公法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刑事性),私法文化則是一種( 民事性 )。
9、從刑到法到律的變稱,( 《法經》 )是關鍵,它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10、在傳統中國,所有非「違法事重」的民事糾紛,由民間自行處理,處理的方式主要是( 調解 ),其依據是(風俗習慣 )和(宗族法規 )。
二、判斷題(每題2分,共20分)
1、中國古代法最初主要形成於部族之間的戰爭,而西方古代法則是氏族內部貴族和平民之間的矛盾和斗爭的產物。( 對 )
2、早期調整部族和氏族內部關系的規范應該說主要不是刑,而是道德規范。( 錯 )
3、提修斯改革標志著成文法在雅典歷史中的出現。( 錯 )
4、傳統中國法律走的是一條從氏族到家族再到國家的個人本位道路。(錯 )
5、在中國古代,國家本位與家族本位不能共存。( 錯 )
6、由人權理論衍生出的法制原則造成了西方個人本位法前所未有的大發展。( 對 )
7、將法分類為公、私兩類是古希臘法學家的創造和貢獻。( 錯 )
8、《唐律疏議》包含了唐代法律的全部。( 錯 )
9、中國傳統法律就是刑罰(典)。( 錯 )
10、中國傳統法律之所以成為一種獨特的刑事性法律,與「人性惡」的哲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對 )
三、簡答題(每題10分,共30分)
1、 克利斯提尼在政制上的改革主要有哪幾個方面。
公元前508年,他聯合平民通過公民大會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公元前508年,克利斯提尼擔任首席執政官,以與平民合作的態度進行改革。
1.他設立10個地區部落,取代原來的4個氏族部落。
2.建立「五百人會議」,代替原來的「四百人會議」:
3.克利斯提尼還加強公民大會和民眾法庭的活動。根據他的建議,制定了貝殼(或陶片)放逐法,以防僭主再起。

2、 基督教和教會法對西方法律文化的影響。
1.在早期的宗教改革中,能夠在某種廣闊在領域里影響到國家和民族政治,文化和經濟的體系,宗教往往能夠給予統治者穩固自己階級地位的規章的引導作用。
2. 法律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原始或者傳統的宗教規范,不能不說其對法律的影響意義重大。因此,兩者之間也便不約而同地形成了相當復雜的關系,在不同類型的社會里,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及當代極少數國家實行正教合一制度,宗教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占據中心地位。在這些國家,法律與宗教相互滲透,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宗教規范成為了法律的淵源之一,甚至是最重要的淵源之一。資本主義社會雖然實行正教分離的制度,但是由於分離制度不夠徹底,宗教對政治,法律依然有不小的影響作用。而且,在國家制定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中,甚至把某些宗教的儀式作為了法律認可的規定,承認某些宗教規范具有法律效力。這就體現出,宗教與法律關系比較密切,相互補充和完善。

3、 封閉性法系的特徵。
一、中華法系封閉性的兩種表現:對外的獨立性和對內的穩定性
縱觀中華法系的成長過程,在其每一個階段都存在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始終在一種孤立而單純的氛圍中成長壯大,沒有與任何一種外域法律文化發生過實質性的沖突和聯系。這就是中華法系封閉性在內外域法律文化交往上的具體體現,即對外的獨立性。
從起源上看,中華法系不具有古希臘或古羅馬的法律的復雜性和多元性,它是在中華文明的孕育中獨立成長起來的。從中國最初的禹刑、湯刑到九刑、周禮,在中華法系這一法統的起源階段,一直處於內向而穩定的環境中,在歷史淵源上已清晰地顯示出縱向性的承續關系,而不見有任何橫向性的外界聯系。

四、論述題(16分)
試述西方法學的共性。
恰如傳統的中國的律學有它自己的特點一樣,西方法學亦有它的共性。西方法學的共性交織在西方法治歷史的經緯中,由各個法學流派在精神上所表現出來的共同特徵和傾向所構成,依筆者的意識和歸納,這些共識主要有以下幾項。
(一) 價值性
致力於價值的追求,這是西方法學的一大傳統和共性。價值判斷與價值共識涉及到人們的觀念與理想,不少人對這種判斷與共識的涵義與可能性 是懷疑的。例如,是否存在一種證明價值存在的「價值證據」,其效力如同證明電磁存在的 「觀察證據」那樣令人確信無疑?人們在此基礎上可以達成共識?價值有兩類。象其他許多基本概念一樣,價值的概念是非常含糊、多義的。在《簡 明不列顛網路全書》中,價值被區分為工具價值和固有價值,或者說作為方法的善和作為目的的善。所謂方法的善,是說這種價值是方法性、手段性、工具性的。因此,法的價值問題屬於固有價值、自足 型價值,表明法律意味著什麼。只有當法能夠實現這些目的時,法才是有價值的;同時,法 的價值還是一個目的論承諾,是法存在的功能和用途。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正義、自 由、平等、秩序、利益、安全、效用、公共福利是法的價值,因為它們表明了法的存在目的 或使命。盡管這些概念本身還有待說明、填充、賦予內容,且其內容都是具體的、歷史的。 但它們都是實在的,少了它們,就不是我們所講的法律;它們是我們談論法的價值的基本話 語。與法律存在的目的論承諾相對應的是法律的存在論承諾;法律的規范性、權利義務性、 特殊強制性等特性則是法律存在的存在論承諾。
(二) 學理性
盡管西方法學家從未放棄過研究法律的形式、技術、結構和程序等,甚至一些法學家專志於這類問題的研究,近代分析法學派和純粹法學派在這方面的造詣更是前無古人但無論從哪方面看,西方法律學術帶有明顯偏重學理的特點。我們對西方法學的學理認識,可以通過三條途徑獲得:一是研讀西方法學名著;二是分析西方法典的體系;三是研究西方法官所製作的判例。這三個方面,無論是是一本名著,還是一部法典,抑或是一份精彩的判決書,都同樣蘊藏著深厚的學理。
(三)批判性
與以記誦和解釋為特徵的傳統中國律學不同,西方法學是一種批判性極強的法律學術。
略。。。。。。。。。。。。。。。。。。。。。。。。。。。。。。。。。。。。。。。。。。。。。。。。。。。(P281頁)
(四)社會—政治的使命感與獨立性
西方法學家對社會—政治有著強烈的使命感,所以,他們的作品源自生活,切入現實,具有批判性。略。。。。。。。。。。。。。。。。。。。。。。。。。。。。。。。。。。。。。。。。。。。。。。。(P284頁-----P285頁)

D. 封麗霞的科研成果

專著有:《法典編纂論-一個比較法的視角》(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內、《中央與地方立容法關系法治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政黨、國家與法治-改革開放30年中國法治發展透視》(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合著有:《法治與黨的執政方式》(法律出版社2004年出版)、《西方法學名著精要》(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北京大學法學網路全書》(法理學卷,北京大學出版社待出)、《共和國60年法學論爭實錄》;
譯著有《法理學》(羅斯柯·龐德,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7年出版)。
另在《中外法學》、《法學家》、《環球法律評論》、《法制與社會發展》、《立法研究》、《人民論壇》、《人民日報》、《中國黨政幹部論壇》等刊物發表論文70餘篇。
榮獲中直機關青年崗位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稱號。獲得首屆首都十大青年法學家提名獎、全國青年法理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E. 西方主要法學派別介紹

自然法學說的由來

 自然法學說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幾乎貫穿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全過程。從古希臘、古羅馬到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無不涉及自然法問題。或者說,在近兩千年的歷史中,自然法學說是西方法學中一脈相承經久不衰的理論。因此,認真研究這一理論,對分析、批判和借鑒資產階級法學具有重大意義。
 自然法學異源於古希臘哲學。著名的自然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便提到自然法與人為法,並認為法是戰爭的產物,將法歸結為永恆的產物。(公元前六世紀
 )他甚至初步指出自然法與人為法的區別,但沒有作進一步的論證。但後來,詭辯學派代表人物普羅塔哥拉又對此作了闡述,認為法律起源於自然狀態,是正義的表現。蘇格拉底在此基礎上,正式把法律分成兩種:一是制定法,一是不成文法。並指出法是市民的行為准則。不成文法是人類行為的准則,是神的立法,而人的立法必須服從神的立法。他的學生柏拉圖,尤其是他是徒孫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正式從法學的角度提出和論證了自然法的基本思想,但不系統。
 率先把自然法系統化的是古羅馬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法學家西塞羅。他的名作《法律篇》是系統闡述自然法理論的代表作。他不僅給自然法下了定義,而且把它同理性、正義聯系起來,並指出理性與正義均源於自然。他認為,自然法永世長存,萬古不變,是絕對正確的;而人定法(制定法)則有兩種情況:凡符合自然法原則的人定法是正當的法律,否則就不是法律。西塞羅把自然法理論推向其發展史上第一個高峰,而是古希臘思想家、法學家集體智慧的結晶。但這一時期的自然法理論有明顯的局限性:一是最後把自然法與神聯系在一起;二是沒有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盡管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在他們對自然法極為重視,而仍然是「空中樓閣」,從而使他們的自然法理論只能成為一種文化遺產。
 中世紀是整個法學的衰落時期,與其它社會科學一樣,法學成為神學的「附庸」與「婢女」。但神學家們沒有忘記自然法這一概念,經過他們的精心設計,毫不掩飾地把自然法披上了神學的外衣,公開提出自然法從屬於他們所講的上帝創造的永恆法,大大降低了自然法的地位。在他們看來,只有永恆法彩色至高無上的法律,它淵源於神的智慧,就是說,只有神才能使法律、正義、理性統一起來。

 古典自然法學派

 古典自然法學派形成於17-18世紀,創始人為格老秀斯(荷蘭)、主要代表人物有:洛克(英國)、孟德斯鳩(法國)、盧梭(法國)、漢彌爾頓(美國)、傑弗遜(美國)等,這些資產階級思想家,繼承了歷史上自然法學說的某些觀點,以唯心史觀為理論基礎,並形成了古典自然法學派。格老秀斯宣稱:「法律是理性的體現」,「正義的標准」;他給自然法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自然法是真正理性的命令,是一切行為善惡的標准。」他心目中的理性、正義與古希臘的自然法學說有所不同,他把理性從天上引到了人間,即他講的理性是指人類的理性,而不歸結於神。更可貴的是,古典自然法學派把正義、理性同資產階級民主、人權、法治聯系起來,並成為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理論武器。他們還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的觀點:
 古典自然法學派的基本觀點
 法律理性論。自然法學說的基本原則,就在於認定除國家制定的實在法(行為法)之外,還存在一種凌駕於實在法之上的「超法律」的自然法。他們認為,自然法高於實在法,是實在法的基礎,是監督實在法的手段。自然法學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都把自然法與理性聯系在一起,但歸宿不同。古希臘把理性歸宿於自然,中世紀把理性、正義淵源於神,而資產階級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則歸結於人類。他們認為人類理性之中就有自然法,因此,凡是有理性的人類都要自然法的支配。
 天賦人權論。天賦人權論首先是格老秀斯提出來的,洛克把它加以系統化,潘恩等人在《獨立宣言》和《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把它加以規范化;其主要內容有:1)人權是天賦的,與生俱來;2)人權的基點是個人;3)人權是抽象的,超階級的;4)人權主要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平等權和財產權,而財產權是核心。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權又增加了新的內容。
 社會契約論。這是古典自然法學派的理論基礎,霍布斯、洛克、盧梭都先後系統地論證了這個問題,盡管他們各自講的理由不同,但結論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在自然狀態下,人們訂立契約,建立國家,並讓出一部分權利賦予國家,由國家來保護每個公民的人權。他們的後繼者又把社會契約論擴展到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 主權在民論。這是「天賦人權論」和「社會契約論」的引伸和發展。按照盧梭的說法,由於人們把一部分權利轉讓給國家,並不是奉獻給任何個人;他們放棄權利,因此,人民在國家中應該是自由的,國家的主權只能是屬於人民,人民可以更換政府。在此基礎上,盧梭提出 了「主權在民」或「人民主權」的理論,他指出:「人民主權」應包括如下原則:(1)主權不可轉讓;(2)主權不可分割;(3)主權不可代表;(4)主權至高無上和不可侵犯。
 法治論。自然法學派主張建立法治國,強調法律至上,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強調依法辦事,強調權力制約,並把法治作為一種治國方略和政治體制。
 對古典自然法學派的評價
 古典自然法學派是西方法學中影響最大時間最長的法學流派,特別是 20世紀以來,成為了西方三大派別之一,在世界范圍內曾一度廣泛傳播:
 古典自然法學派的理論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對推翻封建專制和神權政治起了巨大的作用。
 古典自然法學派關於自由、民主、人權、法治、憲政等理論。既是人類社會進步和政治文明的重要體現,又對社會的發展,對我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一定借鑒作用。
 自然法學派的的理論基礎是唯心史觀,它所謂的「人類理性」、「天賦人權」都有歷史的局限性和虛偽性。

 自然法學說的復興

 19世紀,隨著資產階級政權的鞏固和階級斗爭的新的要求,自然法學派逐漸被歷史法學派所取代,分析法學派也隨之興起。
 但到20世紀,自然法學派又出現「復興」的局面,德國法理學家斯塔姆勒提出「內容可變的自然法」學說。他認為法律在邏輯上應先與社會和經濟現象而存在,不是經濟決定法,而是法決定經濟。他把法區分「正當的法」與「不正當的法」,並認為「正當的法」是由「不正當的法」演變與發展而成。他所謂「正當」與「不正當」,不在於法的內容,而在於法的形式。只要法的形式與所定的標准相適當即為「正當的法」。
 「復興自然法學派」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法學家信奉天主教義,亦稱新經院主義法學派,其代表人物是法國的馬里旦,他認為私人佔有財富屬於自然法,而「自然法之為法,是因為它是對於永恆法的分有。」另一部分法學家雖不公開站在宗教立場上,但提倡理性服從信仰,把自然法解釋為一種理想的永恆的正義,如義大利法學家迭爾維寇。
 二次世界大戰,自然法學派的觀點進一步被重視,尤其通過幾次大論戰:如富勒與哈克,哈克與德沃金,使自然法學派威信大增。
 自然法學在其發展的歷史中,大致經歷了自然主義自然法學、神學自然法學、理性自然法學和新自然法學四個發展階段。
 新自然法學的特點
 自然法學的復興嚴格地講,應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有下列特點:
 強調人權對國家權力的制約。新自然法學派有兩個支派或者說有兩個發展方向,即世俗的與神學的,但他們都強調人權對國家權力的制約。如威瑪政府的司法部長拉德勃魯赫認為,法律必須有絕對的價值准則,否認人權的法律是「絕對錯誤的法律」。他指出實證主義有利於法西斯政權對權力的濫用。他這些法律觀點,德國戰後審判法西斯分子起了重大作用。但拉德勃魯赫畢竟是一個相對主義者,是一個典型的不可論者,這當然應予以否定。馬里旦是新自然法學神學派代表,提倡以基督教教義改造社會。他們突出特點是強調人權,並專門寫了一本《人權與自然法》的名著,認為應用人權制約國家的權力。
 強調當代資本主義的價值觀。新自然法學派不是簡單重復自然狀態、自然法、自然權利和社會契約等說教,而是保留舊的形式,賦予新內容,或者乾脆放棄一切虛構,直接強調法律對道德的依賴性。這方面的突出代表是羅爾斯的正義論和德沃金的權利說。德沃金認為,個人具有不可侵犯的權利,這些權利不僅是法律規定而且是不限法律規定而存在的。
 新實證分析學派的影響。新自然法學派開始重視法的形式因素,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學者富勒。他提出了「程序法自然法」理論,認為,一個真正的法律制度包含著固有的道德性,即法的內在道德,亦稱法制原則,是一種特殊的、擴大意義上的程序道德,包括:(1)法律的一般性;(2)公開性(3)非溯及既往;(4)法律的明確性;(5)避免法律中的矛盾;(6)法律不應要求不可能實現是事情;(7)法律穩定性;(8)官方行為與法的一致性。
 新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 新自然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國的拉德勃魯赫(RadBruch),法國的馬里旦美國的富勒、德沃金和羅爾斯。
 對自然法學派的評價
 自然法學派在西方法學中一脈相承,流傳至今,是當今西方三大派別之一。在西方法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 古典自然法學派的理論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對推翻封建專制和神權政治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 自然法學派,關於自由民主、人權、法治、憲政等理念的提出既是人類進步和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又推動社會的發展。對我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一定借鑒作用,
 自然法學派的理論基礎的唯心史觀,它所謂「人類理性」「天賦人權」都有歷史的局限性和虛偽性。

 社會法學派

 概說

 社會法學派亦稱社會學法學。這一學派的含義相當混亂,大體上有兩種解釋:一是用社會學的觀點與方法研究法律,研究法律同其他社會現象的相互關系,特別是研究法律的社會效果與目的;一是指法律強調社會利益,提倡「法律社會化」。
 在20世紀初,這兩種解釋還是有意義的,因為第一種說法盡管主張用社會學的觀點與方法研究法律,但他們仍然強調個人利益和個人自由。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法律社會化」已佔絕對優勢,上述兩種解釋實際上已經趨向一致。
 本來,社會學法學、社會法學和法律社會學三個概念是一致的。當然,由於研究者本人是法學家還社會學家,其研究的重點和角度是不同的。一般講,法律社會學是「陳述性的」而社會學法學是「規定性的」,意思是說法學家著重於法律規定,社會學家側重於陳述有關事實。
 從社會學法學的發展歷史來看 ,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階段:
 早期社會學法學。它產生於19世紀的後期,其創始人是法國的孔德。孔德又是實證主義的創始人。早期社會學法學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法律,諸如生物學、人種學或心理學等等。如英國的社會學家斯賓塞(Spencer)便以生物學為依據,認為社會與國家如同生物一樣,是一個有機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生存競爭和強存劣汰,法律的任務在於保護個人自由,一個人只要不妨害他人同樣的自由,就可以從事他所願意的任何活動。奧地利社會學家普洛維奇認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種族斗爭,國家起源於較強的原始民族,對較弱的原始民族的征服,隨著國家的出現就形成了國內的階級之間的斗爭以及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法律是統治集團通過國家權力對被統治集團進行統治的工具。還有法國的社會學家塔爾德和美國的社會學家沃德,將法律解釋為心理現象,從而創立早期社會學法學中的心理學法學。
 現代社會學法學。它又分為兩大派,即美國學派與法國學派。法國學派又稱歐洲學派,其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的社會學家埃利希,他認為法律發展的重心不在立法和判決,而社會本身,應該是「活的法律」,他不同於制定法,而是社會組織的內在秩序。美國現代社會學法學的創始人是著名法學家龐德(以後專節論述)
 早期社會學法學與現代社會學法學的重大區別有:(1)現代社會學法學不僅主張用社會學的觀點與方法研究法律,而且特別強調法律是社會效果與社會目的;(2)早期社會學法學強調個人利益個人權利,現代社會學法學強調社會利益;(3)在解釋法律方面現代社會學法學不是從生物、人種、心理某一角度而是綜合各門學科加以解釋。
 此外,還有一些現代西方法學派別與龐德的社會學法學有一定差別,一般不稱之為社會學法學,但從其基本趨向來看,仍屬於社會學法學的范圍,可列為社會學法學的支派。如法國的法學家狄驥創立的社會連帶主義法學,美國現實主義法學、德國的利益法學等等。

 分析法學派

 分析法學派的由來與發展

 分析法學派是19世紀西方法學三大派別之一,曾長期在英國占統治地位。現在,它仍然被認為是西方法學「三足鼎立」的一家。
 分析法學派大致歷經兩個大的歷史階段,即以奧斯丁為創始人的早期分析法學派階段和以哈特為代表的新分析法學派階段。
 分析法學派產生於英國,這並不是偶然的,而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妥協性在法律方面的直接後果。奧斯丁的主要觀點有:
 法律是主權者的命令,並以此引伸出「義務、制裁」為法學的基本范疇。在他看來,法律只有是一種命令,才能得到實行;如果僅僅是「告知」、「希望」,實際上是很難得到遵守。他認為,法律作為一種命令,只有來自主權者才有實際意義,才可能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 法律與道德沒有聯系,即劃分實在法與理想法。在他看來。法學就是研究法,「惡法亦法」,也屬於研究范圍。
 他認為法律有兩種,應當法和實在法,法理學的任務在於研究實在法,從而開創法學領域實證研究和形式主義風氣。
 毫無疑問,奧斯丁的觀點與自然法學派的觀點是矛盾的;同時,他將法律與道德分離是荒謬的;但他提出法學應研究實在法有一定價值,在客觀上促進法學的發展。

 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

 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創始人是英國的法理學家哈特(Hort),原為出庭律師,1952年由牛津大學教師升為該校法理學講座教授,1978年退休。主要著作有《法律的概念》(1961年),《法律、自由和道德》(1968年)、《法理學和哲學論文集》(1983年)。
 新實證主義法學是在論戰中形成與發展的。戰後哈特與新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進行了三次大論戰:第一次是哈特與美國法理學家富勒長達數年的論戰;第二次的哈特與英國法官德夫林的論戰;第三次的哈特同美國法理學家德沃金的論戰。
 1957年4月,哈特在哈佛大學演講時,作了一個《實證主義和法律與道德之分》的報告,為法律實證主義進行了辯護,並對富勒等人進行了攻擊,從而揭開了第一次論戰的畜牧。富勒當即發表了《實證主義和忠於法律—答哈特教授》予以反駁。60年代,兩人又各自出版自己的代表作---哈特的《法律的概念》和富勒的《法律的道德性》,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並進一步批駁對方。這次論戰實際上是西方法理學中傳統的自然法學和法律實證主義兩大派之爭。分析法學認為,自然法學是一種形而上學,它研究的是理想的或正義的,而非實在的法律。自然法學則認為,實在法,通常指國家制定的法律,應符合代表某種正義、道德的自然法。
 第二次論戰的焦點仍然是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問題,具體問題是:法律是否禁止成年人同性戀的問題。法官德夫林主張禁止,而哈特根據自由派道德觀點,認為不應該禁止。在爭論中,有人支持德夫林,也有人支持哈特。
 第三次論戰是哈特與德沃金。德沃金對哈特的主要規則與次要規則提出異議,並闡明了原則、規則和政策的關系。

F. 孟德斯鳩與《論法的精神》的內容簡介

《孟德斯鳩與<論法的精神>(上冊)》內容簡介:本次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專方法政名著精屬要》,主要遴選西方18世紀以前最具代表性的法學、政治學著作,以商務印書館漢譯名著為藍本,對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西塞羅的《國家篇法律篇》、《阿奎那政治著作選》、霍布斯的《利維坦》、洛克的《政府論》(下篇)、斯賓諾莎的《神學政治論》、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上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休漠的《人性論》、漢密爾頓等的《聯邦黨人文集》共11部經典著作進行精要解讀。旨在將西方法學、政治學經典原著通俗化又確保其符合原著的精神原意,使其簡潔化卻又保留其思想體系、思維邏輯的原貌,力圖使有一定知識和文化的人都能讀懂西方法學經典著作、把握其精神要義。該書的問世,將使法學、政治學的大學本科生、研究生及黨政幹部的西方經典著作教學有一個符合其原意、又相對通俗易讀的教材。

熱點內容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發布時間 發布:2025-08-24 01:59:34 瀏覽:42
收據能起到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8-24 01:46:27 瀏覽:878
通知屬於行政法規嗎 發布:2025-08-24 01:43:18 瀏覽:824
上海司法曹 發布:2025-08-24 01:36:03 瀏覽:867
2018最新勞動法關於工傷 發布:2025-08-24 01:33:45 瀏覽:808
經濟法關於合同的問題 發布:2025-08-24 01:33:03 瀏覽:957
行政法治原則作用 發布:2025-08-24 01:33:02 瀏覽:228
企業的法律責任有哪些種類 發布:2025-08-24 01:25:44 瀏覽:450
司法救助決定書 發布:2025-08-24 01:25:38 瀏覽:874
建設法治軍營做的工作 發布:2025-08-24 01:14:56 瀏覽: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