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語言
❶ 老子道德經中的經典語句及譯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可以說就是路,但不僅僅就是指路。路是道的名,但不僅僅就是路這一個名。
我們沒有給道取名的時候,道就已經創造了天地;我們現在給道取了名就叫道,萬事萬物是由於道的存在而產生。(天地是如何創造的,請看第二十五章)
在事物的發展變化中,當我們對該事物無利害關系時,能觀察到事物變化的美妙之處;但當我們對該事物有利害關系時,就能觀察到並指出事物變化的過錯,這就是道。
華北平原以盛產小麥著名。假設在小麥收割的時節,你和家人來到了華北平原,你可以看到金黃大地,麥浪滾滾,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農民兄弟們手握鐮刀,揮汗如雨。你會感到大自然是多麼美麗,大自然是多麼和諧。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是那麼美妙。
突然,你發現他們正在收割的小麥是你家的小麥,而且他們沒有經過你的同意。這時你所看到的景象,就和你在前面看到的完全不一樣。你會生氣,你會發怒!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這就有欲和無欲的結果。
無欲和有欲同出於道,但不同名,二者合起來觀察就能看到道的深奧之處,道即深奧又神妙,道就是所有自然規律的發源地。
總結:這就是道,需要我們知道,從不知道變為知道,從無知變為有知。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譯文]
人大約分為三等:一等人學得了道理,就會勤學苦練,在言行中按道理為人處世。二等人聽說了道理,將信將疑,不知道該怎麼辦;三等人聽說了道理,大笑,認為這個道理可笑荒謬。如果三等人聽說道理後不笑,那就恰恰是違背道理了。
古人有過這樣的總結:光明的大道有時看不見的(這里暗示,道理不是人人都能明白的);前進的大道有時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有時有些崎嶇;有德的人有時很謙虛;道德高尚的人有時認為自己的道德還不足;修煉道德的人有時要偷偷摸摸;誠實質朴的人有時好像變壞了。
有道之人有時候被壓制;有道之人有時被閑置;成大事的人,有時需要更長的時間去磨煉;
講道理不需要很大的聲音,事實和道理勝於雄辯;道理是沒有形狀可以讓我們直接觀察到;道往往隱藏很深,我們都不知其名。只有遵循「道」,萬物才能善始善終。
❷ 《道德經》被譯成多少種文字
目前為止,《道德經》外文譯本已有近500種,涉及30多種語言。太具體的沒辦法回答你。
❸ 道德經是不是傳入全世界230個國家被翻譯230種語言
在唐朝,玄奘法師就將《道德經》譯成梵文,傳到印度等國。
從16世紀開始,《道德經》流傳到歐洲,被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
❹ 《道德經》的經典語句
《道德經》的經典語句:
1、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是全書的開篇,也是所有閱讀《道德經》的人最難以理解的一句話。一般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那反過來,如果不是一般的「道」,是不是就無法表述呢?
道,是悟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真有點「玄而又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其實,從全書來分析:道,指的是自然的規律,引申為事物的原則、方向等等。不管怎麼樣,遵循自然規律、把握事物的原則和方向總是沒有錯的。
2、道法自然。法,是效法、遵循的意思。道要效法自然。自然的偉大在於它按照自己的規律不偏不倚地運行著,沒有一點私心。自盤古開天,一片混沌,天地分開孕育萬物。日升日落有規律、打雷下雨有規律、生長凋零有規律、物種更替有規律,一切都按規律辦事。
道,要效法自然,也就是要順應自然的規律,不違背事物運行的規則。如果不遵守這個原則,就會遭受報應。比如亂砍濫伐就是導致水土流失、胡亂排放就會污染環境導致疾病增多等等。所以,「道法自然」四個字價值連城,值得一生牢記。
3、上善若水。這四個字是書法作品中最多見的,也是很多人追求的一個境界。這四個字包含了老子的「柔弱勝剛強」、「包容」及「不爭」的思想。水,是柔弱的,沒有石頭的堅硬,卻可以水滴石穿;
水,是不爭的,遇阻就繞行,卻能奔流不息;水,是低調的,專往低處走,卻成就了「海納百川」的奇觀;水,是堅強的,可以仍受高溫化為蒸氣,可以忍受寒冷結為堅冰。水,幾乎無所不在,高山平地都有水,植物需要水,動物需要水,人也需要水。
所以,人要向水學習,包容一切,因為不爭而化育一切。懂得了這四個字,做人就不會那麼多稜角,做事就會懂得迂迴,人生就會懂得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順勢而為。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的起源是什麼?世界的精彩是如何演變過來的?世間萬物總有個源頭,但誰也說不清那個源頭是什麼。究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是一個萬古的難題。
所以,老子姑且用「道」來代表萬物的起源。道」,是萬事萬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按照「道」的規律一步一步逐漸發展,於是有了精彩的世界。
三,代表著循環往復。正確的事情循環往復地做,就會出好的結果。錯誤的行為循環往復地做,就會帶來壞的結果。比如:「事不過三」、「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等等。所以,按照一定的規律循環往復就造就了萬物。
5、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闡明了不爭的智慧,避免自己做「黃婆賣瓜,自賣自誇」的人。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
不自己誇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大,所以才能長久。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生活中,這句話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❺ 《道德經》的語言特點
1.老子的道德經是一種唯心主義,既然是哲學,首先具有抽象思維特點。專2.老子在道德經中反屬復論述事物兩個對立方面的關系,反映的是一種古代樸素辯證法,很顯然具有對比思維3.類比思維,運用不同事物的類比說明一個道理4.辯證思維,能看到事物的兩面性,懂得不過分追求完美。但是它也有它的缺點,比如最明顯的莫過於它的唯心主義觀,與現代的主流的唯物辯證觀背道而馳!!
❻ 怎麼會一半是佛家語言,一半是道德經語言
《道德經》完成於春秋時代,比孔子還早一些;當然有可能影響到後起的佛教教義。回
故提問中的說法,答其實是後人自覺兩種學說有相通處,故而引用《道德經》來加強佛教教義的可信度而已!
另外,也有基督教的教友在解析古聖經教義時,發現與道家老莊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兩家學說各自發展,但提出相似的觀點!
❼ 老子的語言風格
語言風格:
1) 《老子》的語體比較獨特,是一篇詩化的哲理性散文,專屬於文藝性語體;
2)在語言屬的表現風格上, 《老子》的主調是言簡義豐、樸素自然。
獨特的語體屬性,言簡義豐、樸素自然的語言表現風格是通過書中韻的多密、詞的精當、句式的多樣、辭格的豐贍、靈活的表達方式等風格的構成要素及構成手段來實現的。
❽ 道德經中哪些語言現象值得研究
道家語言現象是來中華象(源物象)及其形(形式)文字的參與和代表,有自己的重要而深遠的特徵,和「道」的個性一樣成為我們話語之道,行為之道的重要源泉。
語言被道家創始人老子的懷凝論理解為可懷凝的對象,從而「棄智」。道家並不懷凝我們有知識,但是道家懷疑這種知識的價值。看是悖論的現象,是讓我們知道一種智慧,那就是「常道」與「常名」的智慧。
最後,道家是重視思維形式的只不過是打在老子及其道家學派兩千年以後的歷史所有痕跡之中。
我們可以將道與辯與名與法與儒的交替批判中抽繹我們值得研究的語言現象,這一現象始終影響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漢語言。
❾ 道德經最詳細的全文及註解
《老子》來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源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
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詳見與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320/19/655616_19557309.shtml
❿ 道德經的外文翻譯有多少種
在中國(西安香港)國際道德經論壇新聞發布會上,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表示,到目前為止,《道德經》外文譯本已有近500種,涉及30多種語言。 他說,作為一部擁有廣大讀者的古代文化典籍,道祖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既是中國道教的思想源泉,也是東方智慧的代表之一。 千百年來,傳承不絕的《道德經》不僅在中國社會中發生了深遠影響,而且流傳於世界上許許多多的國家和地區,成為人類精神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 他解釋說,《道德經》以「道德」二字為綱領,以自然無為為法要,以修身治國為旨歸,以天人合一為境界。在《道德經》中,「道」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通」,通則包容,容則和諧。領悟《道德經》的思想智慧,有助於人們在日益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安頓身心,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擺正位置,為人們構建和諧社會、共建和諧世界提供理念支持。 他說,道教自立教以來,一直尊奉老子為道祖,以老子所著《道德經》為基本經典,近2000年來注本眾多。中國道教協會新編的《中華道藏》,即收有歷史上的《道德經》注本近70種。另悉,此次論壇主辦方還編輯出版了《道德經》文物版本圖錄《大道流行》,共收錄430個不同的《道德經》版本,包括中文版180種,外文版250種,並結集出版了包括中、英、法、俄、德、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日、韓、阿拉伯及世界語等多種文字的《道德經》。